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离析与重构的意义阐释--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文化变迁为例

第10卷第4期2010年8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VoL

10,No.4

Aug.2010

民族文化离析与重构的意义阐释

——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文化变迁为例

施江义,陈亚颦,董培海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民族间文化差异日益缩小,因此而带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问题。20世纪∞年代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主要是静态保护,但民族传统文化不会静态存在。离析与重构一直存在。文化离析与重构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它符合民族成员的主观愿望,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因而离析与重构可以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好传承,对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离析;重构;意义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0J

04-0065—06

InterpretationtoDissociationandReconstructionofEthnicCulture:ACaseStudyof“Dai’’intheXishuangbannaTraditional

ResidentialBuildingsCulturalTransition

SHIJiang-yi,CHENYa・pin,DONGPei-hai

(School

ofTourismandGeographyScience,Yunnan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092,China)

differentnationalities.Consequently,

Abstract:Economicglobalizationreduced

thedifferencesbetween

theprotectionofethnictraditionalculturediversitybecamethe1980swasstatic,buttheethnictraditionalcultures

ale

problem.Atrendofnationalcultureprotectionin

dissociatedandreconstructedratherthanstatic.The

dissociationandreconstructionrevivedethniccultureandfollowedthewishesofethnicgroupmembers.Anditistheresultoftheconflictresolutionbetweenpeopleandnature.Forthisreason,dissociationandtioncouldmakebettercultureinheritage.Itisandwell・offsocietyin

an

reconstruc-

area

significant

to

theethniccultureprotectioninmulti-ethnicity

all—aroundway.

Keywords:ethnicculture;dissociation;reconstruction;meaning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交织的时代图景中,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一直是民族学者最关注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主要是静态保护,而民族文化系统并不是静态存在

收稿日期:2010—05—21

的,它具有开放性,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系统都不能够拒绝新文化因素的注人,民族文化的离析与重构现象一直都存在…。任何文化的离析与重构,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一些自身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特质的消失,反而表明了民族文化的适应与发展。研究离析与重构问题可以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文化的旅游展演与重构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40661016);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虚拟文化符号对旅游展演的影响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阶

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施江义(1985一),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地理学.

万方数据

・66・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

民族文化得以更好传承,对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文化离析与文化重构

(一)文化离析

每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在其发展中都有与整体文化结构和功能相游离的文化现象存在,其整体文化结构和功能在历史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

现文化离析现象——即从文化自身内部产生、分

离出新的文化形态。文化离析现象说明文化是可分的。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在一定意义上,文化离析对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把文化机体上衰朽、消极的部分去掉,换上新的、积极的部分,这新的、积极的、健康的部分又能与整体文化机体保持有机联系【21。

(二)文化重构

文化重构是文化人类学特殊进化范畴,源于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的“文化适应”。从文化共时性变迁来看,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文化重构与文化离析是相伴而行的一种文化发展现象。所谓民族文化重构是指在文化交往中,本民族主体文化通过与外来文化因子之间的整合,使其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建构出具有新文化因子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J。也就是说,将外来文化中有用的内容有机置入固有文化之中,引发文化结构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文化适应性更替就是文化重构。

文化重构始终处于不断调适的过程中,每一时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互动,都是民族文而是有意识的、动态再生产过程,否则该种文化就不能成为相对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H],因而,真正被吸收和保留下来并稳定地融入当地文化的二、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离析与重构

(一)外形和材料的离析与重构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最早万方数据

板,然后再铺上用细竹片编成的席子。楼顶成“A”字形,两面的坡度较大,从外表上看,竹楼是“合”形。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围墙,用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杂物垆J。竹楼结构科学,造型美观,适用于当地湿度大、雨量充沛的地理气候条件。竹楼周围种植果树、花木,形成优雅别致的庭院风光,营造出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交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景致。

