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修养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互动交流等方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语: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它动员和鼓舞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巨大力量。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放在首位,可见热爱祖国的极端重要性。正是在爱国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够历尽沧桑,排除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建国之行,做一个坚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佳作欣赏:可爱的中国(方志敏)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该国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自强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公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都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尊严,推动祖国不断走向富强、民主、文明。

一、爱国是世界各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或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 在古罗马时代,克吕西翁王波幸拿率兵侵入民族英雄暮各啊斯赤伏刺的国家,为了解除祖国的苦难,暮各啊斯赤伏刺去行刺波幸拿,但不幸被俘。敌人为了使他投降,将他的双手放在熊熊的烈火上烧灼,直到双手变成了灰,他也不投降。这个故事受到俄国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注意和赞叹。可见,爱国作为一种调整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的道德准则,它早已超出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公认的美德。

自有国家以来,世界各族人民都以是否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否为国家贡献力量作为尺度,来评价一切个人、集团、政党、阶级的言行,并据以评判一个国家的社会先进状况。因此,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人们把是否热爱祖国作为分辩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决定赞扬还是唾弃、效法还是惩戒的准绳。爱国在今天已被认为是一种全人类的德行和情操。履行爱国责任是人类走向道德完美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表现,也是衡量个体人格品行完整与否,高低优劣的试金石。

事实上,爱国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弘扬的主旋律。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进行爱国教育。尽管人们较少接触到其他国家宣传爱国的政治论文,但认真观察一下也不难发现,世界各个国家种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措施,无一不同进行爱国教育,加强民族凝聚力,强化国家意识密切相关。

例如,几乎每个到过美国的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美国人那种极强的自信力和自豪感。美国人的这种精神状态不仅来自于对自己国家富强的良好感觉,更取决于美国人接受的政治与道德价值教育。众所周知,美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也非常珍惜自己的民族历史。虽然美国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它很注意发挥历史与传统的价值和力量,用以传播美国精神,鼓舞民众的士气。美国有许多全国性的节日:独立日、国旗制定纪念日、哥伦布日、华盛顿诞辰、退伍军人节、阵亡将士纪念日、感恩节等等。众多的节日活动,实际上是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费城,一位长者路遇一位中国游客,主动提出要驱车为素不相识的人作向导。整整一天里,他带着客人游遍了费城的大小

名胜,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一处的历史,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甚至块独立战争时期的砖。当那位满怀感激之情的中国游客向长者告别时,长者回答说:不必客气,他欢迎世界各地的人们到他的家乡观光。他在费城生活了一辈子,他熟悉这块土地,热爱这块土地。故事中长者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应归结于美国对国民进行爱国教育的成效。

日本是一个具有集团主义传统的国家。二战后,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即从战败的衰微中一跃而起,迅速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并向政治大国迈进,在国际社会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日本人为此沾沾自喜。日本人何以拥有如此的优越感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日本大和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由于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带来得自信力和自豪感。这种民族自信力和自豪感的取得也正是实施爱国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是东南亚一个美丽的海岛城市国家。它的国土面积很小,资源不丰,但它却在短短的二十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工业国,与韩国、香港和台湾并称“亚洲四小龙”。新加坡经济的腾飞,除了与其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的原因外,还与它善于用儒家文化的人本、谐和、合作精神培育国民直接关系。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在公开演说中说:“我们不是马来人,不是中国人,不是印度人,也不是西欧人。我们应该不管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差别,大家作为新加坡人团结起来。”以此为精神,新加坡掀起了造就“新加坡人”的运动,要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新加坡人”而不是某一种集团的成员,号召“不分种族。都要在国旗下效忠。”自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界政府都奉行各种族人一律平等的政策,强调各种族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宽容、和睦相处。这也成为新加坡政府对国民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它国家,诸如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伊朗等,都十分注重对本国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德国,凯兴斯泰纳(1854—1932)的教育理论影响相当深远,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被国家法律认可。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教育要培养公民确立为国家服务的观念。他认为,国家是引导人们进入到道德生活的一种人类团体。他主张对学生进行有关公民知识的教学,教育者的责任是使学生“了解国家的任务,激发学生由于对国家任务的了解而产生的公

