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主要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需要一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来建设国家。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使得大学生能够做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部分大学生只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追求知识的单一性或专一性,认为只要有门儿特长,就可以走遍天下。比如,有的重业务,轻政治;有的重科技,轻人文;有的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造成自身素质的畸形发展状态。殊不知,这种畸形发展状态是违背事物的整体性原则的,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2、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3、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

4、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问题

要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就必须要先看到部分大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素质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现行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毕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双向选择的人才就业市场,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还要有一段较长的适应期。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 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3.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与以前所倡导的已大有不同。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应当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与索取”这一关系的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观念已与时代不符,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奉献多索取,少奉献少索取,不奉献不索取”。这些现象表明,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已相当鲜明,与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有了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也有所抬头,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

4、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念问题。多数大学生认为应持“工作为主,兼顾生活享受”的态度,少数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化艺术,比如话剧、歌剧等并不欣赏,认为很不现实;八、九十年代的偶像崇拜热潮已逐渐降温,个性化意识逐渐增强;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

5、大学生人生观问题。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有的大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崇洋媚外,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国格。

6、大学生文化素质问题。据媒体反映,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论语》等等。对祖国的地理、历史、文化无知的人,怎可能有感情、有责任地为祖国服务和献身呢?

三、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措施

首先,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理工院校,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是同学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而文科院校的学生虽然知识面比较的宽广,可是他们相对缺乏科研的钻研精神。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而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近些年来西方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很不足,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在这个方面自我这个主体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学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

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必然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更加需要大量能够在祖国建设中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这些主要措施有:

1、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更好的教育方法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学校应不断的完善学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美化校园,增加各类图书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图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舞台。

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学育人和环境育人,环境育人就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以校园精神文明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另外,校园文化是充实学生头脑,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的途径。同时,校园文化还能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所以我们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使大学生获得新知识,增长才干,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的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3、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其中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大约有10%以上,这个数字应该说是很高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要靠学校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心理协会对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教育早在几千年前就引起了古人的重视,孔子说:“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无论是在道德教育还是在心理素质培养当中都起到了主体的的决定性作用,这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具有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社会所淘汰,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

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

一、 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

二、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1. 中学体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地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

其次,现代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人文教育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的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

三、 实施策略

1.教师观念的更新及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条件

作为对学生直接实施人文教育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等级观念:教师在上,学生在下,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只有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互尊、互重、互爱,平等交流,这样人文教育的理念才能被学生接受。如果体育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只是严肃枯燥的训练学生,将无益于学生的健康和成长。

其次,体育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人文教育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儒目染。在这里,教师的师德人品、言谈举止、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把握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意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并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体现体育学科的人文价值。如在上室内课《奥运会知识》一课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明确:本节课要通过学生对奥运会知识的了解,知道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懂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通过提问、观看录像、网页搜索、集体讨论等方式,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抓住适宜的时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各种适宜的时机,将人文化的思想渗透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例如,在中国女足取得世界杯亚军后,教师可以在赞扬中国女足取得成绩的同时,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中国女足的姑娘们付出了巨大的痛苦和汗水,甚至是伤病的代价。中国女足姑娘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同时也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三)通过把握教学过程的细微环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

于把握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实施人文化的关怀。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展示人文精神

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尊重学生的观点,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

人文教育思想认为,学生要发展和提高,必须把知识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这个内化需要有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和独立深刻的思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应为人文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创设人文化的体育文化环境

如在校园里竖立体育名人塑像,悬挂体现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通过黑板报、橱窗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知识,举办人文主题讲座等等,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陶冶。

(二)体育项目和活动要注重人文性

学校体育活动和竞赛应尽量淡化竞技,而多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选择面。例如举办一些趣味性的集体项目,鼓励人人参与。项目的设置要考虑因人而异,例如对胖一点的同学可以举行拔河或者掰手腕比赛;对于瘦小的同学可以举行钻圈或跳绳等比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去。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人们除了对科学、经济、物质的追求外,更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这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关于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和道德水准的几点思考(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3期)赵昆, 男,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政治与公共关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伦理学。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我国历来是“ 礼仪之邦”, 礼仪 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 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 礼 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 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 社会的道德风尚。随着人与人之间、 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东 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使得世界各 地的礼仪习俗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大 学应当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纳入培 养过程。

