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诗人刘明彦传略

略阳贤达刘明彦生平考略 刘明彦(1589-1652),字公颂,号柱州,祖居甘肃天水,为宋代秦州大司马之后。先祖刘奎燦,为元末进士,曾在兵部任职。明朝初年,刘奎燦之次子,中书舍人刘贵,自天水迁居略阳构林驿。高祖刘芳,字天香,号林峪,由贡士居官二十八年,授奉训大夫,升任山西岢岚州(今山西岚县)知州。曾祖刘汶翼,字思敬,号双塘,为大明蜀王府典膳。祖父,刘佳,字子美,号东崕,增广生,工诗文,娶妻何氏。父亲,刘继先,字成德,号斗岳,由贡生任湖广承天府通判、浙江湖州府别驾等职,以子明彦敕封承德郎,又以长子明相追赠朝议大夫、布政司参议。刘继先娶妻李氏,生四子:明粥、明相、明彦、明瑞,均为本县贡、庠生。次子刘明彦,娶妻黄氏,继贾氏,生独子景莱,为本邑禀生。

刘明彦家族,自先祖刘芳,任山西岢岚州(今山西岚县)知州后,书香绵延,人才辈出。其家族事迹散见于清代以后的《略阳县志》。道光《略阳县志》卷之三,人才部-贤达载:“刘继先,官通判;刘明彦,继先子,选贡,官知县,敕封文林朗;刘明相,继先子,选贡,官参议,后诰封中宁大夫;刘景皋,明相之子,官知县,诰封文林朗;刘景亮,官湖广永明县李川营守备。”雍正《略阳县志》“人物-封赠”载:“刘继先,通判,以子明彦增承德郎,又以长子明相追赠朝议大夫、布政司参议;刘明相,参议,以子景皋赠阶中宁大夫”„„。

天启元年(辛酉年,公元1621年),刘明彦以贡生入仕。崇祯二年(1629)任河北平谷县令。后补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抚宁(今河北抚宁)县令。李自成起义,明廷败亡,刘明彦弃官回乡,隐居山野。清军入关后,为笼络人心,大量录用原明朝旧吏,对于在乡赋闲的刘明彦,清廷也同样许以高官厚禄,劝其出仕。清军中一位胡姓兵宪(兵宪,又称兵备副使,有整饬兵备道、抚治兵备道等称谓),久闻刘明彦声名,于是极力向豪格推荐,并派人赶到略阳,敦促明彦赴任。明彦闻讯后,坚决决绝,并在回文中说:“白云留住,佳处不让终南;红日许眠,清梦已游汶上”。胡兵宪接到回复,非常生气,但仍不死心,不断派遣官吏前来游说,明彦见此,题诗一首,以明心迹,诗曰:“十亩伴云锄,闲闲桑者车。此心浮海去,重上叠山书。”胡兵宪见刘明彦态度坚决,于是就不再勉强。明彦报节完贞,终老山林,于顺治九年(1652)秋去世,终年64岁。略阳知县诸保宥为其撰写墓志,称其人品使人有“高山景行”之思,其族人亦称其为“遗民诗人”。

关于刘明彦的这段事迹,在清代道光年间的《略阳县志》卷之

三 “人才部-贤达”中有详细记载:刘明彦,邑人,性至孝,天启元年以恩选授平谷县令,两次丁艰,补营阳抚宁。李贼陷,明彦间关归里,隐山中,时国朝肃藩征逸才,胡兵宪以明彦荐缮启,固却。有“白云留住、佳处不比终南,红日许眠、清梦已游汶上”之句。胡荐益力,复以诗谢曰“十亩伴云锄,闲闲桑者车,此心浮海去,重上叠山书”,遂怜之,不夺其志。年六十四卒,前邑令诸保宥铭其墓。

通过以上的史料记载,参考刘汝翼、刘佳、刘继先、刘继先妻子李氏的墓志铭,基本上可搞清刘明彦的社会关系及基本情况。然而,对于其任平谷令及抚阳县令的情况,尚需作进一部进行考证。