民责任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时,对学生进行“性格训练”,即对学生进行公民的道德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忠诚精神。

当然,我们所倡导的爱国教育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推崇的“爱国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与侵略、掠夺、扩张、霸占别国的领土和利益相联系,这是由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倡导的爱国教育,包括反侵略、反霸权的内容。

二、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是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简洁表达。它指公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所具有的国家意识、爱国觉悟和爱国行动。爱国思想的系统化和意识形态化就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就其最基本的内容而言却是相同的。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里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感情。其实,爱国主义既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伟大情感,也是人们对国家忠贞不渝的坚定信念,还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祖国母亲的一种责任感,更是激发人们自强奋发、努力工作、拯救国家、为民族争光的强大推动力。

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与一体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它通常是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加以提倡的。作为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作为政治原则,爱国主义是一种政治标准,在政治上充当衡量一个人忠奸的基本价值尺度。一个人是否热爱和忠于自己的祖国,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祖国,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她首先就是我们脚下这块世代生息、繁衍的广袤土地,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我们对祖国的爱就源于对这片哺育自己的土地的最朴素而真挚的

爱。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最初认识和熟悉的都是自己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随着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增加了对祖国广阔土地及其风貌的认识,从而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扩大为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无论是远离故乡的游子,还是远涉重洋的侨胞,都对故乡、故土有着深深的爱恋,他们常常随身珍藏着一瓶家乡的水,或者一捧家乡的泥土,表达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1830年,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在出国深造时,朋友送给他一瓶装满了祖国土地的泥土。在此后十余年的国外生活中,这瓶祖国的泥土始终陪伴着他,给他颠沛流离的海外生活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他生命垂危之际,肖邦嘱咐妹妹:波兰的反动政府不许我的遗体运回华沙,但我希望至少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一个爱国音乐家的拳拳赤子之心。

热爱各族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因为她拥有辽阔的土地、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更因为她拥有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亿万各族人民。古语说得好:“民为邦本”,没有人民的土地,无论怎样富饶美丽,也不过是一块未开垦的原始的蛮荒之地。各族人民是伟大祖国的根本所在,是伟大祖国的创始者,祖国和人民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热爱各族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没有人民的祖国是不存在的,离开人民谈爱国是不切实际、毫无意义的。历史证明:所有爱国者都热爱自己的人民。我国古代尚且有许多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爱国者,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无产阶级爱国者,更应该做到毛泽东高度赞扬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时,提出的以鲁迅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曾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我们在谈论爱国主义时,常常把祖国与国家当作相同的概念使用。实际上,在阶级社会,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祖国”更突出民族性和自然属性,指居住在一顶疆域内的单个或多个民族的人民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劳动,进行物质文化交往,形成的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心理关系于一体的社会共同体,主要包括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国家”则强调政治性和阶级属性,指在阶级社会中,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实施

阶级统治而建立的政治共同体,主要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军事警察机关等强力政治机构组成。可见,我们不能把祖国和国家完全混同,不能误以为爱国家就是爱祖国的全部内容,而忽视对故土和人民的热爱。同样,国家离不开国土和国民,国家是分裂还是统一,是兴盛还是衰败,都与国土完整与否、与国民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爱国家是爱国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政治内容。

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不管我们个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我们的祖国是发达还是落后,爱国应是忠贞不渝的。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举,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中华民族历史上许许多多爱国故事,感人肺腑,流播四海,代代传颂。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是由人们与祖国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国度里,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个人的生存依赖于祖国的生存,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祖国的发展,个人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的地位。祖国兴则国民荣,祖国辱则国民耻,这是历史的经验。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有长有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多有不同,经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甚至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民族之间还曾发生过流血冲突。但是,历经数千年大风大浪的考验,整个中华民族却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4、同仇敌忾、抵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自由和和平,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在中国历史上,所有侵略者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也正是在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精神,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四、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集中整个民族的智慧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正如胡锦涛指出:“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而感到无比自豪,都应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都应该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什么时候团结统一,国家就强盛安宁,什么时候分裂内乱,国家就积贫积弱。历史的真实景象,已牢牢地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之中。因此,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反对分裂国家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绝不会有丝毫犹豫和退让。骨肉离别和纷争,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只有骨肉团聚,祖国统一,才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远播海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长期的内忧外患,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了山河凋敝、国力日衰,受尽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无数爱国志士发奋图强,努力探索和寻找民族复兴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爱国主义在推动祖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的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华

