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

第32卷第3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

Vol32

No

JournalofSouthwestChirm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06

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市100029)

摘要: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

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他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作“亦步亦趋”的严格要求,至少不如他对外国诗歌的汉译要求那么高。

关键词: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中图分类号:1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6)03—0024—05

一、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及其发表的是抗译性最强的作品之一。我们可以设想,他当时主要情况

把这首诗连同其他诸多作品译出了初稿,但是,由于这首诗太难翻译,当时一下子没有处理好,所以2002年出版的《卞之琳文集》是目前国内最全没有拿出去。后来,他对译文进行修饰,到了晚年,最好的卞之琳作品集,附录了卞之琳自己翻译的他觉得译文弄得比较妥帖了,才予以放行。笔者也12首诗的英文,它们是:《春城》、《断章》、《音尘》、有过这类经验,在出版中英文对照个人诗集《正在《第一盏灯》、《候鸟问题》、《半岛》、《雨同我》、《灯锈蚀的时针》时,因为不满意个别诗的译文而没有虫》、《无题》之三、四、五以及《飞临台湾上空》。

收录。

《飞临台湾上空》写于1982年2月25日,发表根据卞之琳为《雕虫纪历》自撰的长序交代,除于1984年的《英语世界》杂志,其翻译时闻应该在了《灯虫》,其余lo首都曾在英国发表过。这10首1982—1984年之间,具体时间笔者目前暂时不详。

诗是在什么时候、何种情况下翻译的呢?

除《飞临台湾上空》,另外11首诗的英文在其中《无题》之五发表于“英国《生活与文学》杂1979年出版的《雕虫纪历》里就有。其中《灯虫》写志',Lu“,时间是1949年1月。卞之琳把杂志的英

于1937年5月,具体翻译时间笔者目前还不清楚,文名称写作“Lf如and

LettersandLondon

Mercu—

它是《十年诗草》的最后一首,其末行“像风扫满阶ry”,张曼仪把它直译成了《生活与文学・伦敦信的落红”被作者用来结束“这个写诗阶段以至这整使》。这是“以讹传讹”,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的个写诗前期”n]7。1944年,卞之琳白译过好多诗信使神,也是出版这份杂志的出版社,其全称是

作,《灯虫》从其本身的艺术品质来看,从其对于卞LondonMercuryHouse

Publications(伦敦信使神

之琳诗歌创作生涯的重要性来看,从作者对其重视书屋)。杂志名应该是《生活与文学》。那么,《无程度来看,那时应该是被译出来了的;但是当时没题》之五是何时翻译的呢?张曼仪说,那是卞之琳有发表,而要到晚年才拿出来。这是为什么?论者在“旅英期间”“偶应约自译”的,同时译的还有《车猜测,不是因为诗作本身,而是因为翻译。这是一站》。卞之琳旅英开始于1947年9月。每一期杂首十四行诗,格律相当严谨,而且语言复杂,意象纷志从约稿、审稿到编排、印制需要一定的周期,《无繁,从词汇到句法都夹杂着文言特征,如“不甘淡如题》之五发表于1949年1月《生活与文学》,那么卞水,还要醉”。它是卞之琳所有诗歌中弹性最大也

之琳投稿时问应该在1948年冬天之前,翻译时间

收稿日期:2006—03—01

作者简介:北塔(1969一),男,原名徐伟锋,男,江苏苏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

诗歌评论与翻译。

24

应该在1947年9月到1948年冬天之闻。

卞之琳说,另外9首都发表于罗伯特・白英

(Robert

珍视,为论者所重视。另外,没有人选《当代中国诗选》而选人《雕虫纪历》的《灯虫》和《无题》之五也作于这一阶段,也同样为作者所自珍。

白英编了《当代中国诗选》之后,似乎还不过瘾,又编了一部从古到今的中国诗选,题为《小白

马》(TheWhitePony:AnAnthology0fChinese

Poetry

Payne)编选、伦敦路特里齐出版社1947

年出版的《当代中国诗选》。

白英是英国报告文学家,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教书,跟卞之琳联系,说要编《当代中国诗选》,

