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

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因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人类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分,体现在生理(身体系统、营养、肌肉)、认知(语言、记忆、智力、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心理社会(情感、人格、人际行为)、精神(生活意义、信仰)等多方面,行为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多个方面特性的组合。关于人类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划分有诸多标准,包括统计规律、社会规范、行为适应性、个人主观感受等:

 如果某人行为与大多数人相似,在统计上就可以视为常态; 如果个人行为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规范,该行为就是正常的; 如果某人无法适应社会,就会出现社会化不足,进而体现为异常行为; 个人内在的主观感受也可以判断自身行为是否正常。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家庭主要依赖婚姻和血缘关系有所不同,学校、组织、社区和社会则分别是依托学缘、业缘、地缘等而构成的社会系统。而文化则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他人是个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元素。人的生物发展、心理和人格发展、社会化过程一般在由他人组成的特定社会场景中进行。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分析视角:在社会工作中,“人在环境中”是重要概念,是指利用组织结构提供关于案主的人际、环境、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简明一致的描述,并用于说明成年案主所面临的问题。

 宏观上,贝塔朗菲(Bertalanffy)的一般系统理论、勒温(Lewin)的场论、杰曼(Germain)的生态模型、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马克思的冲突论、米勒的符号互动论、布劳的交换理论、加芬克尔(Garfinkel)的民俗方法论等。

 微观上,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与性理论及人格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等。 基本关系(沙依仁,2001):

 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人格未充分定型、社会化为完成者受其影响更大; 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个人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有所行动,各类领袖的个人行为或许多人的一致行为也都会影响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环境的影响要大得多。

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服务双方与环境的各自状态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实务工作者能否根据当时当地场景体现实践智慧也就成为判断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工作由整体角度看待人类行为,而不是简单地认为人的困境来自个人还是环境,社会工作者常常认为该人们的困境源于上述两者的不恰当互动。因此,改变个人、改变环境和改变两者互动都是重新实现人和环境间适应性平衡的专业手法。

儿童发展理论:

 受父母之爱,也会诱导双亲来爱他们。如果0-3岁期间缺乏母亲的抚育和照顾,儿童的胜利、智力及

社会发展均及其缓慢。

 符号进行智力活动的过程。0-2岁是人的感觉动作期;2-7岁是准备运作期;7-11岁是具体运作期;11

岁以上为正式运作期。每个阶段都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展是持续适应环境并对外界不断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18个月是口欲期;

18个月岛3岁是肛欲期;3-6岁是性器期;6-12是潜伏期;最后一个时期是生殖期。在不同时期儿童的各种需要都应该得到恰当的满足,太多太少都会影响人格发展,甚至人格变异。

 来的欲望,旨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本我遭遇挫折,欲望在现实中被粉碎,就产生自我,自我是现实取向的,常常为本我服务;到6岁儿童才发展超我,超我是道德取向,以及对良知、是非、对错的判断。自我是本我、超我的调停者。

人生各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人们从其中的正反经验中发展出特定的品

质。人们完成了任务就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否则就面临心理社会危机。婴儿的爱的需求和满足得到实现,就会产生信任;2-3岁允许其探测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就会发展出独立意识;3-5岁让孩子独立策划做游戏;性成熟前,孩子主要是从事学校学习。

 分不清是非,这时的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予以控制。习惯期需要遵守成人或他人的意见,实现社会所期望的行为。

儿童的阶段特性:

3岁是婴儿期和学步期;3-6岁婴幼儿的肌肉技术得到良好发展;6岁到

性成熟前,儿童的身体成长相对缓慢,但是力量和运动技能得到提高。良好的环境促进的儿童的动作发展,不良环境则反之。

从出生到3岁期间,儿童学习、记忆、快速理解,语言和自我意识得以发展;

