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进士读后感

十万进士读后感

篇一:十万进士>读后感

“科举像一面巨大的筛子,本想用力地颠簸几下,在一大堆颗粒间筛选良种,可是实在颠簸得太狠太久,把一切上筛的种子全给颠蔫了,颠坏了。科举像一个精致的闸口,本想汇聚散逸处处的溪流,可是坡度挖得过于险峻,把一切水流都翻卷得又浑又脏。”初读课本的时候,我还曾经认为中国的科举制,为这个泱泱大国带来了多少精致的人才,创造了多少辉煌。

但有些东西就是不为人知的,科举制,这个富丽堂皇的名字背后竟有如此之多的肮脏;为我们的民族埋下了如此之多的隐患。也敲碎了多少才子的黄金梦。

“终身”的追求,只为金榜题名。现在看来在表面的坚韧背后,原来古人的心理早已病态了„„而且是病入膏肓。

消消停停千余年,终于没有走通。科举制在清末消声灭迹了,与封建王朝一起封埋了。现在的我们只能在文字上感受那无数才子毕生的追求,但我们是幸运的,不用再在科举制这个翻卷得又浑又脏的水流中,辛苦地穿行了。

篇二:十万进士读后感

近几天拜读了余秋雨老师的作品集受益匪浅,其中对科举制度的描述和见解让我顿时觉得眼界开阔。对科举制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可一看到科举制度是从探索期——辉煌期——没落期的曲线发展变化。从另一方面看由人性化——理性化——非人性化的发展。至于说打到孔夫子就是打到了科举制度的的说法我很不敢苟同,我认为这其实是冤枉好人了。再次,从古至今圣人无几,芸芸众生都为生存机关算尽,危急时候更是违背道德和良知。

先是世袭制度。这种方法是我国奴隶社会种采用的办法,后来在封建社会中也局部实行,称为“恩萌”。这当然是不公平的。后来是汉代“察举”制度,即由地方官员随时发现和考察所需人才,然后向政府推荐。但是还不算正规。到了三国时候就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度”。这种制度是国家委派专门的选拔官吏“中正官”,把各个推荐人物评价为九个等级。这些可以看成是科举制度的探索期。隋唐年间出现了科举制度,余秋雨老师认为:“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我很是赞同。开放以后问题就出现了。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失败是对商人的轻视。不但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也限制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几乎所有人涌向科举考试,一时间竞争激烈就可想而知了。又刻意宣传和烘托进士及第的虚荣心和地位。更给人留下了非参加科举不足以的到世人认同的地步。这是科举制度的辉煌期,也为他的没落留下伏笔。

科举中也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但是我认为那不是科举之功劳。科举制度考试内容

越来越单一,到最后竟然出现了八股文。到这个时候科举考试意义已经不大了。不尽是一种人才浪费,还造就了很大的人才缺口,国家发展步幅艰难。与列强的交锋让我们彻底的惊醒,看到科举制度已经是垂老之年,作为一个被器重了千年的臣子也在人们的不满声中悄悄离去。

从隋唐以来科举制度中有允许自荐的规定,其实是很值得后人借鉴和赞扬的。对考生偶尔的作弊行为惩罚也不是那么严厉。我称这段时间是人性化时期。到后来推荐已经不允许了,但是还不至于说让监考老师关在贡院不让出门,还不至于说阅卷时候不让看考生姓名。于是科举变的理性了。再后来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而且对作弊考生可能是处死,也可能是流放,而且是株连九族。走向了非人性化的道路。

可是我要说罪不在“科举”,在当时的社会制度黑暗;在于科举制度内容的局限:在与对科举外其它事业的轻视;在于人性中原始本性的丑陋。我在这里只能为科举制度感到悲哀,为孔夫子的大起大落感到无奈。

篇三:十万进士读后感

科举制度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的心里痼疾和人格遗传。

其一便是伺机心理:面对那些很多人不情愿放弃的显然是被放大了的机会,苦熬,承受困厄与屈辱,早已成为一种被充分肯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当有一天及第,那种憋了那么久,终于报仇雪恨般涌出来的强烈翻身感,常常让人们心甘情愿的在“隐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隐忍”,然而也是这种感觉,常常让人在及第后丧失了之前那么一个谦恭的自我,而变的嚣张起来。“终于熬出头了”、这句话在中国人身上,往往可能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一种评价,也可能是对那些曾经有过于自己的人的挑衅的开始。所有的一切,大致都是来自于,一种从第一天读书开始,就并不追求自然渐进,而企盼一朝发迹的扭曲的社会心里。

