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3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榆林市第十二中学 谢美英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从词语入手,体会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2、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具准备 :触控一体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说道森林,我们大多会用这些词或语句去形容它所呈现的画面;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雄伟壮丽的森林,无论是它的形体,还是它的精神,我们只有去仰视,方能入目。但有一种森林,我们只有爬上高高的山岭,才能寻找

到它,这就是“地下森林”,这样的森林让人匪夷所思,让作家张抗抗产生断想。

(出示幻灯片1。展示文章的题目。)

二、整体感知

作家张抗抗在断想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回答此问题。

(出示幻灯片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1——3分钟)

设计意图:找出文章情感的主旨句,由此延伸,为下文体会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做铺垫。

明确: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出示幻灯片3。学生齐读这一情感主旨句。)

师追问:这一句哪一词可以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

明确:景仰。

师过渡:老师想问“那些曾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地下的“种子”一句中,那些“种子”究竟生活在怎样的黑暗之中呢?

(出示幻灯片4。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12段,划出表现地下森林生长环境之黑暗的语句,并指出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地下森林的黑暗。) 设计意图: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出示幻灯片5)

1、请学生找寻地下森林生长环境之黑暗的语句

明确:例1、四面均为悬崖,险崖峭立、怪石嶙峋。深处百十米,浅处少说也有三四十米,谷底开阔,散落着万年山摇地动时崩塌下来的巨石。 (提示:“深处百十米,浅处少说也有三四十米”阳光照不到,显示它的黑暗。)

例2“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提示:这几个词从光线、情感、孤寂的角度点明地下森林处于黑暗之中)

师追问:如果将以上四个ABB词换为“黑黝、光秃、阴森、安静”好吗?为什么?(出示幻灯片6)

设计意图:从词语上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明确:不可以,因为这样弱化了地下森林以前所处的黑暗环境。 例3: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做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提示:阳光对它是“从来没有”“吝啬”“徘徊”“装模作样”“从没留意”这些词可以点明它的“黑暗”)

过渡:同学们地下森林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寒冷、孤寂”的世界中,但它却是“终于”把“粗壮的手臂伸向了的天顶”,这当中经历了怎样的追寻呢?

四、在听读中,追寻生命的历程

请学生听读课13—2-段,划出相关的句子后,小组合作讨论。讨论过程中应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赏析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幻灯片7及视频朗读文件8)

设计意图:用听读法进行语言品味,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思辨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适时加以指导、点拨,使双边活动热烈。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

提示1、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用数字来体现时间的漫长) 2、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荣光。(“终于”一词体现了它不屈的追求)

3、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勇敢的精神)

......

师追问:同学们,老师想问一下,要从一粒种子变成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它的泥土与水份是怎样来的?

设计意图:寻找文章的细微之处,再次品析文章的语言,感知地下森林生命力的顽强。

提示1:长空的大风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提示2: 洁净的山泉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提示3:山顶的鱼鳞松为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呆了秋天,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

师过渡:帮助的过程是怎样的?那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缓慢的、艰辛的。(一点一点、一滴一滴、碾进、渗透)

总结过渡:进过经过执着地、默默地、艰难地、互相帮助地、勇敢地漫长地、不屈地......追寻,他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接下来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跟随作者去感受生命的顽强与其造就的奇迹。(出示幻灯片9)

四、分句朗读,感受生命的奇迹

女生朗读:几千年过去了......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男生朗读:整整齐齐......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

齐 读:叫做地下森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句朗读,再次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师过渡:地下森林不仅壮观,而且在秋日里的艳阳照耀下是多姿多彩的,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要求缓慢的朗读)

(出示幻灯片10 及音频文件)

师过渡:XXX同学朗读是缓慢的,温柔的、令人沉醉的,但此时老师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着一声声嘹亮的回声“我是森林”。

(学生齐读、大声读)

设计意图: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再次大声齐读,让学生借助声音喊出对地下森林的钦佩之情,并将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

想、信念、精神力量。

五、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生长在黑暗中的峡谷,经过-------的追寻,终于成为地下森林,让人景仰。

过渡:这就是作者带给我们的有关地下森林的断想,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了解其写作背景。

六、走进作家,了解背景。

(出示幻灯片11、12)

设计意图:介绍作品的个人思想烙印和时代精神,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总结:可见作家的经历与其作品,时代与物象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师:同学们,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启迪,你能用一句简短的警示语来谈谈你的启迪吗?

提示1: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例,钱学森是参加“两弹一星“的设计者之一,在设计之中,他们会遇到重重困难,但他们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坚持不懈,正是因为他们有坚强意志,“两弹一星”才能实验成功。)(出示幻灯片13)

提示2:坚强者能在命运风暴中奋斗。(张海迪,她从胸部以下全部瘫痪,然而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出示幻灯片14)

提示3:无论遇到任何险境都不能放弃努力,胜利往往出现于坚持之中。只要鼓起勇气,鼓足力量,尽力拼搏,又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战胜呢?(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他去写下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谈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名言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本文的主旨,学生在自主地学习中个性得到张扬,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师:亲爱的同学们,在人生的征途中,只有矢志不渝的开拓,才能赢得光辉的未来;只有坚忍不拔的进取,才能到达幸福的乐园;只有顽强不息的攀登,才能登临理想的颠峰。我将这一段话送给每一位同学。愿我们的人生是无愧、充实而又闪光的人生。(出示幻灯片15)

八、板书设计

景 仰

地 下 森 林 断 想

光 明

追 寻

生命力的顽强

黑 暗

峡 谷


相关文章

  •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与反思
  •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反复朗读,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二 教学难点: 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三 教学重点 体味本文的语言美 四 课时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森林 ...

  •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教学时数: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 ...

  •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3
  •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领悟&q ...

  • [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 <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启阵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它赞美峡谷的不慕名利.自甘埋没的深沉.坚毅的品格,"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学常识复习(1)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学常识复习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第一部诗集<大堰河>,.著有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文题理解]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有多灾多 ...

  •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赤峰市喀喇沁旗小牛群初中 陆建伟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本文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体会石缝间生命的顽强和 倔强,感受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礼赞. 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作仿写练习. 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具体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意. 课时安排:2课 ...

  • 记叙文写作双线并进讲义
  • "双线并进"类作文构思指导 学生写作,迫于时间所限,往往多注意于作文的选材立意和语言表达,而缺乏一种良好的结构意识,从而陷入腹内文未成稿.笔下艰涩难行的困境.鉴于此,推介一种作文快速结构技法--"双线"结构 一.关于双线结构 在文章的写作中,我们要考虑到实虚. ...

  • 浅谈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 作者:郑世刚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10期 新课程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架构起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根据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 ...

  • 写作长篇小说的断想
  • 也许我很狂妄,但我却很自信,学习写作很久,终未有多大成绩也,但我却毫不泄气:因为我喜欢文学,视文学为生命:我常常想,也许我写了一辈子也成不了名,但是至少在我百年之后,我将会毫无遗憾,因为我奋斗了:人生活着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要不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命题始终会困扰很多人的:当我身边的人听说我在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