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以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人心齐,泰山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多少代人所企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的奋斗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征程指明方向。

爱国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爱国主义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是由人们与祖国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国度里,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个人的生存依赖于祖国的生存,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祖国的发展,个人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的地位。祖国兴则国民荣,祖国辱则国民耻,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世界各个民族的公识。正因为如此,爱国主义才成为凝集人们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人们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反抗侵略,振兴国家。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有长有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多有不同,经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甚至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民族之间还曾发生过流血冲突。但是,历经数千年大风大浪的考验,整个中华民族却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是什么力量把这众多的大小民族团结、凝聚在一起的呢?正是伟大的爱国力量。

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向心力。过去,许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正是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一心投向伟大的爱国事业。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建设和改革,不顾生活的环境、背景,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出钱出力,献计献策。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其图民族之强事业曾得到很多海外侨胞的鼎立相助;新中国的建立,也凝聚着海外侨胞的惓惓之忱。昔日的陈嘉庚,当今的杨振宁、李政道等,之所以身在异域而心系祖国,就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巨大的向心力存在。

爱国主义还是一种强大的感召力。祖国养育了她的国民,国民为国效力作为回报,这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知恩图报的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人们在光明和美好的前景充满信心,为此努力学习和工作,直至在特殊情况下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视频资料——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实行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古以来,国家都不是抽象的,总是与具体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的中国,由于都与剥削制度相联系起来。但是,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对国家实行管理。因此,在新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应该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实行热爱祖国与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祖国统一相统一。热爱祖国,就要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牢固确立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祖国尊严重于一切的坚定信念。要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行为坐斗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案例探讨:课堂上的交锋

一位原为记者的中国留学生,赴法国巴黎某大学就读,在第一堂对话课时就受到了教授的“挑战”。

教授:“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你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留学生:“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讲的东西。”

教授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我可以知道您来自哪个中国吗?“

“先生,我没听清楚您的问题。”

“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霎时,全班几十双不同颜色的眼睛一齐扫向了中国留学生和一位台湾同学。

中国留学生沉静的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随后,那位台湾同学在教授和同学的注视下也重复一遍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授似乎不甘心,提出一个更大难度的问题:“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中国留学生站了起来,一字一板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家的我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这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离开了讲台走向中国留学生,一只手放到他的肩上,轻轻地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大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是的,整个世界对中国的评价就是从我们自己的表现的来的。我们自尊、自强,并且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赢得世界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尊重。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只有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才能使每个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获得共同发展。因为: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国家的产生是民族和文明发展成熟的标志。国家不仅能够凝聚民族的意志、代表社会成

员的利益、动员全民族的力量、规划全社会的未来,而且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高代表者。尽管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部分职能也处于变革之中,但是,国家作为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未变,国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唯一代表者地位和功能未变。在今天的世界,哪个民族削弱了国家的地位和能力,哪个民族将面临毁灭性的生存危机。这已被当代世界历史所证明。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最强大的独立主体。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和功能提出挑战,全球主义与区域主义(区域性经济联盟)挑战国家的主权。民族国家的权力开始发生变化,一部分转移给世界性经贸组织,一部分转移给基层民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主体地位的削弱和消失。今天的国际社会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以民族国家为国际社会的互动主体。无论是区域性的经济联盟,还是跨国公司,都不具有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中最强大的最具权威的无可替代的主体。无论与一个国家内的何种组织和个人做何种交往和互动,都必须首先与这个国家打交道,并征得它的认可,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是促使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主体间最具权威的相互制约和抗衡力量。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却不可避免地受大国的影响和控制。经济全球化在为各民族国家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借机控制世界、控制他国,窃取别国的利益创造了机会和条件。目前,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企图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本国利益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是维护本民族权益,抗衡大国控制和掠夺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这种抗衡大国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权威力量是任何其他组织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某些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迅速,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上升,已经成为其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企图遏制中国,继续分化和西化中国。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斗争事实也告诉我们,不论他们对中国采取何种斗争策略,遏制中国,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战略始终未变。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经济全球化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结果,是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还是国力衰退?应该说,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有成熟的心态和足够的经验应对世界的新情况。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机会,迎接挑战,发展国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目的。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既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又要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危险,维护国家的安全。