一、关于刘明彦任平谷县令的时间问题 道光《略阳县志》记载:“刘明彦„„天启元年以恩选授平谷县令”,从中可见,刘明彦任平谷县令的时间似乎是“天启元年”,而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渊阁大学士成基命,在为刘明彦父亲刘继先撰写的墓志铭中载:“平谷令刘君明彦,与余仲子克绍辛酉同选,年谊最笃。” 即刘明彦与成基命的次子成克绍,一同在“辛酉”年,即天启元年(1621)才同年登科,成为贡生(“年谊”科举时代同一年考中的人相互间的友情)。至于其任平谷县令的时间,据民国《平谷县志》卷二“职官”记载:“刘明彦,陕西人,贡,崇祯二年(1629)任”,这一信息,在雍正《平谷县志》、乾隆《平谷县志》都有一致的记载。

刘明彦在任平谷县令后,其母亲李氏与父亲刘继先,于崇祯庚午(崇祯三年)春,分别被晋封“安人”和“承德郎。”崇祯四年(1631)正月二十一日,其父刘继先去世,此时的刘明彦尚在平谷县令任上,而且“遄归走”,即迅速回乡丁忧,料理父亲后事。回乡前将其父的情况告知成基命,并请其撰写墓志铭,这也是道光《略阳县志》中所说的“两次丁艰”中的第一次。

由以上可见,刘明彦于天启元年(1621)以同选成为贡生;崇祯二年(1629),以贡生身份任河北平谷县令;崇祯四年(1631)因父

亲去世,离职回乡丁忧守孝。

二、刘明彦在平谷县令任上的政绩 刘明彦任平谷县令,其政绩未见于《平谷县志》记载,县志中亦未为其列传。而就在其任平谷县令之时,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己巳之变”,即清军第一次入关。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后金皇太极率军避开山海关防区,绕道蒙古,经由热河进军,破长城大安口和龙井关直入内地,占领遵化,攻陷蓟州,下三河,过平谷,临顺义,兵临京师城下。

对于刘明彦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刘继先墓志铭载:“昨奴骑突入,刘君拮据尽瘁,得保平谷。当道高其功,前后约十五荐。”似乎刘明彦在抗击后金军中,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最终使平谷县得以保全,其上司认为他的功劳很高,前后十五次向上级推荐。然而,《崇祯长编》卷之三十却记载:“(崇祯三年正月)平谷县知县刘明彥等四人,功为次等。”即在崇祯三年,朝廷对刘明彦在保卫京畿时的评价为:“功为次等”,而处于其下面的官员则“俱已议处,无容再列。”笔者认为,朝廷的评价无疑是中肯的,而成基命墓志铭中的描述,实际上含有很大的虚夸成分,原因有三:

其一,清军的这次入关,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前后仅七个月,目的并不在于攻城略地,因此,其间也就没有进攻平谷县城,而仅仅是为了围困京城,迅速过境而已,因此说刘明彦“拮据尽瘁,得保平谷”显然有些夸张。

其二,清军围困京师后,朝廷命令直隶各州县勤王抗敌,事后由吏部对各地官员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崇祯长编》卷之三十载:“帝以畿辅有事,地方各官功罚倍宜详眀,命吏部加意严覈,不得循例率覆。”调查完后,由直隶廵抚方大任向朝廷上疏,陈述畿辅诸臣的功罪,然后统一进行了评功和赏罚。因此,刘明彦在京畿保卫战中贡献不大,“功为次等”的结论,应该是可信的。 其三,成基命是明末的一位很有名气的政治家,其留在刘继先墓志铭上的官职为:“赐进士第、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知经筵、实录总裁、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就是这样一位“大官”,却为一位县令的父亲亲自撰写墓志铭,而且,在墓志铭中强调刘明彦与其子成克绍“辛酉同选,年谊最笃”。由此可见,成基命与刘明彦两人之间关系绝非一般。因此,出于个人之间的私情,成基命在墓志铭中,对刘明彦的评价略作夸大,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刘明彦在其他方面的业绩,因缺乏史料记载,难以考证。

三、刘明彦任“营阳”县令的情况

在《略阳县志》和略阳其他史料中,介绍刘明彦时都说其曾“补营阳”,然而,查遍《道县志》,也没有找到刘明彦的点滴信息。在刘明彦母亲李氏墓志铭中,明确记载:“明彦,初为平谷令,以太翁臱,补荥阳令,仅廿日,而荥人不胜扳卧焉”。另外,在乾隆《荥阳县志》“秩官”中,也记载有一位名叫刘明彦的县令:“刘明彦,陕

