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举人数量及进士平均中试年龄考述

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式年齡考述253

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試年齡考述

郭培貴

一、舉人的數量

有學者認為:“據統計,明代舉人總數約為8萬左右”1。但對其統計的依據、方法與過程均未做說明。這個數額是否符合實際呢?帶着這一疑問,筆者重新做了統計,並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1、不拘額數時期錄取總數

明代鄉試共開科九十次,分為“不拘額數”錄取和“按照定額” 錄取兩種情況。其中,不拘額數錄取的有二十科,即洪武、永樂時期十七科,再加正統三年戊午、景泰元年庚午、景泰四年癸酉三科。因各省直錄取舉人數量不定,所以要統計其總數,就只能採取逐科累加各省直錄取數的方式進行(見下表),由此得出明代不拘額數時期共取舉人“二萬二千二百八十九人”的結論。 明代全國鄉試不拘額數錄取時期錄取舉人統計表 省直 名稱

北直、 樂期 843

正統 三年 45

景泰年、232

合計 資料來源及說明

1120 《畿輔通志》卷64《舉人》。

125《舉人》。洪武四年辛亥、五年

南直 1561 江西 2058 浙江 1941 福建 1476 湖廣 1721 山東 1381 河南 1331 四川 1334

80 64 56 54 54 31 35 40

407 437 300 259 284 214 205 221

2048 2559 2297 1789 2059 1626 1571 1595

壬子二科共載6人。又載洪武八年乙夘科(郭按:疑科別有誤)1人。

《江西通志》卷52《選舉四》。

《浙江通志》卷134《舉人》。 洪武四年辛亥科舉人名數缺載。

《福建通志》卷37《舉人上》。

《湖廣通志》卷34《舉人》。

洪武三、四、五年三科舉人名數全缺。 《山東通志》卷十五之一《制科》。 《河南通志》卷46《舉人》。

35《舉人》。正統間共舉行四科鄉

1《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第138页。

254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

試,共錄取舉人160人;正統三年取平均數40人。景泰間舉人數共291人,景泰元年、四年錄取數則應減去景泰七年定額錄取數70人,為221人。

陝西舉人錄取名數分載於《陜西通志》巻31《舉人》、《甘肅通志》卷33《舉人》。其中洪武初年

陝西 910 31 195 1136

嚴重缺載,如兩《志》載洪武三、四、五年三科舉人僅有8名。景泰元、四年舉人數則應等於兩《志》所載景泰年間總數260人減去景泰七年定額錄取數65人,為195人。

山西 1183 廣東 1443 廣西 892 雲南 213 貴州 4 合計

38 41 23 10 5

216 216 113 61 31

1437 1700 1028 284 40 22289

66、67《科目二、三》。洪武四、五年二科舉人名數嚴重缺載,僅6人。 33《舉人》。洪武四年辛亥科僅載解元1人。

《廣西通志》卷71《舉人》。洪武三年庚戌科僅載1人,四年辛亥、五年壬子二科缺載。 20上《舉人》。始於洪武二十六年癸酉科,加丙子科洪武雲南舉人僅4人。 26《舉人》。貴州有舉人始于永樂辛卯科,附雲南鄉試。

需要說明的是,上表所統計的“二萬二千二百八十九人”人,還只是一個不足的統計數字,即實際的錄取數應大於此數。因統計所依據的有些省份的文獻對洪武初年的舉人數嚴重缺載,如《江南通志》載洪武四年辛亥、五年壬子二科舉人僅為六人,《陜西通志》、《甘肅通志》分載洪武三、四、五年三科陝西舉人名數僅為八人,《浙江通志》對洪武四年辛亥科,《湖廣通志》對洪武三、四、五年三科舉人名數則完全無載。

二、按解額錄取總數

在明代九十次鄉試中,有七十次都是按朝廷規定的解額錄取的,占開科總數的78%。儘管規定的各省直解額也時有變化2,但具體到每科的錄取數還都是確2請見筆者所制《明代各直省鄉試錄取額數沿革表》,載《明史選舉志考論》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95-399頁。

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式年齡考述255

定的。所以,只要用各規定解額的實行科數乘以相應的全國解額總數,自然就可得出該解額實行期間全國錄取舉人的總數,再把各規定解額實行期間的全國錄取

總數逐項累加,自然就可得出明代全國按額取士時期的舉人總數,如下表所示:

