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社会流动

第二节 社会流动

有人曾经贫穷但现在却很富有,这是一种变化;有人以前有稳定的工作可现在却处于失业状态,这也是一种变化,无论是社会成员个体,还是阶级、阶层等社会群体,都不会永远固定在其社会地位上,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其变动社会地位,不管是变好了还是更糟了。这就是社会流动。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如果说分层研究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的话,那么社会流动研究是从动态的历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的。

什么是社会流动?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是什么?社会流动有何社会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具有哪些特点?这就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一) 定义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而言,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社会流动”不仅指向上移动或社会地位的改善(向上流动),也可能向一个较低地位移动(向下流动)。个人地位无论是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都叫垂直流动。

(二)社会流动类型

社会学家通常分析两种社会流动: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第一种类型即代际社会流动,是将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其子女或孙子女所获得的社会地位相比较而言的,参照基点是父亲或母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

代内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在其一生中的社会地位变动,参照基点一般是自己的最初职业。例如从奴隶到将军,从贫穷到富有。不过这两种类型都会既包括向上的流动也会有向下的流动。

(三)社会流动的条件

1、 影响向上流动的条件

其实影响向上流动的因素可以是来自个人的,一个人有能力,或者受到很高的教育,就有条件改善自己的境遇,向较高的社会地位移动。另外的影响因素来自于社会,由社会或经济体系而非个人成就的变迁所产生的向上流动,叫做结构性流动。有研究表明,在特定社会中,有两个条件似乎特别容易产生向上的流动:

①先进工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不需要多少技术的低工资、低地位的工作逐渐减少,并且这些工作最容易被机器替代。同时,更多的中、高水平的工作添加进来,给人们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

②大规模的学校教育

更多高级工作岗位的产生,使得父母地位较低的子女只有受到知识和培训才能从事这些工作,达到向上流动。发达社会试图用公立中学和高等教育制度来满足这种需要。 ③大众传播、城市化与地理的移动

这些也是与高水平向上流动联系在一起的因素。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外界的信息,向人们展示向上流动的美好前景,这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激发他们有所行动。城市规模扩大将大量需求并吸引人口居住并参与服务和建设,为向上流动提供契机。地理位置的空间转移可能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和创造美好生活。

④社会政府形式的影响

向上流动与一个社会政府形式之间有一定关系。独裁政府一般对向上流动和收入平等有消极影响,而民主政治一般具有积极影响。

在有些社会里,很多人的向上流动,是平等竞争的结果,还有一种是提携式流动(sponsored mobility),也就是精英们从中产阶级中发现有前途的新人,然后有意识地把他们吸收进地位更高的阶级,这一过程被称之为提携式流动。这在英国比较常见。

不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条件:

传统社会提供的上层社会位置很少,人们就很难再向上流动。在相当封闭的社会,像印度,身份地位的流动可能受到传统或法律的禁止;另外,工业化并不总是保证向上流动,因为地位较高的工作岗位上的人数可能相当稳定,没有空缺,职业发展又少,结果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非常难,像在印度和埃及。

2、影响向下流动的社会条件

常识可能告诉人们导致个人向下流动的条件就是导致向上流动条件的反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得不到教育,很小就结婚,或者拉扯一个大家庭都与向下流动有关。如果生在一个大家庭,它不能给所有孩子提供受教育机会和其他有利条件,这就可能会导致向下流动。城市生活促进种种形式的流动,但农村生活和小城镇常与较低的流动率相关。

二、社会流动的社会意义

一个社会中社会流动的状况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一)对个人来说,大多数人都希望通过各种合理途径去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具有较多社会流动机会的社会中,这种愿望是可能实现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可以通过合理的地域或职业流动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地点或工作岗位。从本质上讲,向上流动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向下流动往往会使人们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

(二)对社会来说,正常的社会流动更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社会流动首要的社会功能在于,它能有效地缩小各阶层之间的距离,并因此缓和因社会分层而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

缺乏社会流动会使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僵化,矛盾尖锐,严重时还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其次,社会流动有助于社会选拔人才。

通过合理的社会流动,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分布,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并促进社会发展。但从另一方面讲,每个社会都要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对社会流动加以适当控制,避免在一定条件下,过量的和盲目的职业流动与地域流动,有碍于正常的经济及社会生活秩序。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失”,对这些地区是有损害的。 社会流动已成为评价一个社会的分层体系良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社会流动可能性较大的社会是开放社会,是工业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发达社会,依赖自致身份地位;一个社会流动可能性较小的社会是封闭性社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前工业化社会一般相对封闭,特点是更依赖于先赋性身份地位。

在我国的许多历史时期中,各阶层之间都有一定的开放程度。在传统小农经济中一般农民通过财富积累可以成为地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正朝着开放性发展,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这种趋势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当前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目前总体看来,社会流动已成为稳定的常态。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的特点对社会流动产生很大影响,下面就从这样的一历史时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当前社会流动的特点。

第一,社会分化呈多样化,常态化趋势,加快了社会流动。

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化程度低,同质性强,社会流动率也低,主要表现在:

(1)工人、农民、干部三种身份间隔绝;

