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故事

近读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有关唐朝的章节。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共276年,其中有接近一半的时间处于黄金时代之内。

李渊建唐是从太原起兵的。笔者也曾写过一篇小博文,叫做《两个宫女葬送了一个隋朝》,说的是唐高祖李渊在太原举旗起义的事情.隋炀帝十三年,李渊被调到太原,做那里的防卫司令,最高行政长官。当时起义军已经把洛阳围了个水泄不通,隋朝江山危在旦夕。和李渊搭班子的山西籍官员裴寂策划计谋,使宫妃二人陪伴酒醉的李渊同床共寝,致使李渊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被迫死中求生,于公元617年7月竖起反隋大旗,在太原誓师起兵,让自己的几个儿子率领3万军队,直逼关中。11月,李渊又亲自率领20万大军攻打长安城。在李渊率部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下,隋军很快土崩瓦解。隋朝宣告灭亡,李渊登基建唐。

李渊的三个儿子都非常了得,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均为战功卓著的一代英雄,尤以李世民为新生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创建的功绩最大。封建社会有个怪圈,凡是亲王的能力水平和声望超过太子的时候,都会发生争嫡的你死我活的流血惨剧。公元626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李世民发动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把入朝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斩杀于宫外,又逼迫老爹李渊让位于己,退居为太上皇。

历史就是这样,对于政治家、领导者的评价不能等同于劳动模范,标准迥异不同。一个“好人”未必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和领导人,反之,一个出色的政治家、领导人也可能有着常人认为是明显的伦理缺陷,而衡量的根本标准是看他能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能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上的提升。

按说李世民弑杀兄弟逼压老父实属天理不容,他不是一个好的儿子,好的兄弟,但他确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杰出的伟大帝王之一,在封建社会特有的时代背景下,认真小心而充满智慧地治理着偌大的唐朝帝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达130年之久的黄金时代。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经过君臣的共同努力,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唐朝当时的陆地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陆地总面积多出290多万平方公里,台湾岛有3万6千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多出来70多个台湾岛那么大的地方。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带,更是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时,国泰民安,社会稳定,连年全国农业大丰收。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632年,全国判处死刑的为390人,绝对数字仍然很少。古代一般是秋天行刑,年底时,唐太宗特批准放他们回家探亲,料理后事,待第二年的秋天赴京接受斩刑。《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就是说,贞观六年12月,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全国在押的所有死囚都可以回家探亲,但要说好,这一年你可以在家里自由自在,可第二年秋天你要按时来京城接受死刑,没人押解你们回去,也没人去把你绑回来,全靠你自觉自律。结果,遣送回家的的390名死囚,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全部如约准时返回监狱,视死如归地回来乖乖领死,无一人逃跑和藏匿。这简直不可思议。你想啊,明知已被判死刑,又没有什么人监管,完全有机会逃跑,求生是人的本能,命比天大,就是逃走了,那么大的国家,深山老林天涯海角藏起个把人来还不容易吗?

这至少说明这样几点:第一,全国局势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第二,死刑犯就是想逃也是没有出路,按时返回没准皇上一感动来个大赦,至少免个死罪;第三,唐太宗的政策是正确的,感化,人道,自信,仁至义尽,气魄宏大,就是你死囚有什么想法,家里也不会放过你,皇上对我们这么大的恩德,我们不能干对不起皇上的事情。当然,尽管唐太宗当时已经取消了一人犯死罪,兄弟皆杀的刑罚,但严格的社会管理体系仍然发挥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各级官员也一定是认真承担监督管理责任,该操的心还是要操的。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绝非偶然,整个国家这艘巨轮,不仅有着唐太宗这样的掌舵者,而且有着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国家领导者团队。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都是这个团队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唐太宗的领导下,互相勉励督责,殚精竭虑,脚踏实地地和人民一起从事国家建设,推行廉洁政治,使整个国家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按照柏杨的说法,李世民个人的优秀是最主要的因素,他严厉地控制自己不去触及绝对权力的毒牙,并且鼓励和接受最难堪的逆耳之言。对于政治家来说,向理性屈服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政治家承认错误是很困难的。可是李世民做到了,他的伟大也正在于此,而且他们夫妻二人对此都有高尚的认识和智慧的实践。

