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陶渊明

陶渊明从29岁起“投来去学仕”,到4l岁毅然决然池辞 去彭绎县令,五度出仕,五废归隐.起伏变化,反映出诗人 深沉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内心的痛苦,这一特殊现象究竞疽 合着什么启示呢?对此确有必要作一探索。

陶渊明的仕宦经历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具有抱负和追求, 但又良心未汲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了。他以热血沸腾的情怀,抱 着少年壮激与思远翥的猛志,急于干一番大济苍生的事业的 愿望,美好而宏伟的政治理想去干预生活,直面人生。可是, 由于社会的黑暗,政治制度的腐朽,门阀士族的把持,已经 完全堵塞了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之门,这就是他在诗中所描 绘的“八表同昏,乎路伊阻”和“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 鸟惊”的可怖情景.加之诗人质性自然的品行,耿介而不合 流俗的为人,因而每次为官之后不久,就只好自免官职而归 隐。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也深知官场 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浪漫,因而,他进入官场之后并非一遭 挫折就心灰意懒.放弃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迫求;反之. 又一次次地说服自己去进行尝试、努力。多次努力试图尽最 大限度地调节自我去适应官场,尽可能地缩小理想与现实的 差距。事实证明陶照明的自我节律失败了,他根本无法弥合 既要完善自我又要适应其对官场的矛盾;他虽然尽最大努力 的把自己的理想目标变得更加现实,可也与当时的社会仍然 不能合拍.最后还是被迫放弃政治理想,去走一条他内心并 不情愿的归田隐居生活道路。陶渊明的这段人生经历,包合 着如下的意义。

首先.陶照明朗出仕与归隐是他接触社会,体验人生,认 识现实政治,了解官场内幕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从政归隐 的经历,他是绝对不可能对他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政治有切身 的体验与本质的认识。如果陶渊明家境优裕,他优游于山水 林泉固然可以深刻而悠闲地对大自然秀美诱人的景色作出传 神描绘,但是.绝对不可能在由水田园诗章之中融入人生哲 理和社会体验,因而也就缺乏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由于陶 渊明五度进入官场,身体力行于官场中,与形形色色的政治 人物交往应酬.和各种各样的官员共事周旋。对官场中的虚 伪欺诈的认识,翻手为云覆手雨的伎俩的感受,丑恶肮脏本 质的体验都有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人生体验与比较. 加深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山水田园的喜爱,铸融了 他那些讴歌大自然秀色,称美田园美景诗歌的深厚内涵.使 之具有永恒深隽的魅力。

其次,陶渊明在《归去来告辞并序》里检讨了自己几次 从政是“以往之不谏”.实则他的这种认识和体会正是做了几 次官之后的思想升华,“今是而昨非”的反省也是实践之后的 认知。他真正认识了社会,认清了自我,才有“质性自然,非 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这样总结性的反思。把自己五次从政原本希望将政治理想和

谋生结合起来的初衷作深刻的审视,终于看清楚了这种美好 的愿望在冷峻的现实面前必然碰得粉碎!要想保持自己的个 性不被扭曲,政治追求得以实现,在当时这是完全无法统一 起来的。这即表明,陶渊明要么在那个昏暗腐朽的官场之中, 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品性,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扭 曲自我去迎合达官显贵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要么坚持自己的 信念,保持质性自然的风性,洁身自好,独善其身,隐居田 园去过寂寞贫困的生活。处在政治黑暗的封建社会中的知识 分子.尤其是动乱年代,如果不能心安理得地作一个随波逐 流的人,大约也只能激流男退地选择归田隐居了。这就是陶 渊明隐居所昭示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对陶渊明"以文为诗"的再认识
  • 对陶渊明"以文为诗"的再认识 摘要:陶渊明的"以文为诗"是魏晋玄学"崇本息末"理论影响的结果,旨在通过对作为"末有"的语言修辞.形式技巧的淡化,以克服或消除它们对作为"本体"的作家情灵的遮蔽.由于陶渊 ...

  • 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死亡意象及其他
  • FLOWERS <文选>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死亡意 象及其他 --<文选>挽歌诗死亡意象论析之二 陈远洋 <文选>中的挽歌诗无疑以陶渊明的为最佳,祁宽评曰"昔人自作 祭文挽诗者多矣,或寓意骋辞,成于暇日,宽考次靖节诗文,乃绝笔于 祭挽三篇,盖出于属圹之际者, ...

  • 归园田居说课稿定稿
  • 归园田居说课稿 高二1部 李冰静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单元.陶渊明的诗作内容比较简单,选入中学课本的这几篇都是讲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选择.加上初中已经学过<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

  • 论杜甫与陶渊明的诗学关系
  • 2005年11月学术交流Nov.,2005 总第140期第11期AcademicExchangeSerialNO.140No.1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论杜甫与陶渊明的诗学关系 刘中文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陶渊明和杜甫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山峰,两者有着深层的诗学渊源关系. ...

  • 论陶渊明生命意识的三种跨越
  • 第44卷第6期2013年11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 V01.44No.6NOV.2013 论陶渊明生命意识的三种跨越 曹章庆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524037) 摘要:陶渊明是魏晋时代"人的觉醒" ...

  • 陶渊明隐逸诗与王孟隐逸诗之比较
  • :中: i外f:名:i作! 陶渊明隐逸诗与王孟隐逸诗之比较 口郑州幼儿师范学校李 擒 要:臆逸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回归自 :赏{ :析i 莉 道路.隐逸思想.更有利于深刻认识他们各自不同的隐逸诗作的具体情趣.手法.风格等. 陶渊明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 ...

  •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教案全集
  •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唐诗] [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 ...

  •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界河中学 许乃周 教学目标 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 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  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 背诵课文,积累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 ...

  • 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三首鉴赏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鉴赏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晋浔阳柴桑(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