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讨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文化性、生态性和体验性,而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内涵;对策

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趋于衰落。从发达国家看,由于技术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多,农村人口外流,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农村人口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从发展中国家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农村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成为制约强国富民的关键。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而乡村旅游以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农村空间组织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早在19世纪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乡村旅游,但乡村旅游的大规模开展是在19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后。目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经形成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并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发展前景。

在旅游发展政府主导战略的指导下,在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加之我国旅游扶贫的政策背景,1995年以后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

来。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为“中国城乡和谐游”,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乡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极大丰富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实际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在一些西方国家,描述乡村旅游活动的名词有农业旅游、农场旅游、农村旅游等。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年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对“乡村”概念的解释不同,目前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

乡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应的旅游形式,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3-04D20);安徽省科委软科学研究项目(05035025) 作者简介:苏勤(1964—),男,安徽安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区域经济研究。 E-mail :

[email protected]

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年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对“乡村”概念的解释不同,目前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

世界著名乡村旅游专家Nulty 指出:“乡村旅游的概念涵盖了很多要素,其中心部分是乡村旅游社区。乡村旅游依赖于提供旅游场所的农村地区,它的遗产和文化,乡村活动和乡村生活” [1]。

Lane 认为乡村旅游远非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层面的旅游活动。Lane 界定的乡村旅游是:①位于乡村地区;②旅游活动是乡村的,即旅游活动建立在小规模经营企业,开阔空间,与自然紧密相联,具有文化传统和传统活动等乡村世界的特点;③规模是乡村的,即建筑与居民点都是小规模的;④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旅游活动常与当地居民家庭相联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控制;⑤由于乡村自然、经济、社会和区位条件的复杂多样,乡村旅游具有不同的类型。Lane 认为农业旅游、农场旅游、农村旅游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D .Getz 和S .J .Page 则认为所有的非城市旅游都是乡村旅游。他们总结归纳的乡村旅游概念包括以下要素:①乡村旅游的经营者;②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包括旅游具体活动、食宿等方面;③乡村吸引力:

宁静、偏远、农村生活方式、自然景观、纯朴的村民、娱乐、冒险等活动;④乡村旅游的地理范围:从近郊到广大的农村乃至偏远的野外。

国外对乡村旅游涵盖范围的界定相当宽泛。欧盟执行了一项名为“LEADER”的计划。该计划特别强调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管理、控制和提供的“本地化”特色。认为辨别一种旅游服务产品是否属于乡村旅游的关键要素在于:是否为游客提供对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亲切接触,并使游客参与到乡村本土的各种活动、传统和生活方式中去。

澳大利亚政府认同的定义是:“在都市化外围环境中从事的、为旅游者带来乡村生活基本体验的多样化活动”。在美国、泰国、印尼等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定义[4]。

总的来看,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3][2]

1.2乡村旅游的内涵

1.2.1乡村性

包括资源的乡村性、景观的乡村性、范围的乡村性和经营的乡村性。 乡村旅游的资源是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和文化事象,包括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以及民俗文化资源等。乡村旅游的景观是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景观

的自然属性较强,乡村景观的核心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乡村旅游以乡村特有的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开展活动,其范围限在乡村地区。就我国而言,应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市的城市市区和县

城以外的广大区域,包括城市郊区、建制镇及其它农村地区。但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毫不相干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特殊环境保护地带开展的旅游不属乡村旅游的范畴。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多样,而其产权大多归集体或私人所有,这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小规模和分散经营的特点。

显然,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远离尘嚣,真切体验,回归自然,回归传统。

1.2.2文化性

乡村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性使其成为旅游资源,相反,乡村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文化特点而变得富有魅力。现代社会已进入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期,而传统农业文化还基本保留在乡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文化无论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与工业文化存在巨大反差。而最突出、最直观的是乡村地区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以及生活工作的休闲性和丰富性。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保留地,具有“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独特性,不仅契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和

飞速发展的激流中,乡村传统文化愈发显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归宿。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充分挖掘根植于乡村文化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至关重要。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自然真实地融汇到旅游产品中去,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实践。