2-3岁的儿童动作得到较好发展;3-6岁可以通过训练自己做游戏,从而发展创造力和主动性。由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转换为对世界存在非逻辑的看法。0-6岁是最重要的人格形成期,6岁到性成熟前的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减弱,逻辑思维、语言和记忆功能有所增加,自我概念、自尊和交朋友变得很重要,已学会用符号。到12、13岁,思考及推理能力有明显的发展,开始有自我实现的能力。社会化是儿童的重要任务:0-6岁儿童最早通过哭笑表示情感,随后逐渐对亲近者有依恋行为,并开始与同伴和其他成人交往。6岁到性成熟前,学校跟朋友是儿童的主要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9岁以后,儿童会有几位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其关系甚至超过家人。对6岁到性成熟前的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期望会对其学习认真程度和勤奋程度有一定影响,学校的规范和环境、同学和朋友则对其人格和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儿童的问题及成因:

0-3岁儿童主要存在拒食、吮吸手指或咬指甲、心理自闭等问题;3-6岁主要表现为口吃、攻击性行为、沉迷电视;6岁到性成熟前主要体现在多动症、强迫症、学习障碍方面。当今我国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和气质上的缺陷。娇气、骄横、任性、自私、懒惰、冷漠等。

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家庭形态变化和家庭教育不当等方面: 独生子女家庭和核心家庭越来越多。 离婚家庭对孩子有相当影响 家庭教育两极化 虐待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学校是向儿童提供学习知识、技术并且训练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我国,学校教育始终以知识传授

为主,体育、德育和技能教育还没有取得应有的重要地位,教育尚未真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缺乏专门针对儿童偏差行为设立的咨询和辅导机构。

 多元化是儿童所在社会环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

 某些人坚强奋发、刻苦耐劳、追求卓越,某些人无所事事、得过且过。

 住房拥挤,缺乏运动和休闲场所,而学校周围和其他地方的各种不良场所不断出现,传媒业频

频发送各种信息。由于儿童缺乏正确的价值和道德判断、模仿学习的能力又很强,因此,各种

不良习惯和行为对其正常发展和社会化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儿童问题的对策:儿童面临的不少问题和困境是其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根据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社会工作者既应该努力依托专业技术修正儿童的偏差行为,也应该针对影响儿童正常和健康成长的社会系统采用合适的干预手段。如果问题源于儿童本人,则采用专业手法改变其本人就成为推动其和环境打成适应性平衡的重要手段。如果问题是源于其认知偏差,采用认知疗法。(如男孩子的学习不如女孩子);如果问题是行为学习不当导致的,则采用行为治疗法。(如学习方法不科学)。

当然,儿童的问题乃至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与家庭、学校、社区、媒体、政府中的某一因素或多个因素有关。

 鉴于健全家庭是早就健康快乐儿童的关键环境,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儿童之际,可以推动和协助弱势家

庭维护良好的家庭环境以改善其功能,在知识和行为上教育父母,促进其加强与儿童的沟通,为儿童提供最直接的、良性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 社会工作者可以推动教育机构及其主管部门,充实学前教育,修订课程结构,设计有利于儿童综合发

展的课程模式,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并把学校社会工作作为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者应该推动和协助社区精华学校附近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促进学校和社区的双向交流,以及时把握儿童的问题和需要,提供快速有效的社会服务。

 社会工作者应提倡政府出台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政策,制定合适可行的儿童权利保护(如纺织和惩

处虐待儿童、针对儿童的性侵犯等)、儿童发展(如儿童教育)和儿童福利(如特殊儿童的照顾)的条例和计划,对各种不同儿童的权利和需要进行专门的说明。

 社会工作者应该针对政府这个最大资源拥有者和分配者,促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类儿童服务机构

的成立与发展,并制定可行的津贴计划。呼吁政府出台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积极互动和资源整合的政策,并规范媒体的行为,倡导和促进形成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宏观环境。

青少年发展理论:

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青少年年龄段属于正式运作期。他们已经学会用思想考虑任何事情,学会推理、分析、回想等,能作许多假设,并会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思考。 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强调青少年时期的认同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青少年时

期的特色在于身份意识,需要将许多成分整合起来,如果整合不好就会发生身份与角色的混淆,导致身份危机。困难在于:

 社会认同其延缓承担责任,因为他们尚未真正选择某种行为方式; 如果其积极性未予发挥,其消极性就会产生。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青少年处于习惯期,需要遵守成人或他人的命令,实现社会期望的行

