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介绍学案

杜甫专题

唐代社会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正是生活在这个转折期,虽历经苦难却始终不改忧国忧民之心,并以诗歌反映社会巨大变化,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和李白一样,是深受中国人民敬慕和热爱的诗人。 一、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附近)人, 出生在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他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著名诗人。故杜甫曾不无骄傲地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他的家族遵循“奉儒守官”的文化传统,儒家忠君爱国、仁民济世的思想,对杜甫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杜甫的生活和创作活动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还喜欢漫游,曾经南游吴越,北上齐赵。当时他意气风发。“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天宝三载(744),杜甫和李白结识在洛阳,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在这里会面,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件值得顶礼的大事。两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余亦东蒙客,怜君似弟兄。”(《同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把李白当作兄弟对待。

在这一阶段,杜甫写下了《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名篇,预示了这位青年诗人将来在诗歌史上的前途和地位。特别是《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展示了杜甫阔大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

2、困守长安(746-755)

天宝五载(746),杜甫35岁,他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奸相李林甫操纵了这一场考试,他让所有参加考试的士人都落选后,还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意思说玄宗是一个任贤用能的好皇帝,早就把民间的贤才选拔到朝廷来了。

这一次科考落选,对杜甫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为了政治和生活出路,杜甫曾经向玄宗献赋、向达官献诗,但均无结果。他在长安陷入了困顿的境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因为生活的变化和亲身经历的政治的黑暗,使杜甫对唐朝统治者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对贫富对立的现状也有了深刻的体验。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44岁,被任命为河西县(今陕西合阳)尉, 杜甫不愿接受这个“鞭挞黎庶”“拜迎长官”的官职,于是被改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为了生活,他接受了这个正八品下的职位。正在他离开困守了十年的长安,回奉先县探望妻子儿女的时候,安史叛军已攻陷了洛阳,前锋逼近潼关了,而唐玄宗还在骊山行宫里寻欢作乐。

十年长安的坎坷和潦倒的经历,使杜甫遍尝生活的悲辛和屈辱。但苦难没有改变诗人的“穷年忧黎元”的初衷,反而使他更深入人民,体贴民间疾苦,这时期他创作了《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特别是《咏怀五百字》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和思想的总结。标志着杜甫的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3、被拘长安、任职凤翔(756-759)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 自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半道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他在沦陷的长安,时刻关心时局的变化。马嵬兵变的消息传来,他写了《哀江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军在陈陶斜、青坂两败于安史叛军,杜甫他写了《悲陈陶》、《悲青坂》,心情无限沉痛。特别是《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杜甫此时忧时伤乱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借花鸟之感时、恨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哀巨痛。第二年四月,杜甫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驻地凤翔,他自己说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其危险及艰难。肃宗也很叹赏杜甫的忠心,于是授杜甫以左拾遗的官职。但不久,杜甫就因劝谏肃宗罢免宰相房琯之事,触怒肃宗,肃宗从此疏远了杜甫。758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参军。 但第二年,杜甫就因生活困顿和对肃宗的失望而离职,从此开始了长期漂泊西南的生活。第三期时间虽短,但杜甫的经历和感受却十分丰富,除了被拘长安作的诗篇之外,《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都是这一时期的

1

代表作。其中“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里程碑,表明诗人的写实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

4、流寓西南荆湘(760-770)

这段时间,杜甫流落在成都、绵州、梓州一带。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搭盖了一座草堂,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765年, 因好友严武去世,他失去了依靠,于是来到夔州。但是当时巴蜀内乱不休,所以杜甫不得已又离开了夔州。杜甫想还乡,可是北方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阻断了他北归的路,于是只好南下,来到公安、岳阳,最后到了潭州,南下途中又经历了一些变故,当他途经耒阳方田驿时,正逢大水,孤舟难以行进,心力交瘁的诗人,在风雨之中,病逝在破船之上,终年59岁。

杜甫漂泊西南、荆湘的大约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等名篇。这个时期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强,思想更有深度。蜀中诗和夔州诗加在一起,占了杜诗的三分之二,说明其数量之多,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自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生最为系念的,总是天下苍生。当自己家庭发生悲剧“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他依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同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黄彻《溪诗话》)的“民胞物与”、“已饥已溺”的精神,千载之下,依然感人。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地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别》: 2、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杜甫的《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劫掠一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己处在危险之中,想到的却是祖国的命运。并因之而“白头骚更短”。

当安史之乱平定的消息传来之时,他是那样由衷地狂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唐军作战失利时,诗人是那样地沉痛,而在沉痛中依然充满了希望:“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一腔爱国热情表白无遗。 3、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

杜甫虽然有浓厚的忠君意识,却不是不加兮辨的愚忠。当他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政治上的挫折之后,他对统治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著名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不留情面地揭露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鲜明地揭示了阶级对立的本质。《丽人行》,是讽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的,诗中直笔点出杨氏姐妹的爵位名号,写出他们凭借外戚身份,骄奢淫佚、盛气凌人的生活和作派,讽刺的意味很浓。他如《岁晏行》中:“况闻处处鬻儿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昼梦》中:“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都反映了徭役、租税、征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4、对亲情、友情的珍惜

