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翅膀_苍老的心_新时期文学青春文化特征的流变及其影响(1)

青春的翅膀, 苍老的心

新时期文学青春文化特征的流变及其影响

南 宋

80年代后少年作家登上文坛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所谓 青春伤痕文学! 也开始作为一种标签大行其道。这代人的青春有无 伤痕! 暂且不论, 如若将他们的青春文本放在整个新文学思潮中来考察, 我们事实上也难以斩断它们与 青春伤痕! 前辈们的精神联系。而在这文学的青春谱系里, 伤痕文学的影响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

作为新时期文学之开启的伤痕文学, 以其强烈的人性呼唤和批判姿态亮相文坛。长期以来, 对伤痕文学的研究尽管角度各有不同, 如研究其群体划分、创作风格、社会意义、出现背景、价值取向和文本特征等, 但大多侧重强调其社会和文学史的意义, 对其控诉和揭露 文革! 的政治话语关注有加, 却忽略和掩盖了文化学意义上的青春特质。

在对伤痕文学青春文化特征进行描述之前, 我们有必要先对 青春文化! 作一大体界定。社会文化学一般认为, 青春文化! 指代表青年这一群体的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思潮、宗教、文学、艺术审美以及文化心理之总和, 它包括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现象特征和观念心理上的内在模式两个层面∀。其具体表现, 一方面是青年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文化表现, 一方面是大众文化活动主要是都市文化的表现。

伤痕文学本身确实蕴涵着青春文化特征。在文化姿态上, 伤痕文学体现出思想启蒙、呼唤人性和青春叛逆的意识; 在思想基点上, 勇于突破传统禁忌, 侧重自我感受的抒写; 在艺术特质上, 注重青春叙事话语和青春形象的塑造, 凸显爱情、理想主题; 在审美风范上, 悲壮和忧郁兼具、力与美的追求和伤感欲望化姿态并进, 体现出与一般青春文化相吻合的特质。但由于种种原因, 伤痕文学又呈现出启蒙和叛逆的政治化、人道主义的伦理化、爱情的精神化理想化、青春叙事的简单雷同、青春形象的早熟和凝重苍老的历史感伤等不同于一般青春文化的异质。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启, 它所具有的青春文化特征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必然产生影响, 虽然这种影响在当时看起来并不那么明显, 但在许多地方, 可以发现这种影响的流

绪。特别是在80年代后作家跃上文坛的今天, 这种影响更有迹可循。

伤痕文学是对 五四! 启蒙精神的接续, 但就是这种初步自觉的启蒙, 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 也出现了困境。伤痕文学之后, 文化启蒙开始衰减, 此后的文学发展中, 这个使命很少被人坚持。青春文化在伤痕文学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 当然其逻辑基点都是反政治愚昧的人道主义。由于此时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结果, 而非青春文化自发的生成, 这种文化启蒙的根是很脆弱的。进入80年代以后, 在政治斗争淡化、政权体制稳固、经济变革发展的转型期, 启蒙意识遂逐渐失去政治依托而衰微。这也是伤痕文学为什么那么快受冷退潮的一个原因。文学偏离政治启蒙意识而扩散到社会意识的各个领域, 产生了改革文学、新历史、新写实、先锋小说、个人化写作等等。青春文化呈现出了启蒙的虚幻性以及启蒙失去政治依托之后的衰败, 这或许是伤痕文学中青春文化难以承受之重。

启蒙是集体化的行为, 伤痕文学的政治人道主义启蒙意识在80年代被现代派作家疏离后, 只剩下文化批判的姿态和个性的张扬。文化批判精神在以后的人文精神讨论等文学思潮里不时出现, 而个性的张扬后来已经变为新生代作家的个人化写作。但伤痕文学中表现出来的青春理想的辉光仍然具有示范效应, 新时期文学中时时出现以此为源头的理想主义姿态的冲动。

作为伤痕文学重要组成部分, 初期知青文学及随后不断发展所闪烁的理想主义辉光为青春文化增加了亮色, 没有知青文学理想主义的出现, 伤痕文学将会暗淡无光。知青一代的革命理想主义在失去革命的政治话语支持后, 只剩下理想主义这一精神品性。忏悔和苦难诉说到激烈的愤懑控诉和怀疑否定, 最终却又再现出怀念下乡生活重新寻找青春理想的单纯而热烈的 理想主义! 的启蒙姿态, 这种姿态往往伴有鲜明的 无悔! 心态和对于他们所特有的青春时代进行价值重申的意图, 表现出了相当明显的 知青情结! , 有人将其命名为愤懑的悲剧英雄主义#。与之相似的特质是:雄宏悲

