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

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

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

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水痘

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既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

症状都是较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流行性腮腺炎

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天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风疹

病人出疹前1周到疹后2周的上呼吸道分泌物都有传染性。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

预防要点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

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擤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3.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4.避免与他人公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

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7.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夏季传染病防治

同学们,炎热的夏季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由于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特别频繁,蚊蝇和细菌繁殖特别快,从而使我们身边患有肠道传染病的同学特别多。那么,在这炎热的夏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呢,从哪些方

面做好预防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吧。

夏季最容易发生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及易引起暴发

流行。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和粪便传播。例如,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它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物,饮水或食具,通过苍蝇、蚊虫等为媒介污染食物或用具,经口感染。急性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畏寒、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在夏季如果食物或水源被

严重污染,就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引起肠道传染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

不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如吃了腐败变质的食品、食用了被苍蝇等害虫爬过的食品,喝了生水,吃了没有清洗干净的瓜果,饭前不洗手等都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的发生。

那么,如果患有肠道传染病,它都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

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

针对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我们同学自身应做好哪些预防措施呢?

首先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

1、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流动水洗手;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要煮沸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生食瓜果要彻底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禁止购买外面小摊点销售的食品,尤其是油炸食

品等。

2、管好水源:我们同学要做好宣传,告知家长自来水要按规定消毒;不喝生水;不到被污染的河中玩耍,禁止同学们那些含有色素性质并且“三无”产品

的饮料。

3、管好粪便: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未经消毒,不准乱倒。

4、消灭苍蝇: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和控制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措

施消灭苍蝇、蟑螂、老鼠。

夏季中暑的防治

夏热中暑的现场救护

炎热夏季,中暑是一种常见疾病。

中暑先兆是:头昏、无力、恶心口渴等,但体温正常或略升高,凡出现昏迷、 昏

倒、抽搐称重度中暑。对这类病人的现场救护:

一、应及时离开现场,积极予以救护, 迅速将病人移至空气新鲜荫凉通风处,以

冰水或30%、40%酒精擦浴,直至皮肤发红,以促使热量散发。

二、在病人头部、腋下、腹股沟(胯下) 处放置冰袋或冰块作冷敷,饮用0.3%含盐清凉馀料,同时选用清凉油、风油精涂抹人中穴,后脑窝处,内服十滴水、人丹、 藿香正气水(片、散也可) 等清热解暑药物,民间常用" 刮痧" 疗法,部位是眉心、颈项、胸前中下部,该刮部涂点油或水,以5分值硬币,顺向力均匀刮20次,

效佳。

三、还可选用药物降温,氯丙嗪25毫克,加入250或500毫升生理盐水内静脉

滴注。

四、针刺入中穴或十宣穴,手法强刺激,委中穴点刺出血,也可用生姜或大蒜捣

烂取汁滴鼻(少量) 。人丹10克研细放入肚脐,以纱布固定好。

五、经以上现场处理症状无明显好转时,迅速送医院抢救;如果出现血压降低、

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

中暑的防护

1.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

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

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

极好的消暑饮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

制品即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3.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夏秋季节预防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一组传播与人体消化道密切相关,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夏秋季节因气温较高,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蚊蝇又多,食品变质快,是多种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同时,由于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多,容易在学校食堂、饭店引起暴发。目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

性腹泻等。

一、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因为,他们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从体内排出后如不注意消毒处理或不注意个人卫生,就会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物等,健康人如不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及个人卫生,细菌和病毒就可经饮用水、食物和污染的手、苍蝇、蟑螂或者密切接确病人等途径经口腔进入体内(医学上称为粪口传播途径),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在胃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再经粪便排出病原体再

传给别人。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或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以造成水源的污染,健康人如饮用了此水,可引发疾病的