西西安府高陵人,贡士。”这里记载的刘明彦籍贯,与本文中的刘明彦籍贯不符,显然属张冠李戴。

由此可见,刘明彦为父丁忧后“补荥阳”而非“营阳”。至于《略阳县志》将“荥阳”误为“营阳”,笔者认为,这是明显的“同音讹变”。

崇祯四年(1631)正月,刘明彦父亲刘继先去世,刘明彦回乡丁忧。按照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自闻丧日起,应弃官家居守制二十七个月,服满再行补职,这就是常说的“守制三年”。对此,明朝英宗正统七年还专门下令,“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

以此推算,刘明彦守孝完毕后,应在崇祯七年左右返回京师,等待朝廷的重新任命。崇祯八年三月初九日,刘明彦母亲李氏去世,刘明彦便再次为母丁忧守孝,这就是道光《略阳县志》中所说的“两次丁艰”中的第二次。另外,崇祯八年(1635)初,中原农民起义军在高迎祥率领下,先后占领孟县、温县、汜水,四月份即攻克荥阳,随后在这里举行了十三路农民军首领参加的“荥阳大会”。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刘明彦离开荥阳,第二次丁忧,应在其母去世后与起义军占领荥阳前,即崇祯八年(1635)三月底至四月初这段时间。由此得出结论:刘明彦任荥阳县令的时间应在崇祯七年至崇祯八年三月之间。

四、刘明彦任抚宁县令的情况 据道光《略阳县志》记载:“(刘明彦)补抚宁,李贼陷,明彦间关归里,隐山中”,也就是说,刘明彦补任抚宁县令后,李自成起义军攻陷抚宁,刘明彦于是不辞旅途艰辛(“间关”),弃官回到略阳,隐居山野。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起义军雄据荆襄,占领陕西,遂图谋夺取京师。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沿途百姓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逃。三月十八日,起义军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四月十三日,闯王李自成率军自京师东征吴三桂,路过抚宁城,时任知县侯益光(侯一匡)率众投降,抚宁城得以保全。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战败后,仓皇逃往京城。四月二十五日,清睿亲王多尔衮、平西伯吴三桂率军追击大顺军至抚宁县,侯一匡率领县衙属吏出城迎降,多尔衮命侯一匡留任,赈济灾民,安抚百姓。《清世祖皇帝实录》记载:“顺治元年四月壬午(二十五日),师次抚宁县,知县侯益光等率民出迎。赐袍服令仍供职,发仓粟赈民。”对此,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也记载:“适我大兵入关,绅衿耆老遮道保留,命赐冠带。公由此益自奋励,严守御,抚凋残,减役均徭,刑清政简。”顺治元年十月,“恭俭仁恕,士民爱戴”的侯一匡“卒于官,士民如失父母。”

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侯一匡,山西人,生员,崇祯十七年初任抚宁县知县,质直,有吏材。光绪二年重修版《永平府志》卷

五十三-列传五-名宦五记载:“侯一匡,山西人,生员,顺治元年任抚宁。”由此可见,侯一匡既是明代最后一任抚宁知县,也是清朝抚宁第一任知县。

侯一匡是刘明彦的后任,刘明彦的前任是孙廷铨,这是明末清初一位很有影响的政治人物。据《抚宁县志》和淄博地方志记载:孙廷铨,明崇祯十二年举人;翌年成进士,任大名府魏县令;越年调直隶永平府抚宁县令,旋改永平府监纪推官。李自成起义时他告假回家,顺治二年仕清为官,曾为“三部”尚书和“一代帝师”。孙廷铨任抚宁知县的时间是崇祯十四年,之后“旋改”永平府监纪推官,由此推断,刘明彦接任孙廷铨的时间应该在崇祯十五年左右。而关于刘明彦任职情况,光绪三年《抚宁县志》和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中都记载有明代最后一任县令“刘名彦,山西人,贡生”,这里的“名彦”和“山西人”属明显的笔误。

参考以上信息可以可以得出两条结论:

其一,刘明彦任职抚宁县令的时间,大概在崇祯十五年左右。离开抚宁的时间应在崇祯十七年前(即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侯一匡于该年初接任其职,不久就投降李自成起义军,旋即投降清廷。