(3)要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教材提出,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关系的问题上,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同时,树立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的路却同样宽广;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等观念。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不管我们身处何地,也不管我们的信仰之间的差别,作为中华儿女,爱国之情应终身不渝。

2.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一点反映了科学家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辨证统一。各国科学家为自己祖国的科学事业忘我工作,力争多出成果,同时又把自己的科学成果无偿或有偿贡献给世界各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幸福服务。真正的科学家,首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同时又是国际主义者。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维护国家统一和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要求。如果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变的没有必要的话,那是极大的错误。事实上,越是在国家之间交流增多和经济一体化的时候,越是加强对国民进行国家观念、民族利益观念、防止侵略和渗透观念的教育。帝国主义一刻也没有放弃过侵略和掠夺意识,政治上扩张,经济上扩张,文化上渗透,这是它们的本质所在。因而,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仍是非常有必要的,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对侵略和颠覆。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和同胞亲人的眷恋与热爱,中华各民族才能够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中华民族同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对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败类极端鄙视,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无比崇敬。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根主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根主线。

团结统一。植根于中华大地,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度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

爱好和平。这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

方面,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礼仪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唐僧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勤劳勇敢。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精神。自古至今,勤劳勇敢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勇敢也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它要求人们无论是遭遇险风恶浪,还是面对权势强暴,都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要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重要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

富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不断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进入新世纪,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凸现民族精神,还能使人们能自觉自愿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在现当代历史中震撼人心的新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富于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倍加珍惜。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和培育。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新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生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不积极吸纳和弘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而没有民族精神作为依托,时代精神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是实干兴邦的行动,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它注入了实践的鲜活力量,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要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不坚持改革创新,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障。党中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中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够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与机制,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

1、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我们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社会的创造活力就会被扼杀、生机就会被窒息。当今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在不断推向前进,迫切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作为动力和源泉,坚持以

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同时,要继续深化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仍任重道远。要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要通过经济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为我们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改革。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更加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4、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推进文化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

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提高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激励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5、人才是第一资源,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都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就要努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鼓励社会通过良好的竞争机制来选拔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推动我国优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把人才强国的战略落到实处。

(三)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巨大力量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军。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最少保守思想,敢于冲破落后的、陈腐的观念。当代大学生有较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素质,思维比较敏捷,最具创新潜力。在已举办多届的高校“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已经充分证明当代大学生是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群体。大学生要带头树立创新意识,保持创新锐气,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当代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高等教育创新的工作力度,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同学们在大学里学习,可以接触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创新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导师和楷模;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仪器和实验设备,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逐渐积累起广博的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形成一个个相互砥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科研团队,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锻炼才干。

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下苦工夫学习,学习

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努力打好创新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提炼研究题目,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第三节 做坚定的爱国者

一、保持和发扬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强的民族,虽历经苦难,遭受屈辱,但始终坚强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我们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保持和发展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夏代,我国就有了最早的历法—“夏历”,并有了最初的文字。在商代,就已经有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并已知道用铁,掌握了制陶技术。在西周,农业生产中已使用不少青铜工具,产生了专门的制铁业。在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数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几何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地理学、生物学和医学、药物学、兽医学都有了重要的发展。战国时期,在社会的大动荡中发明了指南针,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期建造的著名的都江堰水利浇灌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两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爱张衡发明了研究天象的浑天仪和测地震的地动仪。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大作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骞出塞、班超使西域,为发展汉帝国与西域的联系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丝绸之路”已经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谊的象征。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重大发展。文学上出现了建筑群星灿烂、文豪辈出的盛况,对古代欧亚文明的发展产生

