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吴郡陆氏的文化转型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方法,考查唐代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发展历程,认为六朝兼擅经学与文学的陆氏,唐代前期以经学为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玄宗朝开始渐重文学,中唐以后在继续保有经学优势的基础上,文学修养大为提高,对仕进意义重大。陆氏家族文化结构的转变伴随着内容与风格的转变,经学从章句、记诵之学转为义理之学,文学则更重现实功利性。文化结构的转变与家族政治地位相关,而内容与风格的转变与家族文化的功能转变相关。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5480.htm  关键词:唐代;吴郡陆氏;士族;经学;文学;转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5-0049-05   吴郡陆氏兴起于东汉,三国孙吴时代政治势力达到顶峰,历两晋南朝门第不衰。南朝士族经历梁末侯景之乱、江陵陷落至陈亡的多重打击之后,在隋唐政权中的势力远不能与关中土族和山东士族相比,而吴郡陆氏仍能保持较高的政治地位,出宰相6人,两《唐书》有事迹者33人,在南朝旧族中颇为引人注目。毛汉光《隋唐政权中的吴郡陆氏》对陆氏在隋唐时的任官进行过考查,认为陆氏在唐代多以才学和治绩置身官僚体系。文化是中古士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陆氏在唐代缺乏婚姻、军功等优势因素为仕进佐助,主要依赖才学晋身,更易见出学术文化修养对旧士族在唐代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其家族文化在唐代的发展,对于研究唐代士族在选官制度变革中的衍生有一定的标本意义。   陆氏六朝时代以江南文化士族著称,经史之学与诗文风流兼美。就经学而论,如许多六朝士族一样,陆氏家族成员多自幼修习经史,世代相承。三国时陆绩“注易释玄,皆传於世”,陆凯注《扬子太玄经》13卷传世。南朝陆氏的经学氛围更加浓厚,“书橱”陆澄,“当世称为硕学”,陆缵“七岁通经”,陆琰“游心经籍,晏如也”;陆诩“少习崔灵恩《三礼义宗》”,被任命赴百济为讲礼博士,陆庆“少好学,遍知《五经》,尤明《春秋左氏传》”。同时,陆氏的文学才华更引人注目。如刘师培所论,“自江左以来,其文学之士,大抵出于世族;而世族之中,父子兄弟各以能文擅名”。六朝陆氏诗文存世者23位,西晋时陆机、陆云兄弟最为知名,南朝时更有父子兄弟竞逐文采的盛况,尤以陆展、陆厥、陆�、陆罩、陆云公、陆琼、陆从典、陆瑜、陆琰等知名。梁、陈之际,陆氏多人参与以宫廷和士族为中心的文学活动,作品有鲜明的士族文学色彩。   唐代陆氏家族文化上承六朝,但在发展过程中家族文化结构、内容和风格、功能和意义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以下以安史之乱为界,分前后两期加以讨论。   一、经史为先:唐代前期陆氏家族文化的主流   无论从学术成就还是家族文化氛围来看,经史之学都是唐代前期陆氏家族文化的主体,经学也成为陆氏获得政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前期最有成就的经学人物当属陆德明。陆德明陈末已成名,陈亡后以江南名儒身份北上仕隋,任国子博士,人唐后深得太宗赏识,“征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命中山王承乾从其受业”。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集儒家经典及老庄等14种书,为之正字、注音、释义,考证诸经音义,“为唐人义疏之先声”,集中代表了南朝经学的成就。唐初经学北并于南,《经典释文》是五经统一前的重要总结和准备。除陆德明外,陆善经注《孟子》七卷,参与唐《六典》《开元礼》《御刊定礼记月令》等的修撰工作,也是陆氏经学代表人物。   陆氏的经学氛围浓厚。陆德明子陆敦信即承家学于乃父,贞观时曾与李百药、孔颖达等一同为太子侍讲。此外,陆士季家族、陆元方家族都是经史传家的典型。陆士季“学《左氏传》,兼通《史记》《汉书》”,在唐为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其子陆谋道“以善班固汉书敕授舒王侍读”;陆谋道子陆元感“少传其(陆谋道)学,老而无倦此”;陆元感子陆南金“颇涉经史”,另一子陆赵璧“强学而儒门照瞻”。陆元方“诸子皆美才”,其子陆象先、陆景融和从叔陆余庆均以博学通经著称。   经学也是陆氏获取政治地位的手段。隋至唐初,陆氏的经学声望在入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陆从典、陆知命以及前述陆德明、陆士季等多人都因学就仕,所任也多是学官。高宗、武后时代,陆氏又以经学应科举取官,陆元方家族最为典型。陆元方“初明经,后举八科皆中”,其子陆象先“举制科高第”,陆元方从叔陆余庆“举制策甲科”,陆余庆子陆璨举明经,陆象先孙陆康又以明经入仕。陆元方家族也成为陆氏入唐后最显赫的家族。   与经学成就相比,初唐诸陆的文才不免逊色。陈亡至初唐百余年间,以现有文献所见,陆氏鲜有以文学知名者。除了成长于南朝的陆士季曾有文集外,入唐后仅陆捂、陆象先各存诗一首,显然未能延续曾辉煌一时的家族文学优势。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学较北方为盛,陆氏又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族,然入唐后却未能延续这样的优势,当与江南文学环境有关。梁亡陈灭以后,成长于南朝的文学人物纷纷北上,政治社会环境骤变、南朝士族急速衰落等因素都使南方文学陷入低潮,陆氏自身丧失了家族的清贵地位,似乎也因此忽略了文学。   作为六朝文化士族,陆氏家族富有藏书和经史、诗文人才,经历南朝至隋唐政权频更的历史巨变,依然保持着经学优势,显示出旧士族在藏书和师授方面的教育资源优势对家族成员经学修养有深远影响。另一方面,陆氏家族的文学低潮,又显示出家族传统对子孙文学修养的影响似乎远低于社会环境。同时,唐代前期科举中明经地位略高于进士,而陆氏在南朝覆灭后政治地位一度相当低落,求仕要求紧迫,可能也是陆氏家族文化结构重经少文的原因。   不过,随着高宗、武后朝陆氏北上入仕中央的人数大增,与北方文坛人物的交游也逐渐增多。陆象先参与了中宗朝的宴游赋诗等活动,陆余庆与陈子昂、宋之问等初唐文学名士多有交游而并称“方外十友”。在两京文学风气的熏沐下,陆氏也开始了文化追求的转向,玄宗朝是转变的开端。此时人物如陆去泰、陆善经等,虽以经学知名,但或“文翰尤长”,或有诗作留存。成长于这一时期的人物如陆余庆、孙陆海、陆长源等,也较其父祖更擅文墨。陆海“工于五言,为贺宾客所赏”;陆长源为诗“有才思”。后者主要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擅撰碑志,长于书启,有小说《辨疑志》三卷。这一时期的转变开启了陆氏家族文化中文学复归的序幕。   二、文学为重:唐代后期陆氏文化结构的转变   唐代后期,陆氏在保有经学优势的基础上,能文擅诗者大大增加,家族的文学氛围更加浓厚,文学才能在延续家族政治地位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陆氏在唐代后期仍不乏博通经史的人物。陆德明后代陆翰是元稹之师,长于经学;陆贽“颇勤儒学”,陆希声“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多”;陆龟蒙“通《六经》大意,尤明《春秋》”;陆亘明经及第,又应博通坟典,以经学为人仕之道。中唐新《春秋》学派的代表人物陆质更是陆氏经学的重要代表。他总结啖助、赵匡思想,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

