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临床表现:发病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咳痰不爽、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痰色黄或带血丝、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3)主要体征:肺部局部叩诊可有浊音,听诊呼吸音降低或有湿罗音,或有支气管呼吸音。

(4)主要辅助检查:肺部X 线可有炎性改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 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 并出现脓性痰; 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 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

(5)胸部X 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邪犯肺卫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痰白、口微渴,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咳痰黄稠或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气

— 1 —

促,口渴烦躁,小便黄赤,伴见大便干燥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3.痰浊阻肺证: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粘痰,伴有疲倦纳呆,腹胀,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4.正虚邪恋证: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腹胀,神倦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邪犯肺卫证:

治法:宣肺透表,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银花、连翘、桔梗、荆芥、麻黄、石膏(先煎) 、北杏仁、甘草。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颗粒、片)、连花清瘟胶囊、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等。

2.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推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炙麻黄、石膏(先煎) 、瓜蒌皮、黄芩、浙贝母、鱼腥草、苇茎、北杏仁、桔梗、法半夏、甘草。

中成药:鲜竹沥口服液、清开灵颗粒(胶囊、片)、蛇胆川贝液等。 3.痰浊阻肺证:

治法: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法半夏、陈皮、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茯苓、甘草。

中成药:祛痰止咳冲剂、蛇胆陈皮口服液、橘红丸(颗粒、胶囊、片)等。 4.正虚邪恋证:

治法:养阴益气,清散余邪

推荐方药:生脉散、沙参麦冬汤、竹叶石膏汤、六君子汤等,沙参、麦冬、党参、五味子、茯苓、白术、陈皮、青蒿、黄芩。

中成药:生脉胶囊、养阴清肺丸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 2 —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三)其他疗法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刮痧法、拔罐法、针刺清喘穴、经络刺激法等疗法,可配合选用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 、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等设备治疗。

(四)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药物选择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五)护理:

1.情志调护: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抚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保持心情舒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活调护:应注意经常改变体位、翻身、拍背、有效咳嗽咳痰;注意保暖,避免衣物潮湿;保持室内干燥、温暖、空气新鲜;禁止吸烟,避免疲劳、酗酒等诱发因素,加强体质锻炼,预防感冒。

3.饮食调护: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品,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甜腻肥厚之品。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根据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方热病急症协作组、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修改、制定的《风温肺热病诊疗标准》,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总体评价: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在10天内全部消失,X 线检查肺部阴影基本吸收。

显效: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在10天内大部分消失,X 线检查肺部阴影大部分吸收。

好转:10天内部分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或X 线有所减轻。

— 3 —

无效:10天以上症状和体征未减轻或加重者。 (二)评价方法

1. 疾病疗效评估方法: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为观察指标,其中对于“痰”指标包括了痰色、痰量、痰质的改变;壮热的观察指标包括了持续时间、热势、退热时间、热型改变;咳嗽的发作持续时间、咳嗽的剧烈程度;患者的主观感受;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作为参考。

2.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方法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方法如下:

中医证候积分分级量化指标 (1)发热:_ 分

0分=0级;2分=Ⅰ级;4分=Ⅱ级;6分=Ⅲ级;8分=Ⅳ级。 (2)咳嗽:_ 分

(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并记录于患者日记卡)

(3)咯痰:_ 分

0分=0级;1分=Ⅰ级;2分=Ⅱ级; (4)胸闷痛:_ 分

胸闷痛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VAS调查采用一条长10 cm 的直线, 两端分别表示“无痛”和“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 被测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 在该直线上做相应标记, 距“无痛”端的距离即表示疼痛的强度。

— 4 —

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cm 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为“可”,>“8” 分为“差”。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较为客观的做出评分,并对疼痛治疗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 5 —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痒 (3)胸部查体及X 线无明显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或亚急性咳嗽的患者

(1)病史: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感染控制以后迁延不愈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 (3)主要体征:肺部无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胸部X 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诱导痰检测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