四十年代以前,草顶竹楼是最传统的傣族民居形式,也是迄今为止所存在的最古老的形式,建房主要用料是竹子和茅草。房屋底层架空,第

二层住人,第二层由开敞空间——晒台、半开敞

空间,廊和室内空间j种不同用途的空间构成。室内分为两间,一间较大,用于日常活动,一间较小,用作卧室,极少数木楼仅是统治者才有能力建盖,等级制森严,老百姓的竹楼不允许用柱础。五十年代以来,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增多,大多采用红毛树或栗树、松树板为主要用材,顶为方形挂瓦,建筑面积一般较大些。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外部文化、技术通过各种途径在该地区强烈扩散、渗透,以及政府对砍伐木材的逐步限制,砖房成了傣族居民的又一种形式。建房用料主要有砖、木材和少量砂浆水泥。这类住房的布局和形式与竹楼、木楼不同,房屋底层部分架空,部分围合利用,第二层仍住人,仍有开敞空间晒台、半开敞空间廊和室内空间三种不同用途的场所,但室内分为多间,且交通连接方式常有变化[6】。屋内陈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居民家具以竹篾器为主:竹箱子、竹桌子、竹凳子等,随着经济发展,村民们已经用组合柜、矮柜、大衣柜、沙发、茶几、收录机、电话、铺地板胶、地毯等。

民居形态模式受文化影响,也受经济技术左右。目前在西双版纳州傣族村寨有三种类型:一统民居和新民居混合组成的村寨;还有一种是新民居为主的村寨。州内主要公路沿线的村寨往往时也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离析与重构。

化重构过程。文化重构不是简单大改组或重组,外来文化是有限的。

是以竹子为主要材料,故称为竹楼。竹楼呈正方形,~般为300平方米左右,楼板距地面约2.5米,竹楼的梁、柱用木材,房顶用瓦片挂盖,墙壁有的用木板、竹片编成,通风透光,地板用木

种是以传统民居为主组成的村寨;另一种是由传是以新民居为主,交通不便的地区则还有很多传统民居。所以,多种类型并存是目前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特点。从传统竹楼到现在的傣式砖混楼经历了一次次建筑材料与样式的离析与重构,同

第4期

施江义,陈亚颦,董培海:民族文化离析与重构的意义阐释

・67・

(二)居住文化的离析与重构

任何时候,任何民族的建造建筑行为都是周围自然环境和地域特有文化的有机契合,傣族杆栏式建筑是傣族生存、生活的物质载体,积淀了傣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傣族民居建筑中获取民族风情、宗教思想、传统习俗、艺术成就等方面的信息。傣族新民居在外形、材料上的差别,内部陈设的变更,也反应了傣族心理结构、伦理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居住文化观的改变,新旧民居呈现了傣族不同的自然观、人生观、宗教观等居住文化观。

1.独立厨房的设立。傣族传统方形干栏式建筑,宅内大体划分为2间,正中一间有烧煮用的火塘,为饮食与客厅公用的地方,楼房内侧为居室,外联通阳台,为洗涤和晾晒衣服的地方。传统民居中,火塘是家庭中心地位的象征,常年燃烧不熄,以火塘为中心,四周分别以一定的长幼尊卑秩序定各自的座位和活动范围。傣族火塘的功能逾越了人的基本需求,融入了社会礼制、道德观念等因素,使火塘这种“器”物承载了“道”的因子。

在傣族新民居中,火塘不再存在于房屋的中央,人们单独设立了厨房,为烧煮活动分隔出专门的场所,原来的长幼尊卑秩序在座位位置上的反映在新民居中淡化了许多,人们对空间方位敏感度有明显减弱。在很多家庭中,厨房格局已很少以尊者为中心进行铺陈式排布,“礼别异,卑尊有分,上下有等”的等级观、道德观不再成为居住空间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对傣族园曼乍村原村长岩化的访谈中,他提到:“民族文化不一定原始就好,只要人觉得舒适、理性、合理才是最理想的。傣族文化中有些东西需要改进,以前我们傣族没有单独的厨房,火塘就在屋内客厅,那时候没有电,一家人围着火塘烤火、聊天,但这样不太卫生,于是在我们寨子,我最先把火塘移出客厅,设立单独的厨房,后来我们寨子的人都学着我把火塘搬出了客厅。(其它不合理因素)还有,比如我们傣族的‘立中柱’仪式,大家上午就立好柱啦,但是,村子里面有个传统,男子要一直等到吃好晚饭才能离开,这样就要花费我们一天的时间,这样太浪费时间了,我们都还有很多事要做,现在生活节奏变得很快,不像以