其二,由于抚宁仅是过境之地,而非战略目标,加之侯一匡的两次投降,所以无论是李自成起义军还是清军,都未攻陷抚宁县城。起义军是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才开始向北京进发的,而在起义军尚未到达抚宁时,刘明彦已弃城而走,“间关归里”了。

五、刘明彦及刘氏家族墓地情况

刘氏家族墓地,本在略阳县曹家沟马莲坪山上的刘家湾,明万历十七年(1589)正月十六日,刘明彦的曾祖-大明蜀府典膳刘汶翼死于外地,万历二十年(1592),其后人欲将其迁葬回略阳刘家祖坟刘家湾,后因略阳连降暴雨,江河泛滥,遂不得已“卜葬于城北二里回龙山下,八渡江滨。”即菜籽坝何家坟。按照刘佳墓志铭的说法,这里“象山之麓,南山是瞻,负坎抱离”,风水极佳,因此,以后的刘氏后人也多葬于此,原来的何家坟遂成了“刘家坟”。

大清顺治九年(1652),即明朝永历六年,刘明彦去世,被葬于嘉陵江南岸灵峻山下,时任略阳县令的诸保宥为其撰写了墓志铭。1953年,修建略阳火车站时,刘明彦的坟墓被迁入菜籽坝何家坟,因此,《汉中地区志 第三册》卷二十七载:“刘明彦墓,在略阳县城东北1公里菜子坝。”该墓葬作为元明墓的代表,曾被列入汉中、略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6年,略阳电厂改扩建,菜子坝刘氏家族墓地遭受严重破坏,其后人刘万邦遂将刘汶翼夫妇、刘佳夫妇、刘继先及其夫人李氏,四座坟墓迁于九股树;而将刘明彦等15座坟墓迁于略阳殡仪馆后的黄帽山上。2012年左右,修建十天高速公路时,这些坟墓被破坏殆尽。

雍正《平谷县志》记载的刘明彦任平谷县令的情况

乾隆《平谷县志》记载的刘明彦任平谷县令的情况

乾隆《荥阳县志》“秩官”中记载的县令刘明彦

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的知县刘名彦

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抚宁知县”

《抚宁县志》中记载的刘明彦及其前任孙廷铨、后任侯一匡

2006年,略阳电厂改扩建时的刘氏家族坟墓

2006年,略阳电厂改扩建时的刘明彦父亲刘继先墓碑

刘明彦父亲刘继先墓志铭及拓片

迁入略阳九股树的刘明彦父亲刘继先墓碑


相关文章

  • 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桥头中心小学 六年级 执教人:谢奕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 ...

  • 试论沈光文的咏物诗
  • 摘 要:沈光文的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抒发自己孤直坚贞的民族气节,表达深刻的思明情怀和复明之愿,并且通过歌咏台湾风物流露故乡之思.具有鲜明的遗民文学特色,突显出沈光文独特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观念.诗歌具有"兴寄"精神.描摹物象细腻生动等艺术特色,含蓄隽永,富有蕴藉之美. 关键词: ...

  • 陆游爱国主义诗的主要内容
  • 陆游爱国主义诗篇的思想内容(转) 陆游的一生写了很多诗,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爱国主义诗篇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在他的爱国主义诗篇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他在诗篇 ...

  • 21古诗三首_教案
  •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 文:21 古诗三首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 ...

  •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古典诗文 2014-03-19 0802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一.[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 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 ...

  • 陆游的爱国诗
  • <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 国学经典·诗
  • 诗 作者:杨小亮编著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第1版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页数:242 所属分类:总论 网页阅读 目录 目录 第一编诗歌简史 第一章诗歌的起源 一.诗歌的产生 二.歌与舞的孪生 三.原始诗歌 第二章周人的歌唱与<诗经>时代的来临 一.<诗经>与四言诗的发展 ...

  • 论元代中期京师诗学活动对于元诗发展及诗风熔炼的理论意义
  • 内容摘要:元代中期京师大都的诗学活动对于改变宋金余习.熔炼元代自身诗学品格起到重要作用.当时履职京师的馆阁文人和一些游处此间的乡邦诗人都融汇到元诗发展的历程之中,其诗学主张对于阐释元诗自身品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元诗 京师 诗学活动 元代中期,京师大都人才荟萃.在职事余暇,他们往往展开各种规 ...

  • [安徽专升本大学语文]--[关山月]陆游
  •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g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