(二)证候诊断

1.风邪犯肺证:咳嗽气急,或呛咳阵作,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

2.风寒恋肺证: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剧,少量白稀痰,有夜咳,口不干,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3.风热郁肺证:咳嗽日久,口干,咽干,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白黏痰,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4.风燥伤肺证: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 脉细数。

— 6 —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风邪犯肺证

治法: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推荐方药:风咳汤加减,炙麻黄、紫苏子、紫苏叶、炙枇杷叶、紫菀、杏仁、射干、牛蒡子、蝉蜕、地龙、僵蚕。

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等。 2.风寒恋肺证

治法: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杏仁、桔梗、白前、苏叶、紫菀、甘草。

中成药:通宣理肺丸等。 3.风热郁肺证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止咳。

推荐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桔梗、 白前、 紫菀、鱼腥草、黄芩、僵蚕、甘草 。

中成药:麻杏止咳片等。 4.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宣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桑杏汤加减。桑白皮、杏仁、沙参、麦冬、 五味子、 桑叶、浙贝、枇杷叶、甘草 。

中成药:养阴清肺丸等 (二)针灸

根据病情可选择大椎、肺俞、定喘、风门、天突、合谷、尺泽、足三里等穴。 (三)药物贴敷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药物贴敷治疗。 (四)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万花油或甘油涂搽后背暴露部位,用砭石反复刮、擦背部膀胱经、督脉,以微现红瘀为度,可配合风门、大椎、肺俞等穴闪罐,达到疏通经络、驱散风邪的

— 7 —

作用。每日1~2次。

(五)其他疗法

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雷火灸、热敏灸疗法,也可配合使用经络刺激法,伴有咽痒、咽部不适等症状时,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六)健康教育 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以咳嗽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咳嗽症状计分: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总分值=日间计分+夜间计分。

计分 日间咳嗽症状 0 1 2 3 4 5

无咳嗽

1~2次短暂咳嗽 2次以上短暂咳嗽

频繁咳嗽,但不影响日常活动 频繁咳嗽,影响日常活动 严重咳嗽,不能进行日常活动

夜间咳嗽症状

无咳嗽

仅在清晨或将要入睡时咳嗽 因咳嗽导致惊醒1次或早醒 因咳嗽导致夜间频繁惊醒 夜间大部分时间咳嗽 严重咳嗽不能入睡

— 8 —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 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 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 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 )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 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 9 —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 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 常有呼吸困难, 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 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 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 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 10 —

(1)风哮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推荐方药:黄龙舒喘汤加减,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

(2)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推荐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冬花、甘草。

(3)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推荐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

(4)虚哮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推荐方药: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五味子、党参、丹参、茯苓、山茱萸、淫羊藿、黄芪、生地。

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2)肺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推荐方药:补肾益气颗粒方和生脉地黄汤,黄芪、淫羊藿、茯苓、葶苈子、白术、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甘草、熟地黄、川贝等。

中成药:金水宝、补肾防喘片、六味地黄丸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痰热证可选取清开灵注射液。

2.阳虚证明显可选用参附注射液。

— 11 —

3.气虚或气阴两虚证明显可选用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三)针灸治疗

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针刺清喘穴(急性期)、火针疗法、热敏灸疗法(缓解期)、雷火灸(缓解期)和拔罐等。采用传统针、灸、拔罐方法需辨证取穴和(或)循经取穴,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急性期常见症状如痰多、发热、气喘等加减穴位。如实证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虚证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

(四)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其他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磁波治疗、经络(针)刺激法等。经络刺激法可选用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 、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电磁波治疗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设备。对于证属寒哮证、肾虚寒哮证者, 在口服中药的同时, 在肺俞、肾俞等穴位外敷固本咳喘膏、注射喘可治注射液、埋线。