并说要收卞诗多首。卞之琳自译了16首,由白英润饰定稿。白英这部诗选是很有艺术倾向性的,跟

fromtheEartiest

Times

to

thePresent

Day),1949年由伦敦艾伦与安文(G.Allen&西南联大(尤其是原来的北大和清华)、闻一多和卞之琳有很大的关系。他共选了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0年代期问9名诗人的113首诗,由徐志摩开头,接下来是闻一多、何其芳、冯至、卞之琳、余铭传、臧克家,收尾的是艾青和田闻,从入选作品多少而言,排在前三位的是卞之琳(16首)、冯至(15首,全部是十四行)、闻一多(14首),其中卞占总数的接近15%,这充分说明

白英对卞之琳诗歌的激赏,他在短序中专门感谢了

卞之琳和余铭传,不过,他感谢的是两人自己把诗作译成了英文。

除了上面列举的9首,卞之琳入选《当代中国诗选》而没有选人《雕虫纪历》和《卞之琳文集》的那7首是:《春城》(英译Peking,《北平》)、《距离的组织》、《水成岩》、《鱼化石》、《旧元夜遐思》(英译

Late

On

Festival

Night,《节日之夜》)、《泪》、《妆

台》(英译TheGirl

at

the

Dressing

Table,《妆台前

的女郎》)。卞之琳为其中的5首,即《音尘》、《雨同我》、《距离的组织》、《鱼化石》、《旧元夜遐思》分别写有说明文字。

卞之琳把自己前期(1930一1937)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最初主要试用不成熟的格律体,一度主要用自由体,最后几乎全用自以为较熟练的格律体”。按这一分期法,白英所选的16首诗中,属于第一阶段(1930

1932)的一首都没有,因

为那一阶段的好诗的英译在1930年代就出版了;属于第二阶段(1933—1935)的有6首,即《水成岩》、《春城》、《距离的组织》、《断章》、《音尘》、《寂寞》、《旧元夜遐思》。属于第三阶段(1936—1937)

的有8首:《第一盏灯》、《雨同我》、《泪》、《候鸟问

题》、《半岛》、《无题》之三、四和《妆台》。另外一首,即《鱼化石》,写于1936年,属于“较熟练的格律体”,也应归人第三阶段。那就是说,全部属于第三阶段的有9首之多;这也充分说明第三阶段是卞之琳诗歌创作历程中不折不扣的丰收期,量多质高,而且集中。这一年他创作的诗篇有15首之多,而且都是在3月到5月之间完成的,多半为他自己所

Unwin)出版公司发行。书中所选现代诗人有7位,他们是八指头陀、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余铭传、艾青、田间、毛泽东,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八指头陀是现代著名诗僧,据自英所撰介绍文字,他把两个手指切下来,扔进火里烧掉,献给了佛陀,所以只剩下了八个指头,乃有此名。八指头陀在江南佛教界非常活跃,曾被推选为宁波僧教育会会长。所选八指头陀和毛泽东的分别是一首旧体诗,八指头陀的题为《战士歌》,毛泽东的是《沁园春・雪》(选人这首词充分显示了这个选本的时代气息)。白英说,《战士歌》读起来像是千年前写的。我因为没有看到原文,不敢置喙。《小白马》所选7位现代诗人诗作共22首,其中卞之琳两首,即《春城》(英文名仍为“北平”)与《第一盏灯》。这两首诗代表的是卞之琳诗歌的两种风格,前者明白如话,后者比较晦涩。

《当代中国诗选》拖到1947年才出版。不过,早在1945年冬,白英举荐卞之琳获得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给予的旅居研究奖学金,卞之琳于次年到牛津大学做客一年。

