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题三义塔 (1933年)

鲁迅(1933年)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日记》

1933年6月21日:“西村(真琴)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鸠, 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西村是一个日本医生。

①《管子·内业》:“大心而敢。”注:“心既浩大,又能勇敢。”

②劫波:梵语,印度神话中创造之神大梵天称:一个昼夜为一个劫波,相当于人间的四

十三亿三千二百万年。

相逢一笑泯恩仇——读鲁迅《题三义塔》

(江阴日报)

最近,随着连战、宋楚瑜参访大陆,媒体上经常引用“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两句诗。因此,再读鲁迅《题三义塔》,该是很有意义的。

鲁迅先生《题三义塔》是一首七言律诗。头两句“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是写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由租界向上海闸北一带进攻,狂轰滥炸,烈焰飞腾,残害人民,闸北成了一片废墟,就剩下一只饥饿的鸽子(日本俗称鸽子为“堂鸠”)。

第三四句“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是说鸽子偶然碰到了一个怀有宽厚仁义之心的人。这好心人,指的是日本医生西村真琴博士,鸽子离开了闸北三义里这个“火宅”,被西村博士带回去扶养,死后日本农民建立一座鸽坟,并郑重地称之为“塔”,因而受到作者对这一善举的感念。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志诚坚共抗流”,是想象鸽子化成了“精卫填海”神话里的“精禽”,梦醒后还在衔石填海,要消除日本侵略造成的中日鸿沟,配合反法西斯斗士抗击反动逆流。

最后两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开拓了诗的意境,高瞻远瞩,展望未来,预言经过这场战争灾难(“劫波”是印度梵语,指灾难),中日人民兄弟情谊仍然存在,必将世代友好,相逢时就会笑一笑,消除以往的冤仇。

这首诗是1933年4月29日鲁迅收到西村真琴信“索诗题咏”后,在6月21日写成的。到现在虽然已有72年了,但鲁迅先生伟大的胸襟、过人的见识、人道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对于台湾问题,

台湾2300万同胞始终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14日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我国一句古话:“一尺布,尚可逢;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这次国民党主席和亲民党主席率团来访,必将对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积极贡献。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从长远观点、从大局观点来看问题,台湾必将回到祖国怀抱。(邹石溪)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做)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信是这样写的——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 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

  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 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顺祝

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这封公开信的发表,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后记:第一个学会用“百度”查东西就是: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相关文章

  • 鲁迅杂文的内容
  • 论鲁迅杂文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 鲁迅杂文的创作概况 早期杂文的内容与特色 鲁迅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之一.中国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流派开辟的.鲁迅正是这种文体的奠基人.鲁迅杂文的总体成就,在以后专章论述.他早期杂文分别收入<热风& ...

  • 闻名·见面·抱团:从书信问答到翻译论战
  • 作者:傅修海 鲁迅研究月刊 2016年07期 瞿秋白眼中的鲁迅,有时是"鲁迅先生",有时是"同路人",有时甚至已然是"亲密的同志".冯雪峰回忆说:"两人还没有见面以前,秋白同志也是一看到我,就是'鲁迅,鲁迅'的谈着鲁迅先生,对他流 ...

  • 鲁迅说过的名言
  • 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 ...

  • 上海虹口区山阴路鲁迅故居
  • 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曾先后住在虬江路景云里和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并经常去内山书店,也多次去过虹口公园,甚至在鲁迅逝世时就有人想过,要把虹口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因此,后来将鲁迅的墓从万国公墓迁到了虹口公园内,1956年10月,鲁迅逝世 ...

  • 鲁迅的另一面
  • 鲁迅满49周岁以后之次日,海婴出生.如果说许广平是高龄产妇的话,那么鲁迅更可谓是高龄得子了.年将天命,初为人父,鲁迅那慈父之心溢乎言表,那舐犊之情充乎日常生活之中.这些,且不用翻阅许广平关于鲁迅的诸多描写,也无须查看海婴所写"记忆中的父亲"等回忆,只要读一读鲁迅自己在书信中涉及爱 ...

  • 鲁迅和胡适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朱 正 2005年第12期 炎黄春秋杂志 胡适 鲁迅 1932年12月18日上海<申报>刊出了宋庆龄.蔡元培.杨铨(杏佛).黎照寰.林语堂等人以筹备委员会名义发表的<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宣言>.不久,鲁迅和胡适都加入了同盟.鲁迅被推选为上海分会九个执行委员之一,胡适被选为北平 ...

  • 四川成都:武侯祠内柏森森
  • 看了三星堆的古蜀国遗址,就要谈到三国时的蜀国了,这也是成都市叫得最响.流传最广.声名最著的的文化名片.刘备的蜀汉政权历两世.四十二年,从历史长河中看,这其实是个短命的地方割据政权,并未掀起多大风浪,但<三国演义>是把蜀汉政权作为汉朝正统.因而也是正义一方来对待的,加上刘.关.张.赵云.诸 ...

  • 作家李汉荣
  • 作家 李汉荣 李汉荣1958年生,曾任略阳县一中教师,调任略阳县司法局副局长,自愿辞官到略阳文化馆当馆员,后调至<汉中日报>社当编辑至今. 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多篇散文诗歌佳作入选全国及山东.上海等省市中学语文教科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李汉荣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 ...

  • 人人心中有一个鲁迅
  • 人人心中有一个鲁迅 当纷纷扰扰的尘世一次次掀动生活的虚华,当此起彼伏的喧嚣毫无遮拦地淹没现代人脆弱的记忆,当浮躁.迷茫.虚妄和日益膨胀的物欲源源不断地充斥现代人失去自控的心灵和大脑,当越来越多的灵魂游离于精神家园之外„„鲁迅究竟使我们想起什么呢?他仅仅作为一个独异的"过客"而存在 ...

  • 裴多菲爱情,自由诗殷夫版翻译研究
  • 第32卷第5期2012年10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Vol.32No.5 Oct.2012 裴多菲<爱情,自由>诗殷夫版翻译研究 陈胜利 (苏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