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阿么法(大正藏1115部)

观自在菩萨阿么  法(此云无畏又云宽广)

昔于阗国有清信士。精心持念观自在菩萨真言。愿见大圣弥历年岁不遂宿心。执志不易倍复精勤。后于一夕闻空中声曰。汝往邻国谒彼某王。行者依言即往彼国。闻王法令非常严酷。有犯必刑。修行者遂谒其王。因蒙汲引询问所欲白。以本求遂近入后宫。悉如佛刹土。王乃观自在菩萨也。行者白菩萨曰。大圣治化岂用于刑戮。大悲何在。菩萨告曰。此土众生刚强难制。吾慜诱道分身为王。所刑戮者皆化人耳。使彼犷俗畏威从风。政令若成吾当隐矣。行者被王留住数月。通悟大乘后乃辞归。默然而许。修行者白菩萨言。弟子有幸遇。大圣慈悲得见闻法。亲沐慈化十二季来方获斯验。于未来世求见菩萨者。宿心不易久受勤苦。空无所成。疑心一起谤法获罪。唯愿慈悲示未来法要。菩萨告言。我有阿么??真言章句。今受与汝。供养简易。又时日不多。志心诵持。吾当现身满彼所愿。修行者既蒙教诲辞归本国流传。信士五天获验其数非一。但依教精修皆见菩萨。此五浊津梁苦海楫观自在阿么  真言曰。

曩谟啰怛曩怛啰夜野曩莫阿哩野嚩路枳帝湿嚩啰野冒地萨怛嚩野摩贺萨怛嚩(二合)野摩贺迦噜抳迦野怛你也他阿么  钵啰么  尾么  多啰  三钵啰比野  伊里宁只里宁吉里宁阿噜贺宁你噜贺宁驮啰宁驮罗宁驮跛宁阿嚩多啰宁萨嚩多啰宁[(上/天)*(企-止+米)]跛宁阿[(上/天)*(企-止+米)]跛宁曩颇曩颇曩颇宁曩拏曩拏曩拏宁住(拏户反)住(准上)宁娑密栗殿睹铭阿舍么曩跛啰布哩驮宁演曩莫阿哩也嚩路枳帝湿嚩啰野娑嚩(二合)贺

复次若持诵此真言者。于闲净处或阿兰若。于舍利塔前置观自在菩萨随力供养清净洗浴。食净食独处道场。一日一夜持念。达晓大圣当见。诸愿满足。众人爱敬。得宿命智。能证十地三昧现前。若犯五逆重罪。两日雨宿当见。

尔时彼王菩萨说是真言已告行者言。此真言有大神力。能灭众生一切业障。速获神验所求如意。若欲持此真言求见观自在菩萨者。结护加持供养仪轨并依大教苏悉地经。及金刚顶瑜伽所说次第。先须志心诵满千遍。于清净处或阿兰若。或于山林或清净伽蓝舍利塔前。如法建立观自在菩萨道场。置观音像。随其力分精诚供养。清净澡浴着新净衣。慎护三业勿忘喜怒。一日一夜独处断一切语。心不异缘专想观音。心不间断诵此真言。烧沉水香或烧五味和香。香烟勿令断绝。念念相续一心求见菩萨。于坛四角各置一烧。又各置一杯香水。一者石密浆一是净牛乳。一是郁金香水。一是如常白檀香水。其供养饼果粥饭等。平旦所献饭食。日别斋时尽须收却。送安净处施诸乌鸟。又下新造饮食供养。至暮间准前送却。又下新造成者供养乃至天明日夜之中不得辄有昏沉懈怠恐难得见。又想菩萨毫相之中有两道光明。一道直入诸地狱中。救苦众生令得解脱。一光来入修行者顶。想遍己身。众恶诸业皆悉消除。内外清净。如是观想念诵志心必见我。我当为彼现身满其所愿。汝可受持。设有曾犯五无间重罪者。两日两夜精勤念诵必当得见。何况本清净者。除不志心。无畏观自在菩萨画像法。一名阿么  观自在菩萨像。如波罗密菩萨形。三目四臂乘白师子座头向左膝下首戴宝冠。以白莲花严饰前。二手执凤头箜篌。左一手掌摩竭鱼。右一手持吉祥鸟白色。左足屈在师子项上。右足垂下严以天衣缨络。通身光焰面貌慈悲。向左谛观其印以二羽合芙蓉二风如钩当心。每至娑嚩贺字。即动其钩。契诚心念一百八不散印为一坐之修行。须遣助伴持珠记数。如此一日三时并如此仪轨。

观自在菩萨阿么  法


相关文章

  • 2.雒少锋:阿修罗:佛教语境下的孙悟空原型doc
  • 阿修罗:佛教语境下的孙悟空原型 雒少锋 摘要:在对孙悟空的原型解读中,借助佛教的背景更能够看到其内在和外在的形象来源,增加对<西游记>整体叙述的理解.而符合孙悟空个性的佛教形象则唯有阿修罗最为切合.阿修罗不仅在佛典中与孙悟空的个性具有颇多应合处,亦能依佛教之理路解孙悟空形象的一些谜团,如 ...

  • 中国佛教宗派
  • 中国佛教宗派--净土宗 华方田 净土宗是唐代僧人善导实际开创的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得名.此宗奉东晋庐山慧远为初祖,因慧远曾与人结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净土宗又名"莲宗". 一.净土与净土宗的传承 净土意指被净化的国土,是佛. ...

  •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
  • 张化蒙 在印度流传的瑜伽唯识学,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即唯心论.瑜伽学.法相学.唯识学.因明时代的唯识学.其开出之思想背景则是在承大乘唯心系佛教的基础上,对般若系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所作的调适:但同时又对部分般若学者"恶取空论"以及阿毗达磨学者的"实在论" ...

  • 佛学常识___罗汉.菩萨.佛陀释义
  • 佛学常识___罗汉.菩萨.佛陀释义 罗汉菩萨佛陀释义 是的,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 ...

  •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七)
  • 张化蒙 六.如来藏说 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之思想根源者,在般若之性空说.如来即是此空性,空性是遍于一切的,故众生身中亦藏隐有此性,依此而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如<宝性论>说: "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以彼净无垢,性体不二故.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 ...

  • 从佛教伦理学观点论堕胎(传法.空寂)
  • 从佛教伦理学观点论--堕胎(传法.空寂)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网    发布时间:2011-09-16     [远离堕胎] 从佛教伦理学观点论--堕胎 传法.空寂 一.绪论 堕胎是当代应用伦理学的一个热门话题,赞成与反对双方各有种种的理由与论据支持其立论,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国的相关立法与判决案例当中, ...

  • 观世音菩萨心咒(简体中文版)
  • 观世音菩萨心咒(繁体中文版) 观世音菩萨心咒(无字版) 观世音菩萨心咒 解密生命  制作 大宝法王 黑鸭子 涓子 等唱诵 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六字大明功德数量.非唯我今在此世界.我起定中不可思议. 善男子.此法微妙加行观智一切相应.汝 ...

  • [观音名号的由来]
  • 观音名号的由来 观音菩萨的由来,依照<法华经>上的说法"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梵名Avalokites'vara),又有观自在.观音等名,被称为救世菩萨.施无畏者.莲花手.普门.大悲圣者.在大乘佛教中,是最为人所 ...

  • D-佛教经典与文化09-10-02-第三-五章心经详解
  • 佛教经典与文化09-10-02-第三-五章 <心经>详解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