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定风波]教学的反思

对《定风波》教学的反思

作者:凌琳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3期

摘 要: 《定风波》一文字面意思并不晦涩,然而如何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了解苏轼不同于世人的旷达与洒脱,洞察东坡的人生智慧,这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课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文中的两个“矛盾”作为突破口,构建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苏轼《定风波》 教学反思 预习铺垫 课堂过程 主题升华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①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中体会出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隐式精神,是学习《定风波》的重点与难点。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对苏轼的经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定风波》一词为切入口,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大胆“质疑”词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设想,为作者寻找合理解释,从而体味人物的丰富形象。

一、预习铺垫:东坡一生、两个关键词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享誉千年的大文豪,研究他的生平经历是了解苏轼其人、品悟其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课前能有较为扎实的预习铺垫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

谈起苏轼,不得不提到两个关键词:“乌台诗案”与“黄州”。“乌台诗案”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此案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的新政,苏轼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而被外调,更因为自己的“不吐不快”得罪了一批得势小人。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及他之前所作的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其逮捕,打入牢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可以看到,在“乌台诗案”之前,苏东坡的前半生是非常顺利的。他年少成名,21岁便以第二名的成绩中了进士,深受皇帝赏识,当世大儒欧阳修、梅圣俞等人更对他青眼有加,风头一时无两。的确,苏东坡是一个奇才,他不但对文学颇有造诣,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就连绘画、书法、音乐、医药,甚至于烹饪、种植、水利等都有研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乌台诗案”之前,东坡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平步青云的人物对自己也是充满肯定与自信的,更或许有稍稍的得意。而随之而来的“乌台诗案”正好与自信得意的东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乌台诗案”究其根源,用苏辙的话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在围攻东坡的名单中,固然有政敌,但更不乏好友,他们的当中有的人目的还很明确——置东坡于死地。试想,在这种境地中,东坡的心情是复杂的,除了有对自己含冤的愤怒、对小人的鄙视,还有着对人性的怀疑。面对政敌众口一词的指控,苏轼抱了必死之心,在狱中的两首诗可以佐证,《狱中寄弟子由》其一:“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诗中无一不透露出对人生的绝望、内心的惊惶,对比之前的自信与肯定,牢狱对他的折磨已不言而喻。 在经历过“乌台诗案”这样的大起大落之后,或许很多人都无法从这个阴霾中走出来。因此,“黄州”这个地方对苏东坡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这里苏东坡完成了他一生的蜕变,在黄州这样一个僻陋贫瘠的寂寞之乡,苏轼不但抚平了青年时代的激情和傲气,更驱散了“乌台诗案”的阴云与瘴气。黄州团练副使——宋代的散官官阶,相当于从八品。恰恰是在这样一个荒芜之地、担任这样一个微末的官职,苏东坡却达到了他做人和为文的最高境界,《定风波》正是东坡这一转变的集中体现。

二、课堂过程:一个设想、两个质疑

《定风波》一词字面意思颇为浅近,借助书下释义,学生便能了然。因此对于词义的解读不妨由学生充分发挥。对于词上阕的解读我以一个问题统之:“假如你从21世纪穿越到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苏东坡?”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激发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始窃窃私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都能体会到东坡的潇洒、豁达等。

对于词的深入探讨我利用对诗文的两个质疑展开。上阕之中,作者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小序中却说“雨具先去”,这是否自相矛盾?刚开始学生有些茫然,随后我给出一点提示:词作中有虚写与实写之分,此处分明是写心中事,而非眼前景。由此,学生不难想到,此处的烟雨正是“乌台诗案”中种种痛苦经历的象征,是苏轼人生路上风雨的象征。而词中的“一蓑烟雨”固然不是当天苏轼的打扮,而是他贬谪之后示人之装。在他的诗文中屡次出现这样的描写,如《鹧鸪天》:“村舍外,古道旁,杖黎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浣溪沙》:“自庇一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寓居定惠院》:“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他所描写的这些意象无一不表现出他旷达、自然、洒脱的精神风貌。这不禁让人感叹经历过生死波折、大起大落政治风云的苏东坡,居然还能以这样一种如赤子般的审美眼光观察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能够从如此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人生的美好。他晚年流放海南岛,仍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着木屐,于田间冒雨放歌,这种情操若非有大智慧之人而无法企及。他在《答严上人》中说:“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我们不妨将雨中的东坡总结为“旷然天真的达者”。

对于下阕的赏析,同样可以抓住一个“矛盾”之处:词的小序中说“已而遂晴”,词中也说“山头斜照却相迎”,为何到了结尾却变为“也无风云也无晴”?通过上阕的赏析,学生已经学会