一、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 一) 是大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 会的需要 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 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 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 尤其是人 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 为公众沟通, 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 发展到远程沟通, 从慢节奏、低频率 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 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 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 了更高要求。

( 二) 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 质的需要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 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 不可能成 为优秀人才。目前, 许多高校存在着 这样的现象: 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 育, 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 也达不到, 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 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是一种非法 律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 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 , 主要包括 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 准则等, 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 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 育, 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 不仅 可以丰富礼仪知识, 掌握符合社会主 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懂得在实际 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 为, 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 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 现代文明人。 ( 三) 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 系的需要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 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 那些懂 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 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 其身心更加 健康, 而且更会关心他人, 更富有同 情心, 朋友更多, 学习成绩更好。戴 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 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 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 个人成 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 系和处世技巧。因此, 通过人际交往 活动, 在交往中获得友谊, 是大学生 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 是从 “ 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 独立”的 人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 识, 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 遵循相互 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 等原则, 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 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 四) 是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 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具 体表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 服饰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

修养、文明

素质教育 41

双月刊2006. 1

C HINA AGRICULTURAL EDUCATION

中国农业教育

程度和精神面貌, 不仅关系到个人形 象, 也会影响到其所在学校乃至整个 社会的精神面貌。通过礼仪教育可以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培养 应对酬答的交际能力, 养成良好的礼 仪习惯, 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如果 人人讲礼仪, 文明之花将遍地开放, 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礼仪教育的 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 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 相应的礼仪形式, 提高人们的文明意 识, 养成文明行为的良好习惯, 形成 良好社会风尚, 使人与人、人与社会 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

序, 从而推进 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

( 一) 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正在试 点的《法律基础

与思想道德修养》 课, 或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 对 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 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 习训练的良好途径, 礼仪教育与思想 道德修养有机结合, 既可以丰富大学 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又能教会他们如 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 象。事实上, 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 仪行为训练的人, 无论是内在素质还 是外在行为方式, 都与缺少训练的人 截然不同。台湾国立联合大学专门制 定了礼仪教育实施要点, 并对所有一 年级新生实施礼仪教育。目前我国大 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 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 一方 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 给予足够重视, 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 盲区; 另一方面, 在我国高校开设的 课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 但基 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 不进行相应 的礼仪教育。结果, 礼仪教育普遍空 缺, 部分学生甚至认为, 上大学与礼 仪问

题不沾边, 学好专业知识就行。 所以, 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

教育引入课堂。

( 二) 转换教育理念, 强化师资

培训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 育引入课堂, 纳入教学计划, 切实完 善高校德育体系, 而且应从转换教育 理念入手, 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 设一支能够适应现

代礼仪教学和研

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 的传授者, 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 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在教学活动 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 不 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 以利于理论 与实践结合, 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 水平。礼仪问题虽不是一个新课题, 但在高校普遍开展礼仪教育方面, 却 亟待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高校 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 开展 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礼仪活动, 包括国 际礼仪的培养。

(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

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 势,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 共活动, 不断积累交往经验, 展示礼 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例如: 开 展“ 明礼诚信”活动, 制订修身计划, 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 发动全校师生 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 开展辩 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 弘扬文明 礼貌之风, 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 还 可以通过广播、电视、

宣传栏等媒体 工具, 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 推 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 四) 发挥网络优势, 开展礼仪

修养教育实践 礼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 而 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 和开放 性, 使得网络礼仪教育能更好地与时 代接轨, 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 相联。网络环境下的礼仪修养教育有 助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 立健全校园网主页, 鼓励德育工作者 个人设立网页, 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 软件用于礼仪教学, 采取“ 网上”聊 天、辩论和咨询等方式, 在网上进行 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 健全其人格。 当然, 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 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 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 相支持, 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

得 良好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1] 李琳.浅谈大学生社交文明礼仪

教育[ J] .暨南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 2002,( 6) :42- 44.