发生。经水传播的常可引起霍乱、伤寒、菌痢、甲肝等爆发流行,而且感染的人

数多面广,因此,在医学上霍乱、伤寒、菌痢被又称为三大水媒病。 ② 经食物传播:食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冷藏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有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食品的容器、进餐用具、

变质的食物等,以及意外的中毒或故意的投毒等。

③密切接触传播:通过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文具、门把手、数钱等都有造

成病原体传播和扩散的可能。

④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到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因此,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

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肠道传染病一般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症状的轻重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和病毒,有些肠道传染病来势十分凶险如霍乱和中毒性细菌性疾病、急性食物中毒等,由于细菌在人体内大量的生长繁殖,毒素迅速进入人体血液,若不及治疗,

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三、几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1、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以损害肝脏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以经水、经食物和日常生活密切接确传播为主,病情一般以轻型的较多,有隐性感染带菌者,平均潜伏期为30天。感染后早期有明显的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厌油腻、右上腹肝区不适及隐痛等症状,约一周后,有些病人出现小便呈茶色,巩膜及皮肤发黄(医学上称黄疸)。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功能。但也有部分病人始终不会出现黄疸,因此,凡有肝炎早期症状者,特别是接确过甲肝病人又有以上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治疗,切不可乱用药物,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并要保持精神愉快,饮食要清淡,适当限制高脂肪、高蛋白

食物。没有得过甲型的人,接种甲型疫苗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

2、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水源、食物污染、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病人的吐泻物及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饮水后,易造成暴发流行。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病人仅有轻

度腹泻,少数严重者可有剧烈吐泻、脱水、肌肉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

3、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粘液脓血便,腹泻视病情不同每天可达数次或数10次不等。菌痢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经水、

食物传播。全年均可发病,每年的夏秋季为菌痢发病高峰。

4、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因为食入被细菌污染的食品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的夏秋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多见于学校的食堂、饭店等集中就餐场所。其特点是病人症状相似,发病的时间比较集中,且有在一起就餐特别是同吃过一种食物的情况。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是:①食品的采购不新鲜;②食品原料腐败变质,有大量的细菌生长繁殖;③食品没烧熟煮透;④食品保存和操作不当,生熟放在一起交叉污染;⑤生吃没经过处理的凉拌菜;⑥从业人员没

有经健康检查,是病原携带者。

四、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消灭苍蝇)。作为个人一定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

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措施有:

(1)搞好周边和家庭的卫生,不乱扔垃圾、乱倒污水,消灭苍蝇和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和集

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注意饮水卫生: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不要喝生水,要喝开水。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凭健康证上岗,发现有传染病,

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5)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度,生活有规律。也可在当地接受相应疫苗的预防

性接种,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生自己有什么不适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以

免延误病情。

预防红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EV70和CA24v )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怎样传播?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持久性差,可重复感染发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粘液性。体征: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

出现症状怎么办?

1、应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2、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3、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75%酒精或84液)、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

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

4、电话通知班主任,及时居家隔离。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怎样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需注意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擦眼晴。各人的毛

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洗脸最好用流水。

2、病人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3、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一旦发现病人,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居家治疗休息。

4、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

专家介绍如何预防流感、人禽流感、麻疹和流脑

最近国内外连续报道多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引起了市民的普遍关注,那么如何区别一般感冒和流感、禽流感,又如何预防这些呼吸道传染病呢? 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主任李燕婷教授,她提醒市民,受流感侵袭的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更是病死率极高。决不能等闲视之,

需了解知识,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肌痛、乏力、咽痛,可有肠胃不适。早期与急性发热伴有呼吸道疾病相似。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

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

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

好戴口罩。

7、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通俗地说,禽流感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呼吸系统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H5N1亚型具有高致病性,感染后家禽病死率很高。一般情况下,因为存在严格的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很难感染人类,但随着病毒的变异以及接触的频繁,禽流感病毒偶尔能突破种属屏障感染人类,造成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部分人因自身免疫力低等原因