1.2.3 生态性

乡村是较少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地区,传统农业仍是大部分乡村地区的主要产业。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民俗文化,使乡村保持着人与自然的真实接触,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天人合一”的精神本质。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之一在于调整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从旅游需求的角度看,乡村旅游者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城市现代工业社会的拥挤、喧嚣和紧张,回归大自然。因此,生态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点。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其生态特性,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2.4体验性

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具有城市居民消费和短距离的行为特征,也有跨区域的长线旅游。乡村旅游的市场与行为取决于乡村旅游地的资源类型、特征以及区域组合。从乡村旅游行为体系看,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

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着重强调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

总体而言,乡村旅游是与城市旅游和大尺度风景区旅游相对应的三大空间类型之一。从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看,早期以农村观光、农事体验、乡村休闲和民俗活动为主,具有传统、放松、低技术和无竞争的特点;近30年来,乡村旅游为满足现代旅游者参与、交往和有声望的需求,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乡村度假、野营、定向越野、摩托车、

滑翔伞等旅游活动,具有时尚、紧张、高技术和高竞争的特征,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5]。近年来,欧美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正在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绿色度假”的方向发展。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千差万别,且乡村旅游进入门槛较低,因此,1995年以后我国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这些乡村旅游地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而且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由于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政府和村民强烈的经济偏好驱动下发展起来的,对乡村旅游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研究,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1乡村旅游产品的初级化

表现为产品的初级化和需求的初级化。由于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和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许多地方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进行乡村旅游的资源调查、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而是把乡村旅游等同于“田园风光+观光”或“田园风光+度假”,其结果是重乡村物质环境,轻乡村文化内涵;重乡村景观生态,轻乡村意象空间;导致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活动仅仅停留在农业观光、农事活动等低层次的水平上,而在发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以提高旅游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明显不足,而具有时尚、紧张和高竞争特征的乡村野营、定向越野、滑翔伞等现代新型乡村旅游活动几为空白。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农业观光、果园采摘为主导产品,产品雷同、重复较多,而参与型与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相对较少,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也不利于乡村旅游活动在我国的全面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的需求本质上反应了现代人对工业社会的逃逸和对人地和谐的净化空间以及淳厚的传统文化的回归,追求的是精神享受而非物质享受。而我国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仍具有初级阶段的普遍特征:乡村旅游多采取以家庭和亲朋好友为主的自助旅游方式,出游距离近、时间短,自我服务多,消费水平低;大多乡村旅游的游客注重观光、物质收获和低廉的费用,轻视体验和精神享受。这一方面反应了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我国乡村旅游产品档次和品位的提高。

2.2盲目开发现象严重

从开发的形式看存在两种状况,一是草草开发,忽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只在原有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基础上稍加改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产品粗糙;有些甚至配套设施不足,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较差;服务落后、管理混乱,结果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旅游感受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还大大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乡村旅游产品处于低质量、

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二是过度开发,忽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征,大兴土木,建园造景,技术化、人工化痕迹明显。在一些城市郊区乡村旅游的开发甚至已经异化为“开发区热”,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破环。这种做法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既不符合乡村旅游乡村性的核心要求,又不符合乡村旅游回归自然的市场需求。本质上,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一定要以农业为基础,以乡村性为依托。失去了乡村性,发展乡村旅游无异于缘木求鱼,必将得不偿失。初期或可有一定的市场效应,但其生命周期难以长久。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存在着对客源市场和可进入性的高依赖,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至关重要。但从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看,各地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而是不顾条件,遍地开花,重视规模, 轻视质量。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已发展起来乡村旅游项目,但真正具有

良好市场效应的乡村旅游地寥寥无几。盲目投资与开发的结果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低下、特色不强,难以形成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和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

2.3 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经营粗放

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乡村旅游活动的种类与形式多种多样,许多旅游项目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直接相联,在其市场运作过程中,涉及到各方利益共同体的关系,需要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协调与配合。但从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看,除了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以及民俗、节庆等属于公共产权外,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如民居、农作物以及山林树木等属于私人所有,这容易导致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经营。从实践看,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是在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所谓“农民自办旅游”,村镇领导和农户自然就成为这些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但囿于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他们难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有效管理和优质服务,使得我国乡村旅游处于一种粗放经营和自生自灭的状态。

3、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3.1乡村旅游发展要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的策略 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三个重要凭借:一是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二是乡村地区交通和基础服务设施;三是当地居民的理解与支