周发祥曾著文提到阿克顿和自英,但他没有深1940年代之前,卞之琳已经把自己的相当一部分诗译成英文,而且发表,也已经有人在介绍这位诗白英《当代中国诗选》序言的第一句话就说到了哈罗德・阿克顿(HaroldAeton)的《现代中国诗(Duekworth)出版了。此君是英国小说家、史学家,那书是他和后来曾任柏克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主任的陈世骧联合选编、翻译的。阿克顿当时在北书。赵毅衡说:“中国新诗的第一个英译本,其中卞

25

入了解具体情形,就下结论说:“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始便有人英译卞诗,介绍诗人。”口]181实际上,坛新秀了。

选》,说那是一个精彩而全面的选本。阿克顿的选本早在1936年就由伦敦达克沃斯出版公司京大学英语系任教,陈世骧则在北大念书,这位学生介绍老师认识了当时刚刚由北大毕业的卞之琳。在卞之琳的鼓励下,阿克顿与陈世骧合译了这部

诗有16首之多。Ⅲ目2”但这个数字有误,恐怕是赵毅衡把它跟白英《当代中国诗选》所收卞之琳诗歌的数量记混了。他可能没有看过阿克顿的《现代中国诗选》,或者至少看得不够仔细。准确的数字应该是14首。这个选本共选了陈梦家、周作人、冯废名、何其芳、徐志摩等15名诗人的作品,其中最多的是林庚(19首),其次是卞之琳。跟白英的选本相比,这个选本的学院气息更浓,它以陈梦家开场、俞平伯殿后。这种排法也是闻所未闻的,要知道,俞平伯比陈梦家整整大ll岁,在诗坛上更是不折不扣的前辈。

这个选本所选的14首卞诗是:《古镇的梦》、《还乡》、《墙头草》、《归》(英译为On

the

么特点?他又是如何实现那些特点的呢?

翻译家有三类:匠人型、作家型和学者型。匠人型与卞之琳无关,他是诗人兼学者。我以前读的多的是他的英译汉作品,此番才读了他的汉译英;两相对照,我觉得,在英译汉中,他更多地显现的是学者的身份特点,严谨、克制、忠实甚至如他自己所说的“亦步亦趋”,以直译为主;而在汉译英中,他更多地显现了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作为一个思维活跃、心灵跳跃的诗人,在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他是享有“二度创作”特权的,在好多地方,他是在乘翻译的机会对作品进行改写、解释、延伸甚至回答,有删,有添,有挪移,有割裂;当然,所有这一切有意无意的违规甚至出轨翻译行为都没有逾越他的基本艺术风格的范围。而在学者型的诗人看来,那样的行为恐怕要背上“不够本分”的骂名。有些改动性的译法效果很好,有些则未必,甚至会对读者的阅读造成误会和伤害。在他比较放松的时候,译得比较自然,而在他力图转到学者型翻译的拘谨之路上去时,译文就会出现牵强的效果。