[ 2] 李莉.实用礼仪教程[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本文责任编校: 台且)

素质教育

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1)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17:20

连载: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本文为作者于1998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上的文章。

一、对题目的解释

为什么不用“文化素质”,而用“人文素质”?前者比后者范围广,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文化。“人文”只限于精神文化。不是物质文化不重要,我是有意纠偏,纠重工科轻理科、

重理科轻文科之偏。这种偏见不利于我国学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二、必要性

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总起来看,应该说还是好的。我们的高校办得也还是好的。但是,同我们的远大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建设这样的社会,不能没有人才;要有人才,不能没有教育。我们要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的素质十分重要:我们要的是有政治理想、有道德水平、有文化水平、业务好、身体壮、心理

素质好的人才,成为能在21世纪发挥作用的人才。

我现在专就人文素质方面谈一点意见。

最近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又根据我自己对大学生,特别是

北京大学学生的观察,再加上前些时候听了王彦同志的介绍,我感到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工作简直是迫在眉睫。社会上一股强烈的只重视科技的风气,对学生产生了极大、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我们经常谈,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实际上都只抓物质方面,而忽视精神方面。只抓物质,只抓科技,而能兴国者,未之有也。所以,我说,抓精神文明建

设,抓学生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

三、一个理论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同生产力的关系如何?

我对马克思主义略有通解,对经济学所知不多。我仅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求教于通人专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决无疑问。但人文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难道就不起作用?前一些时候,曲阜师范大学的《齐鲁学刊》上有一篇文章讲,人文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后《光明日报》连续报道张家港抓精神文明的经验,引起了广泛

的注意。1995年10月22日,该报第一版有一篇文章:《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用了一个“出”字,绝妙!10月27日,张家港市委书记发表文章:《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出效益》。

用了同一个“出”字,只有宾语改为“效益”,没有用“生产力”。

我认为,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理论界必须予以解答。

四、可能性

常听部队的同志们讲:解放军某一个部队,或团或连,只要有过辉煌的成绩,它就成为这个部门的传家宝。青年士兵一进入这个部门,就充满了自豪感,作战勇敢,战无不胜,攻

无不克。我们的大学生何独不然。

给大学生进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决非一个方面、一种方法所能胜任,必须各方面通力协作,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方法来进行,才能奏效。利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历史上优秀的传统,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解放军的例子可以为证。 因此,我们要做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个艰巨的工作,可能性是极大极大的。

五、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

这是一个极大的、极重要的问题,看法可能有很大的分歧。我自己的看法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的国家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

史也最长。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六、爱国主义

存在决定意识,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没有国家,当然谈不到爱国。有了国家,如果没有外敌,也难以出什么爱国主义。我们千万不要一见爱国主义,就认为是好东西。我认为爱国主义有真假之别,有正义与邪恶之别。被侵略、被压迫、被屠杀的国家和人民爱国主义是真的,是正义的爱国主义。侵略者、压迫者、屠杀者的“爱国主义”是假的,是邪恶的“爱国主义”。只要想一想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爱国主

义”就一清二楚了。

七、骨气、气节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说得最为具体生动。对“非”的东西,对“恶”的东西,一定不能迁就和妥协,虽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这就叫做气节

或者骨气,这在别的国家是几乎不见的,至少是极为罕见的。

综上所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有爱国主义和气节,是我们极其珍贵的全民财富。我们今天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二者就是我们的本钱。我们必须善于利用。

八、几点建议

1在所有的学科中,文、理、法、农、工、医,都普遍开大一国文课。分量不必太多,

不及格,不能毕业。

2在所有的学科中设哲学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纲领,讲一点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和自古希腊罗马开始的西方哲学。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文理科学生互选对方的一门课。可考虑为文科学生编一部《自然科学概论》。世界

学术发展的趋势是:文理接近或融合。21世纪,这种趋势将日见明显。

4进行美术教育,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曲艺等等。不是专门设课,以课外活动形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学校、团委或学生会加以协助与指导。不管什么科的学生,对

美术都是有兴趣的,过去许多高校的经验可以为证。

两则故事看人文素质从何而来

作者:黄渊虎 发布时间:2007-09-30 10:08:01

什么是人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为了通俗易懂地说明“人文”,先讲两则故事:

故事1 一次在法国,三个中国作家一同乘坐法国外交部的车去郊区。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断地从后窗看着中国作家的车。车轮滚起的尘土扑向作家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一个作家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下来了,下来一位先生,对司机嘀咕了几句,然后回到车上,把车靠到边上。这个作家又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回答:“他说„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边,这不公平。''他还说,„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这几句话,让这个中国作家感慨了好几天。

故事2 一个周末,一位中国游客跟随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的同胞去悉尼近海捞捕鱼虾。每撒下一网都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位同胞总要一番挑拣,然后将剩下的大部分鱼虾扔回大海。中国游客不解地问,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那位同胞平静地回答道:“在澳大利亚,每个去海里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法规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中国游客说:“远在公海,谁管你啊?”同胞淡淡一笑道:“待久了你就知道,在这里,不是什么都非得要别人来提醒,来督促的。”