万方数据

前,于是自从我当村长之后,我就下令改变了这个传统,把整个仪式从一天缩短为半天,开始实行的时候‘立中柱’的主人家不乐意,认为传统改了会不吉利,但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显然,无论是单独建盖厨房还是对“立中柱”仪式时间做的调整,都是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突破,是有生命力的创新,因为住宅空间及其居住文化观念变迁始终要以方便、舒适、和谐为前提,人们对文化系统中滞后、不协调因子进行微调和重构,可以使得新文化系统的运行更加有序化。

2.卧室分室的出现。傣族卧室内供奉有家神

(自家的祖先),传统傣族民居是全家几代人共有一间卧室,席地而卧,一人一铺,每铺都有垫子和蚊帐,相互之间不用墙来隔开,而是用一顶布蚊帐来区隔,因为傣族认为“相互之间隔墙就等于隔了心”。屋内有一个盛衣裳物的竹编箱(傣语称之为“贵”)放在床边上。睡觉的方位有规矩,睡觉的位置排列和头的方向有定式,高处为上,低处为下,因此一个村寨或处于相同地势的几个村寨的人睡觉时,头都躺在高处,即一个方向。卧室的方位同时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西双版纳勐海傣族地区一般是长辈睡在里面,晚辈睡在外面。傣族有个禁忌,外人不可以进傣族卧室,即便彼此之间是好朋友,或是已经出嫁的女儿都不可以进主人家的卧室。傣族人家对于卧室的这种禁忌形成了傣家人特有的建筑室内布置风水观,人们世世代代虔诚地遵守着这些信仰,形成一种稳定而被时代传承的文化观念。她们认为“卧室内供有家神,外人进去会吓到家神”;“外人进了房间,就会给主人带来灾祸”。

在新民居中,家庭中两对成年夫妇一般拥有各自的卧室,老年夫妇的卧室用于供奉家神。当问到“如果有人要参观你家卧室,你同不同意?”时,大部分傣族的回答是“不同意,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有些傣族人说:“以前是因为我们的房间比较乱,不好意思让外人进,现在卫生条件好了。房间整洁了,参观一下是可以的。”可以看出外人不可进卧室的禁忌现在已经弱化很多,一部分原因是村镇医疗机构的设立使“家神”等神灵的存在受到质疑,宗教“祛病保安”的核心功能受到了动摇,民间宗教的权威在人们中的地位

・68・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

有所下降,人们对原始宗教不再一味地盲从。卧室的神圣性、私密性减弱也说明傣族自我认同感增强,接纳他人的开放心理状态逐渐形成。

3.底层的利用。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无围栏,竹楼底层不住人,是作为仓储、拴栏牲畜、饲养家禽家畜、存放农具、织布机的地方,现在,傣族干栏式建筑底层都已不再饲养家畜,大多作为存放农具、小汽车等之用,很少家庭还有织布机。在傣族传统居住观中,认为居住底层不吉利,会给主人带来灾祸,傣族先民通过这种巫术、仪式等宗教性的手段实现人类智慧的传承,因为在西双版纳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在先前的技术条件制约下,开敞的竹楼随着旅游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经济交往活动的频繁,这种传统居住文化观发生着改变。在对西双版纳勐罕镇傣族园景区的民居调查中发现,随着新材料的使用、防潮技术的提高,一些居民把竹楼底层部分围合或全部围合,出租给景区职工和承包香蕉园的工人居住,在旅游旺季,也可为游客提供住宿,从而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现在民居中,人们能够客观地看待传统禁的需求结合起来,才是理性的建筑设计思想,任