且让我举例说明。《第一盏灯》第三行的原文:“与太阳同起同睡的有福了,/可是我赞美人间第一盏灯。”译文:“Blessed

riseand

sleepat

opens

are

Way

Home)、《寄流水》、《一块破船片》、《秋窗》、《古城的心》、《海愁》、《几个人》、《道旁》、《朋友与烟卷》、《魔鬼的夜歌》、《白石上》。

有意思的是,其中没有一首选人白英的选本。也许,这是因为卞之琳不看重自己青年时期的作品,甚至“悔其少作”。卞之琳对自己的作品质量一向把关甚严,我随手可以举两个例子。阿克顿在其自传《一个唯美者的回忆录》中说,卞之琳在他面前朗读过一首题为《朋友与烟卷》的诗,并说:“这首诗的空灵气氛,当时使我非常着迷,现在依然使我非常着迷。.[31206-z07这首诗见于《现代中国诗选》,阿克顿把它的英文翻译全部抄了出来。赵毅衡说,他“在卞先生的诗集中从来没有找到过这首诗。.如此受赞美的杰作,卞诗目前最全的版本(香港三联1982版《雕虫纪历》)依然剔除,可见卞先生对自己作品态度之严格“∞2”。其实,这首诗创作于1932年9月,发表于1936年5月1日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在创作后不久(当然是远在发表之前),它已经被收人卞之琳出版于1933年5月的诗集《三秋草》。卞之琳70年间只发表了170多首诗,但他并没有以少为贵、敝帚自珍,1978年在整理自己的诗作时,大刀阔斧地动用了他所谓的否决权,只选了“少得可怜的几十首短诗”口]l7,编成他一生最重要的诗选集《雕虫纪历》。所以,在1940年代,他在给白英提供作品时,没有提供最初的作品,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叫座的;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作品在英语世界发表的机会不多,不重复才能让自己更多的作品走向英语读者。

thosewhoarise

atsun—

sunset./YetIpraisethefirst

on

lampthat

new

world。”反译过来是:

“有福的是那些日出而起日落而睡的人,/可是我赞美那打开在新世界的第一盏灯。”英文把原来放在句尾的“有福”换到了句首,表示强调,更突出了这旬诗内含的反讽意味(那些浑浑噩噩的人还自以为幸福呢)。这属于变动(词序)性的译法。“打开在新世界”中的“打开”和“新”原文都是没有的,“打开”一词变原来的静态为动态。“新”显现了灯开之后的美好效果,也即肯定了灯尤其是第一盏灯存在与活动的意义。这属于添加(词义)性的译法。两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此处有一个瑕疵。原文“与太阳同起同睡”可以说是暗含着对“太阳”的拟人化处理,但译文用了两个衍化自“太阳”的词“sunrise”与“sunset”则抽去了拟人状态,又回到自然状态了,失掉了生动的美学效果。

卞之琳自己承认他早年的一些诗作或句子含义比较晦涩,有多义,有歧义,或暖昧,或曲折。汉语尤其是古汉语在表情达意上有含义不确定的弱势,从胡适开始,新诗力图摆脱这种弱势,倡导“明白晓畅”的风格。但卞之琳并不苟同于胡适他们,他知道,从实用语法的角度和要求来说,汉语确实

二、卞之琳自译的作法和特点

据说,燕h荪“对白英所编诗集中卞之琳的自译,赞扬有加”[o”。那么,卞之琳的自译到底有什

26

有那种缺陷;但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和要求来说,那风的帮助下或胁迫下让那东西随自己飘走,都是实写。从小蜘蛛的视角来看,它当然是要把猎物往自己身边拉,但往往是游丝越长,风力会显得越强劲,被游丝系住的小猎物也就越容易被吹走。这是“游丝辩证法”。卞之琳观察之细、体会之密,确实令人叫绝。他把“我”与“我的思绪”之间难解难分的关系表达得委婉而多样,让人惊服。翻译其实也合乎这“游丝辩证法”。我们本来对“系我适足以飘我”这句话觉得难以确切理解,译文给我们打通了一条理解的通道,但同时也关闭了其他可能的通道。不过,这译文似乎是系着我们的理解,仿佛是要把我们拉离原文的丰富性,但实际上还是在把我们的理解往原文那儿送,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卞之琳的英译是对原作的简单化,其表现有几个方面。他说他的诗“始终以口语为主,适当吸收了欧化句法和文言遣词(这是为了字少意多,为了求精练)“1]”4。平心而论,“欧化句法”英译的口

种弱势可能是一种优势,卞之琳正是以他的才华和

智慧,使那种缺陷转变成了诗美的源泉,在“五四”一代新诗人“反动”的基础上再来一个“反动”,他的这个180度转向做得非常漂亮,他替古典传统的现代转化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卞之琳的“晦涩”是对古典诗歌传统的接续,也是汉语固有的弹力的再生。与汉语相比,英语显得更实用、明确,在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时,汉语的模