为。他们认为,良好的行为可以取悦他人,从而有强烈动机去获得他们赞赏。他们对于法律有强烈信念,行为服从于较高权威,认为社会秩序重要。

青少年阶段的特性:青少年时期需要完成相应的人生任务。他们需要发展成熟的体格特征,扮演性别角色,建立与同性和异性的新关系,在感情和生活上逐渐自立,发展人格所需要的职能和概念,面对升学、就业、婚姻的选择,并进行必要准备。

青少年在性成熟后,生长迅速,生理机能逐步加强。女孩身高增加大约先于男孩2年左右,

到14岁以后,男孩身高又超过女孩。女孩体重13岁和男孩15岁前,体重每年增幅至少为5-6斤。与此同时,青少年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神经系统等也逐步发展,出现第二性征并具有生殖能力,

17岁以后,青少年的生理继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 由性成熟到17岁被称为青少年前期。他们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什么样的人,将来可做什么事

情。在面临健康、生理、学业、友情、发展等问题时,他们拥有想象力,好争辩,期望不受权

威人士管制,能在所处各个社会系统中处理好相关关系。由于其能力与期望存在差异,他们要

求独立但本身能力尚不足以达成,从而导致内心矛盾。该年龄段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不太稳定,容易走向极端。此时同辈团体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支持源,获得感情、同情与谅解,也比较容

易接受铜杯团体的行为标准,而无论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 18-20岁被称为青少年后期,很多方面逐步成熟,其人格的发展逐渐独立于父母。他们比较关注

个人外表、学习成绩、升学、职业、经济状况、异性朋友等人生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老

脸。随着年轻增长,不少人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做决定。他们通过部分人生事件增长了阅历,

其自由、地位和权利有一定增加,意见也较受父母及其他权威人士重视。其心理和经验发展使

得他们已经逐步控制情绪,行为比较稳重成熟。此时的父母则给他们很多压力,他们一方面希

望孩子独立,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继续依赖他们,从而向孩子输出的信息比较混乱。

 少年和青年与家庭的关系有所不同。中上阶层的家庭比较关注孩子的表现,父母对子女的不良

行为比较焦虑,但是也可能因为失望而对孩子不加爱护。贫寒家庭中的父母则由于忙于谋生而

对子女教育不足和不当,使子女缺乏营友的父爱和母爱,青少年的许多需求得不到满足。与少

年不同,青年与朋友的关系要好于少年,他们经常与朋友沟通,真正的私人信息不愿告诉父母,但与父母依然保持比较良好的关系。

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国内学校依然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不重视价值观、技能、

职业道德等,成绩依然是批评学生优劣的核心标准。教学双方的关系不平等,对学生的体罚也

是时有发生。青少年的同学和朋友已成为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部分,并会对其本人产生重大

影响。

 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扩大。青少年的学习、模仿等能力提高,而社会环境对他们的信息输

入也越来越多。传统传媒和宣传载体的功能日益增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又不断发展,信息爆

炸成为不可扭转的社会现实。在此社会背景下,青少年过早了解了解社会,容易受负面信息的

不良影响。少数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空间,树立社会,对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准备不足。

 理失调、精神病态、人际关系紧张、吸烟、吸毒、酗酒、沉迷网吧、少女怀孕、亚健康、暴力行为乃至犯罪等。家庭不完整、不和谐或陷入经济困境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出现行文问题乃至不良行为。  社会控制理论:如果文化规范、道德信仰和相关人物不足以规范青少年行为,那么他们就可能出

现越轨行为。青少年的多种行为问题显然与追求享乐、注重短期利益等风气、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有关。

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活的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朋友就是学习的重要对象。如果自己的想法或行为得到朋友认同或者认知奖励,则其本人就学习到新的规范。 拉力理论:边缘化、挫折、脱离学习与工作、地成就、社会不平等感等回引发青少年的越轨行为。

如果害怕孤独,青少年就喜欢集群。如果不良行为者在努力改正的过程中依然受到社会的其实,他们就会倾向累犯。

 认知发展理论:早期行为影响后期行为,并可能是后期行为的前兆,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行为方