辨疑》等,“舍传求经”,开宋学先路,不但是经学的新变,对中唐的政治革新和复古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   陆氏在唐代后期更以文学见长。陆贽、陆龟蒙是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无需赘述。陆翱“为诗有情思”,诗作“多传于时”,陆希声存《颐山诗》一卷,其《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和《北户录序》等文,显示出对唐代散文、小说的关注与识见;陆畅“名以能诗闻”(韩愈《送陆畅归江南》);陆沣(一作“澧”)有文集,与皎然、刘长卿等多有唱和;陆�“文思敏速”、“挥翰如飞,文理俱惬”;陆宾虞、陆肱、陆湾、陆修、陆庶等亦有文名。   陆氏家族的文学氛围也相当浓厚。陆翱、陆希声和陆宾虞、陆龟蒙就是父子兼擅文学的代表,陆畅与其侄陆湾、侄孙陆肱等也是一门皆长于诗文。陆沣家族更加典型,符载《江陵陆侍御宅宴集观张员外画松石图》中提到陆沣及其弟“日灞、日润、日淮,皆以文行颖耀当世,故含藻蕴奇之士,多游其门焉”。陆沣另一弟陆澶也有存诗,子侄辈又有陆子容“以名声文采,宦游上国”。前述富赡文采的陆贽即陆沣族侄,陆�为陆沣曾孙,可见其家的文学风气之盛。   文学也是唐代后期陆氏仕进的重要手段。中晚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文献所见唐代陆氏进士及第和参与进士试者都是中唐以后人物。以陆沣家族为例,权德舆《送陆校书赴秘书省》称“(陆)子容一门将以文藻行实振起风绪,叔父群从岁为仪曹首科,子容亦再登甲乙”,则至少有三人及进士第,而其族中陆贽、陆�也登进士第。陆畅家族中,陆畅及其侄陆湾、侄孙陆肱也都及进士第;陆亘家族中,两子陆墉、陆堪同举进士。文章之才不仅有助入仕,对升迁也意义重大。中晚唐陆氏出宰相三人,即陆希声、陆贽、陆康,三人都有诗文之美才,后两位更是凭借文章晋身的典型。陆贽“初入翰林,特承德宗异顾,歌诗戏狎,朝夕陪游”�,其奏疏“�古扬今,雄文藻思”、拟诏“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在政治生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陆�的文采也很得皇帝赏识,同陆贽一样,进士及第、入翰林、任中书舍人,之后入相,二人的升迁之路也是唐人以文晋身的理想仕途。   陆氏文学优势的“复归”,同前期文学上的沉寂一样,社会环境意义重大。一方面,北迁两京的部分陆氏人物受北方文学风气影响渐重文学;另一方面,安史乱后北方文士大批南下,江南成为两京之外另一个文化中心,居留南方的陆氏也得以自江南文学的富氧环境中汲取营养。同时,进士科在中唐以后地位上升,“士大夫耻不从文学出身”的社会风尚也影响到陆氏家族文化结构的转变。   三、文化内容和风格的转变   唐代陆氏的家族文化经历了前期经学为主到后期文学渐重的转变,单就文化结构而言,相对于六朝陆氏,这似乎是一次偏离与复归的历程。而就文化的内容和风格看,无论经学或文学,唐代陆氏都呈现出前后期的明显转变,并最终指向对六朝时代那种典型的士族文化的反拨。   经学方面,唐初陆德明之学主要在章句,高宗、武后朝明经入仕的陆元方等人所习,主要在记诵,内容更多承袭着六朝经学的传统;而中唐以陆质“舍传求经”为代表的经学,更多个人思想的意义发明,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也与六朝维系家族价值体系、更富道德伦理功能的经学相去甚远,揭开追求义理的宋学之序幕。