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前赤壁赋]语言之美

浅论《前赤壁赋》语言之美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经典作品之一。成文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已近四年。苏轼一生几度起伏,历经生活磨砺,遍尝人生况味。文章深刻而精彩地阐释了人生哲理,启迪数辈人的心智。数百年而下它依然熠熠生辉,光耀史册。笔者拟从文中撷取其中一个亮点——语言,姑且一同品味佳作的别样风采。

1 内蕴之美

陆机在《文赋》中说:“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其意为文藻情思汇合,显得文采鲜明,像锦绣那样光彩缤纷,像琴弦那样凄婉动人。因而文辞内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岁月遗芳,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示了极其开阔辽远的画面,雾气弥漫,浩淼如烟,上下天光水乳交融。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颇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意味。一叶扁舟悠然划过,任其往来于东南西北无拘无束。大自然宽广宁谧容纳着红尘中失意或得意的过客。在此放逐身心接受精神的洗礼。与其说是一副山水画,不如说是苏轼把我们带入了世外桃源,这里足以使人平和沉静,使人叩问心灵,获得释然。关于变与不变文中有一段精彩论述。苏轼从容淡定地回答了从古至今探讨不息的问题。对于漫漫历史而言,无论风流人物还是一介草民,均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所谓永恒大抵是此人在世之际留下的痕迹,或战功卓越,或文采风流,甚至臭名昭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千百年后人们津津乐道于此,故事的主角就这样活在了众生的口中心中。不仅如此,苏轼还敏锐地发现,其实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秒事物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如影随形亘古如一。这就容不得人悲哀了。那么是否人一旦逝去一切真的戛然而止?生生世世,代代相承,你的影响你的血脉延续着,它超越了生命本身。纷繁复杂的问题让世人纠结不已,苏轼用简洁之语深入剖析。无论认可与否,我们至少看到了一种哲人般的理智的思考,发人深省。苏文的语言往往化繁为简,一语中的,抒情写景议论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语言经得起时间考验,历久弥香。倘若与之心有灵犀,还能感受到生生之气。这或许也是苏文几百年来深深打动读者的缘由之一吧。

2 韵律之美

正如文中所言:“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篇文章既需静心品味,也要高声朗读,唯此才能多角度感受其魅力。陆机认为“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意为如果能懂得音律声响变化的道理,理解其次序安排的规律,就能像开渠纳泉,顿然顺畅。反之,就好像淆乱了五色丝线的次序绣出的绣品,色彩自然不能光泽鲜明。文章对仗押韵,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


相关文章

  • 念奴娇_赤壁怀古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请大家猜猜他是谁? ...

  • 赤壁赋优秀说课稿
  • 赤壁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赤壁赋>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从整本教材来看,本单元继第一单元现代写景散文名篇的赏析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魅力,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在对自然山川景物进行描绘的同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因此在欣赏这些名 ...

  • 我所理解的汉语美
  • 我所理解的汉语美 我所理解的汉语美 妃色的岁月在时光的空隙中渐渐沉淀下来时,经典的往昔便在古旧的回忆里折射出令人心悸的光晕.一声铜质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陈迹斑斑的记忆,伴随着屈原的<天问>,东坡的赤壁,李白的揽月,伴随着鲁迅的<呐喊>,朱自清的荷塘,余光中 ...

  • 山雨初成霁红云欲变霞
  • 山雨初成霁 红云欲变霞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能够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信息资源集为一体,更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丰富性. 关键词:网络:课堂:兴趣:能力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 ...

  • 7.语言的演变
  • 七.语 言 的 演 变 吕叔湘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 ...

  • 论_三国演义_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_张强
  • 2006年9月第5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N a n j i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S e p . , 2006 N o . 5 论<三国演义& ...

  • 论[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
  • 论<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 [内容提要] 节奏是作品内在的旋律.赤壁之战的节奏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言语与语言.赤壁之战的语言可分为叙述性言语和人物言语.这两个部分不但创造了赤壁之战的艺术审美情境,而且还起到提升<三国演义>艺术质量的作用.二是时间与空间.作者用八回的篇幅写赤壁之 ...

  • 上海高考语文教材课文内容.手法总结
  • 沁园春·长沙 :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 抒发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描写万物极富生命力之景,表现风发意气.满怀豪情.手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枫树.百舸争流).虚实结合, 用词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 <跨越百年的美丽>:从美丽角度切入,表现居里夫人之美- ...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作者:执教:余映潮 点评:徐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