面的后果。幼时对事情是否有信心、把握信息是否理性、自我控制感如何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行为。

 针对个人原因:采用微观的社会工作手法。例如,针对心理失调,采用肌肉松弛法、系统消敏法。最对越轨问题,采用认知疗法或者行为疗法。 针对社会环境原因: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分析采用相应对策。例如,如果人际关系不佳是源于青少

年缺乏交往技巧,采用社区工作手法,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项目进行交往知识的培训。再如,青少年犯罪增多可能有教育不力、打击不力的原因,也有媒体的副作用,那就可以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惩治政策,并对媒体宣传制定相应操作规则。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原因机制机器发杂,又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可采用整合方法,以学校为基本依托,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的多方面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就是舒缓、解决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方法。

成人的行为理论:在成人期,人们需要完成学业、就业、结婚、生育、养家等重要人生任务。本阶段所占时间较长,完成的人生任务多,面临的问题也多,是人生的核心时段。

 斯通和邱尔奇的健全成人特性理论:分为理想的成熟类型和问题/病态类型。理想类型有如下特征:

 能记住过去但不深陷其中,能适应也能改变; 能自决并在无法回避的框架内操纵自己的命运; 不仅能学习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明智地解决生活问题; 熟悉现实,感悟并容忍许多模糊或矛盾的事情; 贵在自知,了解和容忍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重视人际关系,进行爱的施受; 有责任心,关心社会问题及其舒缓办法; 追求民主,有自己的意识观念并能坚持; 容人,并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 企图提高行为水平努力使之不被社会排斥,但并非不经思考就接受现成价值观念; 展望未来,能珍视自己的生命及机会,同时注意自己的安危。 进一步社会化以促进人际关系,寻求与异性建立亲密的互爱关系,如果没有,有孤独感; 事业发展。人格健全的人士已经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并有余力帮助他人,有强烈利他情结。 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本阶段有两项任务: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本阶段处于原则期,人有基本思考和分析而得的内部行为守则,能控制自

己的行为。其道德观念包括个人人权和民主以及可以接受的法律。但道德观念给予个人的守则和良知的看法,甚至认为伦理可以超越法律。

 荣格的分析理论:个人与外界妥协的结果,人必须到40岁才发展完全。40岁至老年开始前,人会发

展内在的和特殊的目标,追求自我实现。

成人阶段的特性:成年期大致以40岁为界,40岁前后的生理特性存在不少差异。40岁后生理状况开始衰退,不少人开始发胖,腰部、腹部和臀部的脂肪增加;少数人则出现干瘦,头发稀疏或变白的生理特征。

同时,人的生理机能也开始减退。由于更年期出现,两性的性功能都有所下降,身体疾病开始出现。 40岁前:

 他们进行了多个角色的转型。从学生转变为工作者。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升,个人特长在工作中得以体现。开始真正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体现出符合其身份的社会行为。 绝大部分人35岁前结婚,与配偶共同生活,生育抚育儿女,管理家庭和子女教育成为他们的重要责任。如何在夫妻之爱中使精神、性和手足实现三爱一体是追求婚姻美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进入成年期,人的心理发展比此前有所进步,性心理已成为其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心智活跃,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因为他们要和同性朋友、亲戚、主管、同时维持和谐关系,否则

就会孤独无依。

40岁后:

 他们的情感趋于深沉稳定。他们的兴趣较多地表现出个性,持久性。由于家庭/工作/社会角色长期并

存,他们的人际关系多元化,经过长期的学习、反思和积累,他们的流体智力下降而晶体智力上升,会熟练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

 婚姻更加务实。责任感已超越情感,成为维系夫妻和家庭稳定的关键因素。随着孩子长大,家庭结构

发生改变,子女注销是的家庭变冷清,多数子女成家后,成年人活在空巢家庭,寂寞无趣是经常面临的问题。因此,信任沟通是保持婚姻稳定的法宝。

 本阶段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期。由于年资、经验、人脉的多年累积,不少优秀人士的才华和潜能得到发挥,在事业、地位和财富上达到巅峰,其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更年期综合症是本阶段认识的特有体验。女性45-55岁,情绪波动、性格改变、烦躁易怒、消沉抑郁、