明代全國鄉試定額錄取時期錄取舉人統計表 各解額

始行之科及實行科數 宣德元年丙午1科 宣德四年己酉1科

各解額

解額 550 545

實行時期錄取總數550 545 1150 2280 4580 2310 8120 5825 1270 9360 1180 37170 80110

不同解額

始行之科及實行科數

各解額

解額

實行時期錄取總數2370 10710 8365 1220 2450 2400

嘉靖十九年庚子等2科1185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等科

萬曆元年癸酉等7科 萬曆二十五年丁酉等科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等科

萬曆三十七年己酉等科

1190 1195

宣德七年壬子等2科 575 正統六年辛酉等3科 760 景泰七年丙子等4科 1145 成化四年戊子等2科 1155 成化十年甲午等7科 1160 弘治八年乙卯等5科 1165 正徳五年庚午1科

1270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1科1220

1225 1200

1205 1205 1210 9009 2586 1415 42940

萬曆四十年壬子等1科1210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等科

崇禎九年丙子等2科 崇禎十五年壬午1科 合 計

1287 1293 1415

正徳八年癸酉等8科 1170 嘉靖十六年丁酉1科 1180 合 計 合 計

由上表可知,明代全國鄉試按規定解額錄取時期,總計錄取舉人應為“八萬零一百一十人” (80110人)。再加上不拘額數時期錄取舉人“二萬二千二百八十九名”(22289人),則有明一代共錄取舉人至少應為“十萬零二千三百九十九人”(102399人),比已有的“八萬左右”的統計多出二萬餘人。

三、進士的平均中式年齡

明代進士中式的年齡狀況如何?這是一個十分具體的問題,但又是研究明代科舉必須回答的問題,因為不弄清這個問題,就難以對進士中式前用於準備考試

256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

的時間及其出仕年齡做出準確的判斷,連帶著也影響到對明代科舉的作用做出切合實際的評價。

錢茂偉先生《國家、科舉與社會》一書對此首先做了有益的探索,他根據永樂九年、正統元年、弘治十二年、嘉靖二十六年、隆慶二年、萬曆八年、萬曆三十二年《進士登科錄》所載進士中式年齡資料,分年齡段對其進行了統計,並得出以下結論:“進士中式時的年齡,多在20—50之間,20以下及50以上,僅是個別現象。從時間上說,萬曆之前,以年齡30—39歲一檔為多,進士年齡有偏高的特點;萬曆以後,進士年齡結構呈下降趨勢,以20—29歲一檔居多”3。在此,錢氏只是指出了大多數進士中式的年齡範圍,而沒有指出進士中式的平均年齡,所以仍顯得過於籠統。對此,筆者做了進一步的考察。

如何計算有明一代進士中式的平均年齡,最可靠的辦法自然是用明代的進士總數去除明代進士的年齡總數。但可惜明代並沒有留下所有進士中式年齡的完備資料。所以,今天只能採取抽樣統計的辦法來做出判斷。在明代科舉文獻中,《皇明三元考》是對進士中式年齡記載較多的一部書,雖然,只是局限於對一甲進士和會元中式年齡的記載,而且尚有遺漏,但畢竟提供了較為系統的相關資料。筆者把其中記載較為完備的自永樂二年至萬曆四十七年(該書記事至此年為止)相關年齡資料全部摘出,並製成下表予以統計: 明代永樂至萬歷歷科會元和一甲進士中式年齡統計表 科 別 永樂二年 永樂七年 永樂十年 永樂十三年 永樂十八年 宣德二年 宣德五年 宣德八年 正統元年 正統四年 正統七年 正統十年

會元中狀元中 式年齡 ─ ─ ─ 26 ─ ─ ─ ─ 28 ─ ─ ─

式年齡 36 ─ ─ ─ 39 ─ ─ 32 ─ 23 ─ ─

榜眼中探花中 式年齡 ─ 29 ─ 36 ─ 20 33 39 ─ ─ ─ ─

式年齡 ─ 54 29 18 ─ 26 41 34 28 25 31 28

平均年齡

3《国家、科举与社会》,第132页。

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式年齡考述257

正統十三年 景泰二年 景泰五年 天順元年 天順四年 天順七年 成化二年 成化五年 成化八年 成化十一年 成化十四年 成化十七年 成化二十年 成化二十三年 弘治三年 弘治六年 弘治九年 弘治十二年 弘治十五年 弘治十八年 正德三年 正德六年 正德九年 正德十二年 正德十五年 嘉靖二年 嘉靖五年 嘉靖八年 嘉靖十一年 嘉靖十四年 嘉靖十七年 嘉靖二十年 嘉靖二十三年

