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思想与人生智慧

大乘佛教思想与人生智慧

随着佛教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佛教中的智慧慢慢被现代人发掘和吸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佛教的研究大潮之中,关于佛教思想与人生智慧的探讨,也逐渐呈现出多极化,世界化的趋势。

佛教相较于时间发展分为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两个派别,我们注意到,两派佛教在教义、思想和修行方法上存在不少不同之处。相较于更接近于早期佛教的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一切发展,无疑更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由于大乘佛教的出现与形成,佛教从上层阶级更多的向庶民阶级渗透。佛教崇拜趋于普遍化,佛教的教育系统也大为发展。这一切说明大乘佛教日益向世俗化和群众化方向发展,在刺激和教育大众方面加强了影响力,成为影响人们为人处世之道的一项主要而又关键的社会因素。

大乘佛教又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因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而成名。大乘佛教主张“法我皆空”,在经典《般若经》中写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空色”是佛教对于人世一切存在物发出的冷峻判断语,是至真不误的命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纵说千万句也未必发挥得透,而真正理会到个中究竟的人,当然也就受用不尽。《红楼梦》一书中,开章第一回虚拟一僧一道对《石头记》来由所作的交代就足以显示出”色空“的真意。何以见得? 那女娲氏炼石补天遗下的顽石央求两位师仙发一点慈心,携它去红尘中一游,也在富贵温柔乡中享受几年。“两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 那红尘中虽有些乐事,便不能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然后,待到空空道人来到大荒山无稽崖,从石头上读到编述文字时,“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人情,传情人色,白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从这”

段文字看,《红楼梦》真像是“色空空色”的绝妙注脚。

在佛陀观上,大乘佛教接受了婆罗门教的影响,把佛、菩萨神格化,提出了佛有法身、应身和化身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宣扬神异的崇拜偶像的宗教感情。但是无论是在古文明时期还是现代社会,它都向大众传播了这样一种思想,“普度众生,佛自度我“,它不仅是一种思想,更上升成为一种信仰。当我们的心被邪恶引诱,被欲望俘虏时,颂一段《般若经》予以抑止。佛法告诉我们不要随心,应做心的主人。如此通俗易懂,精炼概括。与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形成鲜明对照。作为信仰,普度思想成为人类在黑暗的水深火热中的精神寄托,给了多少人生的勇气,“心”重新找回希望与光明的感官享受在构建和谐世界的今天,私欲横行,个人主义盛行,以戒律止恶行善,以禅定制心一处,以智慧应理万机,佛教对人内心的调节,有着清晰的路径与次第。大乘佛教中的五戒、十善,以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为准则,对提升道德、完善人格,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有着积极意义。在集体价值上,“和合”,是佛教的核心价值和主要精神。中国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双和模式”,也闪耀着佛教“和合”思想的光辉。这意味着传统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同样可以发挥特殊作用,同时也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方向。

大乘佛教教义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们的分别心。佛典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如《大乘起信论》等),就是说现象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源于人们的这种分别心。人们由分别心而起我执、法执,生贪、瞋、痴三毒心,成种种颠倒妄想,从而陷于无尽的烦恼,无边的苦海,不得解脱。对此,大乘佛教认为,要得到彻底的解脱,就必须以无分别的、平等的“般若”智慧,从根本上去除人们的分别心。

这也就是《金刚经》中所谓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对于现代人来讲,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无过于“自我”的失落。而这种“自我”失落,完全是现代人盲目依赖物质手段和无节制追求物欲的结果。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于佛教所揭出的贪、瞋、痴三毒心。贪,为人的贪欲心;瞋,为人的瞋怒心;痴,为人的愚痴心。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的无限制追求;瞋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众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痴则是对事理的颠倒执着。三毒心的不断扩张,使现代人在不断扩张的物欲追求中,身为物欲之奴隶而尚不自觉;在日益发展的高科技面前,越来越被自己所创造的科技环境所支配,而走向“自我异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失去了越来越多的个体自我本有的主动和自由,越来越找不到人生真实价值之所在。佛教以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瞋、痴三毒,教导人们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心去转化瞋怒心,以智慧心去转化愚痴心。大乘佛教以本来清净为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物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那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大乘佛教以清净本性为自我,是极其深刻的。清净也就是空,不过大乘佛教是不离色言空的,他反对各种离色空、断灭空的说法,并斥之为戏论。因此,大乘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必要的物质生活。他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着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一个迷执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价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盲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