焦虑恐惧等一系列行为问题;男性更年期会稍晚,情绪低落、自信下降、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 成人阶段的主要问题:成年期需要完成诸多人生任务,如果得不到圆满完成,可能引发成年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

 婚姻:

 不婚、晚婚、不育是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中的突出现象。推力(父母赞成、成家欲望、同时的

榜样作用、婚姻浪漫化设想、生理吸引、情感的依附和爱恋、希望获得安全和社会地位等)与拉力(事业发展机会多、可以扮演多种角色、自给自足、可获得资助的性生活、拥有机动性与

变化的自由、心理及社交商自主等)斗争的结果。【德莱戈】

 婚姻危机。环境原因和(双薪家庭压力大、都市不良场所多、不良文化影响)个人因素(浑厚沟通不良、调试不佳、一方专注事业而对家人或家务舒服、一方或双方的外遇等)。 就业:失业是的人与环境失去适应性平衡,可以从促进劳动者自身全能和推动其所在环境改变两方面

开展社会工作。前者包括获得更多非正式支持、加强自信等,后者包括服务部分自身强化功能、政府出台相关就业促进政策、社会舆论进行良性导向等。

不少成年人面临结构性失业的威胁 不少人在就业意识、劳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欠缺 对就业形势判断存在偏差,高估自己的能力或信心不足 社会工作对成人问题的应对: 首先,要对成年人是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原因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既可能来自于成年人自身的行为和其他特征,也可能来自社会环境中的家庭、学校、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系统。 其次,提出若干备选方案。 其三,综合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诸多因素,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其四,制定相应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理念、理论基础、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工作者角色 其五,推行社会工作计划,提供专业服务 最后,在达成预期目标后,逐步结束语服务对象的工作关系,并对项目执行的多方面情况进行评估

老年行为和社会理论

 会觉得生命十分美好,过去没有虚度,有相当的成就感。具有绝望意识的老人会觉得人生失败,一事无成,机会不再。

 成熟型:前半生顺利成功,平稳进入老年,客观接受退休和老化 摇椅型:不拘小节,胸无大志。安享晚年,放弃责任,得过且过,无恐惧感。 防卫型:防卫心强,固执刻板。守规负责,退而不休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愤怒型:有失意经历,非常伤感,把失败归于他人,藐视他人,满腹牢骚,与人敌对,最后悲剧结束。 自怨自艾型:有不得志经历,但将之归咎于自己,因此意志消沉,认为人老无用。 种内在的成长过程,使老人形成自我中心、自我满足的现象。脱离了社会,就可以避免与许多社会规

范的束缚,安养天年。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 婚姻与社会联系及社团参与的基础上。如果老年人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角色或建立新角色,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最终将导致其放弃身份,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也会变得模糊。因此,老年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有活跃的社交生活,积极开辟新的生活形式,才能获得和维持开朗的心境,获得快乐和健康。

老人阶段的特性

 心血管运行效率降低,体听触觉等弱化,记忆力下降,性趣和能力减弱。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

老人经历退休、儿女离家、丧偶等重大人生事件,他们的角色由在职者变为退休者、

由照顾者变成被照顾者、由有配偶者变为鳏夫或寡妇。老人的社会撤退和责任解除,总体而言使得他们的智力逐渐衰退和吸收新知识能力下降,使得他们社会参与变少,越来越封闭,从而社会地位减退,社会化功能越来越差。

进入老年后,他们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都下降。他们的思维内容偏重对角色改变、

过去生活和余热发挥的认知。一般而言,老年人的自我中心思维比较严重,较少从客观角度看问题。在心态上,他们对自己、他人和工作态度不积极,没有新的兴趣和动机,对新角色也调适不当。与此同时,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也表现出特殊性。何时认定自己开始进入老年期常常取决于他们的生物性自我,个人的幸福观、未来观和生活态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学自我。在老年期,人们的人际交往范围

