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思想的感悟

“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的确不错,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参加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08年二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之后,我深深地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动。作为一名走在课改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从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他爱科学、爱真理、爱祖国人民、爱全人类,“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师爱都曾作过深刻的阐述。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矗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有了这种的力量,就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许多实践证明: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

(一)要相信孩子

教师爱学生,决不是单从生活上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相信他们的上进心,相信他们的才能,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相信孩子,就是唤起孩子们心灵中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二)善于运用教育性语言

我们教师更要善于使用教育性语言,一个深深热爱学生的老师,会发现学生身上许许多多闪光的思想、品质与行为,并乐意运用语言去点燃它。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态度,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奥秘所在。有时,一个微笑,一句赞美的话,以及细致入微的关怀,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和鼓励。这种感情上的激励,要比“物质”的奖励更能深刻地激起孩子的上进心。

(三)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

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就得了解学生的需要,否则变会“隔鞭搔痒”。教师要把爱的雨露洒向学生的心田,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不能理解,就谈不上情感沟通,爱和服务也就成了空话。由于学生正处心理渐变期,他们的心理行为往往缺乏自制性,教师不可跟学生“一般见识”。教师的心理承受里应大大超过学生。比如:在生活中,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难免会有矛盾。对于孩子出现的矛盾心理,一种平静的、不加指责的态度对孩子将是有益的。因为这种态度告诉他们,即使他的感情混乱了,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时,他内心就不再感到一切都混乱了。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任务在于精雕细刻地塑造学生的灵魂,注意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针对他们的个性进行严格要求。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严是爱,松是害”,这是教育的真理。尊重个性不是迁就原谅学生的缺点,而是按照他个性发展的规律进行正确引导。即使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也要严格要求,不能因为喜欢就袒护他们,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响鼓也要重锤敲”,严格要求,积极引导,正是对他们的尊重和爱护。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不同的个性进行教育,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适应学生的本领。

(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师生之间做到平等相待,相互尊重,还要求教师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就要防止“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勘。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或听话,就对他在其他方面的缺点放松乃至偏袒;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或比较调皮,就对他其他方面的优点不以为然,乃至故意抹煞。如果那样做,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厚此薄彼,处理不公正,这不仅影响教师的威信,也难以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

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把“教育”的要领作了内涵和外延的无限延展,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的解释。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他说:“一切教育都是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这可以说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活教育”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进步。陶行知曾把“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由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为一炉。

他的生活教育观,要求我们用丰富的生活内容去教育孩子,不能脱离孩子生活的内容。他说:“我们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当然他所说的实际,主要是孩子生活的实际,用孩子般的心考虑孩子的问题,不能只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处理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联带于“生活即教育”而来的。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他说:“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一来,它立刻要求拆墙,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之围墙,使我们可以达到亲民亲物的境界。不但如此,他要求把整个的社会或整个的乡村当作学校。”“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他告诉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孩子的学习时时处处都在。课堂上是学习,在田间干活也是学习,社会实践也是学习,朋友交往、同学交往也是学习。学习时刻都存在着。是的,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范围局限于课堂,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学校的花草树木,人文环境,社会的工厂,商店等等各种资源和设施,都应该为我们所用。他对这样的学校曾有段形象的描绘:“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学校的校训,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陶行知明确指出:“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法。”“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分析生活和教育的关系而得出的。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与学联系起来。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出现成的解决方法去传授学生,而是要把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给学生,使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其实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教学生学外,还要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注重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得教、学、做三者合一。这一观点既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又强调了学生主体、以人为本的理念。陶公办的礼堂叫“犁宫”,也就是要让农村的学生不要忘记耕田种地,注重实践。图书馆叫“呆子莫进馆”,言外之意就是死读书的人不要进来。他主张学生要学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把书中学的和实践联系起来,活学活用。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倡导要教活学生,这一思想不就是陶行知思想的回归或者发展吗?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也在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思想,在做中学,在做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不会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突发奇想,学生可以大胆质疑发言。使得不同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反思我们的教学,有没有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呢?我们现在的教材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走出去参观,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不仅会理解,而且要会运用,会解释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我们教得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样也才不负江总书记的“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论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培养“真人”是陶行知的办学目标。他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对做人道理的培养。要做学问,先学做人。要学做真人,不做人上人(不要过于自负,以至于脱离群众),不做人下人(不要自卑),不做人外人(不要孤立自己),要做人中人。他还有“面包和水仙花”论,面包代表的是物质文明,水仙花代表的是精神文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却是令人担忧的:现在仍是一个强调学历的社会,学历是衡量人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衡量人才的指标。由于不同学历之间泾渭分明,待遇悬殊,因此,学历对人的充满了诱-惑。因而又导致人们对知识、分数的片面追求,分数成了学生学习成功的主要指标,学历作为教育成功同时也是学生成功的主要标志。学校教育,重视科学,轻视人文。尽管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理念已经喊了多年,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而缺少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锻造。家庭教育,重视物质,轻视精神。在家庭中,父母过多地注重孩子的衣、食、注行,却忽略了他们深层次的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思想品德。马加爵一时冲动,连杀四名同学;清华学生刘海洋将硫酸泼向无辜的黑熊,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人文精神的缺失、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再一次告诫我们:只有先学会了做人,在此基础上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才能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今天,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人才教育的成效关系着改革大业的兴衰成败。我们不但要培养成千上万的高级科技人才,高级的行政、企事业和经济部门的管理人才,更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陶行知先生的人才教育思想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真人”就是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学生的个性应得到充分自由发展。

