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锋[送元二使安西]

余小锋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与创新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簇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真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第一次对话: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请学生组词,逐个板书,分类,使:①奉命办事的人②派遣、支使③使用④让出使:接受外交使命到外国去。)

2、质疑:元二是谁?他与王维什么关系?教学“故人”。(采用换一换的形式:知已,老朋友。)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一找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算算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此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说些什么?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王维是唐朝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后代学者称其为“诗佛”,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们能通过他的诗看到哪些画面。(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补充资料: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唐刘禹锡《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宋

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A 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B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C 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为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明代学者李东阳:“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课后反思: 创设了多个与古诗对话的角度,仔细思量,显然单一的看每一个角度都是新颖的、独特的,为一般的老师所想不到。阅读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无疑课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然后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爱得太深沉了,迫不及待地想与学生分享其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对话点”多管齐下,削减了学生多无感情的空间,最终导致了“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局面。 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纺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 学习的过程中,融入了古曲、古画、古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古诗相激荡与共和。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那如何使自由个性的抒写浓烈起来、真切起来呢。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是否真正可以做到情在自己读中感,理在自己读中悟,法在自己读中明呢? 在经过灵魂的涅槃之后,第二版的《送元二使安西》诞生了„„

第二次对话:

一、写古诗,读通全诗。

1、师生共同书写古诗。

2、交流书写情况,相机学习“渭”、“浥”。(渭:河流名。浥:湿润。)

3、试读古诗:注意其中的多音字。究其原因,相机学习“朝”“舍”。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你读王维的这首诗,看到了怎样一幅画。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一)一叹:“故人”。(换一换的形式:知已,老朋友。) 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

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 预设: ①元二,亲呢的称呼。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难分难舍。此前已经喝了许多杯。 尽:一饮而尽。 故人:诗人对自己和朋友的关系作了一个评价。 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连心酒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七月》)的祝福酒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的浇愁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 )酒。 朗读指导: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是一杯饯别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二)二叹:哪些景物,触景生情? 预设: ①雨:老天也为之动容。 ②客舍:客中送客。 ③柳: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三)三叹:解读地名: 预设: ①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②渭城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③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有多远?(看屏幕,猜路程。)大约3000公里。 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么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填空)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 渭城这儿听不尽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 四、拓诗蕴,代抒胸意。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已经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时间不多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音乐响起) 学生以元二和王维的角度互赠话别。 现场精彩片断: 【一 叹】 师: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 生: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呢,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生: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读出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已的意思。 生2:“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生3:“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说得真好,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生:这酒一定是美酒。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1:离别的酒。 生2:友谊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中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酒是离别的曲。”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内里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再 叹】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

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三 叹】 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渭城又在何处? 生: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师:阳关呢? 生: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师:有多远? (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 生:2000多公里。 师: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师: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哇!生不禁惊叹。)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总评:《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二次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章

  • 中国唐朝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
  •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于汉西域都护府故境先后创立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作为主管西域的边政机构,存在约一个半世纪之久.而其中曾主持西域事务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人,为唐朝统一西域安定边疆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高仙芝,祖籍高丽,[历史上的今天.com]即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 按时俗以国名为姓. ...

  • "杜暹,濮阳人也"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 ...

  •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 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中心小学 戴建荣 一.导入 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氵邑 "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 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 ...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 佚名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 ...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17.送元二使安西
  • 17.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 ...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 教学目标: 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 友间的深情厚谊.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 "更" ...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今天在多功能教室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 ...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 众媒体 写 " 今世界 " 的作 家. 仅从文化 观念 出发 , 鸯蝴 仅 鸳 蝶 派就不够 现代 , 自然 被称 之为 " 就 非人 的文学 " 这 就是 . " 四" 五 新文学 所犯 的错 误 , 他们 只认一个 层面 , 而不 认其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比较阅读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比较阅读 [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乙]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点拨] 甲诗和乙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但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从语言风格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