从虚实结合这一方面入手寻求解释。从现实来说,可能是由于回去之时已经日暮,故曰“无晴”。但更深入一想,更多的是东坡当时的真实心境。当时的他不但已经看淡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就连同对人生的功名利禄也坦然对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对他来说,风雨、微冷不让他愁眉不展,阳光、温暖也不让他欣喜若狂,这一切在东坡看来都是无区别的。对这一点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各家思想流派,如先秦道家思想就是如此,庄子笔下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处之泰然,还有佛家思想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就是释家所说的“无差别”的境界。事实上,东坡的整个人格也是在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整合之下形成的,前半生有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兼济天下,后半生更多的是佛道的逍遥解脱、超然物外。仕途得意之时有中国传统文人的道德理想,能够关注苍生,救民于水火;失意之时又吸收了佛道的无差别境界,寻求精神的超越与解脱。所以这一切在东坡看来,人生道路上的忧患和喜悦,官场上的得意与失意,甚至生死祸福等,根本都是没有区别的。这几句话是苏轼对自己前半生经受的政治风雨的深刻内心体验和反省,是借助自然的棒喝而获得的人生彻悟,这也是苏东坡精神真正高于常人、不同寻常之处。此时,下阕雨后东坡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了——“勘破晴雨的智者”。

三、主题升华:一个问题探究

课堂至此已经基本完成了关于苏轼形象探究的教学任务,如何使课堂更深入,我们可继续关注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抵抗纷扰的世界。他在最后说出了“归去”,可让学生思考一下,他的“归去”是归往何处?有学生说是“田园”,或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或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现实中的苏东坡其实并未真正离开朝廷,他心中一直有着儒家的入世思想,《浣溪沙》中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也有同学通过课堂的启发,想到苏轼归往佛门、归往道家。正如东坡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说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于世到底能留下些什么?在苏轼看来很虚无缥缈,正是这种看空一切的心境使他的心灵宁静与平和。但其实无论何处,最重要的是苏轼做到了认清自己的内心,寻回入世之初的那颗纯净清透的赤子之心,以稚子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避开人世的纷扰,方能感受万物真切的美好。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②

注释: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长沙:岳麓书社,2000:215.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海口:海口出版社,1992:438.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

[2]苏轼.苏轼文集[M].长沙:长沙岳麓书社,2000.

[3]苏轼.东坡乐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李泽厚.美的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2000.

[5]廖智勇.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相关文章

  •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
  • 反思一:选举风波教学反思 在设计<选举风波>前,我一直思考着两个问题:<选举风波>相比较于其它的课文篇幅要长,而且必须在短短的一节课完成,那么怎样才能实践长文短教:<选举风波>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中学生生活,通俗易懂,怎样才能实现浅文深教! 最终的教学设计由四部分组成 ...

  • "近视眼的调查与分析"教学设计
  • 主题:"近视眼的调查与分析"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让学生自己去发掘.开发.寻找支持自己的观点,解决自己心中的困惑和疑虑.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 ...

  •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一: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 ...

  • 15课选举风波
  • 15选举风波 [教学目标] (一)把握本文人物性格. (二)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幽默的语言. (三)掌握文中生字词. [重点与难点] 1.分析文中人物性格,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 2.如何引导学生不要感情用事,逐步成熟. [课时安排]2课时 [探究过程] [学前准备] 1.作家作品 (1)秦文君,女 ...

  • 教学反思
  • 《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反思 维护受教育权是八年级政治课本中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当中重要的一课,但是本课内容相对枯燥,老师说教成分较多,为了能配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精神,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讲解本课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问题简单的导入后,我没有立刻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而 ...

  • 渤海大学万人搬宿舍风波记
  • 6月30日,新浪微博上突然有一条消息,登上了热门话题第一名,内容是"领导夜闯女生寝室.老师威胁学生搬寝.不搬就没有学位",这条微博其实是:位于辽宁锦州的渤海大学近日通知2011届部分学生更换寝室.不过该微博所用的一些字眼确实起到了效果,该话题被迅速转载和讨论,并一跃成为当天新浪微 ...

  • 登柳州城楼教师版 (吴)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导学案 编写:吴晓锋 审核:向娟娟 学习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 ,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 学习难点: 1.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 2.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 教学 ...

  •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临时政府研究述评--纪念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00周年
  •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临时政府研究述评 --纪念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00周年 摘要:近三十余年来,学界对于南京临时政府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具体而言,主要关注的问题如下:其一,南京临时政府的自身问题:其二,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问题:其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问题.此外,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民族问题.教育问题.文书问题 ...

  • 幼儿园校本研训小结
  • 本学年,我园教师紧紧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扎实开展了以“幼儿阅读能力培养”“反思教学”“幼儿一日常规培养”“幼儿安全教育”为主线的园本教研活动。活动中,我们注重引领教师充分挖掘多方教育资源,捕捉多途径教育契机,发现多元的教育价值,鼓励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增强教研对话,在同伴互助及专家引领中提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