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术风险的认识与思考--以核技术为例

对技术风险的认识与思考——以核技术为例

摘要: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技术风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各种技术风险所造成的生态破坏, 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技术风险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生态难题, 我们应重新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 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出发点, 以生态伦理为导向, 从制度、技术和观念等各方面克服技术风险。其中核技术是当今高科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核技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值得人们关注的风险。当下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核技术带来的新型能源是解决目前能源短缺的重要手段。然而,人们在使用核技术的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来使这一技术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核技术;技术风险;核技术风险思考

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技术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积累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 也有一定的风险性, 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其中, 对生态的影响尤为突出, 由于技术成果运用不当而造成的生态失衡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核技术为例,核技术既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造孽,是把“双刃剑”。近些年来,由于一些重大核事故的发生,核技术这把“双刃剑”已经变成了一把高悬在人们头顶的“利剑”,时刻在威胁着人类。面对这些威胁,一方面,要警惕技术悲观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正视核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在使用核技术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来使这一技术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一. 核技术风险的主要类型

1. 核弹战争风险

核能的首次应用就是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让世人震惊于核武器的毁灭性是如此巨大。慑于战争的威胁,二战之后很多国家积极发展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核武器,以使自己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有核国”随之越来越多,对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产生了核威慑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万枚核弹威胁着世界,让核战争有爆发的可能,同时,由于核技术非法贸易越发猖獗,核战争危险在日益临近,核战风险增加。

2. 核电站事故风险

核技术是当代的高新技术,核能是人类把握的一种重要的能量,目前,核技术在现代民用工业上的应用,主要是核能发电。即利用核裂变材料进行裂变,然后利用其释放的能量进行发电。因为核电站主要是利用放射性物质,因而就会产生放射性污染的风险,所以人们所关注的核电安全问题,最重要的应当是避免和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故在过去的40多年内,至少发生了20次重大核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核核废料处置风险

核电是一种高效能源,但在高效能源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就是相生相伴的主要难题。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运行后,放射能力被激活,辐射性大增;有的核燃料在反应后放射性能衰退,但有的核燃料放射性需要几万年甚至更久时间才能降低到天然铀

的水平。一旦处理不当,会造成长时间的核辐射影响,包括癌变、生态环境破坏等。

二. 核技术风险的主要后果

1. 生态环境风险

科学家们对核试验和核战争带来的环境破坏不断地进行研究,提出了“核冬天”概念。1983年美国气象学家C ·萨跟指出,当核爆炸当量达到50亿吨丁NT 时,会引起下属变化:——阳光将大为减少,它所产生的像云那样均匀分布的l 亿吨烟尘,将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造成一个黑幕,遮掩了正常的太阳光95%。——气温将急剧下降。爆炸引起的风暴性大火会将大量尘埃和烟灰散布到大气中,一两周内集结成的黑云将覆盖大地,在乌云笼罩之下,几乎看不到阳光,由于大部分阳光被隔绝,地面温度将骤降几十度,无论什么季节,在爆炸之后一周左右,内陆的温度将急剧下降,气温可能下降40。c ,地面平均气温将急剧降到一20。C 以下,非常寒冷的气温将持续许多周甚至几个月;同时出现的还有猛烈的风暴、持续不断回落的放射性微粒和有毒的浓雾,大量动植物的死亡,辐射量达到250伦琴,达到置人于死地的程度,从而形成可怕的“核冬天”。

2. 人体健康风险

核泄漏、核污染会引发人体健康风险,其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若进入体内就会引起内辐射,它们一般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ra 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的。外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越容易导致潜在的或显性的恶性疾病,致癌、致畸风险越大。另外,植物、昆虫和蘑菇以及最表层的土壤都会吸收铯137。所以,有些科学家担心核辐射会对当地人造成几个世纪的影响,主要因为土地、水源、空气都被爆炸产生的辐射物或辐射尘埃污染了,他们根本无法逃避现实环境所带来的潜在危险,最可怜的是那些灾难发生后出生的孩子。明斯克物理学家米哈伊尔·马利科说:“心理上的后果一直是毁灭性的,许多人觉得自己终将死于切尔诺贝利事故。”

3. 社会伦理风险

核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迅速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核技术既有高投资风险,也具有高伦理风险。“伦理”主要是指人与人相处时发生的道德关系。伦理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之理,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同类事物应该具有的共同本质的理想,这种理想付诸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产生出调节人类行为的行为规范。