与此相呼应,陆贽、陆修、陆龟蒙、陆希声等人的思想中也可见出经学新变的清晰印迹。陆氏家族在中晚唐儒学新思潮中奏出了相当有力的和声。   而在文学领域,唐代陆氏的起点晚至玄宗朝,与六朝传统出现过断层,也与六朝陆氏的士族文学特征迥然相异。陆氏文学人物多是“文儒”。以陆龟蒙为例,他“自小读六经、孟轲、扬雄之书”(《复友生论文书》),且“少攻歌诗”(《甫里先生传》),精于儒学又工于诗文,而这也是中晚唐许多陆氏人物的共同特点,陆长源、陆希声、陆贽等都是其中佼佼者。陈亡至初唐陆氏家族的文学萧条时期,南朝崇尚技巧的士族文风被涤荡净尽,而家族始终重视经史之学的教育传统,又使儒家重视文学功利价值的思想得以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陆氏多人以文干禄,文章成为个人智识的展示,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激发了个人影响社会的热情。这种热情不仅在政治领域,也在思想学术和文学领域表现出来,恰与中晚唐古文运动的精神内核相近。陆氏与古文运动多有交集:陆质是柳宗元之师;陆长源与韩愈、孟郊、李翱等都有交往,其《辨疑志》以现存佚文看,驳斥鬼神虚妄之说,与韩愈、李翱的反佛、道思想有相通之处;陆�“学不为人,与古为徒”,与李翱讨论过《复性书》的主要观点,又纳韩愈所荐,拔擢古文士子及进士第,与古文家同道;陆希声编纂李观文集,对其创作和唐代古文发展有积极评价;陆贽虽以骈文著称,贞元八年权知贡举时引梁肃为“通榜”,取韩愈、欧阳詹、李观等以古文知名的士子及第,对古文传播颇有助力;陆龟蒙“为文通古圣”(《村夜》)的文学思想算得上韩、柳古文精神的余绪。总之,文章对于陆氏,不仅是仕进之器,也是儒学思想的载体,有着浓厚的现实功利色彩。   六朝陆氏作为疏离政治核心之外的文化士族,是知识权威、诗文巧匠,可以修身齐家,却无意以之治国平天下,有明显的纯学术、纯文学倾向;唐代陆氏以经学为基,又以文学为器,思想由经学研习之中生发,学养与智识透过文章形式获得承担社会责任的资格和动力,而拥有文学的话语能力和权力,也是其继续扮演社会精英角色所需的一种似旧实新的条件。   四、文化转型与家族的转变   陆氏家族文化结构的转变与家族政治地位相关,比对陆氏人物最盛的丹徒枝、太尉枝和侍郎枝的家族文化在唐代的发展脉络和其政治地位的浮沉曲线就能发现,其间当或有因果。   丹徒枝在唐代以陆德明为始,家族有浓厚的经学氛围,但未见有文学活动,而从政治地位看,陆德明子陆敦信高宗时为相,身后两代皆有三品以上高官,在初唐及盛唐前期保持着较高的政治地位,此后式微,数代都未有五品以上官,人物寥落,是最早兴起也是最先衰落的一支。   太尉枝初唐后期人物多有经史之长,盛唐时开始出现以诗文见称者,中晚唐家族文学修养大大提高,陆海、陆长源、陆翱等都擅长诗文,陆希声、陆龟蒙以诗文著称,其家与陆氏整体发展趋势一致,经历了文化转型的过程。而其政治地位也与之相应:入唐之初相当低落,武后至玄宗时代陆元方等多人从明经或制科出身使家族骤贵,两代中任三品以上官者即有7人,宰相2人,陆元方孙辈中有10人5品以上,3人三品以上,之后每代皆有5品以上官,晚唐时任3品以上官者仍有4人,1人人相,终唐一朝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政治地位。   侍郎枝前期无显,中唐人物始盛。以前述陆沣兄弟、陆贽、陆�等为代表,人物多能诗擅文,文学氛围浓厚,及进士第者多人,出宰相2人,擅长文学的陆沣兄弟中有5人都官居5品以上,在中晚唐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以经学传家、未见转型的丹徒枝前达而后衰;随时而变、转以文学为重的太尉枝保持了与唐始终的