4.围墙的设置与再拆除。傣族人家的庭院一万方数据

转世中会受到佛祖的惩罚,因此,傣族村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呈现一片祥和景象。

现在很多傣族村寨中已经有石头或大砖砌成的围墙,有些人家设置了木门或钢筋门,村寨中各家各户之间变得比较封闭,而且随着村寨内公共空间逐渐消逝,村民之间相互交往减少,致使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渐增。在旅游的带动下,旅游景区的社区居民为了配合景区发展,居民先后拆去自家庭院围墙,让自家的景色与景区的美景连成一片,使之恢复傣家庭院原来面貌,然后用各种绿色植物取代围墙,既美观又环保,游客都喜欢这里古朴的房子、庭院里各种热带水果和傣家人精心培育的奇花异草。在旅游场域中,在各种利益主体的话语权争夺下,民族文化历经了一次次交流与碰撞、一次次重构,旅游通过把一些具有民族历史价值景观的重组与再现,通过展示傣族先民的文化智慧,重新唤起民族成员历史记忆,增强民族自信心、内聚力的同时,使民族文化得到肯定与新的评价,评价结果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筛选,于是整个重构过程呈现出“有序

——无序——有序”发展态势。

简而言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经历了约两千年的发展,建筑形态特征总是随着傣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聚落形态的文化要素引导人们更好地面对外部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符合适应生存需要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民族文化离析与重构的意义阐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中存在着传承、变异、离析、重构等矛盾,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对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以文化重构的方式得以保护民族文化是一条流淌的河流,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文化结构的严重封闭性是制约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史上一些民族与外界物质交流和文化信息交流较少,因而较少受到文明文化的辐射和浸润,这样不仅使得民族现代意识发育迟缓,而且使民族文化结构严重缺乏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理性因素,制约着民族素质的提高。人类社会生产

底层有防虫、防潮的功能。

忌,用科学的方法趋利避害,并从家庭需要出发设计合理的居住空间,传统建筑形态经过重构,注入了新的内容而表现出新的活力,使既有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建筑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后实用性、可利用性也得到了提升。因此说一成不变的建筑形态是不存在的,只有把传统的精华与现代何时代的民居建筑都力求处理好建筑与环境、建

筑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住宅的生态化、人性化。

直喜欢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有芒果树、三丫果树、香蕉、芭蕉树、菠萝蜜、荔枝、泡果树以及各种四季花卉等。传统傣族村寨中,家户之间只是用竹篱笆或者栽种“霸王鞭”之类的仙人掌科植物隔开,整个傣寨郁郁葱葱,居住空间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相容共生。即便没有围墙,傣族村寨中也很少发生偷盗的行为,这主要归功于佛教的教化作用,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家人认为偷盗是非常可耻的行为,在轮回

第4期施江义,陈亚颦,董培海:民族文化离析与重构的意义阐释

・69・1

方式的变革,社会转型在所必然,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中发生文化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与他者文化广泛地接触交流,才可能获得丰富的营养来滋润和发展自己。因此,应该加强与其他民族的物质交流和文化信息交流,与其他民族文化形成互动关系。也就是说,民族文化必须打破封闭,必须要进行重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活力永存,就要从不断变化的民族社会实践中汲取鲜活营养,调适与时代的关系来发展自己。另外,随着世界一体化速度加快,任何民族想完全保持“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文化而闭关自守都是不可能的,历史证明,能否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总之,只要是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的先进文化,都应当吸收和借鉴口J。

按理说,对强势文化因子的借用应该不是完全负面的,乐观地看,它可以带来异质文化中的许多鲜活的文化因子,从而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8J。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强势文化的传播,强势文化以其文化主体在经济上的优势促成了其在文化上的主流地位,对于欠发达的西部民族来说,部分民族文化在与强势进入的汉文化、西方文化接触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突如其来的文化冲击的调适显得无力,从而使民族文化对强势文化因子的借用不能在保持民族文化个性之上,最终被外来文化机械“模仿”,甚至被“替代”。