而发病。

人感染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在为7天以内。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多在39℃以上)、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可见眼结膜炎。大多数患者病程短、恢复快、愈后良好且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不及时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 综合征等多种

并发症,直至死亡。

禽流感病毒对高温比较敏感,60-70℃2分钟到10分钟就可将其灭活。一般情况下,普通市民接触不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因为市场上销售的禽类和禽类制品是经过兽医卫生部门的检验和检疫。因为没有疫苗,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本病

显得十分重要。

主要预防措施:

1、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加强营养,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

2、禽鸟中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病死禽鸟的接触,食用鸡肉等应彻底煮熟。不擅自向私人购买活禽、死禽,或从外地引入鸟类,或没有个人防护用具

接触不知原因的死禽、死鸟。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清洁口鼻后

应及时洗手。

麻疹和流脑

冬春季节也是麻疹和流脑的好发季节,麻疹俗称“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发于幼儿园、学校、工地、军队、医院等集体单位。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及全身斑丘疹。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

日。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疗麻疹,所以一旦感染了麻疹,主要是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麻疹单价或联合疫苗,在冬春季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集体单位一旦发现麻疹后应要求病人隔离,并避

免易感人群的接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流脑双球菌也可以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的淤点或淤斑。婴幼儿、儿童和青少

年儿童较容易感染流脑。

主要预防措施:预防流脑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开窗通风;加强日常锻炼,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此外每天晚间要认真刷牙,刷牙后用温生理盐水漱口充分冲洗咽部效果更佳。

手足口病热点问答

一.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

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

二.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

唾液中的病毒, 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

下儿童为主。

五. 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

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六.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

多见。

七.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

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八.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④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

别。

九.怎样治疗手足口病?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

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十一.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 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

原是柯萨奇病毒A 组16型(即CoxAl6) 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

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 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

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

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

做出病原学确诊。

水痘的防控

一. 什么是水痘?

水痘是一种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引起疾病的原因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患水痘后可严重影响儿童和成年人的健康。在儿童期,感染后表现为水痘,病毒可潜伏于脊神经节;在成年人,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激活复发成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其特征是沿着感觉神经在相应节段引起疱疹和节段性神经痛。

二. 水痘会引起哪些危害?

患水痘后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皮肤奇痒和水疱疹;水痘还可继发感染而形成

脓疱疹,严重者并发水痘性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多种并发症。

三. 水痘的流行特点?

1. 传染源:病人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和疱疹液中。

出疹前1日至疱疹完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者接触后90%发病。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

3. 流行情况:水痘全年均可发病。水痘患者一旦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现,常可造

成迅速传播。

四. 水痘防治

(二)控制传染源

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尽早发现传染源是重要的一步。应做到:

1. 加强每天晨检。做到仔细查看躯干部(胸、背),而不仅仅停留在头脸部,发

现可疑皮疹者到区级医院做进一步诊断。

2. 水痘患者:家居隔离(约10日)。隔离至皮疹完全结痂脱落无渗出或由区级

医院医生证明无传染性方可上学。

3.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三). 切断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与直接接触传播。

1. 加强通风。强调在疫情期间保证持续通风。

2. 勤洗手。水痘疱疹的透明水疱含有大量病毒,因在水疱疹与脓疱疹阶段有明显痒感,患者易用手搔痒至疱疹破损,导致大量病毒黏附手上,应勤洗手。

3. 勤换衣服。理由同2,病毒黏附在衣服上,应勤换衣服。

4. 加强物体表面消毒。可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或含氯消毒剂持续消毒,一天2次。