壮的气势, 理想主义的悲剧英雄, 阔大而荒蛮的舞台空间, 叙述者与主人公难以区分的人称或身份关系, 单向度的全知视角, 叙事议论描写互相缠绕的愤懑而滞重的叙述语式等等。但不管怎样, 知青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大致有两种趋向, 一是在青春英雄史的讲述中强调青春无悔, 一是反思为之献身的理想目标是否有错。这两个话题在以后的文学发展中一直纠缠在一起。80年代末, 知青文学开始了分化, 一是以梁晓声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融入日常社会, 虽然仍不断有激情的冲动, 但已经相当的理性和世俗化。另一方向是以张承志、张炜为代表的抵抗投降的精英分子, 红卫兵情结在他们的创作中一直得到强化。再一类作家则对理想主义开始疏离甚至解构, 如1985年后李晓的知青系列短篇小说、老鬼的∃血色黄昏%等等。90年代, 和知青文化有关的老三届文化热突然出现, 青春无悔的口号重又响起, 当然, 由于时过境迁, 这种青春理想主义的姿态也遭到了人们的质疑, 认为激情流于纯粹的矫情, 旗帜变为空洞的口号, 毫无光彩和生命。而随后的王小波却以理性嘲笑了狂热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在∃黄金时代%里具有了透明和清纯的质感。

由于和政治主流话语结合紧密, 伤痕文学青春文化批判精神得到了加速度, 取得了进攻的效果。这种借势的策略被后来者效仿, 并被滥用。

青春文化自身就具有挑战和进攻的特点, 伤痕文学的兴起由于顺应了政治的诉求而使得其青春文化获得增力。今天的人们再重读∃班主任%的时候, 很难相信它在当年曾经轰动全国。青春文化在向旧有文化秩序挑战的时候, 政治话语作为外力使其取得巨大成功。而伤痕文学以受害人的面目扫荡 四人帮! 和极左路线等对立话语的时候, 更让文学的亲历者们从中体会到了快感。就文学史的意义而言, 青春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是有进步意义的。但这种模式一旦被获得肯定而频繁使用, 就有滥用的危险, 甚至产生破坏性。文学思潮里的滥用典型的就是曾经沸沸扬扬的 断裂! 问卷调查、 给文学写悼词! 等极端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些举动代表某种青年文化渴望占据文坛主流的意念, 但其采取的 砸碎、掀翻、踢倒! 的姿态却较难再取得当年伤痕文学的效果了。在没有政治话语支持的情况下, 这些姿态更多地寻求另一种新生力量 市场经济的助势, 并通过传媒来放大反叛的声音, 最终使其带有流行的特征, 如郭敬明、韩寒的走红。文学史研究上的滥用, 就是以二元对立来建构有关启蒙/救亡、60年代生作家/70年代生作家、新新人类等。

文化心态上的苍老潜在地影响着当代文学青春文化的发展, 许多作家的作品表现出冷漠荒凉的美感特征。

青春的文学是力与美的文学。世纪之初, 鲁迅的∃狂人日记%充满了呐喊的震颤和战斗的力, 左翼文学奔腾着时代的力, 新月派则低吟着 均齐! 与 和谐! 的美。力与美是民族新生后对时代的呼唤和追求, 这种裹挟着 五四! 精神的力与美一直延伸到建国之初, 此时的文学充满了激情和幻想, 节奏欢快, 单纯明朗, 但是由于政治的原因最终滑进了狂欢。当全国只有一部作品的时候, 这种狂欢就沦为了滑稽,