(五)当患者喘憋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及时吸氧;痰粘难咯可视情况采取雾化吸入、机械辅助排痰;喘憋持续不缓解,出现呼吸衰竭时可选用:BIPAP 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机械通气。

(六)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某些缓解药物的使用、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七)护理

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黏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 12 —

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4.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健康指导

(1)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

(2)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

(3)帮助病人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及其本质、发作先兆、病症等。指导病人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自我监测症状,预防发作,通过定期肺功能监测,客观评价哮喘发作的程度。

(4)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 、干粉吸入等,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哮喘控制测试(ACT 表)

完全控制:25分;

部分控制:20~24分;

未得到控制<20分。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 13 —

(二)评价方法

1.临床控制测试(ACT 表)

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如:哮喘控制测试(ACT )、哮喘控制问卷(ACQ ),哮喘治疗评估问卷(ATAQ )等,也可用于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哮喘评估工具ACT 经国内多中心验证表明,不仅易学易用且适合中国国情。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哮喘控制测试(ACT 表)

2.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各种证候的评价具体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14 —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剌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时限>0.12s ,其前无P 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 波方向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①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 示<5次/min,DCG 示<30次/h;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 示>5次/min,DCG 示>30次/h;

— 15 —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 :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 :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 :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4)病情分级:

Myerburg 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2.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3.阴阳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4.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5.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6.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推荐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 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先煎),炙甘草。

中成药: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

— 16 —

2.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木香,炒枣仁,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安神补心胶囊等。

3.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阿胶(烊化) ,桂枝,当归,黄芪,元胡,甘松,炒枣仁。

4.痰瘀互阻证

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归,赤芍,瓜蒌,元胡,甘松,苍术。

5.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枳壳,酸枣仁,鸡血藤,丹参。

6.痰火扰心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皮,郁金,远志,石菖蒲,焦山楂,全瓜蒌,胆南星。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内关、神门、心俞、膻中、厥阴俞,每次选用2~3个穴位。

配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气海;阴虚加三阴交、肾俞;心脉痹阻加膈俞、列缺;阳虚加关元、大椎;痰湿内蕴加丰隆、脾俞;阴虚火旺加厥阴俞、太冲、太溪。

患者取卧位,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20~30分钟。

2.耳针疗法

选穴:心、交感、神门、皮质下、肝、内分泌、三焦、肾。

方法:每次选3~4穴。中度刺激,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捻针3~4

— 17 —

次,每日1次。

(四)护理

起居:居室环境安静;生活起居规律,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饮食:应适当的饮食调养,可辨证选用红枣、莲子、银耳、黑木耳、牛奶等食品。水肿者,低盐或无盐饮食,适当限制水的摄入量。戒烟忌酒,限制茶、咖啡的饮入量,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体胖者应清淡饮食,忌肥甘厚腻多形之品。

调整心态,减轻紧张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患者常心情恐惧,最好有人陪护,使病人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制定。

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 示<5次/分,DCG 示<30次/小时)。 有效:室早发作减少60%以上(时间和次数)。

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2.西医疗效评价:按照西医疗效评价标准以自身症状积分及DCG 的结果评价。

3.生活质量评价:基于病人结局报告的PRO 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健康简表)评分进行评价。

— 18 —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66-2008)。

(1)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或痛。

(2)次要症状:气短、乏力、心烦、头晕、纳差、口干等。

(3)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

具备2个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诱因、年龄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中国循环杂志-2001年4月)。

症状与体征: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严重乏力、胸闷头晕、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二)证候诊断

(1)邪毒犯心证:心悸气短,发热咽痛,胸闷不舒,纳差乏力,舌红苔白,脉浮数或促。

(2)湿热侵心证:心悸胸闷,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肢体乏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不安,胸闷或痛,或咽红,自汗倦怠,疲乏无力,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弱。

(4)心阳不足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缓无力或结代。

(5)气虚血瘀证:心悸不安,胸闷或心痛,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或青紫,舌苔薄白,脉沉缓、沉涩、缓滑或结代。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