(四).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比较,在潜

伏期接种过水痘疫苗的病例,临床表现轻,患病天数少。

预防流感的措施

1、 常洗手。病毒可以在患者手摸过的地方存活3小时,所以你应经常洗

手。

2、 小心封闭的空间。空气不好的办公室、教室等是很容易传染上感冒的

地方。因此我们应该做到每天让办公室等人多的空间多通风。也可以

用淡盐水使你的鼻子经常保持湿润。

3、 大量喝水。大量的水可以将病毒从你身上冲走,并防止脱水症的发生,

而脱水症则是感冒的并发症之一。

4、 不要总揉你的鼻子。揉鼻子容易把手上的病毒直接揉在你身上这个最

容易被传染上的地方。

5、 别老坐着不活动。每天进行30—45分钟的有氧锻炼。如散步、骑车、跳舞,都可以极大地增强你抵御感冒的能力,避免患上呼吸道传染病。 6、 多吃维生素E 和维生素C 。维生素E 在人的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但它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和植物油当中,所以那些不爱吃肉、吃油

的人摄入得少。他们需要补充一些维生素E 类的食品。维生素C 有减

轻感冒症状及程度的作用,所以可以口服一些,但不能过量。

7、 流感流行期间暂停集会,暂不探亲访友。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

出门戴口罩。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可用紫外线灯消毒,物理药片消毒

或用熬醋熏蒸的办法预防流感,也可用中药预防,如口服板蓝根等,

椐认为有一定效果,也可吃点大蒜、喝点姜汤,也可能有预防作用。 8、 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是否引起发病,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使机体抵抗能力下降,特别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的侵袭,因此平时要保持营养均衡和避免过度劳累,要

有充足的睡眠,这是预防流感的基础措施。

9、 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发病后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

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如发热、头痛时给

予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防止出现并发症。

冬春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必须加以防范。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发病年龄以5—15岁的儿童最多。临床表现为其病急,初有畏寒高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1—2天后先一侧腮腺肿大,数日后对侧腮腺亦肿大。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发亮肿胀,灼热但不红,具有弹性和触痛,在张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腮腺肿胀于1—3日达高峰,持续4—5日逐渐消退,病程大约10—14天。流行性腮腺炎自潜伏期起至腮腺肿大消退时均有传染性,因而要注意隔离病人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止。对腮腺炎患者,应注意口腔清洁,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对高热、头痛、呕吐者,应给予解热止痛、脱水剂等对症治疗。中药治疗多用清热解毒,软坚消痛等制剂口服,局部敷用消肿止痛药。对重症患者或同时伴有脑膜炎或睾丸炎者,可考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

疗,以缓解症状。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新生儿因缺乏天然免疫力,也有发生百日咳,且病情较重。百日咳初期

类似感冒,有低热、打喷嚏、流涕及咳嗽等症状,2—3日后咳嗽逐渐加重,7—10日后进入痉咳期,每日发作数十次,尤以夜间为甚,持续数周后逐渐恢复。由于百日咳自潜伏期末至发病6周后均有传染性,以病初2—3传染性最强,因而自发病之日起应至少隔离40日。药物治疗,尽早给予抗生素治疗,如红霉素和氯霉素等。并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针对百日咳的预防,目前多采用百日咳混合制剂作基础免疫,自孩子出生后3—6月给予预防接种,皮下注射3

次,每次隔4—6周。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2—8岁儿童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疼痛、咽峡痛、吞咽困难和全身不适。起病24—36小时内出疹,1—2日内迅速扩展至全身,持续2—3日消退,体温也随之下降。皮疹以颈、躯干及大腿内侧最为显著,一般为全身弥漫型、粟粒样大小均匀的点状充血疹,伴瘙痒,疹间无正常皮肤,触之有灼热及粗糙感,压之褪色。皮疹消退后开始脱皮,颈、躯干及面部为小片脱皮,而手掌、足底部有大片脱皮。猩红热的传染性以发病初期最强,到脱皮时多无传染性,隔离时间约为一周左右。流行期间,儿童应避免去人多拥挤、空气不良的公共场所,室内注意通风换气,多晒太阳,用盐水漱口也可减少猩红热点发病。接触者的处理:医学观察7—12天,有条件时咽培养,托幼机构密切接触者可注射一次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或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日每公斤体重40mg ,分两次服连服3