31 ─ ─ 33 32 25 ─ ─ 39 24 ─ 25 ─ ─ 30 ─ 24 30 45 19 28 20 28 20 ─ ─ 18 22 ─ 32 31 33 38

33 29 ─ 34 ─ ─ 36 ─ 39 27 60 ─ ─ 20 30 34 23 30 28 33 30 24 46 34 30 26 26 26 22 37 39 ─ 27

34 32 26 33 36 ─ 22 40 39 40 ─ 44 ─ ─ 31 26 25 30 ─ ─ 33 34 36 20 27 ─ 37 33 28 35 46 25 38

31 28 32 36 39 33 ─ 39 41 ─ 36 31 38 ─ ─ 30 24 23 22 26 20 20 34 39 37 21 36 25 40 35 31 33 41

31.59歲

258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

嘉靖二十六年 嘉靖二十九年 嘉靖三十二年 嘉靖三十五年 嘉靖三十八年 嘉靖四十一年 嘉靖四十四年 隆慶二年 隆慶五年 萬曆二年 萬曆五年 萬曆八年 萬曆十一年 萬曆十四年 萬曆十七年 萬曆二十年 萬曆二十三年 萬曆二十六年 萬曆二十九年 萬曆三十二年 萬曆三十五年 萬曆三十八年 萬曆四十一年 萬曆四十四年 萬曆四十七年 平均年齡

35 42 33 58 35 29 39 29 30 33 30 31 ─ 27 28 36 28 ─ 32 38 35 27 25 ─ 36 30.8

38 37 29 34 39 28 39 33 34 25 39 25 25 31 49 35 38 29 26 38 25 27 25 ─ 36 31.6

37 35 33 30 30 29 30 30 41 37 24 31 ─ 35 40 32 28 38 ─ 32 35 31 23 31 37 32.52

35 36 46 58 36 36 39 45 30 36 43 27 37 19 28 31 31 34 30 29 32 29 33 24 18 32.45

32.47歲 31.45歲 31.84歲

由上表所示可知,明代會元和鼎甲三人中年齡最大者是成化十四年狀元曾彥,為60歲;年齡最輕者為嘉靖五年會元趙時春和萬曆四十七年探花陳子壯,皆為18歲;二者竟相差42歲!但這都屬明代進士中的極端例子。事實上,表中所有中式者的平均中式年齡僅為31.84歲;若分不同時段統計,永樂至天順間平均為31.59歲,成化至嘉靖間平均為32.47歲,隆慶、萬曆間為31.45歲,相差僅在1歲之間,說明二百多年間進士的平均中式年齡變化不大。

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式年齡考述259

另,統計《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齒錄》提供的該科47位進士的中式年齡4,得出平均中式年齡為31.77歲。又統計錢茂偉《明代史家生卒年補證例舉》提供的《登科錄》或《履歷》或《序齒錄》等文獻記載的三十四位元進士的中式年齡

5

,得出平均中式年齡為31.12歲。

以上統計結果,說明明代進士的平均中式年齡在31.12—32.47歲之間。考慮

到明代進士平均少報年齡大致為1.5歲的情況6,則其實際平均中式年齡當為33.3歲。

張傑先生在其《清代的科舉家族》一書中,研究了清代進士的平均中式年齡,他對《丙戌科會試題名》所載316名中式者的年齡資料進行統計,得出平均年齡為“35.7”歲的結論;又考慮到“清代人習慣上應考時少報一歲”的情況,他最終得出“清代士人中進士的年齡,平均在37歲左右”的結論7。清代為吸引士子連科終老應試,皇帝甚至對年老的應試者賞給功名或職銜以優恤之,故清代有為數不少的老年進士和舉人,考中舉人之年,歲數最大者竟至98歲8!而明代則無因年老而賞功名或職銜的例子,舉人若近四十仍考不上進士,就已被人視為年老。如《殿閣詞林記》卷四《翰林院侍講學士曽彥》載廖道南曰:“若老而射策居殿元者,……惟吳文定公則老而不衰,乃克自見,豈天之降才爾,殊哉!”所言 “老而不衰”的吳文定公,也就是吳寬,其在成化八年中狀元時年僅39歲!王世貞在其《弇山堂別集》卷四《盛事述四》中有《早達》一目,其中,對明代21歲以下中進士、23歲以下中狀元的人物都進行了記載,而超過此年歲的就不再記載,可見他認為22歲中進士、24歲中狀元已是正常現象,而不是“早達”了。

