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吴帆

古人写诗讲究章法,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份。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加以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他认为,起承转合之间有着辩证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和“转”皆兼顾“起”与“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因此,这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一、所谓的“起”,就是指诗的开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开头上煞费苦心,故有“风头”之说。“起”的方式很多,或以事起,或以景起。无论哪种“起”法,都力戒平淡无味,力求笔势突兀,达到振起全篇的作用。

总的说来,“起”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一是开门见山,直奔题旨。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概括登楼所见的景色,将“江山如画”收于笔端。再如“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登太白峰》)描述自己在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太白峰顶,交代时间、地点、事由。

二是倒戟而入,笔势轩昂。此法即运用倒装手法。如王维的《观猎》一诗中“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如果按照因果顺序关系,应先说“将军猎渭城”,然后才说“风劲角弓鸣”,但这样显得平淡直率。改用倒装起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写狩猎时的风呼声、弦呜声,彼此相应,再推出狩猎的主角将军,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三是奇句夺目,一见而惊。清代李笠翁《闲情偶记》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所谓“奇句夺目,指的是起句警策有力,令人耳目一振。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开头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用参差的句式、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在岁月流逝中的追求和苦闷,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二、所谓的“承”,即“承接”。古代诗人对“承”决不轻忽,因为“承”不仅在结构中起到“缝合”、“传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后面的“体物言志”更有基础。

“承”的写法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是加倍法,对上联(或上句)加倍强调。如杜甫的《春望》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上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痛之情,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二是递进法,对上联(或上句)递进一层的写法。如薛涛的《筹边楼》,首句“平临云鸟八窗秋”,写登临筹边楼所见之景,说楼与云中之鸟相平,极言其高。次句递进一层:“壮压西川四十州”,说筹边楼压倒西川的形胜之地,最为壮观。

三是反接法,采用与上联(或上句)相反的意思来突出主题。如王维的《鹿柴》,首句说“空山不见人”,次句却说“但闻人语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

三、所谓的“转”,即“转折”。“转”能使诗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进入新的境界。在律诗或绝句中,“转”是诗歌结构上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因此,“转”是关键所在。如果“转”得巧妙,给人以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使诗歌出现高潮。

四、所谓的“合”,即诗的结尾。古人喻之为“豹尾”,就是指结句要有力,或提示题旨,或耐人寻味,“言虽止而意无穷”。诗的结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以景结”。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情似尽而实未尽之时,忽然撇开“情”而写“景”。表面上看,句和句之间似乎不能衔接,仔细品味,画面显示的“景”和诗中的“情”不仅妙合无垠,而且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首诗写游子思归。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结句写景的目的还是为了抒情,那在秋风中飘零的黄叶,不就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象征吗?

二是“以情结”。即用其奔放的感情,使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如李白的《杨叛儿》:“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此诗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从唱歌写到劝酒,从劝酒写到酒醉,从酒醉写到留宿。诗的结句用熊熊火焰比喻彼此之间的恋情之炽热。大胆率直,显示出李白独有的豪放的风格,真有“撞钟”之感。

三是“以理结”。这种方法偏重于议论。如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是“卒章显其志,”用精辟的议论,概括诗歌的主旨。《观刈麦》结句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农民的艰苦劳动而不得温饱,联想到自己尚有“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不由感到惭愧。《村居苦寒》的结句表达了同样的内疚:“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轻肥》的结句云:“是岁江南岸,衢州人食人!”奇峰突起,一针见血地鞭挞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四是“以问句结”。这种方法即在诗词的结句提出疑问,让读者思索。如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征夫思妇是古老的题材。这首诗即有翻出新意。特别是中间两联,写闺中少妇和军中征人同对一轮明月,倍增相思之情,年年如此、日日如此。最后两句说,谁能率领大军攻下敌人的龙城,使两地相隔的征夫思妇得以团圆昵?写闺怨而不作怨语,以问句作结,令人回味不已。俗语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诗的结句好坏,对整首诗影响极大。不论是“以景结”、“以情结”、“以理结”还是“以问句结”,只要弦外有音,味外有味,含蓄隽永,发人深思,都是好的结尾。