(1)邪毒犯心证

— 19 —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山栀子,牛蒡子,丹皮,竹叶,桔梗,赤芍,丹参,甘草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2)湿热侵心证

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陈皮,石菖蒲,茯苓,郁金,苦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生脉散加减,太子参,黄芪,当归,麦冬,五味子,丹皮,菖蒲等。 中成药:补心气口服液、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荣心丸等。

(4)心阳不足证

治法:温振心阳,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甘草,党参,黄芪,龙骨(先煎),牡蛎(先煎),淫羊藿,巴戟天,酸枣仁,茯苓等。

中成药:补心气口服液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养心,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参芪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红参,黄芪,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丹皮,鸡血藤,三七(冲),枳壳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邪毒犯心证可选择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静点:如注射用双黄连、注射用清开灵、注射用穿琥宁、注射用炎琥宁、痰热清注射液等。

2.心气不足证选用黄芪注射液等,气阴两虚证选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等,气虚血瘀证选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

(三)针灸治疗

体针:常用穴位有内关、神门、膻中、心俞、合谷、曲池、三里、外关等。以补法为主。每日或隔日1次。对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耳针:常用穴位有心、内分泌、神门、肾、脾、肺、三焦等。用王不留行,每次3~5穴位按压,每日3~4次,可用于各期。

(四)护理

起居:居室环境温湿度适宜,安静;充分休息,避免劳累。

— 20 —

饮食:戒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痰多者忌肥厚细腻之品;发热的病人宜少食多餐,可饮开水、鲜果汁、菜汁、米汤、绿豆汤;气虚者适当的饮食调补,可选用红枣、莲子等食品。

情志: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

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有明显改善。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2.证候判定标准

(1)临床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症状判定标准

(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3)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4)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4.其他

(1)早搏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24小时早搏为偶发或完全消失。

显效:早搏减少80%以上。

有效:早搏减少50-80%。

无效:早搏减少小于50%。

(2)ST 段治疗前后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1979年9月上海)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或达到“正常心电图”。

— 21 —

有效:ST 段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mV 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 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 波由平坦变为直立。

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ST 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 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 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 波变平坦,平坦T 波变倒置。

(二)评价方法

在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分别按照疾病判定标准、证候判定标准、症状判定标准以及其他判定标准进行评价。

— 22 —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 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23 —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 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

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 24 —

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3)联动期和痉挛期

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

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

2.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 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

3.灸法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

— 25 —

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

4.拔罐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蹘、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根据病情,亦可辨证选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

2.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

3.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

(三)其他疗法

— 26 —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亦可采用红外线照射等疗法。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 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2.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3.面部残障(FDI )评分法。

(二)评价方法

患者进入路径第1天、30天、60天分别评定House-Brakmann 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患者进入路径第30天、60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 )评分。

— 27 —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 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 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 28 —

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二、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

1.粘连前期

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或采用平衡针疗法;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

治疗方法:

(1)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 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 )

— 29 —

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 )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 (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隔日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

(2)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5±2mA (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

(3) 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4)平衡针疗法

主穴:肩痛穴。

配穴:疼痛及项加颈痛穴。

定位: ①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②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取穴原则: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 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

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颈痛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5)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 min。

(6)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用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 ,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 30 —

(7)TDP 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8)还可采用腹针疗法和热敏灸疗法。 2. 粘连期

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配穴: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气血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 治疗方法:

(1)温针灸:取肩髃穴多方向透刺(向肩髎穴、向肩前穴、向臂臑穴方向),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2)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 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 )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 )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 (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3)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5±2mA (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

(4)平衡针疗法 主穴:肩痛穴。

配穴:疼痛及项加颈痛穴、正气亏虚加升提穴。

定位:①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②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③升提穴:两耳尖向上与正中线交点前1-2寸。

取穴原则: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

— 31 —

患病针刺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 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升提穴向前平刺1-2寸,可留针。