文学悲哀出现了。

伤痕文学的哭泣与控诉仿佛让人们听到了 五四! 的隆隆回音, 愤怒的力量重又出现, 文学的力再度被张扬。然而, 由于前述的原因, 它显得过于苍老。青春文学由于长期遭受的戕害而元气大伤, 当力与美尚未完全恢复的时候, 它又跌进了商业化的大潮中, 文学开始了众语喧哗, 中心已经丧失, 崇高消解, 人文精神低落。先锋文学曾经张扬起叛逆和个性的青春姿态, 但精神向度的缺失让他们最终只能退守现实。伴随着城市人文景观的急剧成型, 晚生代作家迅速登上文坛, 他们的作品大都以城市青年为描写对象, 极力展示青年浮躁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陈列青春成长历史。这又是一个社会转型、新旧价值观念交锋的文学裂变时代, 先锋作家的先锋精神和叛逆姿态早已为晚生代打下了基础, 而晚生代在对现存秩序的抗争和自我意识的放逐、心灵的迷惘与自我灵魂的逃逸、冷漠的人生体验与严重的精神危机、与世俗混同和对个人欲望的迷恋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 也预示着当下文学中的青春文化已经显现。由于晚生代创作仍然处于分化组合之中, 其青春文化特征是否就是理想的青春文化, 它又有哪些新质和弊端, 最终将流向何方, 一切尚难断定。但就目前的美感特征来说, 晚生代的青春文化普遍显露出了冷漠和荒寒。爱情、理想、死亡、性欲, 这些都对青春成长构不成障碍, 青春服从内心的需要。这种冷漠和荒寒气氛折射着一代人世纪末的心灵变奏, 而时下的80年代后少年作家的集体姿态和叙事话语更让人感觉到 少年老成! 。他们的作品挥动着的是青春的翅膀, 但内在里却跳动着一颗苍老的心。

综上, 在学术视界的校正与拓展中, 当代文学与文学史的研究常常会发现一些被遮蔽了的部分。文学在时代的转型中其自身演进有迹可寻, 当我们今天重读伤痕文学的时候, 我们发现:伤痕文学中的青春文化就属于被遮蔽的对象。本文所做的努力就是力图展示其青春文化的独特特征, 并且在其演变中, 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从伤痕文学发展到当下, 青春文化到底是怎么流变的? 当时的青春文化心态对后来的文学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伤痕文学中的青春文化与政治话语结合得如此密切, 但是政治话语的多变性却表明这种支持的基础是很虚弱和短暂的, 那么, 无根的青春文化还能存在多久? 在理想的青春文化中, 青春伤痕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青春文化? 通过伤痕文学青春文化在以后的流变和发展的研究所引发的上述思考或许对我们今天讨论 青春伤痕文学! 有些启发意义。注释:

∀参见邱伟光∃青年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199 205页。

#参见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责任编辑 半夏


相关文章

  • 陶渊明隐逸诗与王孟隐逸诗之比较
  • :中: i外f:名:i作! 陶渊明隐逸诗与王孟隐逸诗之比较 口郑州幼儿师范学校李 擒 要:臆逸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回归自 :赏{ :析i 莉 道路.隐逸思想.更有利于深刻认识他们各自不同的隐逸诗作的具体情趣.手法.风格等. 陶渊明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 ...

  •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1]
  •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 :<红旗谱>的作者是() :<红岩>的 作者是() .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 2 .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 .() .() .() ...

  •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 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举行 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 ...

  •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以后发展存在于中国大陆的文学创作.思潮.现象. 2.三红一歌一史:<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 3."文革十年"文学的法典是样板戏原则.样板戏是无产 ...

  • 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 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1900年至2007年) 期刊篇: 二十世纪20年代: 一.<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顾颉刚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第二个专号1924年11月23日 --"孟姜女"上全文刊发.顾颉刚组织的"孟姜女"专号讨论持续了9期.孟姜 ...

  • 大学生如何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和质量
  • 196 3文史教育研究3 大学生如何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和质量 李月华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 646000) [摘要] 公文写作是大学生写作水平的体现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必要竞争能力,但是目前一些大学生的公文写作水平能力令人 堪忧.提高公文写作水平,首先要从造成目前公文写作现状的根源入手,通过分析研究,发现 ...

  • 儿童小说创作
  • 儿童小说创作个案观察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流合一"的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是"生活流",浪漫主义是"情感流",现代主义是"语言流".[1]夏志清在& ...

  • 歌词创作是中国现当代 文化运作先锋
  • □ 张明明 歌词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化运作先锋 歌词创作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一种有效途径.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歌词创作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的诗三百.汉乐府.绝句.唐宋词.散曲等都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当代歌词的创作数量已远远超过了古代歌词,其流传的广度和影响在中 ...

  • 浅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 浅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辉煌灿烂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了一个繁盛的唐朝,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华,皆浓缩于唐朝的画卷中.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