地位;前期无闻的侍郎枝“以文藻行实振起风绪”,在中晚唐得以复振。其余如前期以经学晋身的陆士季家族、后期以文学通显的陆畅家族等也大体类此。由此可见,初盛唐时期经学修养对陆氏仕进佐助良多,而中晚唐时期文学的意义更加重大,家族文化结构的转变对唐代陆氏政治地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陆氏文化内容和风格的转变又与家族文化的功能和意义之变相关。“六朝时,文学之于士族仅仅是一种素质修养;而在唐代,文学则变成了士族谋求仕进的工具”。陆氏即是一个典型代表。六朝陆氏以经学与文学优势赢得社会声望,维持门第不衰,从而保证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文化修养之于地位只是一种间接手段。隋唐政权以西魏、北周关陇士族集团为基础建立,陆氏同其他南朝士族一样,随旧国为武力征服,在九品中正制废止、科举渐兴的新朝,丧失了士族制度下“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的地位,只能以累积的文化资源优势求取仕禄。文化成为入仕的直接手段,也促使陆氏的文化内容和风格都发生变化。初盛唐陆氏主要凭经学晋身,而习经重章句、记诵,仍是上承六朝士族家学之旧,中唐以后进士科地位渐重,社会价值观由崇重经学转向崇尚文学,陆氏与时俱进,文学成为家族保持政治地位的重要条件,承担了前此未有的功能,陆氏也从六朝文化士族转变为唐代文学士族。   以文干禄、借文学才能获取政治地位的方式,突出了个人才学、能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也波及经学,修习经学者在中晚唐更重义理,同样是强调个人思想价值和能力,而这些都使家族门第对个人地位的影响褪色。陆氏的文化转型一方面使陆氏家族从整体上仍保持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却又消解了家族之于个人的政治功能,从而消解了门第的意义。   五、结语   唐代吴郡陆氏的文化转型是陆氏由六朝文化士族转变为唐代文学士族的历程,包含着文化的结构、内容和风格、功能和意义的多重转变。六朝陆氏经史、诗文兼美,家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士族文化特色。唐代陆氏前期上承六朝之旧,有经学优势并以之为仕进依凭,后期在保有经学优长的同时渐重文学,文学人物显著增多并取得了相当的文学成就,文章之才对仕进意义重大。在这种转变中,陆氏家族文化的内容与风格也发生显著变化,经学从章句、记诵转向义理,文学则以注重其现实功利性而接近古文运动的精神。经学与文学都成为陆氏入仕之器,而文学后来居上,意义更加重大。文化结构的转变与家族政治地位密切相关,而内容和风格的转变与家族文化的功能转变相关。陆氏借由文化转型保持了家族的政治地位,但作为士族也由此走向消解。