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颈痛穴、升提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5)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 min。

(6)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 ,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7)TDP 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8)还可采用腹针疗法、火针疗法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推荐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桂枝、木香、乳香、茯苓、防风、桑枝、海风藤、炙甘草。

中成药:大活络丹等。 2.瘀滞型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推荐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川牛膝、威灵仙、苍术、陈皮、白芍、木防己、防风、羌活、白芷、茯苓、醋元胡、生姜。

中成药:七厘胶囊等。 3.气血虚型

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止痛

— 32 —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细辛、秦艽、防风、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三)其他疗法

1.小针刀: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铍针疗法、钩活术疗法等

2.传统针灸仪器: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

3.物理治疗:TDP 照射或红外线照射、超激光治疗、低周波治疗、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和磁热疗法等。

4.推拿治疗:以理筋通络为主,如滚法、拿法等及肩周炎松解术。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整体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制定发布,1997年第三辑)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2.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 3.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 4.无效:症状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肩凝证两大主症,故本方案以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为疗效评定的依据。

①肩部疼痛变化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或VAT 法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积分计算。

②肩关节活动范围变化

采用《颈肩痛》(周秉文主编)推荐的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即使用卷尺

— 33 —

和旋转测量角度盘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的角度,摸背实验和摸口(耳)实验,将以上4项指标测定结果按评分标准换算。具体见肩关节功能评定方案:

A: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

内旋:肩外展90度,达不到90度者采取最大外展。肘屈90度,前臂旋后。将角度盘缚于前臂背面正中,将前臂被动转向中部记录肩内旋角度。

外旋:准备如上,将前臂旋向头部,记录肩外旋的度数。

摸背:正坐于凳上,反手用拇指端背面触及背中线,尽量向上移动,用卷尺测量指端至第七颈椎棘突之距离,以厘米计。

摸耳(口):正坐,头保持正直,举手屈肘,经头顶摸对侧耳,记录中指尖端触及处。

B:肩关节活动评分:

分数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内旋(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外旋(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反手摸背(cm ) 57 52 47 42 37 32 27 22 17 12

左手摸耳 左头外侧 左耳 左耳上方 左顶部 头顶中线 右顶部 右耳上方 右耳上1/3 右耳中1/3 右耳下1/3

注:右手摸耳之结果将左右换即可。 C:肩关节功能分级:

功能级别 0 1 2 3 4 5

功能情况 极度受限 严重受限 显著受限 中度受限 轻度受限 正常

4项指标总分 0-60 60-120 121-180 181-240 241-300 301-360

— 34 —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

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

— 35 —

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束表证 治法: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

(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

(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连翘,生甘草,生麻黄,柴胡

(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 治法:解表清热 推荐方药:

(1)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桔梗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生姜、桔梗、银花、生甘草。

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 36 —

3.暑湿袭表证 治法:清暑祛湿 推荐方药:

(1)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2)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半夏,六一散。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软胶囊) 、暑热感冒颗粒等。 4.卫气同病证 治法:透表清气。

推荐方药:柴胡,黄芩,青蒿,羌活,薄荷,石膏,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等。 (二)退热治疗

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

2.刮痧退热:取大椎穴。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3.药物擦浴退热: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浴, 开腠理,泄邪热。

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帽、冰袋、冰毯、灌肠、酒精擦浴等其他方法。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 37 —

(四)基础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必要时补液500~1000ml 。 (五)护理

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

2.风热犯表者,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鲜桔汁。

3. 表证期,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证。 4. 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5-10分钟即可。 5. 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解热时间:服药72h 内(1个疗程内)体温下降到37.2℃及以下,并且其后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

2.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 内体温下降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所需天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评价方法

1.评价疗效性指标:体温,症状和体征。

2.体温观察时点:首诊体温、服药后1h 、2h 、3h 和4h 体温。服药后第2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第3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服药后72h 体温及服药72h 外随诊体温。

