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修辞(比喻)教师版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教师版

【修辞知识介绍】

一、比喻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它在形式上,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三个成分构成。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分析:这个句子的本体是( ),喻体是( ),比喻词是( )。

表述:这个比喻句把( )比作( ),

或: 这个比喻句用( )比喻( )。

练习:

(1)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这个句子的本体是( ),喻体是( ),比喻词是( )。 表述:这个比喻句把( )比作( ),

或: 这个比喻句用( )比喻( )。

2、比喻的分类

①明喻(用“像”、“如”、 “似”、 “如同”、 “仿佛”、 “犹如”等比喻词) 例:“共产党像太阳。”

“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②喑喻(用“是”、“等于”、“成为” “成了”等比喻词)

例:“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

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③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 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

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3、构成比喻的关键:

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练习: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①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分析: 不是,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②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③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④幸福是迎面的清风,能吹来落叶,也能吹走沙砾;能在广阔的大海吹荡起一波涟漪,也能拂走心中所有不愉快的感觉。

⑤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分析:不是,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⑥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祖国的幼苗。 分析:用“幼苗”来比喻“少年儿童”。

⑦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分析:不是,句中的“像”字引出我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

⑧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分析:借喻,以“厚障壁”来比喻感情距离。

⑨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分析:不是,这句中的“好像”表示推测、判断。

⑩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分析:借喻,用“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比喻君子的节操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4、比喻的作用

①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生动形象。

②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一般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分析比喻句作用常用的术语: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二、诗词中的比喻:古诗词中的比喻能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

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把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神奇灵巧,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练习①】:找出下面诗歌中的比喻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解题技巧】找出诗歌中运用比喻的句子,找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即把„„比作„„),仔细分析本体和喻体中的相似点,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答题模式】①把„„比作„„(或:用„„比喻„„);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景象、特征、情态、意境等);

分析:“如眉”以眉来比喻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明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也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附录】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

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练习②】找出下列诗歌中的比喻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答案:这首诗将江两岸的群山比作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用“飞鸟”比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附录】

这首诗运用以动衬动的手法。按理说,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这首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在船上看山犹如骑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这是东坡在说江上乘船看山的总体感受,也像是在谈浮云短暂的无奈人生。错落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回环盘旋,高远隐约地看见有人行走在上面。这四句则是东坡写在江上平视和仰视群山的具体感受,也似乎描绘了百态的人生。在舟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行人打招呼,无奈孤单的船只已如飞鸟往南驰逐而去。兴致颇高的诗人,为此而遗憾惆怅。东坡江上看山,看出了人生的无奈。就像尘世过客,还没来得及回味眼前的风景,便带着遗憾与惆怅匆匆告别了短短的人生。

【练习③】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赏析】

这首词是刘过为送别在京城结交的好友卢梅坡而作。整首词情深意切,婉转动人。 上片写离别之苦。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分别之时,词人回忆旧日同在京城之时与友人欢聚的情景。此处,词人选取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场景,“泛菊杯深”化用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沉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的诗意,描写重阳佳节,二人同饮菊花酒的情景;“吹梅角远”化用李清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词句,描写春暖花开之时,二人携手踏青,同赏笛曲《梅花落》的情景。一个“深”、一个“远”分别形象地描述出二人饮酒时的酣畅淋漓和共赏悠远笛曲时的快乐心情。前三句仅用十二字就清楚地交代出聚会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足见词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造诣之深。

离别之时,词人与好友依依不舍,“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聚散”二字承上启下,词人由前文的“聚”转入描写“散”。“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句哀婉动人,看似写景,实际暗含分别之后,二人均如云边的孤雁,无法找到可以理解自己的知己,又如水上浮萍一般,四处漂泊。相聚的时间如此短暂,转眼就要分别,前路渺茫,离别之后,再聚不知要等到何时,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缠绕在词人心头,挥之不去。

下片写别后之思。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孤独的词人怎能不“伤情”?友人离去后,他失魂落魄,甚至辗转反侧,无法人眠。这三句词人自问自答,直说别后对卢梅坡的思念。“魂飞梦惊”四个字写出刘过的复杂心情:希望在梦中见到好友,又害怕梦醒时要再次面对离别。

至此,作者的满腹相思还未吐尽,又用“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三句进行深化。这三句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的句意和贺铸《惜双双》中“明月多情随柁尾”的句意,表达分别之后作者的心像马后的飞尘和天上的明月一样,仍紧紧追随着卢梅坡。

在这首词里,刘过藏起“金戈铁马”、“誓斩楼兰”的英武之气,以委婉的笔触低低诉说着对朋友的相思,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词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铁血之下的柔情更令人感动。


相关文章

  • 职业高中高考经典试题--修辞
  • 修辞 1依次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③山峦爽朗,湖水清静,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 ④从这时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A.①比喻 ...

  • 第一章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第六节修辞
  • [第一章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六节修辞 语言简明 一、考纲要求 语言运用简明 二、知识结构 语言简明是指用语简洁、明确,其中明确是前提和目的,简洁是要求和手段,必须保证在用语明确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简洁。 要做到语言简明,要切忌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罗嗦。重复罗嗦是影响语言简明的主要毛病之一 ...

  • 20**年北京市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
  • 2015年北京市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 "2015年北京市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为您指明前进方向,且行且珍惜!小伙伴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哟,赶快行动起来啦! 2014教资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写作能力(二) 四.语言表达 (一) 准确:即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准确是对语言运用 ...

  • 语文第七册复习教案
  • 语文第七册复习教案 (共8课时) 一.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册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本册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3.复习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 ...

  • 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 (共10课时) 一.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册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本册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3.复习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 ...

  • 汉语修辞学模拟试题1-5
  • 汉语修辞学模拟试题1 一.填空题(20分,每空2 分) 1.西晋陆机的_________,把文章分为 _________种文体,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 2.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 "_________" ,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3. ...

  • 小学修辞手法教案
  • 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 导入 先给学生几句关于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猜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二. 教学内容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 ...

  • 语言表达导学案1.2
  •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导教案(一) 编制:张建华 审核:阎凤仙 李春娟 牛蕊 学习目标: 1.了解<考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方法. 2初步把握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四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特点.类型及表达作用 3.能够根据语境准确辨识修辞手法 学习重难点:①掌握修辞知识②学会辨析 ③按照要求 ...

  • 高中语文"仿写句子"专题
  • "仿写句子"专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仿写的题型. 2.提高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点阐释 高考句子仿写的题型始于94年,隔了三年,从98年到2004年的高考试卷都使用了这种题型.仿写题属于表达应用能力层级(D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