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人文”其实并不玄乎,它就是文化,就是素质。它既是孕育一个民族公平、正义的母体,又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寻常生活里。它是一种植根、积淀于人内心的法则和秩序,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良知,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承认约束的自由。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其对策的研究

摘要:针对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在初期探索的阶段。我门认为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性质,特别是心理健康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 对策

首先要弄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其一,健康的自我意识。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自信乐观、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不苛求自己。其二,健康的情绪。能保持愉快、开朗和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对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能主动调节;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结,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其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流,能用善言信任,以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他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关系,能与他人齐心协力合作。其四,承受挫折的能力。要能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要能正确认识环境,处理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改变或受到挫折时要能面对现实,对现实、对所处的环境作出客观的认识和分析,个人行为符合环境要求,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于环境有清晰的认识,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协调一致。其五,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要使自己的情感、品行、举止都符合自己所处的年龄段。勤奋好问,反应敏捷。而过于老实、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作者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对策的研究谈点粗浅看法。

过去,我们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大学生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看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国内外学者意见也不一致,目前还没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科学标准,更没有全面、科学地评定心理健康的统一方法和工具。但至少包括这样几条:1、具有正常的智力;2、具有情绪的自控能力;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协调的行为方式;5、具有与其所处社会相符的道德品质。

一、当代大学生的异常心理

在调查中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人际交往问题;2、学业问题;3、感情问;4、生活适应障碍;5、就业压力。其中就业压力,人际关系是最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当大学生心理出了问题,他们不愿意去找老师倾诉,更不愿意什么心理咨询,好像觉得自己心理没有病一样。其实大学生需要的就是倾诉,但有时给同学说又不能得到很好的排解,这让他们心理很矛盾。

在调查中我院大学生40%左右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尤其是这二年来大众传播媒介大量报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大学生自杀、杀人等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恶性事件。自去年看报导全国大学生自杀事件就高达116起,其中83人死亡。这就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

大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一定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水平低的表现。为此,我们要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区分开来,其实在调查过程中,真正有心理障碍患者只有5-10%,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很少。

1、学习心理障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他们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大学生是否得到社会成员自身的肯

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扮演得如何,一旦在此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出现以下几种学习心理障碍:

(1)厌学。厌学是学生回避或厌恶学习的内在反应。这类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被动的,低层次的,如为了混个毕业文凭,将来好找工作,为了不被别人看不起,为了父母的尊严和面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迫不得已来上学。他们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还有一些学生根本不学,你要问他,他说“我不想来上学,可是父母硬逼着我来上”。这些大学生既因为成绩差产生自卑,又极自尊,怕人嘲笑,在家瞒父母,在校应付老师,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在调查中有些学生说“语文、写作闭目养神;政治全体素静;外语梦游西天;数学目瞪口呆;物理黑板上开电车;计算机上网聊天;机械纸上画飞机。”虽然同学们归纳出来的不十分严谨,但这也说明同学们目前学习情况的反映。

(2)考试焦虑。在调查中有些同学生说:“平常在班上学习成绩还可以,但一到考试,成绩不理想,准备好的东西都忘记得一干而净”,造成试诺恐惧。还有些同学,平常学得不好,也没好好学,临考试前,不睡觉做准备,害怕考试不及格,害怕父母说,害怕毕业拿不上毕业证等等,给自己制造紧张情结,产生心理压力。

(3)作弊。作弊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弊者为了考试成绩铤而走险,一段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在考试时,东张西望,口袋里装上预先准备好的纸条,一旦被抓住,就要在公示栏里向全院公布作弊的名单。我们调查过作弊的学生,他们说:“作弊被抓,我们也有一种说不出的羞愧,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抬不起头来,但为了及格,我们什么都不顾了,抓到倒霉,找不到万幸。”

二、人际交往问题障碍

我们在调查中,大一新生主要表现为生活适应障碍;大二学生主要表现为情感困扰和学业问题;大三学生主要表现在就业上。

目前困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现在有些大学生是家中独苗,父母都非常疼爱。一旦进入大学,面对新同学、新朋友,不知道怎么相处,有很多学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的学生表现出自私、敏感。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原因,在同学中不被理解,遭遇排斥,其中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最突出的一点