过重要的影响。北宋时期的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沈括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作出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贡献。元代,在毕升印刷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锡活字和木活字印刷术,并传到伊朗,此后,又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代,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科技著作,如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木草纲目》、科学家宋应星的《开工天物》、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地理学家徐光祖的《徐霞客游记》等等。清代的数学家吴其浚,特别是铁路工程学家詹天佑等,对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祖国发展迅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弹一星”让世界震惊、“神舟”号升天使众人关注。我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处于世界前列,煤炭、水泥、钢铁产量在世界上居于榜首,我们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些成就举世公认。虽然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还不够富裕,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国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很快。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伟大的中华民族人才辈出,成就辉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由些树立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虽然我们国家现在还不是很发达,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落后主要是由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掠夺造成的,这不能成为我们妄自菲薄,存有民族虚无主义心理的理由。民族自尊是一个可贵的国魂,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失去了民族自尊,犹如一个人丧失了自尊,就没有任何希望,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饥荒,有个叫黔熬的富人准备了食物在路边,等饥民来吃。有个饥民走了过来,黔熬冲他喊:“嗟,来食!”那个饥民不屑地回敬道:“我正是不受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其骨气、自尊受到世人称赞。廉者不饮盗泉之水。现代学者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其操行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奥走运会升旗时体育健儿的举止神情,也是民族自尊心的一种体现。自尊、自爱、自信、自豪、是做人,也是爱国首要的人格特征。

当前,我们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正在深化改

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外国的有利

条件,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因此,一切惟我独尊,盲目排外的

思想和心理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一个民族的心态问题。我们讲的爱国者应当具

有自力更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并不排斥开放和引进、借鉴一些人益于国家建设

的经验,博采众家之长,不能将自己封闭起来,“闭关锁国”,更不排斥有利于民

族振兴富强的理性思考和战略选择。

同时,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还应当发扬

国际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一个

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各

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既是爱国主义事业,又是国际主义事业。离开了

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决不是无产阶级所主张,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把爱国主义

和国际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思想,是人类精神宝库的一大财富。

总之,作一个坚定的爱国者,要有民族自尊自强的心态,既要反对民族虚

无主义,也要反对民族狭隘主义,把倡导民族自尊自强与虚心向外国学习,发扬

爱国主义与发扬国际主义结合起来。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伟大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56个兄弟民族坚持团结、平等、互助和共同发展,为使祖国繁荣昌

盛而努力奋斗!

做坚定的爱国者,应当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分

裂,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促进民族团结、平等互助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定,并将继续加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

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宪法第52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爱

国主义的法定原则,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之所在。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还不尽如人意,但我们相信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实施,有全国人民的支持特别是通过各少数民族兄弟自己的艰苦努力,那

些地区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走向富强和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纪元。但是,

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香港和澳门曾分别在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了祖国,台湾则仍被国民党所盘踞,国家

统一大业尚未最后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中国人民包

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共同愿望。正如邓小平生前所说,实现

国家统一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的感情,分裂状态是违背民族意

志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确立,在考虑和平解放台湾问题进而扩展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过

程中,邓小平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邓小平

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代表团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

的提法。他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

统一的国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此后,邓小平从各个方面对“一国两制”构思进行了阐发,构成了完整的实现祖

国统一的战备构想,并具体提出来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和政策。“一国两制”构

想具有科学的含义和丰富的内容。概括地说,就是在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

变。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是承诺放弃使用武

力。这是因为,能否实现和平统一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意

愿。针对外国势力的干涉和“台独”势力,不承诺放弃武力,是有助于和平统一

的。

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政府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既定方针。体现着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新