第一、核技术开发耗费了巨大的经济、人力成本,占用了有限的科技投入

核武器与核试验耗费了巨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而我们生活的地球本就存在资源贫乏的问题。冷战中超级大国展开核军事竞赛.制造大量的核武器,是以巨大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据调查,为了完成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美国政府动员了50多万人,其中科研人员1 5万,耗费22亿美元,占用了全国近1/3的电力。因为它有非常巨大的潜在危险,对人和环境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第二、核能的开发带来国际政治上的不平等

曾经的美苏超级大国把核武器作为统治和称霸世界的手段,在国际政治中制造了许多不平等现象。核威胁,自原子弹问世之日起就存在,只不过核武器产生于科学技术专家之手,而核威胁出自政治家或军方人员之手。核威胁具有较大的讹诈性质,核技术成为核大国的有力政治武器,成了它们对付或制服异己的无核国或弱小国家的武器。

第三、核能究竟是安全能源还是危险能源

核电站事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恐慌.给社会生活各方面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例如,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远超过地震海啸。由于核辐射的风险增加,后续的灾后

重建进程或将放缓,从而影响日本经济的灾后复苏的速度。

三.对核技术技术风险的认识

1. 利益相关者之利益与价值冲突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必然要蕴含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因此始终都会包含着价值和伦理判断。科技的伦理风险,使得人类的信任结构发生了嬗变:从对以人为主的信任变为对抽象体系的过分依赖,即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正在逐渐浈化.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权利、传媒、制度等社会抽象关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价值与权利的冲突是核技术的社会伦理风险的主要根源,比如国家利益与地方环境生态风险、社会效益与居民核污染风险等矛盾。

2. 科学家之国家利益与社会责任的矛盾

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工作者常常被认为是价值中立的.科学与生产、社会的关系并不密切,科学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一般不在意科技的应用和政治问题。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与生产、社会和政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冷战格局的形成,动摇了“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因为现代科技活动都不仅具有求知的性质,还直接关系着国家安危和民族的利益。当科学价值中立不能成立时.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类伦理问题,科学家不能超脱于所作的研究之外,首先必须做出道德选择。爱因斯坦曾说过: “以前几代的人给我们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这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使我们有可能生活得比以前无论哪一代人都要自由和美好。但是这份礼物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危险,它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3. 决策者之经济利益导向与公众利益优先性的矛盾

核武器、核电是人类运用核能的两种主要方式,在这两个方面人类都已有惨痛的教训。核武器在日本广岛、长崎的首次使用,不仅给现实国际政治带来巨大影响,更使人们看到核武器会使人类遭遇浩劫的灾难性,以及核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伦理道德问题。而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1986年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则使不同民族、信仰和观念的人们深感彼此命运的息息相关,核技术的现实发展凸显决策者在经济利益导向与公众利益优先性原则之间的尖锐矛盾。

四.应对核技术风险的方法

1. 积极探索核技术风险评估方法,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建设。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 ,对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它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和练台性很强的工作,也应急管理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概率风险评价”的方法用于核安全研究,它是用概率论方法定量评定一个系统可能产生的风险(即一定时间内发生事故的次数和事故造成的后果的乘积) ,来评价这一系统的可靠性。这样核置全研究就建立在系统和定量化的科学基础上,是研究系统的安全性能和制定整体及各个分系统安全标准和安全准则的基础。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建设是指要建立起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来评估风险,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为政府提供一致的、连贯的信息,便于政府在危机事件中能够更好地进行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 险管理者通常都会把信息隐瞒到风险的后期,这是屡见不鲜的错误。

2. 建立和完善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政府的制度创新是一个随着风险管理的实践而不断更新的过程,从政府风险管理的操作层面来说,可以建立如下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政府应加强对风险的

识别,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收集、传递和处理相关信息与情报,并据此做出分析和诊断,不断提高预测和预报能力,以达到减少风险从可能向现实的转化,防范危机的目的。二是建立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根据风险的永恒性和常态性需要配置专门的机构和具备风险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来应对,履行应急、信息处理和综合协调职责,投挥风险管理的运转枢纽作用。

3. 加强核技术风险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事故应急管理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它要求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方针,作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资上的准备工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坚持效率原则,快速反应,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 和影响。