(1)性格缺陷。有些学生不能吃亏,什么事都爱占上风,比如有位同学的MP3被别人悄悄拿走了,保卫处查到是XX学生拿走了,当我们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不惯他的言行,看不惯他的傲气。因为我干什么事说什么话,他都跟我做对,我就要报复他,以求得自己心理痛快。

还有些学生怯懦和自卑,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担心别人耻笑自己;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处处与人作对,搞恶作剧,无理取闹,破坏公物和公共秩序,逆反心理明显,常常是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叫他打狗,他偏要赶鸡。

(2)人格异常。人格异常,又称病态人格。通常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反社会人格。这类学生表现为高度的利己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自尊心极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情结不稳定,对人冷酷无情,以损人利己为乐,有很强的占有欲和攻击性。其二,偏执性人格,这类学生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狂妄自大,妒嫉心强,常将自己的过失和受到挫折归咎于他人或推诿于客观原因,常与其他人发生口角,人际关系不和谐。

(3)代沟障碍。代沟障碍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以前对父母又变为理解期,,40岁以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认识自已的父母。在现代社会代沟表现得极为明显、剧烈。代沟双方心理承受力都异常脆弱,互相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尤其是年级较大的人们,死活看不惯有些年青人穿的奇装异服,说起话来,大话多,身上穿的名牌多……等等。比如在调查中其中有一题让同学们谈谈早恋的看法,同学们都能大胆直白的说了自己的看法。我听完就难以接受。女生说如不被男生追求,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是否我长得不够靓,是否我不优秀,是否……?男生说如我与几个女生交往,那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有本事。其实代沟是根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缩减和消除,只有顺其自然。

三、心理问题笼罩大学生就业路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毕业数量越来越多,求职越来越难,大学生涯宣告结束后,接下来就是残酷而现实的就业问题了。可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认清现实情况,觉得自己上了大学就应该找个好工作,对工作期望值高,导致就业困难。大学生应对自己求职准确定位,不能一厢情愿地设定一个就业目标,而不考虑社会就业现状和社会需要,这样很容易导致出现挫折感和就业焦虑。学校应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让他们从浮躁中冷静下来,在茫然中认清方向,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就业压力障碍。有些毕业生说“上大学难,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累酸了腰,跑断了腿,到处散发个人简历,用人单位都说回去等消息,害得我们整天把手机放在兜里,睡觉时都开着,怕错过用人单位的回复,上课时也忍不住要看着手机”。目前,人们所要面对的各种信息成倍增长,因此,涉世不深,身处人生十字路上的大学生求职者就成了“信息强迫症”患者,对信息有着极强的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想知道的结果时,会出现严重的焦虑或不适。其实,信息强迫症是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如果心理上过多焦躁、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就会演化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就业带来困难。

(2)求职期望值过高。许多大学生认为,十几年寒窗苦读,耗用了小半辈子的时间,当然希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谓满意按大众的标准,是单位较有名气,待遇和福利不错,有发展前途,最好是从事自己所学专业。但现实是完全符合理想条件的工作甚少。大学生要了解和接受客观就业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有些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以致错过了很多机会,当错过机会又很失落,随着时间的流逝焦虑也不断加重。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促使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在调查中还有女生说:“大概中国现在是女多男少”。不然为什么单位招聘时尽找男同胞呢?就连会计、文秘、银行员这样被认为女性较多的行业也开始招

男性了。还美其名曰调节性别比例。有的说“便于加班”,还有的说方便出差,总之就是不要女的。很多女同学都无奈自己女儿身,很多女生还没有毕业,就产生了自卑情绪,为此要教育、引导女生要自尊、自强、自力。只要有本事、有一技之长,到哪都会用你。对大学生异常心理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问题不仅是如何去治疗学生的心理异常,而且要努力减少或防止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发生。

四、引导大学生朝心理健康方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理解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存在的问题,需要掌握相关的生理学、医学(特别是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需要从教育及上述诸学科中吸取养分。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背景,才能充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心理健康工作可采用教育指导、咨询、治疗等多种形势,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技能,解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以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面对的问题,选择合理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方式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1、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重,一切从革命利益出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最高利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正确人生观。消除他们在学习、工作上怕吃苦,生活上图享受,心理上怕挫折的消极思想,尤其是入校新大学生,一定要进行人生观教育。再次,政治思想教育要与荣辱观的教育相结合,“八荣八耻”教育,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要让他们分辨清楚,朝着积极健康的向上的方向发展。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维敏捷。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紧紧抓住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和辩证关系。如不关心集体,不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强调个体意识的多样性,而否认群体意识的统一性,并演化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则是错误的。其次,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竞争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竞争做为一种激励手段,对大学生成长是有利的,但也要看到资产阶段竞争观对大学生的误导所产生的结果。为此,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去陶冶学生;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去教育学生;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去引导学生,塑造一代有高尚人格理想和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青年大学生。