糊带来的张力效果会受到损失,译者仿佛站在汉语

的歧路口,而供他选择的英语之路只有一条,翻译有时是不得不从汉语的多义走向英语的单义。这是一种明确方向的做法,是一种解释,最明显的例子是卞之琳把最难以索解的“无题”诗都译成了有题,如《无题》三译成了The

ting

DoormatandtheBlot—

paper(《,门荐与渗墨纸》),《无题》四译成了

TheHistory

fCommunicationand

Running

Account(《交通史与流水账》),《无题》五译成TheLover’5Logic(《爱的逻辑》)等。解释性的译法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时是无意而为之;但不管怎样,我读卞之琳诗的汉译比读原文觉得更容易理解,一下子就能得到一个明确的解释。

《半岛》倒数第3、4句:“昨夜里一点宝石,/你望见的就是这里。”英译为“The

beckoningdia—

ver

语性被更加强调了。卞诗中有许多文言——不仅

指文言文,还指带有浓烈文采的修辞,就是因为口语化追求而被减弱甚至消解了。他喜欢像杜甫、黄庭坚一样炼字,原作中那些被他炼得炉火纯青的字是山峰一样突兀着,但口语化把它们削平了。如《无题》四的开头:“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里。”其中“衔”和“挑”是两个自然贴切而又别具风味的动词,但都被译做没有什么味道而且基本对不上的“flow”(流动)。《雨同我》第二段第一句“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中“绿”字的用法(形容词转用做动词)虽然不是卞之琳的首创,但具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染色”效果,被译为“extend”后,这种效果就荡然无存了。可惜!其实,英语中“绿”这个形容词也是可以活用做动词的,不知道卞之琳当时为何不信手拈来一用?

我总觉得,卞之琳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是那么要求严格。他的好些诗“追求建筑式的倾向较多让位于追求行云流水式的倾向”n]5,外在形式越来越严谨、整饬,格律也越来越严苛且复杂。他自承:“我在前后期写诗,试用过多种西方诗体,例如《白螺壳》就套用了瓦雷里用过的一种韵脚排列上最为复杂的诗体,正如我也套用过他曾写过的一首变体短行十四行体诗来写了《空军战士》。-D]I7这种在格律上积极的追求和讲究很难在翻译中充分显现出来,虽然不能说卞之琳避重就轻,但他有时确实把“建筑式”译成了“行云流水式”。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过保持“建筑式”的尝试和努力,但效果并不佳,往往牵强,甚至漏译,不惜伤害原诗。如他大力

27

mondyouyearnedforlastnight/Istodaythe

placethat

shelters

you”,意思与原文显然有差

异:“昨夜你渴望的那颗诱人的宝石/就是今天掩蔽着你的这个所在。”原文是一个暗喻,把“宝石”比做“这里”(一个方位代词),是非常奇特的,而且语气简洁、客观、冷静,所以一般人很难接受。译文中多了一些词,如动词“渴望”和“掩蔽”、形容词“诱人”,这些词或表动作,或表感情,有了生动的修辞效果。这些衍译使喻本到喻体之间的路途逐渐通畅,使它们之间语义的关联和转折显得顺理成章。

再如,《候鸟问题》倒数第6行:“系我适足以飘我。’。逮≤卜七言句有点像来自古代的某首律诗,具有

浓郁的古典风韵。卞之琳是妙用动词的高手,“系”

和“飘”两个动词虽然生动,但也造成了含混,两者之问用“适足以”连接,更加剧了这种含混。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多想想,但每次都觉得无法透彻理解。英文则明朗得多了:“Pulling

floatme

mebackonlyto

forward”(把我拉回来,只是让我往前飘

浮),从前面一行诗句来看,两个动词的主语一虚一实,即“像小蜘蛛骑的游丝”以及“游丝”似的“我的思绪”。游丝能系住某样东西(如小飞虫),又能在

提倡以“顿”(英诗中的“音步”)为中心的行式,他认为,在古代七字三音步的行式的基础上,由于现代汉语以“词”为中心代替了古代汉语以“字”为中心,从语言容量来看,现代汉语诗歌的行式应以四顿为宜。他说:“我较后的经验是在中文里写十四行体,用每行不超过四‘顿’或更短的,可能用得自然,不然就不易成功。Ⅲ1]”他爱用三顿和四顿的行式。

