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doc

孟子在孔子仁学或礼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并为宣扬和践行这种学说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号。透过《孟子》一书阐述的思想学说和孟子的实际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人生精神。

一、自承先贤,身任天下

孟子和孔子一样,奉行的是崇古尚贤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他认为,尧舜之后,圣人之道衰败,于是社会动荡,民生悲苦,社会从原有和谐、美好的有序状态堕落为混乱、悲惨的无序状态。而要挽救这种无序的社会,恢复尧舜时的盛世,只有实践“仁义”这一圣人之道。他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予不得己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他斥责杨朱和墨子的思想、认为是充塞仁义的诬民之邪说,宣称要像大禹治水防洪平天下、周公兼狄驱兽安百姓、孔子著《春秋》明大义一样,出来端正人心,灭除邪说。 孟子如孔子“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一样,“自任以天下之重”(《孟子·万章上》),身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抱负。他说:“王如用予,

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他甚至还以一副救世者的姿态宣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实际上,孟子大约自四十三岁起就奔走于邹、齐、鲁、宋、梁、滕等国之间,不断向诸侯王公宣扬自己的仁义学说,直到七十余岁无功而返。尽管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思想不相吻合,但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 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是儒家人文精神最根本的内容之一。它蕴涵着这样一种人生理念:人活着就该像贤达人士一样,把为天下人谋福祉当做自己人生的崇高使命和不懈追求的目标。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大致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德政合一之倾向和泛道德主义之倾向,并造就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主流人生价值取向———治国平天下,成为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民生为本,仁爱为怀

孟子的“仁义”学说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渗透了孟子以民生为本、以仁爱为怀的人生精神。孟子首先积极肯定人民生活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后坚持政治统治、国家管理要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要以天

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要体民心、察民情、以民为本,以民生为本,修行仁德,实行仁政。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本着民生为本、仁爱为怀的精神,他甚至敢于说出在那个时代可谓大逆不道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的伦理政治观固然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倾向,有幻想通过仁政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幼稚性。但他这种以民生为本、以仁爱为怀的人生精神,却无疑是一种进步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崇义尚道,舍生取义

在《孟子·告子上》第十章里,孟子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说起,论述了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而舍生命取道义的人生主张。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而舍生命取道义的人生主张。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继承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崇高人生精神,主张道义高于生命;主张为了崇高的道义,宁不苟且偷生;宁不屈从避死。

“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孟子·告子上》)当人们有了崇高的道义追求,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人们就能自主自由地、合乎礼义地对待外界的种种利诱或威逼,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尽心上》)。而面对义利的严重冲突,人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直至舍生取义、以身殉道,则这才算是真正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大丈夫就要以身殉道,而不是以道殉身或以道殉人。

孟子这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和以身殉道的崇高献身精神,后来发展成为泱泱中华的一种昂扬的民族精神。这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

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忧患以生,自强不息

先秦对忧患意识或忧患精神论述最为深刻的思想家,就是孟子。“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有很高的德行、智慧、本领、知识等,乃是因为他经常有灾患的伴随,所以“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尽心上》)。由此,孟子深刻地认识到忧患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从而认为要忧患以生、自强不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孟子举例说舜、傅说、胶融、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贤达人士最初都是生活在艰辛困苦之中,正是这种艰辛困苦,磨难了人生,砥砺了人生,锻炼了人生,丰富了人生,从而使他们能在以后大有所为。孟子认为,当人处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艰辛困苦中时要想到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胸怀抱负,坚定信念,从而不畏困苦,迎战困苦;孟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有作为,

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孟子这种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与他自承赞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是一致的,与《周易·乾》表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致的,与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乐观、进取人生精神也是一致的。孟子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成长乃至至民族、国家发展的一种特定规律;孟子忧患为生、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应该说,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一直以来都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的文化精英的血脉中,渗透在中国的知识精英的血脉中,并扩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显著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五、修心养性,自善其身

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则进一步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皆可成为尧舜,主张人的一生一方面要身任天下、广有作为,另一方面又要修心养性、自善其身,从而在功名上和心性修养上都取得圆满。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万章上》)孟子认为,要端正别人的言行和德性,就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和德性。如果不端正自己,那就无法端正别人,甚至包括自己身边的妻子,更不用说去匡正整个天下了。“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做真正的君子,就要先正己,方可再正他人。

修心养性除了反躬自问、反身而诚之外,孟子认为还要养“浩然之气”。只要心中养有“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那么就能达到对外物“不动心”的崇高自由境界。实际上,孟子人生精神中的“浩然之气”和“仁义”是直接相关的。“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者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气,就是一种超越生命的至大至刚的正义之气;这种气,与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精神,乃是浑然一体的。

正义先正己,正则要反躬自问、反身而诚和养浩然之气,甚至是清心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孟子这种修心养性、自善其身的人生精神,是对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的重要补充。而修心养性、自善其身和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

人生精神合在一起,恰恰就是儒家学说“内圣外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理念。

孟子的人生精神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先秦中国古典文明孕育的绚丽结果,也是秦汉以后中国人生精神和民族性格发展的重要源泉。孟子的人生精神同先秦及其以后的其他思想学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精神赖以建构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相关文章

  • (新)关于父母爱的名言(DOC)
  • 关于父母爱的名言(DOC) 关于父母爱的名言 1.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2.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3."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 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 '红的'(注:指高粱饼子) . --季羡林 4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doc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试背诵课文. 问题导学 读一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3)行拂乱其所为 ( ) (4)所以动心忍性 ( ) (5)曾益其所不能 ( ) (6)法 ...

  • 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人教版)配套学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通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doc
  •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通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夏朝建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 ...

  • 读后感 - 豆丁网
  • 返回 1 / 59 已翻至第一页 已翻至最后一页 喜欢该文档的用户也喜欢 <读后感青少年专刊>第一期2010-8-15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w <读后感诗歌版>第八期增刊 2010年10月1日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上一页 免费下载 下一页 读后 ...

  • [云]读后感.doc
  • 阿里斯托芬喜剧<云>读后感 理学院 应用数学101班 曾景文 最近,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读了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 在老师的讲解和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为阿里斯托芬富于创造性,别具匠心的文本情节构思所折服.其次,王老师对剧中诸多情景的独到见解,也使我对其阅读兴趣倍增.在仔细阅读 ...

  •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读后感.doc
  •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读后感 每天忙碌于工作当中,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看看我们的得失:沉湎于繁忙的工作当中,做了多少无用的事情,每天又有多少时间来回顾自己呢?时代在不断的变迁,我们又改变了多少,有多少经验是值得我们再次使用,又有多少疑惑产生?当我们在冥思苦想中,又有多少思想火花?" ...

  • (新)塑造阳光心态读后感(DOC)
  • 塑造阳光心态读后感(DOC) 塑造阳光心态读后感 塑造阳光心态 有一句至理的名言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由心而生,即为心态,我们不去验证这心态是否真能够决定一切,但是我们知道这"心态"是一个动词,他是人为的,即人为可以影响的,一旦事物是人可以改变的,那么高低大 ...

  • (新)读后感100字左右(DOC)(1)
  • 读后感100字左右(DOC) 读后感100字左右 "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的脉络.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 ...

  •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doc
  •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老师第一次给我们播放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我看得没什么感觉,似乎不关自己的事.第二次看的时候是夏天一个炎热的晚上.我不知为什么会想到再看一遍这个记录片,大多可能是与我的专业相近吧!我是学环境工程的.我看的时候天气很热,光着上身,吹着电扇,身上还是不停地冒着汗.我想我们就是那只青蛙,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