其二,骑墙态势,中国读书人多数是政治和文化之间的骑墙派,两头牵连,都不着边际,难以落地。及第之后便能处置行政,裁断诉讼?调停钱粮,管束赋税?他们或许根本就不具备协调组织能力。然而作为文人和书生呢,大部分的人自从与文化接触开始,便是为了通过科举而做官,素日人生感触往往与落第入仕有关,一旦及第,吟咏又成了一种手段与消遣,以便在官吏间互相唱和,在民众间,加以点缀。在文人与官吏间,皆无以定位,不着边际,无所谓政治品格,也无所谓文化良知,于是在中国,常常也会因为百无一用而变的百无禁忌,虽萎弱却圆通,圆通在没有支点的无所作为中。

其三,矫情倾向。科举的成败关及家庭的全部荣誉,于是因此,家庭伦理的亲情牵累也就必须顾全大局,暂时分割,奉献给那种没有期限的苦读、别离和期待。这本身就是一种与文化相矛盾的了。那些未及第而不敢回家的读书人,可以置年迈的双亲于不顾,可以将新婚的妻子扔于乡间,只怕面子不好看,这样的科举显然开始与正常的人情格格不入,开始可能是出于无奈,但在这种无奈中必然会滋生出矫情与自私。这便是决策者怎么也洞悉不透彻的弊端,一种制度,倘若要以损害多方面的正常人情为代价,那么它就不会长久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存在。而这种对人性,亲情,面子,荣誉扭曲的社会存在,消消停停了千余年,甚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当年唐代新及第的不少进士,一高兴就到

长安平康里的妓院玩乐,却常常发现这些妓女才貌双全,在诗文修养,历史知识,人物评价各方面不比自己差,只是她们没有资格参加科举,面对这些妓女,新科进士多年苦求,一朝得意的全部内容都立即褪色,唯一剩下的优越只不过自己是个男人。长久下去看似,官方,有着规范制度的科举,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开始像是一屋子喝醉酒的人,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醉了,只是那些物品的摇晃与倾斜。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奔着荣誉与面子,乃至于抛妻弃子,而乐此不疲,毕竟少年及第者少。

读了这些,抄了这些,又写了一些,并不是否定批判科举,只是跟随着先生探究,科举在一定程度上,对一部分中国人格的弊病所造成的长久影响。方面一加的主观内容较多,方面二与方面三,是在匆匆中,摘自先生之文,以便自己以后继续感悟,还会修改。


相关文章

  • 项脊轩志读后感
  • 呜呼,今复有几人知震川先生矣!后学卧病在床,枕边无书,读《震川文集》,得《项脊轩志》,诵之再三,至于呜咽掩涕,悲不能止。   项脊轩,先生家一小阁子也,先生读书之处,亦先生之所立于世间人伦道德文章之所。百年老屋,虽加修缮,想来亦常常漏雨;庭中虽置花木,所谓“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读来惟见寂 ...

  • 王尔烈读后感
  • 王尔烈读后感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 ...

  • 分明是对人类良知的一声呼唤--[文化苦旅]读后感
  •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类的内心意识.一个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国,用良知书写了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态,心之所在,处处是花开. 文章的开篇<道士塔>,它以一个"小人物"出卖自己的良知,反映这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敦煌,本该是 ...

  • 国史大纲_读后感
  •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 ...

  • 水浒传片段读后感
  • <水浒传>多年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被封建统治者所痛恶,这与它的积极主题 分不开.这个积极的主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官逼民反"四个字. 杀贪官,老百姓绝对高兴,当然拥护;有人造反,朝廷必然震惊,肯定要镇-压. <水浒传>就是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贪官.反抗朝廷 ...

  • 观后感人生贵在行胸臆
  • 人生贵在行胸臆 --读<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有感 "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无."明代大才子袁中郎引用惠开的话犹如徐徐清风,吹开现代人心理的雾霾. 袁中郎,又名袁宏道,明代杰出文人.他4岁能作对联,10岁当秀才,21岁做了举人,25岁考中进士,27岁出任江苏吴 ...

  • [梦溪笔谈]读后感
  • 在我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这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11世纪中叶以前的很多珍贵的科学史料,同时还记录了作者自己对科学技术诸多问题的敏锐观察.精确实验和理性思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切关注和对日常技艺的应用热忱,具有丰 ...

  • 广西柳州铁一中学20**年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卷(二).doc
  • 绝密★启用前 2017届柳州铁一中学联考试卷(二)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

  • 近代史作业2读书笔记
  • 曾国藩传读后感 姓名: 班级: 学号: 阅读书目:萧一山著<曾国藩传>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最显赫且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毛泽东青年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 <曾国藩传&g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