由此说来,大乘佛教之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解脱法门,在今天还有其合乎时代的现实意义,可为现代人精神修养的资粮。只有智者才会明白,何以佛菩萨一方面要破除我执与法执,另一方面又并不要人们鄙视或放弃这个世间,而是积极地参与人生,救助世人。佛教的真理,虽然并不能改变世界存在的本相,但是佛教的修持和伦理实践却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善世界,同时改善我们自己的存在状况。我想,我想这才是世尊的慈悲本怀。我相信,佛教的智慧必将给人类心灵以洗涤,创造和合世界。


相关文章

  • 十五.理性主义的宗教观
  • 何新简介 | 著作全集 | 著作年表 | 给我留言 | 镜像站点 | 关于我们 十五.理性主义的宗教观 1.宗教与邪教 记者:对宗教问题你怎么看? 何新:历史上有两类宗教.一种是巫教.巫术.现代的巫教即邪教.另一种是具有伟大传统的宗教. 邪教与宗教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教义的内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宗教与 ...

  • 中国佛教在历史上的贡献
  • 李蔚文 一.佛教的传入和大乘佛教的特点 公元前623年,释迦牟尼在印度诞生,35岁开悟后创立了佛教.目的是引导众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苦乐的真谛,以及离苦得乐的方法,给人类以和平.幸福和智慧. 汉哀帝时,佛教传到了气候风土.民族.信仰迥然不同的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得以弘扬,至唐代达到鼎盛.佛 ...

  • 世纪大讲堂 佛教与现代社会
  • <佛教与现代社会> 楼宇烈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在今年的4月13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的杭州举行.它的召开让人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了佛诞日,也投向了佛教这门古老的宗教.这次论坛提出了一个主题,是八个字,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那么 ...

  • 南怀瑾名言名句
  • 南怀瑾名言名句 1.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不一定这个形式就叫佛教,那个形式也是佛教.所以你们青年们要弘法,能够一句佛话也不讲,一个佛字也不提,就能将这个道理教导别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个「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这个外衣是可以脱掉的. 2.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做不到的!智慧 ...

  • "活法"读书师享04 |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解析
  • 点击标题下方香海禅心+关注!点击阅读原文在线报名 本期群访谈记录 时间:2月19日(星期五)下午14:00-15:00 主题: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解析 提纲 1.缘起法是佛教慈善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2.慈悲心是佛教慈善思想体系的主导核心 3.业报论是佛教慈善思想体系的德行规约 4.布施观是佛教慈 ...

  • 佛教哲学入门
  • 佛教哲学入门 (哲萱按:西历2008年11月18日台中教育大学在"圆善论"课中讲.2009年3月20日哲萱整节录文.4月5日季谦修订) 今天将整个佛学的大旨稍微说说好了,就从头讲起吧: 佛学,最先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他那时还没有成佛,应该称作释迦摩尼先生(笑)--看到所谓生老病死 ...

  • 佛教在中国
  • 作者:邱崇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诞生于印度,流行于亚洲南部和东部.传入中国后又有了独特的发展. (一)印度佛教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乔答摩,是印度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的儿子.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生于公元前565 ...

  •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大纲
  • (一).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之时间跨度及分期: 1.-5000年伏羲画八卦-1919年五四运动,共约7000年,或-3000年黄帝-1919年五四运动,共约5000年. 2.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可分三大阶段: (1)易学阶段:-5000年伏羲画八卦--500年孔子作?易传?共约4500年.夏(-2000年) ...

  • 佛教人生观
  •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序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人生只求衣食吗 究竟应该怎样呢 佛教所说的话是怎样的 对于人生有没有实用 佛教是唯心的学问 能澈究人生的真相 能打破人生的迷梦 苦乐从何而有 我们的心在那里呢 我侪之心了不可得 岂无心乎 啊哟我们的心原来是假的吗 假心如何构成怎样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