文妥不妥,关键是要看韵脚。因为这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十四行诗,其韵式是abba

cddcefe

fgg,除

了最后一段,其他三段用的都是抱韵,当然并不是严格的彼特拉克体或莎士比亚体;英译的韵式是

abbacdecfgh

fgh,除了第一段,其他三段都没有用

抱韵。英译并没有步原作之韵。当然,我们可以看出卞之琳在英译时用韵的努力,尤其是后两段。也许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押韵效果,他又运用了自译的特权,用英文对原作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写。如第三段第二行译作“Have

inthetombof

foundyourdreamyend

英语由于小词——副词、连词、冠词和介词等比较

多,所以在行式上大致要比汉语多一个顿。卞之琳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原诗的三顿行和四顿行译成了四音步行和五音步行。但由于他的诗写得非常精练、含蓄,而翻译时又要照顾到英语和英诗的习惯,有的诗行要胀破原来拟定的四顿或五顿。为了保持顿数的所谓一致,也为了在英语中仍然保持简练的风格,有时他会不得不漏译一些内容。如《半岛》第一行“半岛是大陆的纤手”中的“大陆”没有译出来,不过,这样的漏译不影响整行意思的完整性,只不过把“大陆”这个意象隐藏到了语义的冰山之下,读者还是很容易联想到它的存在。所以,这样的漏译无关大碍。有的漏译则使含义损失,如,《雨同我》第一段第三行“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英译省掉了“友人”,原因可能在于如果把它译出来这一行会比其他诗行多出一顿。

在韵式上,卞之琳是主张用韵而且换韵的。他说:“我们听觉习惯改变了,听一韵到底也会感到单调。竹Lu”因此,他喜欢用交错押韵法,甚至用上了现代英语诗歌里常用的近似韵和阴韵(就是连“虚”字“的”、“了”之类一起押韵)。但是,在英语翻译中,就没那么严格遵守。《雨同我》头一段四行的脚韵分别是“了”、“雨”、“责”、“去”,用交韵。但英译没有押韵。在笔者看来,这无可厚非。有时,F之琳为了凑韵,故意把词序弄得颠三倒四,把句子弄得七零八落,甚至选用那些与原文没什么关系的词语和意象。上文说过,《灯虫》在早年没有问世,可能是因为译文没有弄妥的缘故。其实,这首诗的译

light”,反译过来是“在光明的坟茔

里发现你梦的尽头”。又如第四段前两句“Awoke

at

dawnandbackfromall

vagaries/I’11

blowoff

theemptydeskyourtraceof

night”,反译过来是

“拂晓醒来,从奇思怪想中返回,/我将吹走空桌子上夜晚的痕迹”。经过这样的改写性翻译,译文的韵式感觉还是自然的。但卞之琳的英译也有凑韵的时候,如《飞临台湾上空》通篇用的是他喜欢用的交韵,英译也一样,这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得使出多少闪转腾挪的手法!光从英文看,是比较顺畅的;但中英对照看,却有距离太大的嫌疑。如为了押韵,第一段第六行中的“山顶”被改成了“山脊”,第七行末尾则索性添加了一个韵词。这种以韵害意的做法也可算是一种“过度翻译”的表现吧。

仿佛一眨眼,卞之琳先生已经离开我们5年了。我曾把他的13首诗译成英文,现在再草成此文,请让我以这些文字献慰于他的在天之灵吧!

参考文献:

[1]卞之琳.雕虫纪历[M].北京:^民文学出版社,1979.[2]

周发祥.英语世界里的F之琳[G]//卞之琳纪念文集省海门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2.