— 38 —

肺癌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病理学诊断

无明显可确认之肺外原发癌灶,必须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方能确立病理学诊断:

(1)肺手术标本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者;

(2)行开胸探查、肺针穿刺或经纤维支气管镜检采得肺或支气管活检组织标本,经组织学诊断为原发支气管肺癌者;

(3)颈和腋下淋巴结、胸壁、胸膜或皮下结节等转移灶活检,组织学表现符合原发支气管肺癌,且肺或支气管壁内疑有肺癌存在,临床上又能排除其它器官原发癌者。

2.细胞学诊断

痰液、纤维支气管镜毛刷、抽吸、冲洗等细胞学标本,镜下所见符合肺癌细胞学标准者,诊断可以确立。需注意除外上呼吸道甚至食管癌肿。

3.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可以确立临床诊断:

(1)X 线胸片见肺部有孤立性结节或肿块阴影,其边缘呈脑回状、分叶和细毛刺状,并在短期内(2-3个月)逐渐增大者,尤以经过短期积极药物治疗后可排除结核或其它炎性病变者;

(2)节段性肺炎在短期内(一般为2-3个月)发展为肺不张,或肺叶不张在短期内发展为全肺不张者,或在其相应部位的肺根部出现肿块,特别是生长性

— 39 —

肿块者;

(3)上述肺部病灶伴远处转移,邻近器官受侵或压迫症状表现者,如:邻近骨破坏、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大,短期内发展的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同侧喉返神经麻痹(排除结核和主动脉病变后) 和颈部交感神经节(排除手术创伤后)、臂丛神经、膈神经侵犯症等。

肺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肺癌的金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肺脾气虚证:久嗽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脉沉细。

2.肺阴虚证:咳嗽气短、干咳痰少、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声音嘶哑,舌赤少苔、或舌体瘦小、苔薄,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咳嗽气短而不爽、气促胸闷、心胸刺痛或胀痛、痞块疼痛拒按、唇暗,舌紫暗或有瘀血斑、苔薄,脉弦或涩。

4.痰热阻肺证:痰多嗽重、痰黄黏稠、气憋胸闷、发热、纳呆,舌质红、苔厚腻、或黄,脉弦滑或兼数。

5.气阴两虚证:咳嗽有痰或无痰、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口干发热、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有时心悸,舌质红苔薄或舌质胖有齿痕,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清半夏、陈皮、桔梗、生苡仁、川贝、杏仁等。

— 40 —

2.肺阴虚证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推荐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麦冬、生地黄、牡丹皮、山萸肉、五味子、盐知母、浙贝母、全瓜蒌、夏枯草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解毒。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减。当归尾、赤芍、仙鹤草、苡仁、夏枯草、元胡、贝母、莪术等。

4.痰热阻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袪湿散结。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党参、生苡仁、杏仁、瓜蒌、黄芩、苇茎、金荞麦、鱼腥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5.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生黄芪、沙参、麦门冬、百合、元参、浙贝、杏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6.对症加减

咳嗽:加杏仁、桔梗、贝母、紫菀、甘草等。

咳血:加仙鹤草、茜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炭等。 胸痛:加元胡、威灵仙、白芍、白屈菜、白芷、徐长卿等。 胸水:加葶苈子、茯苓、猪苓、龙葵、车前草、椒目等。 发热:加银柴胡、丹皮、地骨皮、青蒿、知母等。 7.辨病用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2~3味具有明确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白

— 41 —

花蛇舌草、白石英、半枝莲、半边莲、鱼腥草、金荞麦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益肺清化膏/颗粒、金复康口服液、鹤蟾片、威麦宁胶囊、康莱特软胶囊、紫龙金片、消癌平片、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养正消积胶囊等。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康莱特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等。

(四)外治法

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中药泡洗、中药熏药治疗等外治法。 (五)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择应用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等方法。