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自下而上”自发式地发展是很难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的发展策略。

政府应当把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开发的总体战略中,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开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旅游网络系统。这样既可以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又可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

进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还应当在财政、交通、规划、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引导。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主要职责包括:规划管理——编制总体规划和执行项目计划;法规规范——制定规章,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资金扶持——提供资助,帮助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组织领导——帮助组织乡村旅游的农民协会;人才培训——宣传教育,组织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素质和农民的参与能力;利益协调——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场营销——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

乡村旅游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线路安排、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应通过专业化的市场运作加以解决。

乡村旅游资源所有权的特殊性以及乡村旅游乡村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使得乡村居民必然要承担乡村旅游带来的诸多利益和代价,因此,村民对待乡村旅游开发的态度和参与至关重要。村民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

不仅有助于增加乡村旅游地的吸引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乡村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反之则会极大地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实行社区参与。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实行社区参与一要建立一个科学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统一整合政府、旅游开发商、旅游者和村民的利益需求。重大开发事项要征求村民意见,尊重和保护社区权益,调动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二要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这是保证社区参与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我国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动因;三要通过教育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和参与能力,尤其是关于乡村旅游及其影响的知识。

3.2发展乡村旅游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乡村旅游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二是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关系。 首先,从经济学角度看,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一种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不断增加,就会出现究竟是乡村旅游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还是农业经济为乡村旅游业服务的矛盾冲突。理论上讲,乡村经济对旅游业的过度依赖会明显改变乡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巨大,有可能动摇乡村旅游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的基础;同时旅游业的脆弱性和乡村旅游本身的局限,使得乡村经济对旅游业的过度依赖会有很大风险。因此,理想的状态应该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发展和保护乡村

地区的农村经济和景观生态,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保障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区位或资源特别优越的地区,则完全可以把乡村旅游业作为农村支柱产业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突破口”。

其次,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任何文化都以一定的状态存在并对人类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包含“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表示文化发展历史积淀的结果,“势”表示文化的现实作用和影响力。乡村作为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保留地,具有“原始、古

朴、真实、自然”的独特性,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但乡村地区往往由于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低、人口数量少以及交通信息闭塞等原因,其文化生态位态势较低。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代文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交汇与整合,势必导致乡村文化的削弱甚至异化,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保护的关系。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特性进行分析评价,根据不同的资源特性确定和控制乡村旅游的适度容量;要对乡村旅游者进行教育并规范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在旅游前尽可能地了解所访问乡村旅游地的社会和文化;要对当地村民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增加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3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是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很强的旅游活动,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龙头, 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没有规划指导密切相关。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规划一方面要与区域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另一方面也要与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

乡村旅游规划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发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吸引范围有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根据客源市场及区位交通条件,对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作出科学安排。根据我国乡村旅游的资源分布和市场条件,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首先是大中城市周边乡村地区;其次是风景名胜区周围乡村地区;再次是地方或民族特色鲜明的乡村地区。而一些远离城市,资源一般且可进入性差的乡村地区,则不宜发展乡村旅游。

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实行乡村与生态的结合,乡村与文化的结合,提高产品档次和品位。为此,乡村旅游规划要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发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设计开发出融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具体而言: 一要在活动内容上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二要在活动形式上提高游客参与程度;三要在活动类型上多元化发展。

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旅游容量一般是指一个旅游地在资源没有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水平时所能维持的最大游客数量,包括资源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乡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态位态势较低,其旅游容量有限,发展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多与旅游容量超载有关。乡村旅游规划必须对乡村旅游容量进行合理控制:一要考虑乡村旅游的资源特性和空间范围;二要考虑乡村基础设施和住宿条件的容量, 包括道路交通、饮用水供应、排水及住房;三要考虑地方生活食品的供应;四要考虑地方居民人数及对乡村旅游的态度。

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乡村旅游的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使其旅游市

场与观光旅游市场存在很大区别,乡村旅游开发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旅游市场,了解旅游市场的结构、消费层次及兴趣爱好等,从而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旅游产品和提供旅游服务。但乡村旅游不能惟市场为导向,一味追求满足市场需要,必须保持乡村旅游“乡村性”的完整与原生,把“游客们想要的”和“乡村能生产的”结合起来。