诗的起承转合,主要针对律诗、绝句而言。

一、就律诗而言,第一联必须是“起”,以下三联,分别依次为“承”、“转”、“合”。

以常见的五言律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为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首联点明时间(清晨)、地点(古寺)、事由(入)及景物(初日、高林),是诗的开头:颔联形象性很强。“曲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紧地承接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被欧阳修“造意者为难工”之语,颈联一转,从后禅院写到更加开阔的山水景色,末联为“合”,暗写在这种静谧、秀丽的风景之中,人们自然产生飘然出世之感。

再看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起承转合,天衣无缝。首联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颔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颈联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未联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富有艺术感染力。

对绝句来讲,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如王维的五言绝句《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的首句说,红豆生长于南方,次句借问春来又发出几枝,第三句希望友人摘取,最后说,红豆能引起人们的相思之情。四句诗,起、承、转、合,也十分清楚。红豆,又名相思子。诗的题目为“相思”,既切物之名,又切诗之意,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李白有《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一诗。首句为“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起”,离开黄鹤楼以后怎么呢?“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接下去要交代的事,就是“承”,说明了时间地点。如果再交代到了扬州后怎么怎么,那是又承下去了,但诗人没去扬州,只是送友,故他转而描述目送所见之景:“孤帆远影碧空尽”,这是“转”。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结束全诗,是谓“合”。

再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首句开篇,写秦淮河的月夜景色,以引起下文。第二句是承,说小船夜泊在秦淮河岸边靠酒家的地方。写到这里,诗人把时间、地点、环境都交代了,第三句异军突起,来了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转到了“商女”,把诗歌推向高潮。最后以“隔江犹唱后庭花”收合,到此,一首意境高雅,主题鲜明的爱国诗篇完成了。什麽叫“后庭花”?就是陈后主为他爱妃张丽华写的亡国之音。一个国家,就在这奢靡的音乐声中,在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中灭亡了。杜牧听了这个歌曲心中难受,触发了他对当时国家混乱的忧思,名义上写的是商女,实际上何止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啊!有的诗人特别讲究起承转合。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少”是“起”,“离家”是“承”,“老大”是“转”,“回”是“合”。一句诗中也讲起承转合。

在古代的诗话中,记载不少有关“起承转合”的传闻轶事。有个故事流传很广。说四个秀才,早上赶路,看见两个公差押着一个和尚经过,于是他们便提议以此吟诗。第一个秀才道:“知法又犯法(发)”,从眼前景物说起。第二个秀才见到和尚颈上的枷锁,也吟道:“出家又带家(戴枷)”,这是承句,说犯法了就得治罪。第三个秀才见这两样都说了,急得抓耳挠腮,不知吟什么好,忽然见太阳冉冉升起,脱口而出:“东方红日出”,这是转折,似乎与此事并不关联,第四个秀才一听,竟不知如何“合”了,忽然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灵机一动,于是吟道:“板上晒冬瓜!”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和尚听了无地自容。这首诗诙谐有趣,极尽讽刺之能事,从一个侧面证明:“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津津乐道。

清代有一首题为《诗则》的诗:

节拍平仄吟风月,韵押东江流水声。

起承转合天下事,比兴对偶物生情。

这首诗提出写律诗、绝句遵循的四条规则:

一是句子要讲平仄,才有节奏。二是诗句要讲押韵。“东江”就是指“一东”、“三江”这些韵脚。三是诗的意境必须起承转合,这是律诗、绝句的谋篇规则。四是诗歌要运用比兴、对偶等修辞方法,使之更具形象性。