做学生思想工作很难,为祖国培养人才任务很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去追求。我们坚信必定会塑造出高素质的能够迎接市场经济挑战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生。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生理、心理不断发育、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意志力不够坚强、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等等。然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其生命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学语文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决定

了它比其它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归去来兮辞》带给我们的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卓然不群、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我与地坛》则是对生命、对健康的渴望;“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倔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态度;而读《前赤壁赋》,则让我们感觉到超脱旷达的苏轼所富有的独特魅力,他处逆境时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泰然达观的心态。

如今,面临繁重的学业,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学语文教学应在培养大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深入发掘、有效渗透,完善其个性心理,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心胸豁达的一代新人。

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我们所说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素质教育将再次取代科学知识教育,而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和谐共处,相互渗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它既吸收了古代科学教育以“人”为中心的特征,也吸收近代以来科学教育所缺乏的思维理性,是科学教育人文化与人文教育科学化的有机统一。

1.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高等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而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缺乏起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必将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呆板,缺乏后劲,而本专业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素质高,同时人文素质也高的实用型人才。

面向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在21世纪继续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跟上全球科技革命的步伐,避免文化的冲突与精神的滑坡,必须在重视经济科技的挑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挑战;在抓好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更自觉地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因为,文化的影响是渐进的,却又是深刻的、长远的,它会影响甚

至改变一代人或几代人,因此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

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消除它引起的负面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人们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用文化的力量缓解、限制、抵消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利的一画。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阶段和快速发展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本身正逐步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又使许多人物欲膨胀,丧失理想。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等负面作用,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社会的

2、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可分别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目前,在选修课中,适当增加人文科学类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就是要彻底克服专业教育中的不良倾向:“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朱九思语)。在实践中,要通过向综合性学科的转变,大力重视人文教育,开设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如美学、伦理学、古典诗词鉴赏等,以陶冶学生情操,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应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开展:1、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2、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3、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要培养学生懂得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4、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5、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艺术教育。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教师人文素养包括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育方法。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1)历史知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虑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2)哲学知识。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3)宗教知识。可以这样说,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学生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学生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4)美学知识。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人文精神是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全靠我们广大教师的辛勤劳作。重任在肩,光荣而又艰巨。作为教师,应该怀着一份激动、怀着一份荣幸、怀着一份庄重,把历史的重担挑起来。(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创生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不断追问: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的源头?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教育的路途应该怎样走?教育的桎梏应该怎样打破?教育的远景应该怎样绘就?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的“应然状态”?是的,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不能遮蔽现实,不能抛开“实然”空谈“应然”。但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阳光,是必要的“乌托邦”,拥有教育的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在现实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能增强人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缩小社会性的不平等。我们要积极维护和支持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老师那里都能得到一样的关爱。(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点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怎样对待别人,有没有一定的宽容之心,是不是适当尊重别人的习惯、别人的思想、别人的价值,是不是动不动就生气、老想着要改造别人。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习惯、语言都很不一样。南方和北方差别很大,哪怕是同一个省的也有很大差别。哪怕是同一种语言的表达,在一个地方听起来很平常,在另一个地方听起来就很容易令人生气。对此,学生知道如何去适应。

人文方法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

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1)直觉。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是我自己内心的“原始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加工活动,是一种洞察,是一种穿透,具有整体性、突发性、非逻辑性的特点。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直觉,是指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的观察、判断是直接觉察的,不需要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思考,凭借经验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达到了快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程度,而且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2)体验。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的事物,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体验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体验可以以不同的标准分为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体验,一方面从教的角度体会、品味、觉察自己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抛开教师的心理角色,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内省。内省是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内省,首先是指向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还要指向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

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达成度。

三、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美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

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校环境应当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学校应营造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校园的宣传媒体也应有意识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里时时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如奉献和务实,争创一流,勤奋、廉洁、奉公的干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勤学、文明、朴素的学风等。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可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