(二)文化重构符合民族成员的主观愿望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全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它民族文化有交流与借鉴作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能够使全球文化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但是“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是对‘我者’的,其选择评判的标准首先必须是‘我者’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保存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或对‘他者’文化借鉴意义的需要。假如我们站在‘他者’的角度,从猎奇或保护农耕方式多样性的角度出发,要求少数民族还使用山林烧垦等传统的耕种方式,既不现实也不利于民族的发展生存”[9]。现今的民族性是流动开放的,而不应该是静止封闭的。少数民族在与外界的

万方数据

交流互动中,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主观上是向往的,只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这种发展缓慢些。

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内的五个自然村寨建筑由传统傣楼、傣式砖混楼、典型汉式楼、洋楼混杂组成,当地政府以及傣族园公司为了保持民族特色,要求民居保持传统傣族干栏式建筑的统一格局,但是傣族园内还是存在汉式楼,很多家庭接待游客吃住,开起了傣家乐,房屋从外面看是干栏式建筑风格,里面却彩电、空调一应俱全。居

民说:“装修以后自己生活方便,旅客也居住舒适”。在调查中发现,傣族老人大多喜欢传统傣

楼,他们说:“我们傣族都喜欢住傣楼,傣楼底层可以放南瓜、农具、拖拉机,可以养鸡。汉楼不适合我们农村”。然而在对中青年的调查中得到的回答就截然不同,他们说“我喜欢别墅,我们傣族也有追求现代生活的权利。”“傣楼冬暖夏凉都是骗人的,夏天很热,冬天傣楼封闭性不好,又

很冷。”“傣瓦不防冰雹,盖琉璃瓦要好些。”“傣

楼封闭性不好,风一吹,灰很多,不卫生。”“现在盖傣楼木料贵,难买。”“傣楼的使用年限只有20~30年,木料要重新更换,成本高,砖混楼房好,可以住一辈子了。”总之,中青年人在选择住房时,已经考虑到了传统傣楼的经济成本及其弊端,因而大多选择傣族民居样式的砖混楼或者小洋楼。当然不是说传统傣楼不好,它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当时自然社会、技术条件下应运而生,是傣民族祖先智慧的产物。但是,当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浸入了现代文明时,民族成员在主观上已认同了这种文明,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少数民族也拥有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权利。任何人为的封闭禁锢都是不现实的,既影响民族成员的生存发展,也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0I。

少数民族在继承建筑环境和民居的文化符号时,应在保留传统典型文化元素、式样的基础上,也应适当借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和建筑材料,使民居更人性化、更舒适,这样可以弥补民居不适宜居住的一些不足…J。

(三)民族文化的离析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

“竹楼”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是~种典型

・70・昆明理工大学学报l社会科学版)第lO卷

的“地方性知识”,它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适。这种调适是指:“人是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造就自己安居的乐土。”“自然之利”即来自自然的馈赠,看人们是如何巧妙利用的;“自然之害”即地域造成的限定,看人们又是如何加以突破的¨引。

据相关统计。西双版纳州的森林覆盖率从

文化进行诠释时,应按照新时代要求来重新估量文化自身价值,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与内容;另一方面,应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选择性,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择取和保存发展适合于新时代的文化成分,摒弃陈腐的文化成分。¨4’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民族发展的成分,扬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形式1950年的66.19%降到1983年的33.19%,再

降1995年的28%[131。现全州已实行长期封山禁猎政策,木材砍伐受到严格控制。这就促使傣族居民要寻找新的木材替代品,这样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而且现在傣族居民建盖干栏式建筑所需的木料都是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采购,进关后,成本就已经大幅度地提高,村民所买到的木料中间环节较多,且又提高了价格,1根柱子要三、四百块,1立方松板要一千多元,购买到木料的长度不可能完全符合所需长度,每根木料难免有半米到一米被浪费。而且。传统的傣楼20年左右就要重新翻瓦、换木料,所以建盖木楼,一方面成本很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资源与环

境的保护。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傣族传统民居

建房用料用砖和少量的砂浆水泥代替木料,采用水泥柱代替木柱、楼层浇灌代替木地板,并保持传统的重檐、歇山式屋顶的建筑样式是在当前环境之下较好的选择,这种样式按成本、牢固性都优于传统傣楼,这种建筑式样现在已经被广泛采用。建筑材料的不断变化,有其进步的地方,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现代的材料,以及如何使之和传统的形式相结合,使得竹楼建筑本身的精髓得以传承。四、小结

