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_2520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_2520.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 刘岩波

诗歌的“藏情”艺术,历来为我国古代的诗家词人所推崇。唐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北宋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意于言外”。凡此种种,都说明诗词的写作十分讲究“藏情”艺术,意在言外,伏采潜发,余味曲包。小学语文课本共入选唐、宋、清三个朝代的古诗48首。这些诗作,许多都巧妙地体现了诗作者的“藏情”艺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小语古诗“藏情”艺术的方式主要有:

1.藏情于景

即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透露出来。例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面上看,这首诗只是客观地再现自然景物,但“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语》)。诗人写冬雪之景,抒“独钓”之情,情与景紧密结合,融情入景,从而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当时被贬谪后那种孤寂抑郁,愤愤不平的情怀,已深深地隐藏并渗透在大雪严寒、天地静寂的景物描绘之中。透过雪景,我们不难体验出诗人隐藏于冰雪严寒之中的那种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的进取精神和忠于理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这是古诗中最典型的“藏情”方式。

2.藏情于比

这里的“比”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喻的比,一是比较的比。先看藏情于比喻中的例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四句,三句运用比喻,特别是最后一句,用具体无生命的“剪刀”来比喻那虽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春风”,从而告诉人们:大自然是以艺术为师的。它正如人们裁剪衣服那样在给柳树创造美丽的“细叶”。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蕴含着诗人向往春天的情思,同时也非常含蓄地赞美了“裁剪”春天的劳动者。再看藏情于比较中的例子,即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对比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前两句写劳动人民,后两句写封建统治阶级。劳动人民“陶尽门前土”,理应“居大厦”,但是他们所居之屋却“无片瓦”;封建统治阶级“十指不沾泥”理应“无片瓦”,但是他们却公然“居大厦”。这一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评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3.藏情于事

即只客观地叙述或描写某一件事,不作任何评价,诗人之情蕴藏于叙事之中。例如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从诗题看,这首诗既写了人,又写了事,人与事相互联系。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小孩钓鱼的姿势和河边的景色,后两句描述了小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全诗抓住小孩钓鱼时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客观平实的语言,在描述中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蕴含着诗人的一种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童心未泯的天性,写得很有情趣。 4.藏情于人

即把自己的感情掩藏起来,借他人来透露自己的感情。例如张愈《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人撷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缩影,通过一位养蚕妇女进城回来后的感受,借女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剥削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起句交代时间和事由,第二句陡起波澜,以“泪满巾”设下悬念,牵人思绪。结局以“罗绮者”与“养蚕人”的鲜明对照,直接揭示主题。全诗以《蚕妇》为题,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蕴储诗人鲜明的爱憎,虽未直接阐述出来,但蚕妇字里行间的控诉,无不渗染着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

5.藏情于典

即通过历史典故来委宛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怀古喻今。例如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明”句即是用典。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固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诗人将这一典故移入诗中,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把自己的感情巧妙地掩藏其间。诗人用此典故,一方面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另一方面则是以古喻今,表现将军武艺超群,勇力过人的高超本领。有这样的将领镇守边塞,烽火狼烟何愁不息。诗虽简短平实,但诗人的溢美之词,赞赏之情都通过这一典故跃然纸上。

古诗藏情的方式往往是紧密联系的,经常交替运用,在一首古诗里,甚至可以是几种方式同时并用。所以,在具体的阅读分析中,不能把它们看得太死。


相关文章

  • 高考古诗词意境与情感鉴赏方法
  • 2008高考古诗词意境与情感鉴赏方法. 如何鉴赏评价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呢?可从下面几点开掘. 1. 认清作者.通过了解作者的独特人生经历和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帮助理解作品内容. 2. 审准标题,读通注释.通过审题,达到了解诗词大意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目的.要充分利用注释说明交待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及重点 ...

  • 秋思的教学反思
  • <秋思>教学反思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整首古诗, 侧重情景描写,看似简单,实则情在言外.每个环境.每个动作都透露出诗人的凄楚,惶恐 与思念. 在教学这篇诗文时,首先,我介绍了张籍其人.然后让学生读诗文,初步感知它,独立 ...

  • 有关 字体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 字体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一.宋 宋 是源于宋代的,但是宋体字在明代确立. 宋体它是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时通行的一种印刷字体,宋体字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 版本学家对于宋体字下的定义是:"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诗鉴赏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诗鉴赏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道,因而他和 ...

  • 传承中华文明的桥梁--中国古诗词网站选介
  • 传承中华文明的桥梁 --中国古诗词网站选介 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中心小学 王燕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佳作浩繁,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阶段,多背一些古诗文,能丰富语言积累,陶冶情操,锻炼思维.想像以及记忆的能力, ...

  • 再别康桥赏析2
  •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 ...

  • 小语工作坊培训感言
  • 小学语文工作坊培训感言 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地干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参训后使我的思想意识有了提高.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打心底热爱教育事业,既然以教育事业为生,就得竭尽心力搞好本职工作,以 ...

  • 小学语文文学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章 小语教材中文学文本(名家名篇)特点 第一节 文学文本的功能定位 文学文本不同于文章体文本,它"有远功"而"非实用".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它以理想主义精神.丰富的情感.高雅的审美,烛照人类世界,唤醒人类的良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观照,打动人的灵魂,使人们 ...

  • [说木叶]说课稿
  • <说木叶>集体备课教案 2013.10.15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