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史学思想新论

  摘 要:黄宗羲作为清代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其史学著作颇多,有《行朝录》、《金石要例》等,他的史学著作蕴含着他那经史并重、经世应务、寓褒贬于史等具有理论价值的独具时代特色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陶铸成了自身通达明识的史学体系,代表了中国十七世纪史学思想的较高水平,成为我国古代史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明末清初;黄宗羲;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83-02  黄宗羲(1610-1695),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历学家、算学家、藏书家、科学家、史学家,清代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其史学著作颇多,有《行朝录》、《明史案》(已佚)、《弘光纪年》、《金石要例》、《明儒学案》等,他的史学著作蕴含着他那经史并重、经世应务、寓褒贬于史等具有理论价值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诚如梁启超所说:“梨洲学问影响后来最大者,在他的史学。”他的史学思想很丰富,具有新的内涵。现择其要有以下几端:  一、经史并重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许多知识分子“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薄文苑为词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已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其规为措注,与纤儿细士不见长短!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黄宗羲反对这种误人误国的空疏学风。  在黄宗羲看来,“人不通经,则立身不能为君子;不通经,则立言不能为大家。”  黄宗羲认为读经、读史是治学的基础,因为六经载道,史籍记事,道不离事,事中寓道,六经之道,皆寓史籍。黄梨洲说:“读书当从六经,而后史、汉,而后韩、欧诸大家。浸灌之久,由是而发为诗文,始为正路,舍是则旁蹊曲径矣。”  黄宗羲认为经史无轻重之分,主张经史并重,要同等看待,经是“原”,史是“委”。“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黄宗羲经史并重的思想,有一定的师承和家学渊源,其父黄尊素被阉党逮捕时,嘱咐黄宗羲“知史事”,黄宗羲在遍读史书,如十三朝实录、二十一史等,在师承方面,黄宗羲上宗王阳明、刘宗周,又亲身参加抗清斗争和历遭亡国之痛,深感经史并重及史学的重要作用。黄宗羲从事经史研究,勤于搜集文献资料,“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于书无所不窥者……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斋黄氏,吴中则绛云楼钱氏。穷年搜讨,游履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又在南雷建“续钞堂”,对经史等资料进行编纂,如《宋史》、《明史案》、《行朝录》、《明文海》等。  黄宗羲经史并重、经视为史,开了“六经皆史”之先河,扩大了史学范围。  二、“经世应务”  宋、明以来,学风空疏,束书不观而热衷于游谈者甚多,原因是清谈、溺于禅、科举利禄之诱导。在明代,科举制助长了不良的学风,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空谈而不切实际,“穿穴经传,形灰心死,至于老尽者,一第进士,便意满志得,以为读书之事毕矣。”科举之外不知天下之事,使士大夫头脑禁锢,窒息了学术风气。针对此种弊端,黄宗羲强调:“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  黄宗羲反对空谈,痛恨做学问脱离实际,批评空谈性命的理学、心学,他说:“奈何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薄文苑为词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已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其规为措注,与纤儿细士不见长短!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自附于所谓道学者,岂非逃之者之愈巧乎?”  黄宗羲反对明末士人那种“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的风气,他要匡救时世,对社会进行革新。他提倡学术研究必须“经世应务”,扭转宋、明以来的空疏学风。他说:“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  黄宗羲的经世应务即强调学道与事功的统一。黄宗羲说:“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黄宗羲强调经世与学道必须互相统一,事功要以学道为根本,学道达于事功,事功原于学道。学道与事功,两者不可偏废。黄宗羲说:“自仁义与事功分途,于是言仁义者陆沉泥腐,天下无可通之志,矜事功者纵横捭阖,齚舌忠孝之言。两者交讥,岂知古今无事功之仁义,亦无不本仁义之事功。”黄宗羲的这一观点是力求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培养一种“慎密切实”、“有体有用,多闻多见”的学风。  黄宗羲生于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封建衰世,前半生反阉党、抗清,后半生从事讲学著述。把古代各家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联系历史实际,总结探讨历朝的兴衰得失和明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研究明史与当时清初政治相联系,研究地理、历法、《水经注》,目的是为了“经世应务”,学术救国,端正学风,批判君主,限制君权,变革社会,于康熙二年写成他“经世应务”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提出了改革社会时弊的具体方案,描绘了改革的蓝图;还有他1676年著的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都体现了他的“经世应务”的思想,对十九世纪末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起了很大的影响。  “经世应务”是黄宗羲治史的宗旨。他说:“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元元本本可据可依,前此讲堂锢疾,为之一变。”又说:“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亦无不备矣!”  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思想主要表现于史学。黄宗羲力求务实,认为学问必须经世,必须以前人的社会实践经验与教训为基础,穷经与治史相结合,为现实斗争服务。如《明夷待访录》,尽是“经世之文”,清人汤斌说:“得读《待访录》,见先生经世实学。”


相关文章

  • 历史书籍.doc
  • (一)历史系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 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3.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 4. 吴思:<潜规则>和<血酬定律> 5.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五册) ...

  • 清代学术史资料
  •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一) 中文部分参考书目 李成良:<阮元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北京大学日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上海,开明书店,1927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上海,开明书 ...

  • 中国史研究总目
  • 中國史研究總目 说明:本目录1979年-2000年的文本资料取自"中华万年网"的"书刊简讯",根据 本人收藏的部分杂志做了校补,除改正误字,统一了格式体例外,还特别补齐了个别漏期(1998年第4期).缺页(1979年第3期)及缺字:2001年以后部分由本人录入 ...

  • 明末清初五大家
  • 明末清初五大家 编辑 明末清初五大师也称清初五大师,是指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他们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1] 五位学者均参加过明朝末年的抗清战争,失败后均致力于学术.其中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隐居不仕,得以终老.方以智由于秘密 ...

  • 1997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 1997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对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一点看法 李文海 清史研究1期 论 文 一.总 论 方法论问题 刘大年 近代史研究1期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 熊宗仁 贵州文 史丛刊4期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 征 李福斌 黑龙江社会科学1期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与 ...

  • 罗荣渠的现代化研究
  •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1998年第4次印刷. <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原项目名称: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 所属学科: 历史学 立 ...

  • 必修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必修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 刘秀珍 一.学法指导 1.总体认识: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 ...

  • 传统史学的衡评模式与衡评标准
  • 作者:张东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5年08期 摘要 传统史学通过衡评既往树立一面镜子规范社会.而镜子的"保真度"取决于其衡评模式及衡评标准.从方法论层面看,其衡评模式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书法义例衡评.论赞衡评.史论衡评和叙事衡评.而其衡评标准依史家不同的是非观有&quo ...

  • 20**年高考历史山东卷试卷分析
  • 20XX年高考历史山东卷试卷分析 -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   20XX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 ...

  • 20**年高考文综历史山东卷试卷分析
  • 20XX年高考历史山东卷试卷分析 --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   20XX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