從明代進士中式的平均年齡為三十三歲左右,比清代年輕近四歲的情況看,明代科舉制度在當時仍然具有相當的活力。

4

转引自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第306—307页。

5

《国家、科举与社会》,第271-276页。 6

进士少报年龄以获得在铨选中的优势,称为“官年”现象。对此,陈长文先生撰《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一文(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进行了考证,通过对明代45科1203名进士各在《登科录》和《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年谱等文献中记载的中式年龄进行比较,发现有差异者,“也即可能存在官年现象的有371人,占可考人数的30.84%,平均少报年龄为5.05岁”。以此计, 则明代进士向官府上报的年龄(官年) 比实际年龄平均要小1.5岁。 7

《清代的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8

【清】陈康祺《浪潜纪闻初笔》卷6,转引自张杰《清代的科举家族》第159页。

260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


相关文章

  • 论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
  • 在中国古代,通过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明代正式形成,一直沿用至清末.对这一制度的评价,今人几乎都持否定甚至全盘否定之见,认为在历史上它从来没有起过积极作用.如有的学者说:"八股的考试制度--残酷地愚弄了和腐化了中国的聪明和智慧的学者至五个世纪的久长."它"是专制君主愚民 ...

  • 从军事权贵到世家大族
  • 摘要:通过对河南商丘的田野考察和民间历史文献分析,可知明代河南归德府的地域支配体制,经历了从军事权贵到世家大族的演变过程.明代前期,拥有特权的军事权贵势力强大,在归德地区占据地域支配地位.明代中叶,赋役改革与清理军屯的措施,限制了军事权贵的政治特权,同时,大批军事权贵的后代经由科举入仕,逐渐形成了以 ...

  • 宋代的科举
  • 宋代的科举,和唐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但是,考试的科目.内容和方法则作了多次的变化,有关考试的规定也日益严密. 北宋初年,常科的科目较多,据<宋史·选举志>载: 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 ...

  • 海南名人丘浚
  • 丘浚及其经济思想 历史上,科举制度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但是由于海南古为蛮荒之地,教育落后,在隋.唐两代326年的历史中,海南没有出过一个举人或进士.自宋代开始,由于儒学开始在海南设立,各种官办.私办学校逐步普及,并开始接收普通人家子弟入学,教育得到了发展.同时,自晚唐以来许多朝廷谪中原文化,使海南自 ...

  • 文学常识)
  • 文学常识篇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 ...

  • 论明代科举制度对绘画艺术的积极影响
  • 第 卷第 期 年 玉 林 师 范学院 学 报 学社哲 会科学 论 明 代 科 举 制度 对 绘 画 艺 的积术极 影 响 黄 明口光 温州 师 范 院 教 学 育 教系授博 士 浙江 温 州 , 从 摘 要 []三 个方 面 探 讨 了科 制 举度对 明代 绘 画艺 术 的 影 响 ,. 首 先作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之古代选举篇
  • (2011-06-13 15:15:12) 转载 标签: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选举 刘卿学语文 铜陵十七中 文化 分类: 赏心亭(生活是一部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古代选举篇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 ...

  • 我国古代的连中三元是指的哪三元?
  • 时间:2010-07-20 15:24:00 来源:超大军事 作者:军迷 讨论:超大军事 关键字:问答系统,提问,回答,知识搜索,古代,三元 -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废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第一步,书生要参加院试,录取的被称为"秀才". 第二步,秀才要参加乡 ...

  • 清代史学家为何接受李岩的故事
  • 雍正四年(1739)张廷玉编的<明史·李自成传>中记载的李岩故事如下: 杞县举人李信者,逆案中尚书李精白子也,尝出栗振饥民,民德之曰:"李公子活我."会绳伎红娘子反,据信,强委身焉.信逃归,官以为贼,囚狱中.红娘子来救,饥民应之,共出信.卢氏举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入自 ...

  • 中国常识大全
  •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