江苏

[93赵毅衡.纽织成的距离——卞之琳与欧洲文学界的交往

[G]//卞之琳纪念文集.江苏省拇门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2

责任编辑韩云波

BianZhilin’sEnglishTranslationofHisOwnPoems

BElTa

(NationalMuseumofModestChineseLiterature,ChineseWritersAssociation,Beijin9100029,China)

Abstract:Earlyinl936,the

book“ModernChinesePoetry”publishcdinLondon,containedl4poemsofBianZhilin(Pien

history,Nantranslatedsortieotherpoemsofhim—

theminvariousperiodicals.InhisownEnglishtranslations,Bianshowsmoreofhisnature

even

Chihlin)translatedbythepoethimself.Later,indifferentperiodsofselfintoEnglishandpublished

as

poet.Thetranslationis

SO

random,free,easyandoverindulging.HisattitudetowardhisownEnglishtranslation

isnot

strict

as

thattowardhisChinesetranslationofforeignpoems

Keywords;Bian

Zhilimpoetry;EnglishtranslationofhisOWnpoems

28


相关文章

  • 曾久久抑郁在霉烂的叹息里
  • 抑郁在霉烂的叹息里 1921年9月18日,袁可嘉出生于浙江余姚六塘头袁家村(现为慈溪市崇寿镇仲寿乡大袁家村).袁家村距离钱塘江不过十里,童年的袁可嘉经常步行到江边.每年农历七八月间尤其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潮的胜景更是深深印在袁可嘉的内心深处,"上楼观望,狂风暴雨中只见远远一条白线汹涌而来,一眨 ...

  • 读卞之琳的诗-cq
  • 读卞之琳的诗 上次在图书馆心血来潮,要做回初中时的文艺青年,跑到文学名著专区找出一本<卞之琳诗选>,便回家研读了.我一直认为现代诗文那些零零散散的句章就像生命丛中的花瓣,随意却别致地摆着,装点了心情,深厚了生活.繁花中良莠不齐,寻一芳香内秀,玲珑精致的才不愧这一番游览.细品后我发现卞之琳 ...

  •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
  • 对于冯至诗歌的评价,"独特"两字是必不可少的.正因其"独特",他的诗歌没有被划归于中国现代诗歌的任何一个流派之中.多年以来,对于冯至诗歌的研究,总是处于一种边缘的位置, 这种"边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冯至的地位虽然得到极高的评价,但总的说 ...

  • 论戴望舒诗歌的象征主义特征
  • 名作欣赏 现代文学 论戴望舒诗歌的象征主义特征 □刘纪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 关键词:戴望舒摘 诗歌 象征主义 210097) 要:戴望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特征,追求象征的整体性,将"感情的象征"与"理性的象 内生命的深秘",使诗歌的形而上质得到增 ...

  •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厦门市松柏中学 苏荣莉 第一课时 <断章>.<风雨>.<错误> 一.教学设想 1.教材解读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 ...

  • 中国现代诗歌教案
  • 中国现代诗歌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歌流派大致有:20世纪初的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为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群(中国现代主义).汉园三诗人.七月派:40年代的中国新诗流派.九叶诗派(九叶诗人): ...

  •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第一单元 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单元概览]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选编的7首中国诗歌,2首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九首诗的主题可以用一个"情"字来贯穿:<沁园人•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 ...

  • [水星]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空间的开创
  • 作者:文学武 新文学史料 2015年08期 <水星>第一卷第一期 1934年10月,一份并不太起眼的文学刊物在当时的北平诞生了.它封面简朴而又雅致,就像它所宣称的那样:"开场无白,编后无记,封面无画,正文前无插图,正文中无广告,这个刊物初次露面就不像一本杂志吧,可是我们倒想能这 ...

  • 外国哲理诗歌
  •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诗人.戏剧家.他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从人文主义的观点出发,推陈出新,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情节丰富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多姿多采,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他的十四行诗也是该体裁的范例. 十四行诗之一四 我的判断并不是来自星象中: 不过我想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