诚然,并不是所有的诗都按“起、承、转、合”的规律写。

有时作者不主张用固定的模式,桎梏人们的手脚,从而采取较为灵活的章法。律诗如李商隐的《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情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诗的章法较为奇特。前面六句,一句一事,分别写不同场合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眼泪”。首句写失宠宫女之泪,是“怨泪”;次句写离别情人之泪,是“思泪”。第三句至第六句都是用典。第三句写娥皇、女英死别的“悲泪”;第四句写百姓对羊祜感德的“伤泪”;第五句写昭君身陷异域的“愁泪”;第六句写项羽穷途末路的“恨泪”。最后两句结出本意,说以上的诸类伤心之事,比之贫寒之士(青袍)迎送富贵之人(玉珂),都显得逊色。只有这种忍羞含辱之泪是最伤心不过的。这首诗写得无拘无束,并没有按“起承转合”的规律写,但仍不失好诗。

在绝句中,这种情况更多。有的绝句一句一景,四句诗是四个独立的意境。

如无名氏《四时咏》: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又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都属此类。还有的绝句只有“起”、“转”、“合”,没有“承”。

如刘长卿《逢雪夜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一、二句是平列的对句,没有“起”、“承”的关系,只能说两句都是“起”。第三句是,“转”,第四句为“合”。

还有些诗结构特殊,如黄庭坚的《病起荆江亭即事》其二: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末,西风吹泪古藤州。

本诗怀念两位朋友,一位是陈无己,即陈师道;二是秦少游,即秦观,前者健在,但生活贫困,不得温饱;后者已经去世,卒于藤州。在诗的章法上,仿效杜甫的《存殁口号二首》,前后交叉,一、三句写陈师道,二、四句怀秦少游,并不遵循“起承转合”的常规写法。总之,诗的章法应该从诗的内容出发,不应一成不变。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提倡自然地表达心中所要说的话。他还说:“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此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这种反对死守成法,主张“以意运法”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只有“以意运法”,写出的诗才是好诗。


相关文章

  • 古典诗歌的开头.承转与结尾
  • 古典诗歌的开头.承转与结尾(作者:奉旨填词柳三) 诗的开头 诗歌的开头,一般要联系诗歌的内容.古典诗歌的开头,不一定非的是诗歌的第一句,也可能是前两句,或前几句.根据体裁不同和表达的内容来定.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下古典诗歌的开头的几种手法.开头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我们下面将逐个讲解. 第一种是意 ...

  • 读唐诗教案
  • 古诗朗诵演唱会 亳州北大园丁学校 授课教师:乙辉 歌曲<读唐诗>教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乙辉 .教学对象5(1)班.教学地点:三楼音乐室.设计时 间:2016/3/24.课时:2课时,压缩成1课时.教学设计用途:晋级课.参考文 献:<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歌曲分析与写 ...

  •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
  •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独特"两字是必不可少的.正因其"独特",他的诗歌没有被划归于中国现代诗歌的任何一个流派之中.多年以来,对于冯至诗歌的研究,总是处于一种边缘的位置, 这种"边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冯至的地位虽然得到极高的评价,但总的说 ...

  • 古典诗词论坛暨学会工作汇报发言稿
  • 古典诗词论坛暨学会工作汇报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作协文友、各位诗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xx县作家协会和诗词学会联合举办的古典诗词和现代新诗论坛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我代表xx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会,首先向各位文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现就为什么要研究古典诗词作一发言。 一、 ...

  • 诗经知识点
  • <诗经>以来,人们就一直在研究诗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最早对诗歌本质和诗歌功能的叙述.南北朝时的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本千古绝唱之书,它以骈体文的形式,论述了文章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文章千古业"的观点,其中,也包括了诗歌. ...

  • 涉江采芙蓉说课
  •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各 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 ...

  • 古典诗歌写景的角度有哪些
  •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 ...

  • 华兹华斯与中国格律诗
  • 华兹华斯与中国山水格律诗 --以华兹华斯的<咏水仙>.杜甫的<登高>为例 我国素来有诗国之称,是一个具有丰富诗歌传统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的优秀的诗歌艺术文化遗产.其中,格律诗歌就是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并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篇文章中将 ...

  •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 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