相关文章

  • 文化接受视野中的唐宋变革述论
  • 作者:牟发松 历史教学问题 2013年04期 一.变革与过渡 "唐宋变革说"之所以寿过期颐却仍充满学术活力,即在于她的独创性和开放性.①其开放性尤其表现在这一学术命题的内涵及外延,创立者(内藤湖南)及其完善发挥者(宫崎市定)虽有明确界说,但这些界说都只是框架性的,"描述 ...

  • 唐诗中休闲体育的探骊
  • 第1卷第1期2011年1月中华武术研究 ChineseWushuResearchVol.1No.1Jan2011 唐诗中休闲体育的探骊 陆云生,梁东欢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例分析法,通过对唐代诗歌中的休面能反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明镜.由 ...

  • +安史之乱为何没有导致唐朝灭亡
  • 安史之乱为何没有导致唐朝灭亡? 澎湃新闻 王子恺 [摘要]唐朝因藩镇割据而分裂,但又因藩镇的并峙均衡而维系中央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独特的现象.安史之乱作为这段历史的转折点,其重要性被一再强调,但对事件本身的过程仍缺少充分研究. [原文编者按] 唐朝因藩镇割据而分裂,但又因藩镇的并峙均衡而维系中央 ...

  • 中国古代近代国画发展史--◎◆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 --目录-- 第一部分--山水画 (一)上古到隋唐五代的山水画 (二)明代的山水画 (三)清代的山水画 (四)二十世纪的山水画 第二部分--花鸟画 (一)上古至隋唐五代的花鸟画 (二)元代的花鸟画 (三)清代的花鸟画 (四)近现代的花鸟画 第三部分--人物画 (一)上古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 (二 ...

  • 20**年1月宣传栏
  • 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 ...

  •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 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 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 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 ...

  • 15年电大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
  •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 填空题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 酋邦 .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 氏族模式 和 酋邦模式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 后 ,商代称 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 政权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 ...

  • 当代中国恰如人在旅途
  • 当代中国恰如人在旅途,转型期就一定要跟传统脱离吗-- 现代化,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刘梦溪 核心提示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民日渐富裕--当代中国千变万化,万众瞩目,一切皆有可能发生,不仅外国人看不太懂中国,国人也并非完全了解中国.中国作为一个 ...

  • 用经济学解读中国
  • 中国道路 一.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 1.福利刚性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只能允许其上升不能允许其下降的心理预期. 2.为什么不高兴?时间问题,价格变动指数 人与人之间失去和谐便会不快乐 3.经济学关注的任何变量,都是相对量,经济学不关注任何意义上的绝对量. 4.需求是由供给决定的,D=f(s)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