一般会减小,但是已有的人际感情会更加深刻,人际交往内容也发生多种变化。

 社会场景也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制约。(如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为老人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摆脱社会责任和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从而资源脱离社会,那么,该社会就可能会较少给老人以发展机会,老人就会较快地成为依赖人口,并体现出消极的行为特性。)如果社会政策只为老人提供基本的身体保障,老人的消极行为特性就会在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而得到加强。

老人的主要问题:老龄化是当代的普通社会现象。由于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和角色转换,老年人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扰。

 65岁以上的老人一般已离开工作岗位,退休金是绝大部分老人的唯一

收入;在农村社区,随着年龄增大,老人的劳动能力下降,直接参加劳动获得的收入也会下降,某些

人甚至需要子女抚养。至于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由于其财产支配权逐渐旁落,安养也开始成为家庭负担和问题。

络密度减弱,配偶疾病更使得他们失去相依为命的生活伴侣,城市化的加剧使得生活在都市且感到孤独的老人越来越多。于此同时,由于年龄增加,老人除外参与社会活动与其他人士接触的机会也逐渐减少。

年痴呆等情绪、精神偏差发生的比例也会所提高。由于收入减少和社会资源不足,不少患有长期病的老人缺乏疗养和机构、医疗和照顾者,他们的许多生理和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加强老人服务的对策:

社会工作应该维护老人权利、促进老人功能。社会服务人员要积极了解老人的根本需要和主要需要,协助恢复其社会关系,避免社会隔离;对不可回复的功能,要防止其恶化;要整合资源,解决老人的问题,满足其生活需求。社会工作人员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扩大老人的社交圈,丰富与社会的联系,充实晚年生活。社会工作者要积极鼓励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充满孝心地奉养父母,使得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社会工作者要在举行针对性的个别服务和小组服务的同时,多开拓适合老年人的教学训练项目和其他社区服务项目,训练老人的社会适应技巧,强化老人的自我权能。 政府作为强大的资源拥有者和分配者,要在动态预测老人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各项老人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其基本生活的健康,维护其各项合法权利,推动其积极的社会参与,并适时进行动态修订,保证他们同步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只要社会工作者及相关机构和部门不懈努力,老人应该会有更好的晚年生活。


相关文章

  • 环境法的本质
  • 论 环 境 法 的 本 质 环境法是社会法环境法作为一国统治阶级在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环境保护活动方面意志的体现, 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具有法律整体的共同属性, 如阶级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概括性.可预测性等.过去, 人们在谈到环境法的性质时, 往往只强调其阶级性.对此, ...

  •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管理体系4稿
  • 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管理体系 2.1生态保护红线 的基本理论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通过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制,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它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是继18亿亩耕 ...

  •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共兰山区委党校 尤洪军 [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要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如何推进绿色文明建设,学习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 [要解决的问题]了解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现阶段有些人"社会经济发展要以环 ...

  • 20**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美丽中国
  • 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六:十面"霾伏"与美丽中国 一.时政热点 1.2013年1月份,气象台不断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提示市民空气污浊,注意防护.多地PM2.5值濒临"爆表",北京城区曾一度逼近每立方米1000微克.这是什么概念呢,新国标PM2.5日均浓 ...

  •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 一.人类生存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存系统的构成是极为复杂的,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它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 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在这个大系统中,社会.人口.环境.资源是其构成 的基本元素,而这些元素本身又分别是多因素.多结构. ...

  •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刘先春 (兰州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 ...

  • 建设"美丽中国"
  • 教 授课时间 章节名称 2013 年 月 日 案 星期 第 节课 第三讲 建设"美丽中国"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理解"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明 教学目的 确实现"美丽中国"尚存在的问题,知道实现"美丽中国"的 途径. 1 ...

  • 如何正确地看待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 如何正确地看待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都在为了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对资源进行过度的开采与利用,从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看待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面对着 ...

  • 论环境法的本质特征
  • 作者:李艳芳 法学家 2000年01期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愈益渴求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因而在社会的整个法律体系中,环境法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就我国而言,环境法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却存在着相对滞后的情况.现实对环境法的迫切要求与理论研究落后之间的矛盾,影响着我国环境法制的建设与发展,并 ...

  • 战略环评与武汉城市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
  • 摘要: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对于推进武汉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早期介入,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