思路,符合中国的实际,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1997

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香港、澳

门两地区高度自治,社会稳定,经济继续繁荣,人们安居乐业,这在实践上证明

了“一国两制”构想是切实可行的。我们相信,台湾问题也会在这一伟大构想的

指导下,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三、增强国防观念

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

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与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

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观念

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

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

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大学

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要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

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口号和激情,更是扎扎实实的行动,大学生要把爱国之情

化为报国之志、强国之行,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第一,培养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

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

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

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有了对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历经劫难而不倒,始终不屈不挠进取奋斗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有了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迎接挑战,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现实中国的认识;有了对伟大祖国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认识,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形成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志向。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

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主题演讲;我和我的祖国

[教学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问题探讨]:

1934年,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赴美留学生,1943年完成了美国第一个军事导弹的设计,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49年,钱学森已经是世界公认的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去,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学者撰文,说钱学森“是帮

助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科学家的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在外国虽然有优厚的生活待遇,但是钱学森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祖国。他听到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后,更坚定了以自己的科学成就为祖国服务的决心。这引起了仇视新中国的美国政府的不满和愤怒。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恶狠狠地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不久,钱学森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收到残酷折磨和迫害的钱学森,为坚持真理和正义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他一心向往祖国始终不渝。1955年9月,在当局政府的关怀营救、美国友人的支持帮助下,钱学森冲破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种种限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和妻子蒋英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面对巍峨的天安门城楼,他感叹道:“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钱学森一回到祖国,就全身投入于中国导弹、核武器、火箭技术等研究试验工作中。1980年5月18日,当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身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两年后,大洋彼岸传来了回声。合众国际社播发的一篇题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文章中写道:“正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198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现在,由他负责研制的火箭,正在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你怎样看待钱学森的爱国情结?

[思考题]:

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3、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4、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怎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5、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6、大学生怎样培养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一周

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胡锦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5月5日。

5、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推荐书目]:

1、《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张万年主编:《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文章

  • 转型期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培育问题初探
  • 摘要: 个人品德修养是个人品德建设的关键,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培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公民道德素质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针对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目前存在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过度关注自我.缺乏对理想的行动力等问题,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开展丰 ...

  •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养
  •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应该是全方位的,是自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作为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生,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的重担,因而加强自身的修养更 ...

  • 1思想道德修养
  • 思想道德修养 一.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 ...

  •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构建和谐校园
  •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现状及成因,探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以增强和改善高校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和谐的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修养 和谐校园 从孔子提出的" ...

  • 领导干部要锤炼品德修养
  • 2013.11.02 12:24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李敏武 字号:[ 大 中 小 ] 良好的品德修养是领导干部立身做人.立志做事.立德为官必备的基本修养,是永葆政治本色的重要保证.干部锤炼品德修养,要从思想认识上出发.日常生活中历练.学习工作上提升,着重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

  • 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 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奠定重要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水平的高低.道德修养的好坏,是判断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人格优劣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章程>多处对共产 ...

  • 高考思想品德鉴定
  • 该生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有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在写下自己得过什么奖状什么的,差不多就这样吧! 补充回答: 范文回顾高中三年,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我已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英语知识进行 一般商务活动,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在思想品 ...

  • 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 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王斌斌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秦川镇西小川小学 730311) 内容摘要: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难点之一,班主任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达到树德育人的目的.本文就班主任所开展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制定.策略实施.效果评估 ...

  • 024[德育原理]
  • <德育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一.简要回答 1.德育目标具体化及其必要性? 德育目标具体化是指把国家(或学校)总体德育目标分解成不同工作阶段,或不同工作部门所实现的各种具体目标. 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德育目标能否得以落实的关键.因为总体德育目标往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

  • 国旗下讲话(加强道德修养,完善自我人格)
  • 加强道德修养,完善自我人格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高二13班的龙婷,我今天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加强道德修养,完善自我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能够急人之所急.能够信守承诺.能够拾金不昧.能够助人为乐.能够助你健康成长.富有爱心的高素质高品位的朋友.孔子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