(六)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如足浴法治疗肢体麻木,耳穴埋豆法治疗恶心呕吐等,也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适当的中医诊疗设备以提高疗效,如射频肿瘤治疗仪等。

(七)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疼痛、合并感染及发热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拟订。

(八)护理

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中医辨证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

— 42 —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如咳嗽、咯痰、胸闷、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

评定指标:中医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分为4级:(0)无症状、(1)轻度、(2)中度、(3)重度,治疗情况根据根据症状出现的情况记录。详见附件1。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情况比较(疗前/疗后) 显效:症状消失,或症状积分减少≥2/3 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1/3,≤2/3 无效:症状无减轻或减轻<1/3 2.生存质量

观察中医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前后行生活质量判定。 评定指标:卡氏评分,详见附件2。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症评分情况比较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20分以上; 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10分以上:

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10分或没有变化; 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 3.客观疗效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的瘤体变化。 评定标准: a .目标病灶的评价

CR 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

PR 部分缓解: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PD 病变进展: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SD 病变稳定(stable disease):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有减少但未达PR 或

— 43 —

有增加但未达PD 。

b .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CR 完全缓解: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IR/SD未完全缓解(incomplete response)/病变稳定: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持续存在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

PD 病变进展:出现新病灶和/或非目标病灶明确进展。 (二)评价方法

对照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变化情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1.中医证候

中医证候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肺癌中医证候标准进行评价,详见附件1

2.生存质量

主要采用KPS 评分评价,也可以通过观察美国肺癌生存质量量表(FACT -L4.0版)、ECOG 评分等作为参考。详见附件3、4。

3.客观疗效

瘤体变化采用国际通用RECIST 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详见附件5。 4.化验指标

血象、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免疫功能的检测方法参照化验室的相关要求执行。

— 44 —

附件1.症状分级量化

— 45 —

附件2.KPS 评分标准

附件3.美国肺癌生存质量量表(FACT -L4.0版) 【生理状况】

【社会/家庭状况】

【情感状况】

— 46 —

【功能状况】

【附加的关注情况】

附件4.ECOG 评分标准

附件5

RECIST 评价标准

⑴肿瘤病灶的测量 ①肿瘤病灶的定义:

a .可测量病灶:至少有一条可以精确测量的径线(记录为最大径),常规检测条件下病灶最大径≥20mm 或螺旋CT 检测最大径 ≥10mm 。

b .不可测量病灶:小病灶(常规检测条件下直径

注:不再沿用“可评价病灶”概念。所有数据使用标尺或卡尺测量并记录,并以公制米制表示。所有基线测量应该尽可能在接近治疗开始前完成,至少要在治疗开始前4周内。

— 47 —

②测量方法:基线状态和随诊应用同样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病灶评估。如果影像学方法和临床查体检查同时用来评价疗效时,应以前者为主。

临床查体:可触及的表浅病灶如浅表淋巴结或皮肤结节,皮肤病灶应用标尺标记大小制成彩色照片存档。

a .X 片胸片:肺实质内清晰明确的病灶可作为可测量病灶,但仍推荐CT 扫描的方法。

b .CT 和MRI :是目前最可靠、重复性最好的疗效评价方法。对于胸、腹和盆腔,常规CT 和MRI 用10mm 或更薄的层厚连续扫描,螺旋CT 用5mm 层厚连续重建模式完成,而头颈部及特殊部位的扫描方案应个体化制定。

注:CT 扫描原则上要求最小的病灶不应该小于2倍的扫描层厚。没有禁忌症的一般应给予静脉对比增强,以区别血管和软组织与邻近肿瘤组织。每次必须再相同的窗位进行病灶测量。建议使用螺旋CT 扫描。

c .超声捡查:当试验研究的终点目标为客观肿瘤疗效时,超声波不能用来作为评价手段。仅可用于测量表浅可扪及的淋巴结、皮下结节和甲状腺结节,亦可用于确认临床查体后浅表病灶的完全消失。

d .内窥镜和腹腔镜:作为客观肿瘤疗效评价至今尚未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取得的活检标本可证实病理组织上的CR 。

e .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用来评价疗效。但治疗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时,治疗后评价CR 时,所有的标志物需恢复正常。