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件事情,一次唐太宗实在忍受不了魏征的直言指责,我皇上也是要脸面的啊,大庭广众之下你就像训儿子一样教训我,我怎么能受得了这个气呢?唐太宗大怒,摔袖而去,我非杀了你这个糟老头子不可。长孙皇后闻讯后,立即穿上皇后的官服,在庭院当中恭恭敬敬向皇上参拜。李世民大吃一惊,赶忙上前扶皇后起身。长孙皇后说我要向皇上祝贺,“我听说,领袖英明下属就能正直,魏征之所以公而忘私,刚直不阿,正是由于皇上自己就是一身正气,领导英明,我怎能不跪拜向皇上表示祝贺呢!”

李世民是个非常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君主,对呀,魏征不是对我不尊重,而是完全为了朝廷的威望,为了社稷的安危,才敢于进谏直言的啊,我对他是有点太过分了。李世民摇摇头,深深责备自己。不久之后,魏征即被提拔为宰相。

用什么人是社会政治的导向。魏征的提拔,表明了唐太宗清明政治的决心,也标志着言路大开是朝廷的既定方针。民主政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欣欣向荣。

也正因为如此,自从盘古开天地,唐太宗是第一位被中国人真心尊崇敬仰的封建帝王,他本身的美德,他积累的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他与那个领导团队共同创造的贞观之治的灿烂文明历史财富,永载史册,为所有帝王所效仿,为后人所称颂。

时代变了,当然不能按照封建君主政治去治理今天的社会,但李世民开明律己的道德风范,治理国家的理念原则,仍然对当今政治有着启迪和激励作用。

(鲁晋京撰稿


相关文章

  • 管理小故事:唐太宗的团队
  • 管理小故事:唐太宗的团队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故事: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 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 ...

  • 中国历史故事|唐朝历史故事集锦
  • 唐朝历史 13-05-20贞观之治的历史原因,贞观之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因年号贞观(627649),故有此称. 唐大宗李世民即位初始,惩隋亡之鉴,顺应天下思治的民情,抚民以静(... 13-05-20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 ...

  • [历史烟云] 唐太宗纳谏是作秀 只是听听依旧我行我素
  • 唐太宗李世民曾止于一树下,曰:"此嘉树."随行的宇文士及立刻附和,赞不绝口. 太宗正色说道:"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这则故事相当著名,常被引用证明唐太宗"亲贤人远小人". 不过,一般人不知道,这 ...

  • 我们身边的名人_李世民的故事
  • 少年壮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妻子窦氏的次子,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据说在他4岁那年,有个书生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弱冠之年就能够济世安民."李渊便采用书生的话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李世民从小就开始习艺练武.他善于骑马,喜欢射箭,好弄弓矢,机智 ...

  • 石鼓寺:惟闻钟磬音
  • 清晨,唐朝诗人常建来到常熟虞山的兴福寺.阳光普照着参天古木,沿着曲折幽深的林荫小径,去往佳木葱茏的禅院.面对一泓碧水,看山色旖旎,赏水光潋滟,听鸟鸣怡然,天地人心湛然空明.此时,鸣钟敲磬之音在山寺之中抑扬顿挫地回响着,余音袅绕,禅意空远.于是,诗人留下了千古名句<题破山寺后禅院>:&qu ...

  • 敬廉崇洁班会
  • 唱校歌<明天创辉煌> 合: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我宣布二年一班"敬廉崇洁"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全体起立,背诵<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 ...

  • 唐太宗为妹夫介绍性知识
  • 近日翻看(新唐书),偶得一唐太宗为其妹夫举办性知识讲座的故事,原文如下: "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万彻蠢甚,公主羞,不与同席者数月.太宗间,笑焉,为置酒,悉招它婿与万彻从容语,握架赌所佩刀,阳不胜,遂解赐之.主喜,命同载以归." 这一段文字不难理解.唐太宗的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了薛万 ...

  • [贞观之治”]教案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唐朝的建立. 2.掌握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和"贞观之治". 3.掌握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 ...

  • 尊师重教小故事
  • 篇一: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