民族文化离析与重构并不排斥民族文化的传承,恰恰相反,民族文化传承性特别明显地表现于新旧文化之间的“否定”性联系中,正是这种客观联系存在,揭示出文化传承性的实质就在于把不同时代的文化联系起来,使过去民族文化经验更好地服务于一个民族当代的发展。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要求一方面在对民族传统

万方数据

民族文化进步的作用。

西民族旅游文化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1.

社会科学,2003,(2):143.

重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1):70.

县白马藏族为例[J].商业文化・社会经纬,2007,(11):129.

华中建筑,1998,(4):119.

[J].贵州民族研究,2008,(1):70.

重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1):71.识出版社.1980.

西民族旅游文化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5.

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

学刊,2006,(5):77.

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7,(3):119.

[J].华中建筑,1998,(4):119.

社会科学,2003,(3):114.

和内容,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真正起到推动参考文献:

[1]明跃玲.文化重构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湘

[2]陆云.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云南

[3]陈艳美:论现代化语境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

[4]何才,牛青.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重构——以平武

[5]施维琳.西双版纳傣族新旧民居及其文化差异[J】.

[6]杨昌儒.民族文化重构试论——以贵州布依族为例

[7]陈艳美.论现代化语境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

[8][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M].北京:世界知

[9]明跃玲.文化重构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湘

【10]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

[11]董学荣.基诺族民居变迁的文化学阐释[J】.黑龙

[12]施维琳.西双版纳傣族新旧民居及其文化差异

[13]陆云.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云南


相关文章

  •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屋面结构既有技术分析
  •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屋面结构既有技术分析 王雅晶 柏文峰 (昆明理工大学,绿色乡土建筑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4) 摘 要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屋顶,作为最能体现竹楼建筑特色的重要构件之一,与竹楼一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材料.形式.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 ...

  • 云南写生报告
  • 云南游 我们期待已久的彩云之行在我们欢乐的旅途时间中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能激起很多美好的趣事和回忆,以及那些岁月风蚀有思想的建筑,仍在我脑海里激荡跳动. 10月8号从学校出发,向考察云南出发.地中国西南的云南,自然风光瑰丽多姿,北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南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珍惜的动植 ...

  • 初二年级地理4.4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教学设计
  •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四节<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肖海英 课时计划:2课时 周课时:3节 一.教学内容与解析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是本书最后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通过图文 资料,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关注区域差异和区域 ...

  •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 朱成林 刘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 王付江 第一部分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 ...

  • 20**年新鲜出炉的西双版纳暑期夏令营招募啦!!!
  • 我们的课程有 热带雨林科普 野外生存训练 民族文化体验 环保与感恩 时间:(共七天) 2017年8月11日-17日 8月17日-23日 人数:小班20人/期:大班40人/期 集合地点: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随时安排接机) 西双版纳是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也是中国唯一一块保存完好热带森林区,以美 ...

  •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民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 第二辑
  • 基本资料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民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 第二辑 作者: 陆元鼎主编 出版社: 出版年: 1992年10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7.75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是1990年12月在云南昆明召开的中国民居第二次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共收入论文31篇,对中国传统民居作了深刻 ...

  •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   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 ...

  • 导游基础知识点
  • 1.汉族自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 2.汉族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3.汉族饮食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 4.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 ...

  • 西双版纳傣族宗教文化与建筑
  • 建 筑理 论 与设计 翻圈豳毯 西双版纳傣 族宗教文化 与建筑 摘要: 从 历史 上傣 族 的迁 徙 与文 化 发展 的脉 络 来讲 述 西双版 纳傣族 宗教建 筑 的塔 . 缅寺 的形 制 . 特 点 与原 由. 关键 词 : 西双 版 纳 : 傣族: 宗 教 文化 : 建筑: 艺术 人 们 都熟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