⑵肿瘤治疗疗效评价

①基线状态评价:为了评价客观疗效,对基线状态的肿瘤总负荷进行评估,以便与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对于临床药物研究来说,只有在基线状态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才能进入研究。如果可测量病灶为孤立性病灶需要组织/细胞病理学证实。

a .目标病灶:应代表所有累及的器官,每个脏器最多选择5个可测量的病灶,全身病灶数最多10个,作为目标病灶在基线状态评价时测量并记录。目标病灶应根据可测量病灶最大径和可准确重复测量性来选择。所有目标病灶的长度总和称为基线状态的最大径之和。

b .非目标病灶:所有其它病灶(或病变部位)作为非目标病灶并在基线状态时记录,不需测量的病灶在随诊期间要注意其存在或消失。

②疗效评价标准 a .目标病灶的评价

CR 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

PR 部分缓解: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SD 病变稳定(stable disease):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有减少但未达PR 或有增加但未达PD 。

PD 病变进展: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b .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CR 完全缓解: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IR/SD未完全缓解(incomplete response)/病变稳定: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持续存在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

PD 病变进展:出现新病灶和/或非目标病灶明确进展。

— 48 —


相关文章

  •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火针疗法 26:22 简介: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火针疗法,中国医学宝库! 会员:cjdxdoujun 发布:2010-10-28 播放:33,515 中医泄淤疗法视频 01:26 简介:不打针,不吃药,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通过微创手术,把身体内几十年的血毒清理干净 ...

  • 十三五中医院发展规划
  • 陵城区中医院 "十三五"建设与发展思路 一.医院发展现状 陵城区中医院成立于1989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走在了全市同级中医医院的前列.医院占地面积633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开放床位400张.现有在岗人员400人, ...

  • 中西医的关系
  • 在台湾民众什么病要去看中医?2012-05-05 台湾一本叫<常春月刊>最近一期有专题报道是:"为什么要看中医"?过去,无论是在中医门诊或坊间的中医诊所中,大多不采分科医治,现在,随着看中医的人数愈来愈多,台湾许多中医院为了就医方便,也渐渐朝向西医的分科方式,大致分成 ...

  • 重点专科工作计划
  • 重点专科工作计划 重点专科工作计划 篇一: 201X 年重点专科工作计划感染性疾病重点专科201X 年工作计划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的品牌,是带动医院科技发展的"龙头",是促进医.教.研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对于提高医院临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医院 ...

  • 心悸诊疗方案
  • 2013年心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心悸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① 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

  • 广西中医药大学20**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 广西中医药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第一志愿考生拟录取名单 391人 考生编号 [**************] 姓名 刘剑 性别民族 男女女男男男女女女女女男女女女男 汉族汉族壮族汉族壮族汉族侗族汉族汉族汉族仫佬汉族汉族汉族壮族壮族 报考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基础中医 ...

  • 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 (面瘫)面神经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临床疗效 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面瘫)面神经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2月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51例,完成51例,平均住院日21天. ...

  • 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总结
  • 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总结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XX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以及省市卫生厅、局的安排部署,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列入医院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按照上级要求,对照八项重点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取得了较好地成效,现将我院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医院基本 ...

  • 浙江省中山医院五大科室联合推出特色疗法优惠活动·都市快报
  • 浙江省中山医院五大科室联合推出特色疗法优惠活动 2016-11-24 铺灸 穴位注射 本版图片由省中山医院提供 治疗效果到底好不好?请你自己去体验 今起可通过"浙医在线"公众号或快报健康热线报名 记者 谢谨忆 通讯员 汤婕 中医博大精深,除了中药汤剂之外,还有很多特色疗法,但是很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