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政治思想异同

老子和庄子政治思想异同

[论文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扮演重要角色。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老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奠基人,庄子则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又一重要集大成者,两人作为道家这一先秦重要思想派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必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道家观念的精髓,同时,由于老庄生活年代、人生际遇等等个人生平经历上的种种不同,他们的思想主张必然也存在差异之处。

[关键词] 道家政治思想 老子 庄子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先秦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两人,可谓是中国道家思想之鼻祖,亦为中国道家思想所宗主。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体系,再不能越出庄老两书之范围,亦不能超过庄老两书之境界。”充分的肯定了老庄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一)小国寡民

老子对他理想中的社会描述道:“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否认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经过感悟、体验和总结而升华出的一种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乌托邦。

(二)无为而治

在政治方式上,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最高境界,他说:“为学日益,为益日损。损只又损,以至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

由上所述,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也是被后世统治者采纳,在汉初达到鼎盛时期,“文景之治”的盛况与其实行的“与民休息, 无为而治”是分不开的。而《道德经》和老子道家思想对中国思想的影响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道互补。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庄子在政治思想上,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在个性上主张逍遥,本性自足,在存在论上主张万物一体。

(一)逍遥游——政治自由

游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而《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的总论。逍遥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的状态。

他认为民靠其常性生活,而不受外表的干涉,就是过上了很自由的生活,也就是逍遥游。他在《马蹄篇》中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天放”,是自然而放任的意思,亦即是极端自由的意思。他认为人民一切的不幸,是来自政治的干涉。他在谈到政治时,攻击仁义的不足,一方面认为仁义不是人之本性;另一方面,认为就算是最好的干涉也不如不干涉。

游世思想的核心意识是“不认真”或者叫做“放弃认真”。不认真的看待现实社会的一切,以此把个人从社会生活的黑暗压力中解救出来。

(二)窃国者诸侯——社会批判

庄子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他不同与老子的独特之处。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君乎牧乎”这样的统治制度不过是愚者的固陋之见,仁义不过是诸侯用来窃国的工具。

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上所称道的圣人。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认为,历史是由圣人所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由圣人所制定的。但是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实际上不足以为圣。

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庄子认为,所谓的伦理规范,都是与真正的“天道人德”相违背的。仁、义、礼、智这些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愈是败坏,礼仪规范也愈是隆盛。为世人多所称赞的名分与知识,正是使人类社会的道德衰败的凶器,名与知不仅不能使人的道德良善,反而却只能使道德愈加败坏。

老庄道家哲学是智慧之学,它以“道”为最高的准则,连缀于自然、社会、生活各方面之中,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老庄思想以“道”为原则和依据,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主张“无为而治”,建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彰显了未来社会的生活图景;老庄“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启发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政治思想上与儒家讲礼治、法家讲法治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道家政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南怀瑾选集.第四卷
  • 南怀瑾选集.第四卷 作者:南怀瑾著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第1版 页数:648 章节目录 禅宗与佛学 一.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 二.佛学内容简介 (一)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印度上古的形势与国情 (三)释迦出家成道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 1.建立师道的庄严 2.破除印度传统的阶级观念 3.归纳印度上 ...

  • 道教与道家
  • 道教与道家 蒋贤森 2152001037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 ...

  • 大学语文复习题目与答案
  • 大学语文复习题 第一篇<大同> 一.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 ) . A. <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 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 ...

  • "真者""诚者"阅读及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 ...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思想的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则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是社会学的分支科学. (社会的构成因素:人口.地 ...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
  • 春秋战国时期(周秦之际),学者辈出,各着书立说,欲以改制救世.学者不止一人,流派不止一家,着书不止一种,故称之为"诸子",又谓子"诸子百家",又谓之"百家争鸣".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乃百家之背景也.<庄子·天下篇 ...

  • 浅谈老庄哲学思想
  • 题目:浅谈老庄的哲学思想 学生姓名 李艳玲 学 号 2011101063 专 业 汉语言文学2班 年 级 2011级 浅谈老庄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庄哲学可算是一枝奇葩,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道家思想也成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道家.道家的"道".&q ...

  • 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 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时间飞速,一晃又是一个学期过去了.在这个学期我就读了<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这门课,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在这门课当中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什么是文化?或则是什么叫做中国传统文化?懂的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关系?任课老师是从四个伟大人物(孔子.庄子. ...

  • 平中要:西方哲学与中国历史--兼论汉语思想载体
  • 这看似两个并不相关的范畴,就是我思考的切入点.一直以来,在比较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异同上,我总感觉这种类比非常牵强.比如说,在两种哲学(如果那些汉语思想者的思考,也可以用西方对于"哲学"的定义进行描述的话--虽然,我认为从这个角度出发,这种定义的挪移就是不可能的)所思考的对象上,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