在信息环境方面,可加强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发达,要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正导向作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看看学生们,①有没有爱心②有没有责任心③有没有自信心④有没有坚强的意志⑤有没有高雅的意境。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和途径

河北邯郸学院 王丽敏 056005

摘 要:本文就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缺憾,分析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并就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从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加强学科渗透、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人文 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

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

目前对人文素质教育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

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有学者将它简单概括为:“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这两

种定义都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将人文素质视为人的素质组成之一来看待的。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

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 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

的意义。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学者, 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

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三)良好的人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其他方面(如专业能力、业务素质) 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九五”期间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采取的十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

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

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要贯彻在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总在60%以上,而且倍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程,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第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第三是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干部和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让整个校园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教书育人”,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要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态度,改变过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

的官僚主义作风,彻底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

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五)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

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

学学报.2004.7.

[2]赵四亮,李毅.浅滩高校人文素质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人文素质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换句话说,人文素质是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引导人以真善美为旨趣,在自我完善和为人类而献身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这种人文素质正在逐渐失落,甚至丧失,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缺乏,文化底蕴不厚;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不强;人格缺失,道德行为失范。一、人文素

人文素质是现代化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当今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为关注,但对于学人人文素质却漠然视之,觉得这对于就业毫无意义。印度的软件职业教育不仅重视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学生非智力的人文素质的熏陶和教育。这对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职业教育更需要人文素质教育

在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中,人文素质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它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教育。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等特殊性,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一是职业院校以理工科为主,学生主要是理科生,文化素质不如一般的高校生,更需要人文精神的陶冶,更强烈地呼唤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职业院校在处于外延扩展,内涵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上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等倾向,客观上对人文教育不到位,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刚刚完成初中教育,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少,学习能力都比较差,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只能成为简单的技术工人,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三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就业市场导向性。职业院校毕业生只直接面对市场,面对社会,而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机制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现代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如有效的沟通交流、承受挫折、理解感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总之,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在关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使其成为“社会人”,而不是“工具人”,促进个人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与否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是否能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强,高治军.国家新资助政策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添把火[N].中国教育报,2007-09-05(1).

[2]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3]高立宝.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10-01(5).

[4]论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人文素质教育[OL].www.lfjszx.com.


相关文章

  • 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论文
  • 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论文 摘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高校要正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解析高校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发挥第二课堂教育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本质要求 ...

  • 试论主题班团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摘 要] 主题班团会是班级组织建设以及班级事务管理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能力提高的平台,对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议高校将主题班团会作为培养和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抓紧.抓好. [关键词] 主题班团会: 大学生 : 综合素质:培养作用 一. ...

  • 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的方法与时机
  •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在进行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因为体育课本身就是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在教学准备环节进行专项性辅助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基本部分教学环节前段进行针对性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基本部分教学环节的后部分进行补充性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教学结束环节开展拓展性练 ...

  • 如何提高新时代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 [摘要]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仅抑制了高职生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主要有: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增设人文课程: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内容: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 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
  • 摘要:将潍坊科技学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统计结果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岁以上(大学)男女评分表>对比发现:我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通过对我校一.二年级在校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得出:我院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呈下降趋势.笔者针对这种现象提出几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 ...

  • 徐州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题库2
  • 素质教育概论题库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D)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A)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高质课改 (D) 高质效传递 2. (B)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人类教育 ...

  • 提高研究生文化素质的实施路径
  • 提高研究生文化素质的实施路径初探 摘要:我国高校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任务,就是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水平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强大,提高在世界上的地位提供优秀人才储备.而培养人才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阐述研究生文化素质的现状和内涵以及存在的问 ...

  •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案4)
  • 教 案 课题名称:职业素质 授课时间:(第四 周 第四次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职业素质的内涵与培养职业预测的方式,掌握职业素质培养的方法,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理论引导. 教学重点: 1. 职业素质构成 2. 职业素质测试 难点: 1.职业锚 2.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资源和器 ...

  • 对教育观点的理解与阐述
  • 对教育观点的理解与阐述 鹤北 韩丽 什么是素质?我对素质的理解为:素质是指一个人能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事物而生存,并能挑战其环境事物而贡献服务社会的能力总和.素质是一个人本身应该具备的当前性和潜在性的能力.人的素质结构系统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素质是一个综合体,哪一部分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