(2)同一身份内具有同质性色彩,收入差不多,社会上可供选择职业少,人们工作地点与工作单位都很稳定。

(3)社会成员获得某种社会位置取决于许多先赋性条件,如接班(子承父业),走后门(利用亲属网络),使个人与其社会地位关系很牢固,使个人终身固定在一种社会地位、束缚于某一阶层成为可能,这就强化了社会结构的刚性,使每个社会成员所在的层面缺乏有效的社会活力。

1979年以来,社会分化呈多样化,常态化趋势,整个社会异质性增强,加快了社会流动。在提倡发展多种经营,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向服务业转移,社会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空间,长期计划体制下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制约了人才合理流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改观,并逐渐正规化,使人才能够按照市场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流动和被使用。

第二,注重个体利益,已成为社会成员在社会流动中重要的行为特征。

1979年以前,人们社会流动行为取向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1)个人对社会流动的选择余地很有限,开放的社会地位不多,当时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集体行为,而不是个人选择。如60年代的知青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

(2)人们对于社会流动考虑更多的是“国家需要”,以建功立业为基点,并鄙视出于个人功利与生活安逸考虑的流动趋向。那时年轻人主动去西藏、新疆、青海等边远地区工作。

改革开放后,人们社会流动表现出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觉醒,更注重现实生活质量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在谋求职业时,人们更多地考虑到“实惠,收入好不好,职业环境和待遇怎样,自己在这里有没有发展前途”等;而社会也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越来越尊重个体的选择,制定规则,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第三,受教育程度已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流动的最重要的因素。

改革前,尤其是十年动乱期间,学校正常的上课秩序被破坏,学生不上课,老师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能正常工作。知识无用的价值观普遍存在,知识分子的声誉和社会地位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进而又迎来科学的春天,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教兴国”,终身教育等观点被社会接受。知识和知识分子受到了社会的重视。教育成为社会成员实现向上流动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拿职业选择来说,个体的文化程度对其有很大影响。社会成员职业地位的高低序列同人们文化程度的高低序列基本上是重合的。

第四,户口对社会流动制约作用逐渐淡化。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含义,一是设定严格的城乡界限,二是区域之间居民的户口有极强的固定性和封闭性。户口对于社会成员获取职业地位有十分重要作用,从而决定人们的职业类别和社会地位。

中国政府1958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登记条例》及一系列补充规定组

成了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的人口相互流动,加固城乡差别,从而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即“二元经济模式”,为全面加速工业化,实行农产品价值“剪刀差”制度。大量的乡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80年代以前,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间封锁很严,“农转非”只有四种途径:考大学,当兵提干,厂矿招工和走后门,当时限制农转非比例为每年1.3‰。

1984年,农民户籍管理松动,《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可自理口粮到小城镇落户。农民开始进城。80年代最初几年中,乡村实行“离土不离乡”,就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政策,鼓励到乡镇企业和其他乡村地区非农产业转移,到80年代中期,这种吸收能力趋于饱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除此之外,不同地域的人才流动频繁,比如大学毕业生就业,可以不要户口而留下来创业。

以上是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几个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某些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价值观念上,“官本位”意识浓,很多担任官职的人具有只能上,不能下思想,形成壁垒,影响流动。也存在着传统观念的“安土重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进而阻碍社会流动。

但从总体情况看,随着我国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社会流动将持续下去,是社会分层体系向良性化发展。


相关文章

  • 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
  • 2009年7月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ul.,2009第25卷第3期Journal0fNanjinsCollegeforPopulationProgrammeManagementV01.25No.3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 黄匡时1,王书慧2 (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 ...

  •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利贫困问题论析
  • [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 发布日期:2012-09-07] 汤夺先/王增武 [作者简介]汤夺先(1977-),男,山东邹城人,博士,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从事都市人类学.民族社会学与区域民俗学研究,安徽合肥230601:王增武(1985-),男,安 ...

  • 11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 社会不平等 广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美国学者赫勒) 2. 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探索者 卢梭 <论人类不 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证了不平等 ...

  • 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途径和策略
  • 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途径和策略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一.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一)社会流动及其合理性的判定 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上的升降与变换.社 ...

  • 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 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以厦门大学为个案 郑若玲 2012-8-19 10:28:53 来源:<教育研究>(京)2007年3期第46-50页 [专题名称]高等教育 [专 题 号]G4 [复印期号]2007年06期 [英文标题]Influence of University Entran ...

  • 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引发的社会问题
  • 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引发的社会问题 摘要:流动人口是一种广义迁居人口,利用四普资料抽样数据和1995年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本文研究我国人口流动分类和原因,流入流出地的分布,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婚姻状态.文化.职业分布等,以及人口的流动对社会造成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流动,社会问题,流入和流出. ...

  • 教育社会学第二次读书笔记
  • <流动儿童发展的跟踪研究>读书笔记 曾丰又 2013013012 <流动儿童发展的跟踪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一本系统地分析流动儿童学业与社会融合发展状况的教育社会学著作.作者周皓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长期从事人口统计与儿童发展研究.我选择本书进行阅读思考 ...

  • 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
  • [摘 要]以美国和中国为考察对象,对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进行现象学分析,探讨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关系的解释取向,并分析影响二者关系的具体因素,以促进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 [关键词]教育 社会阶层流动 关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3 ...

  •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 作者:翁洁 桂海论丛 2007年06期 中图分类号:D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1-0030-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流动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多.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