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在内外公众心目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使之区别于任何其他旅游区的较稳定持久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准确独特的旅游地形象,对内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对外具有感召力与吸引力,能极大增强旅游地核心竞争力。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文化性”。乡村文化系统包括文化景观和文化基质,文化景观是附加

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表现为乡村的空间格局、聚落建筑、田园风光等;而文化基质则是文化景观所表达的创造主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表现为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民风民俗等。乡村文化景观和文化基质相互观照,紧密关联,共同构成乡村意象——一种只有在乡村才能识别和体味到的朴素、真实、亲近自然的感觉形象和心理共鸣,这是乡村旅游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吸引力,也是构建乡村旅游地形象的重要基点。因此,旅游规划要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旅游的理念定位应当是“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乡村旅游的视觉形象应当是朴素、真实、亲近自然;乡村旅游的行为形象应当是质朴、好客、祥和、温馨。为此,发展乡村旅游要严格控制人工建筑,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要服从当地的自然环境、景观特征和传统建筑风格, 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住宿设施要以农舍、家庭旅馆为主;不破坏干扰当地村民自然真实的日常生活;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并使村民从中获益。

总之,乡村旅游的景观、产品、服务设施和服务形式都应具有“乡村性”和地方特色。

3.4理顺乡村旅游管理的体制与办法

由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产权,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多以自发形成的个人或集体为主,政府介入和大型旅游集团参与开发经营较少。这一状况虽然调动了乡村集体和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但也导致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盲目、无序、小规模和经营粗放。因此,发

展乡村旅游必须理顺乡村旅游管理的体制,把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中,采取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管理办法。政府要在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市场规范、利益协调、必要的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旅游企业或集团重点搞好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并对个体分散经营进行协调、指导与监督;乡村集体组织主要负责乡村社会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村民则被鼓励参与乡村旅游的具体项目和服务如经营景点、提供食宿、生产工艺品、销售旅游商品、导游、演出等。通过完善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与方法,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 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 旅游学刊,2002,17

(4):45-50.

2. 何景明.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旅游学刊,2003,18(1):76-80.

3.Bramwell B,Lane B.《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UK:Chan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

4.Sharpley R. 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

5. 王云才.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 In the new century, Rural tourism has grown to b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rural tourism are discussed, and rural tourism is considered to be rustic,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experiencing with rusticity playing the basic role.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actuality and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connotation ;countermeasure


相关文章

  •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ural Eco-tourism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旅游形式,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对近十年来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了查阅和整理,从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出发,重点阐述乡 ...

  • 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 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苏勤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 摘要: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讨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文化性.生态性和体验性,而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 ...

  •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福建省乡村旅游角色定位
  • 第6期 2009年12月 台湾农业探索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No 16 December 2009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福建省乡村旅游角色定位 席 文, 郑耀星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福建 福州) 摘 要:, 平与发展现状, , 并分别对各利益相关者在关键词 ...

  • 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
  • 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 摘要:任惯琏发雁的城市化过程中.乡村 景蚬研允是帚观纠学和景观蜒划研究旷个 前沿领碱,l女文压用帚婀规划学.景观地理学 和景现生拜学的综合岘点.系统探讨了乡村 景观乡村旱观{见划的概念,乡}0景观规划钠 原则和意义.并存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现 蚧段籁匿多村景观意象.帚砺 ...

  • 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实践
  • 86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实践 汤幸芬 (亚洲大学休闲与游憩管理学系暨研究所,台湾台中市) 一.前言 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溯及源头可推至19世纪的乡间游憩(countrysiderecreation),Sharpley认为乡村旅游变成一种可识别 ...

  •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
  • DOI:10.15957/j.cnki.jjdl.2006.02.037第26卷第2期经 济 地 理Vol.26,No.2 2006年3月ECONOMICGEOGRAPHYMar.,2006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2-0340-06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 熊剑平1, ...

  • 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摘要 结合歙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阐述了乡村旅游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旅游:特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安徽歙县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26-01 乡 ...

  • 乡村生态旅游论文[1]
  • 浅议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但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 ...

  •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 BUNE 第19卷 2004年第4期 双月刊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3 郑群明, 钟林生 12 (1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 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摘 要]参与式乡村旅游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