天。

流脑: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也是好发于冬春季的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致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突然,有高热、畏寒、头痛、恶心、呕吐及皮肤瘀点、瘀斑等毒血症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轻微。病后,3—4日进入脑膜炎期,呈现剧烈疼痛、频繁呕吐、精神与意识障碍,甚至瞻望、昏迷。体检可见血压升高而脉搏缓慢,尤其是有明显的神经损害体征,可见颈项强直或角弓反张,克氏征或布氏征阳性。个别儿童病例可表现为暴发型,病情凶险。一旦在流行期儿童出现高热、剧烈疼痛、频繁呕吐及有皮肤瘀斑,应及时虑及流脑,尽早住院隔离和观察治疗,在流脑散发情况下,可重点作好2岁以下儿童的基础免疫。现有A 、C 、Y 和W135群Nm 的CPS 菌苗。我国主要由A 群Nm 引起流脑流行,目前仅有一种A 群NmCPS

菌苗,于每年11月对6个月~2岁儿童进行基础免疫1针,间隔2个月后,再加强免疫一次,菌苗的接种率需达到90%以上。预防基本同猩红热,密切接触

者可用抗菌素预防性治疗,降低发病率或减轻病情。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易引起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软弱无力,并有轻度鼻塞、流涕、咽痛、胸骨后灼热感、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主要体征是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化验检查示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流感的传染性强,一旦发病,应至少隔离至热退48小时以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如降温、补液,保护心功能等,并可酬情选用抗病毒或干扰素。流感的预防,除要注意保暖防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呼吸道传播机会等一般措施外,对老年人、婴幼儿和慢性病患者要特别加以保护,可在每年流感流行前几个月中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也可在流行期间给予药物预防,如给予病毒灵口服,每次0.1g ,每日2次,连服1周左右。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发病对象。近年随着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发病率已大大降低,按周期性流行但规律已消失,发病年龄亦向后推移,使得青少年及成年人麻疹发病率有所上升,对此要加以关注。麻疹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首先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可伴有畏光、流泪,眼睛浮肿等眼结膜炎症状。发病3—5天后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开始,渐延至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手掌、足底等。皮疹出齐后的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而后按出疹顺序在2—3天内褪疹,疹退时有没糠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在流行季节遇到有上呼吸道感染及眼结膜炎的患儿,要注意口腔检查,如果在口腔见到麻疹粘膜斑,就可判定为麻疹,及时住院隔离与观察治疗。麻疹预防的关键措施是

普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应在儿童8个月时给予皮下注射接种。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2—5岁儿童为高发对象。风疹的临床特点是先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症状轻微。1—2天后迅速出现皮疹,多见于面部、颈部和四肢,形态多样,多为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常伴耳后、枕部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持续2—3天消退,

消退时无脱屑、亦无色素沉着。确诊为小儿风疹后应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的第15个月时接种。易感育龄妇女亦应适时接种,以防引起婴儿先天性风疹。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1—6岁儿童多见。初期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症状轻微。发病1—2天后出疹,先见于躯干、头部、而后渐延及面部及四肢,以躯干较多,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发布。皮疹初期为红色斑疹,后为,再后为椭圆形疱疹。特点为皮疹分批出现,壁薄表浅,大小不等,疱液清澈,后混浊,疱疹基底周围有红晕,常伴瘙痒。水痘患儿应隔离至全部结痂或不少于发病后2周。出疹期间要防止抓破疱疹引起继发感染,一旦溃破可在溃面涂龙胆紫溶液或抗菌软膏。可接种水痘减毒活

疫苗,对易感者也可用免疫球蛋白注射可降低发病率或减轻病情。

冬春季学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1、 教室、宿舍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应在半小时以上。