初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是为造就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做准备的,这准备就是使未来的“才”先成为社会所认可和需求的“人”,变“自然人”为“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从根本入手,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育人。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入手,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它揭示的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本质的功能,是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的。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育内容的完整性。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还要加强对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在外部合力的推动下,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时代发展进步了,但“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并没过时,它应根植于我们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头脑中。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教育思想实践起来有较大的难度,不然,陶行知先生也不用要求我们“千教万教”、“千学万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然下定了“教人求真”的决心,就要有“千教万教”的耐心,不畏困难,不怕暂时的失败;我们鼓励学生确立了“学做真人”的雄心,就要不断激励学生树立“千学万学”“千做万做”的信心,从而为社会创造一个个“真人”。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办学行为。负责地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

虽然短暂的学习暂时结束了,我仍然会满怀激-情地继续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做人原则,学习他的人格,并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体悟,使之内化为我自己的思想,并不断发展,弘扬“陶夫子”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相关文章

  •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的实践 大新镇李王小学 王锋 内容提要:本文从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观察: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等几方面来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 新课程理念 语文教学实践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 ...

  • [生活_语文教学的土壤]陶行知论文
  • 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 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石,是思想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三大部分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为深远.长期以来,我国的 ...

  •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组成.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雪顿节上看赛牛>和略读课文<东郭先生和狼><快乐过奇遇记>.课文从清明节的传说.藏族风情.中国的寓言故事.国外的童话故事等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 ...

  • [放飞蜻蜓]说课稿
  •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真,放 ...

  • 感悟师德
  • 感悟师德 南康市龙回中学 刘德灿 “静静的夜晚,月光闪烁,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亲爱的好老师……”这首曾经唱过无数遍的歌,而在xx年的教师节,我却第一次成了这歌词中的主人公,走进教室,听着这首不能再熟悉的歌,我思索着……这只是一支小曲,也许并没有道出为人师者的全部内涵,但我们至少从中感受了一种奉献的 ...

  • 中小学校本培训计划方案
  • 一、指导思想: 依据xx区教育局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从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出发,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改革,优化组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致力于培养和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爱校敬业、真诚奉献、严谨治学、业务精湛、教风优良、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的师资队伍,为创建“教育 ...

  • 一年工作感悟
  • 一年工作感悟 回顾近一年来的学校工作, 我既感到欣慰又觉得惭愧.欣慰的是我工作在一个团结的充满人情味的教师群体氛围中, 让我感到了大家庭般的温暖; 惭愧的是由于自己工作能力有限, 为老师们.为这个集体做的事情太少了.思来想去, 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汇报: 一.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 ...

  • 乡镇小学参观考察汇报范文2篇
  • 2010年×××月,按照教教体局的安排,我们黄土梁子学区的九名校长前往杭州、上海等几个城市,对那里的小学教育进行了一周的考察学习。这次考察,使我们黄土梁子学区的小学校长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通过参观学习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把学习的先进理论与教育实际相结合,在学校管理的实际工作 ...

  • 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理解
  • 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呢? 一.充满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1.让学生入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