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我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一书《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精神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从而归根到底这样或那样地承认创世说的人,即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源的,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三大类:客观唯心主义,其包涵了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比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强调主宰万物的神灵的客观存在;主观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意识(而非神灵的)存在。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将“认知”与“存在”等价起来,主观唯心主义所讲的“存在”是狭隘的“客体”对于“主体”的被认知;绝对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但其原文十分之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时“绝对唯心”陷入了与“客观唯心”一样的观点,但不同的是绝对唯心对“神灵是实体”进行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兰苏菲主义均属于该范畴。唯物主义也分为三大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代表人物: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狄德罗、费尔巴哈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正确地提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代表人物:马克思)。

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方面,我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有这样的看法: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因素是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有过一段著名论断,即“凡是现实的即为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由于现实的属性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因而任何制度只有在其必然的限度内才是合理的,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句话转变为它的反面:凡是现存的东西,都是应当灭亡的。即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这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然而黑格尔急于建立一种体系,而哲学体系是一定要有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黑格尔提出了“绝对观念”。他的哲学体系和方法因而构成一种矛盾。恩格斯以这样的方式批驳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恩格斯又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属唯物主义,恩格斯给予肯定。然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他却陷入唯心主义,恩格斯主要从宗教和哲学两方面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立场进行了批驳,提出要想了解宗教和哲学,要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从这些人的历史行动上、从现实中研究这些人,进而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是我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认识。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

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例如,黑格尔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可以认识的,正是这世界的思想的内容,即世界所赖以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渐实现的东西,而绝对观念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永固存在的。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人类应当把这一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来改造全世界。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在这两种情况下,世界的可知性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以下大致介绍休谟和康德的哲学、黑格尔对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批判以及恩格斯对不可知论的决定性的驳斥。

休谟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表现在他认为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还是个问题,因此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而且他持怀疑论,认为过去的哲学都是错误的。康德的不可知论表现在尽管他承认我们的感觉由外部世界所产生,但是现象世界并不能反映外部世界的本质,并不能反映“自在之物”的本质。所以康德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知道的仅仅是现象。黑格尔对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进行了如下批判:首先,黑格尔对康德与休谟的认为本质是不可认识的说法进行了批判。在康德与休谟看来,哲学的任务在于研究现象,这是哲学的基础。单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既要研究现象,又要研究本质,因为本质是在现象中表现出来的,现象与本质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其次,黑格尔对康德的理性能力的提法进行了批判。康德认为人在认识世界以前,首先要先认识自己的理性能力有多么大,黑格尔则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有在认识的过程中去检验,而不能在认识以前去检验。再次,黑格尔批判了康德认为人们的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观点。康德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世界,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但人的理性总是试图超越这个范围。康德认为,当人们在认识“自在之物”时,人们的理性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人的理性本身是有矛盾的,而物自体本身是没有矛盾的。黑格尔反驳道,自然界或历史本身都是存在矛盾的,无限的世界正是通过有限的世界而存在的。黑格尔对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批判是,黑格尔认为旧的哲学并不是徒劳的,旧的哲学给新的哲学打下了基作了准备。恩格斯对不可知论作了致命的批判,他说对不可知论的决定性的驳斥是人们的实践——实验及工业。人们的实践表明了人对自然界的统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因而证明人们是可以认识世界的。

以上是我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理解。


相关文章

  • 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
  • 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的历史与逻辑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阶段,分别是以物质.实践.哲学为核心范畴,以物质-规律.实践-选择.哲学-对话为实质内容构成的三种研究范式.这三种研究范式既具有依次转换的关系,又具有向上兼容的关系.从三组基本范畴的转换 ...

  •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1)
  •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作 者]孙正聿 [作者简介]孙正聿 吉林大学哲学系 当我们把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界说为世界观理论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时候,作为定义项的世界观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歧义的: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观理论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因而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也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 ...

  • 王昊宁[哲学修养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模板
  • [哲学修养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第一部分 书目内容简介 "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具有时代内涵的哲学修养." 孙正聿先生在本书中,通过对哲学与爱智.熟知与真知.人与世界.生存与生活.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标准与选择.历史与文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王 南 湜 文献来源:<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 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不仅体现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而且也深刻体现着不同时代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性区别.因此,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深刻含义,不仅必须关注这一概念所体现的唯物主义 ...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构成上看,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辩证法.认识论三部分构成的:从认识过程上看,是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传统观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体现在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否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忽略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和实践 ...

  •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出发点的转变
  •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出发点的转变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杨军 215123) 摘要:1845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从哲学原则出发来思考.解决各种问题:1845年以后,他们从实践出发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现了伟大的哲学变革.这一变革的重大启示意义在于:当在我们思考.解决问题时,我们的 ...

  •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纲要求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 ...

  • 论马克思的[提纲]与恩格斯的[终结]
  • 作者:朱子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04期 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出版单行本写的"序言"中,曾讲明了将马克思1845年拟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g ...

  • 概念史的分析: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方法与实践
  • [内容提要]伽达默尔 哲学 解释学贯穿着三大方法,除了现象学和辩证法以外,就是概念史的分析.将概念史的分析与论题的研究相结合是伽达默尔思想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表达风格,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对这一方法的解说在某些方面虽然同英美分析哲学有相似之处,但从根本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