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建议各班指派专人负责教室及宿舍的开窗通风。学校也有

计划的实施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2、 接种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

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

的最佳积极手段。

3、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

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纸巾掩盖,用过的纸巾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

品切勿混乱。

4、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

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5、 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

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休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无论学习或其他活动使身体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

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6、 切莫讳疾忌医。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的,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

扩大。

7、 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

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

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

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有毒动

植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

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 (一)

几种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常存在于被感染的动物及其粪便中。进食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肉、蛋、鱼、奶类及其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2-3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一般病程3-4天。

2.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于人或动物的化脓性病灶中。进食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奶类、蛋及蛋制品、糕点、熟肉类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剧烈的呕吐(严重者呈喷

射状)、腹痛、腹泻等。一般在1-3天痊愈,很少死亡。

3.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空气、尘埃、昆虫中。进食受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剩米饭、剩菜、凉拌菜、奶、肉、豆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呕吐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8-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预后较

好。

(二)预防措施

1. 严格食品的采购关。禁止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

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 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3. 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

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 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5. 食堂从业人员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

6. 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

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7. 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

0℃。

8. 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

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9. 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要低温保藏。

10. 储存食品要在5。C 以下。若做到避光、断氧,效果更佳。生、熟食品分开储

存。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

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

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亚硝酸盐中毒:俗称“工业用盐”。摄入亚硝酸盐0.2-0.5克就可以引起食物中

毒,3克可导致死亡。发病急,中毒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无力、心率快等。

预防措施 :

1. 严禁食品贮存场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

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

2. 不随便使用来源不明的食品或容器。

3. 蔬菜加工前要用清水浸泡5-10分钟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一般要洗三遍,

温水效果更好。

4. 水果宜洗净后削皮食用。

5. 手接触化学物后要彻底洗手。

6. 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或碱面食用。

7. 苦井水勿用于煮粥,尤其勿存放过夜。

8. 食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厨房、食品加工间和仓库要经常上锁,防止坏

人投毒。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

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近几年学校常见的集体有毒动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因学生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有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

毒、马桑果中毒等。

1. 四季豆中毒

未熟四季豆含有的皂贰和植物血凝素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如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

可导致中毒。

一般在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一般病程短,恢复快,预后良好 预防

措施: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2. 生豆浆中毒

生大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机体后抑制体内胰蛋白酶的正常活性,

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进食后0.5-1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等。一般无

须治疗,很快可以自愈。

预防措施:将豆浆彻底煮开后饮用。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

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

3. 发芽马铃薯中毒

马铃薯发芽或部分变绿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去除或破坏掉

龙葵碱,食后发生中毒。尤其是春末夏初季节多发。

一般在进食后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先有咽喉抓痒感及灼烧感,上腹部灼烧感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剧烈呕吐、腹泻。此外,还可出现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重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预防措施:马铃薯应低温贮藏,避免阳光照射,防止生芽;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马铃薯不易炒吃,应煮、炖、红烧吃。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龙

葵碱。

4. 河豚鱼中毒

河豚鱼的某些脏器及组织中均含河豚毒素,其毒性稳定,经炒煮、盐淹和日晒等

均不能被破坏。

误食后10分钟至3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瘫痪,呼吸衰竭等。

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5. 毒蕈(有毒蘑菇)中毒

我国有可食蕈300余种,毒蕈80多种,其中含剧毒素的有10多种。常因误食而

中毒,夏秋阴雨季节多发。

一般在误食后0.5-6小时出现症状。胃肠炎型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神经精神型中毒主要症状有幻觉、狂笑、手舞足蹈、行动不稳等,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溶血型中毒发病3-4天出现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加强宣教,防止误食。

