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

高月 张鑫和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06日   06 版)

新华社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由此可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未来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现代政治理论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以及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具体体现,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掌握公共权力后,在面对社会个体的差异进行利益分配时,提出恰当的方案,并凭借公正、高效、廉洁等具体的方式和途径加以实施,以争取广大民众信任度的施政能力。这一定义说明,政府公信力的主体是政府及其施政行为本身,客体则是对此进行评价的社会民众,政府公信力理论的出发点应基于政府角度,其水平高低取决于自身的重视程度和经营能力;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获得公信力的主要途径,在政府凭借合法性获得最初的公信力基础之后,其后续的价值理念、行政决策和工作方式是否符合民众预期和意愿,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高低;政府公信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其直接体现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政府可以对其加以利用,使之转化为自身施政行为的感召度和号召力。

由此,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信力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即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及两者间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公信力的主体,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权力,所以相较于民众而言处于强势地位。但如前所述,由于公信力对于政府的存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自觉履行基本职能,完成民众预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当政府需要更广泛的支持时,就必须考察社会中最主要群体的需求,在各阶层间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确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倾斜,并努力争取可分配资源总量是不断上升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系统是一种输出与反馈的机制,从现实中看,大众媒体是最为接近这一机制的体系,尤其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给予公众一个参与政治进程、影响政治决策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放大了政府行为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受到更多的舆论监督与压力,迫使其更具响应性和代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公共环境的改善。

从国内外政治进程来看,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政府未来的方向将从全能型、管制型逐步向专业型、服务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角色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管制型政府的公信力源于其强制力,这一强制力通过无限扩张维护并增强人们对政府的依赖。而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则基于政府的代理人角色,社会公众作为委托人要求政府采取恰当手段达到人民的预期。因此,通过政府职能设置与政府责任的一致、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一致、向公众承诺与承诺兑现的一致、政府取信于民的管理途径与民众信任政府预期的一致,将服务作为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促进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成为动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原因,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对公平机制和开放环境的需求与我国政府职能相对落后的矛盾引发了人们的不满,市场机制所引发的行政权力异化行为——腐败、不正当竞争等,也恶化了人们对政府的评价,而我国制度体系改革的滞后也使政府的信用保障机制难以落实,再加上民众参政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及民意表达渠道的不断拓宽,都对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政府职能与时俱进,重塑政府公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而建设服务型政府则是重塑政府公信力的理性途径。笔者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重塑政府公信力,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政府公信力制度体系。针对目前政府部门存在的职能错位、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明确界定部门分工,制定权力运行规则,切实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并以权责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为目标,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不断优化内部监督机制。完善行政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政府资信制度和问责制度,立足于制度创新,建立政府信用体系。

树立在社会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和媒体应对原则与规章。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危机爆发后重视各个层面的信息,及时与社会公众以多种渠道进行沟通并滚动播报,不断加强透明度,重视舆论引导,以避免由于信息偏差所带来的不实消息的恶劣影响,并为政府的后续应对措施提供条件,避免因恐慌带来的对政府公信力的削弱。

坚持政府的公共性和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将社会公众的需求作为提供服务的导向,并通过绩效评估和社会反馈的方式,对政府服务能力做出评价,并依此做出改进。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要求政府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避免因决策失误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损失,避免因为工作方式的不当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事实上与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是同一命题。建立在民主、法治、透明、高效、廉洁基础之上的服务型政府可以有效地将政府与民众连接起来,获得民众的信任,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相关文章

  • 强化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路径
  • 强化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路径 2016-07-15 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政策措施,职业教育在短时间里获得快速.规模化发展,实现了"规模扩张".然而,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亟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 职业教育督 ...

  • 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建构路径_冯家亮
  • 第28卷 第4期2014年7月 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rnalofHunanUniversitSocialSciencesJou yVol.28,No.4 Jul.2014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殮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

  •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传媒--人民网
  •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汤天甜 2010年06月22日10:48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文章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1999年,黑龙江电视台新开<新闻夜航>专栏,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栏目现 ...

  •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
  • 摘 要 在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之中,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进行了规定,该项内容具有较大的积极性,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在促进公民利益保护.监督红头文件制定权以及实现司法公正上都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在现实中,该项制度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加以重视,本文认为应通过扩大至 ...

  • 20**年统计局工作心得体会
  •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里,社会对统计的要求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化.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统计部门只有在全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才能确保统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统计自身的功能和价值.2011年是山西统 ...

  • 公共伦理学论文
  • 公共伦理学论文 伦理学视角下政府公共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 姓名:王智 学号:[1**********]3 一.导言 政府公共性流失的问题探究,首先我们得面临理解政府的组织伦理以及公共性的定义和特点. 政府公共性 所谓政府的公共性,即政府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 ...

  • 法治城市的特征.意义与建设对策
  •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No.2,2010 Joumal<Guan乎h叫P0licecollege 总第76期sum76 法治城市的特征.意义与建设对策 王克群 内容摘要:法治城市的基本特征是有序化.公信度.高效率.民主性与自由度.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有助于为城市的政治. ...

  •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
  • 总第202期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5-0081-05 城市问题2012年第5期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 刘伟忠 [摘要]协同治理研究在我国仅有五六年的历史,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治理的学理性探讨.协 同治理视角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与政府转型.危机管理和非 ...

  • 我国社会组织的演进历程.现状与发展路径
  •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社会组织演进中的量变拐点,揭示了政治因素一直影响其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政治因素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由于政治因素长期较为严厉的规约作用,至现阶段,尽管我国社会组织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整体上,其发展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人均拥有量比较少.区域服务领域分布不够合理.综合实力比较低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