杜甫的仁者之心,使他格外珍重亲情、友情。他写有不少赠友人、怀念亲朋的诗。如他对李白真挚的怀念和对其命运的同情:“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之二)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的同情、对李白兄弟般的思念之情,甚至形诸梦寐。无怪前人评曰:“千古交情,惟此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不能传此至性。”(《杜诗镜铨》五)《月夜》是为妻子写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这首诗时,杜甫为安史叛军所俘,陷于长安,而他的家小当时寄顿在鄜州。他在长安望月的时候,想到鄜州的妻子一定也在月下思念着他,以至雾水沾湿了发髻,手臂因夜深而冰凉。这种“心已驰神到彼,

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手法,把杜甫对妻子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浓挚。杜甫虽然屡遭艰难,但对孩子、兄弟从来都是和颜悦色:“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北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5、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因为生逢战乱,流离失所,所以有过长期跋山涉水的经历,笔下描绘了不少自然山水,而在杜甫的本性中,也有热爱自然的一面。他曾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在他看来,大自然充满了对人的情意。他年轻的时候,写过《望岳》,对“齐鲁青未了”的岱宗的奇伟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在《登岳阳楼》中,又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描绘得波澜壮阔、气势宏大,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则表现了杜甫写景清丽的一面。

杜诗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上不过择其要而言之。 三、杜甫诗的艺术成就: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3、抒情色彩浓郁。

杜甫的许多叙事诗,他是当作抒情诗来写的。杜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无法不把自己的爱、恨、同情、怜悯倾注在所描写的事件,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上。如《羌村三首》中: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肺腑之语,句句动人,写尽了动乱年代中诗人对普通老农的体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二)杜甫的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 2、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

2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色彩很浓郁,而在他的抒情诗中,也往往情事结合,如《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秦州杂诗》、《八哀诗》等,因为叙事和抒情的结合,突出了作品的时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复。

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并马上作起了回家的打算,长久流离失所,他真是归心似箭啊!

(三)杜甫诗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很高,在叙事诗中,他注意语言的个性化,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运用不同的语言,刻划人物的形象。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多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揭示诗歌的气旨、塑造人物的形象。

杜甫诗中大量地引用俗语,造成亲切感、真实感,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新婚别》中“免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都很附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而“沉郁顿挫”是其主要特征。这里的“沉郁”“顿挫”指作者的诗篇中,有时写得“沉着痛快”;有时写得“沉挚深入”;有时“积健为雄”;有时沉厚纡曲,根底盘深;有时波翻浪卷、起落跌宕,音节上表现着抑扬缓急。

杜甫生活在万方多难,满目疮痍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一样不幸,作为一个仁厚深沉的诗人,他的诗中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各种感情奔突、作用于他的心中,千回百转,欲扬又抑,正是在这种深沉低回、欲说还休中,体现出杜诗的美学特征。


相关文章

  • 百家讲坛[诗圣杜甫]B
  • 诗圣杜甫(五) 杜甫草堂之谜 类型:名著名家|名家大师|国学|名人|国粹|人文 来源:百家讲坛 介绍:杜甫因躲避安史之乱逃荒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那么对于当时生活窘迫的杜甫来说,他的草堂是怎样盖起来的呢?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了4年,他为我们留下了哪些著名的诗篇?在这里杜甫又经历了哪些人生 ...

  • 千古吟咏的唐诗
  • 千古吟咏的唐诗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 1.课程标准: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2.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内容属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中"思想文化"这一主题单元,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 ...

  • 湖南省湘潭市凤凰中学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 湖南省湘潭市凤凰中学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

  • 春望杜甫教案
  • <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的艺术手法,如反衬.对偶.夸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 ...

  • 50年从未间断联络:习近平唯一向公众介绍过的老师
  • 本文来源:羊城晚报 1965年9月,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已经有5年教学实践的陈秋影在八一学校又迎来新一届学生,与一位勤学好思.宅心仁厚.朴实谦逊特别热爱杜甫诗歌的12岁少年学子就此结下师生之缘.此后的50年间,无论环境如何变迁,师生联络从未间断. 陈秋影也是习近平主席唯一向公众介绍的他的老师. 1. ...

  • 蜀相说课稿
  • <蜀相>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材之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 ...

  •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 一. 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 ...

  • [望岳]教学设计
  • <望岳>教学设计 单 位:唐庄乡初级中学 授课人:李金朋 课 型:新授课 时 间:2013年10月10日 <望岳>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望岳>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第五单元,这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的内涵和 ...

  • [石壕吏]教学设计A
  • <石壕吏>教学设计 龙华中学初一语文组 刘卓 教学设计说明 <石壕吏>是名家名作,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课目,所以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这课:如能以这篇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言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就善莫大焉了.至于本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由写作背景的"面&qu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