6. 蓖麻籽中毒蓖麻籽含蓖麻毒素、蓖麻碱和蓖麻血凝素3种毒素,以蓖麻毒素毒性最强,1mg 蓖麻毒素或160mg 蓖麻碱可致成人死亡,儿童生食1-2粒蓖麻籽

可致死,成人生食3-12粒可导致严重中毒或死亡。

食用蓖麻籽的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严重的可出现脱水、休克、昏迷、抽风和黄疸,如救治不及时,2-3天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麻痹。

目前对蓖麻毒素无特效解毒药物。

蓖麻籽无论生熟都不能食用。但由于蓖麻籽外观漂亮饱满,易被儿童误食。

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7. 马桑果

马桑果,又名毒空木、马鞍子、黑果果、扶桑等。马桑果有毒,其有毒成分为马

桑内酯、吐丁内酯等。

误食后0.5-3小时出现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常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遍身发麻、心跳变慢、血压上升、瞳孔缩小、呼吸增快、反射增强,常突然惊叫一声,随即昏倒,接着出现阵发性抽搐。严重者可于多次反复发作性惊厥后终于呼吸停止。一次服大量者可由于迷走神经中枢过度兴奋而致心搏骤停。 因外形似桑椹,所以常被当作桑椹而误食,许多小孩特别是农村的小孩在外玩耍

时因采食而引起中毒。


相关文章

  • 卫生应急宣传手册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知识 宣传手册 二〇〇八年八月八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 ...

  • 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指导及病例分析
  • 内科护理学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慢支是指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咳痰或伴喘息,常在寒冷季节反复发作为其特点.病变持续进展可并发肺气肿.甚至发展为肺心病. [基本病因]大气污染.吸烟.感染.过敏因素.其他因素. [ ...

  • 护理常规2
  •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护理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甲.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乙.丙.丁型主要经血液传播. ◆ 临床表现 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及厌油腻食物等消化道症状,主要体征是肝脾肿大伴压痛,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疽. ◆ 特殊检查 肝功能.肝炎病毒标记物 ◆ 治疗要点 ...

  • 预防H7N9禽流感的相关知识要点
  • 预防H7N9禽流感的相关知识要点 H7N9禽流感首次在我国发现人感染病例,引起了卫生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积极有效的预防H7N9禽流感的广泛传播,宣教工作尤为重要,在此,就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相关知识要点做一介绍. 一 .什么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 ...

  • 学生宿舍安全要点
  • 学生宿舍安全要点 一.加强宿舍的安全防范 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性,以防坏人有机可乘. ②不要让不太熟悉的人随意进宿舍,以防不测. ③晚上睡觉前要关好门窗,并检查门窗插销是否牢固. ④夜晚有人来访,不要轻易开门接待.对陌生人绝对不能开门. ⑤假期不能回家的学生,应集中就寝.如只剩下一人对,应和 ...

  • 20**年甜甜幼儿园春季疾病预防措施
  • 2016甜甜幼儿园春季疾病预防措施 近日来,温度变化较大,再加上正值初春季节,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而幼儿的抵抗能力较弱,成为传染病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如何将幼儿园春季疾病预防工作做到早宣传,早教育,早行动,将成为牡丹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具体如下: 一.春季小儿感冒不能小看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 ...

  •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
  • 余杭区2005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 单位: 姓名: 一.鼠疫 简答题: 1.鼠疫的病原及传染源各是什么? 传播途径有那些? 2.鼠疫临床上分哪几型? 最常见的是哪型? 其临床特点如何? 最凶险的是哪型? 3.鼠疫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如何确诊? 选择题: 1.关于鼠疫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

  • 传染性疾病+
  • 四.传染性疾病 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鼻涕.痰液在空气中传播.流感传染性强,发 病快,状重,北方地区一般在冬春季流行.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病人多表现为 高 38℃以上,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而咳嗽.流鼻涕则较轻.流感对老年人. 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者危害极大,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应急要 ...

  • [传染科]课程试卷答案1
  • 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传染科 >课程试卷 医学 院 预防医学 系 2004 级 主考教师: 试卷类型:(A/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