4. 提升政府和管理机构的风险沟通力,建立事故善后处理期的社会传播机制

随着风险社会逐渐形成,以风险评估、心理学、传播学三大学抖为支柱的风险沟通的重要性13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特别是9 11事件之后,风险沟通更是在公共领域羞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风险管理(特别是公共风险管理) 的重要工具“。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管理部门应及时利用各种传媒机制与公众进行沟通,进行必要的利益补救,透明地公开事件的真相,承担必要的责任,从而有利于重建公众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信任,妥善地处理突发事件,使损失得到最大程度的补救。我们置身于风险时代,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法律规定、急速增长的责任索赔和对公民参与的期望值都对风险沟通拖加了新的社会义务。日益增长的沟通义务不仅反映了公众对技术风险的逐渐关注,还体现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更是对特定健康与安全规范知情权要求中所蕴含价值的集中昭示。在社会广阔的各个领域中,要求掌握风险情况的人向风险承担者和利益相关方做好风险沟通的迫切社会需求逐渐增加。而有效的风险沟通效益和意义是显著的,主要有:避免过度担心和恐慌、有效控制谣言散播、解决风险制造者与风险承受者的利益冲突、防范风险的社会放大、促进政府的社会救济、提高民众对企业对社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利于风险受害者及时保护自己。

5. 构建核安全文化

核设施是由人来管理、操作和运行的,因此核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研究分析国内外迄今发生的核事故可以发现,核事故的发生除了源于设计和技术上的缺陷和隐患外,绝大多数是由于人的种种失误而直接引起。前者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更新设计观念、减少非人因素的影响来解决,后者就涉及到如何不断提高核领域的人的全面素质,亦即核安全文化问题。“安全文化”是在总结切尔诺贝利事故中人为因素的基础上为确保核电厂安全生产而提出的一种系统且完整的管理概念形成了核安全文化。1986年IAEA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核安全文化”概念。,并在进一步的报告《安全文化》中明确了此概念,即“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站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实质是价值观、标准、道德和可接受行为的规范统一体,要求核电厂的整个集体和每个人都处在一个重视并严格贯彻各项安全要求的环境中。核安全工作不仅仅是安全工程师的事,也直接或间接地与每一个员工密切相关。但核安全文化的培育,必须从高层做起,是核电厂厂长和管理者第一位重要的工作任务。

五.中国核技术发展的政策主张与伦理选择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得对能源的需求量会急剧加大。能源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但是我国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上面临重大挑战。核电可以大规模的取代高碳的化石能源,我国的能源方针也是发展低碳替代能源核电是干净清洁的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改善生态环境,所以发展核电的趋势不可改变。

1. 中国核技术发展的基本政策导向

中国作为一个有先进核技术能力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直奉行坚持科学、理性的核安全理念,维护全世界对核能发展的信心,保持核能发展的势头,并重视在核安全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2010年的核安全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五点主张。: 第一,切实履行核安全的国家承诺和责任。各国应该更加重视核安全问题,履行相关国际义务,加强国内相关立法和监督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国核材料和核设旌安全,培育核安全文化,强化出口管制,提高核安全能力。第二,切实巩固现有核安全国际法框架。我们应该推动《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尽早生效,促进《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的普遍性。应该全面履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有效打击核材料非法贩运,防范非国家行为者获取核材料。第三.切实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各国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和渠道,分享核安全经验,加强信息交流和执法合作。应该支持亘际原子能机构在核安全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机构平台,支持各国核安全努力。各国还可以探讨合作开发有助于降低安全风险的核技术。第四,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核安全能力。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发达国家应该尊重发展中国家意愿,根据其实际需要和现有条件,在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援助力度,促进实现普遍核安全。第五,切实处理好核安全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关系。核安全措施应该有利于为各国和平利用核能营造有利环境,促进该领域国际合作。

2. 中国在核技术方面的应对态度

第一,全面加强核安全能力。中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核安全法规和监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注重在核工业界培育核安全文化,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依法防范核材料非法贿运,保持者良好核安全纪录。中国开发了新兴的爆炸物探河4装置、放射性核素识别装置等一系列核安全装置,并成功应用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核安保工作。

第二,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中国支持并严格履行现有核安全国际公约及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2008年1 0月,中国批准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正在制定或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包括制定《核安全管理条例》。中国已启动《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国内批约程序,将积极推动这一进程。

第三,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合作。中国积极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工作,是“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的创始伙伴国,同许多国家保持双边交流。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及有关国家在核安全领域开展了良好合作。中方愿同各国分享做好重大活动核安全工作的经验。

第四,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核安全援助。近年来,中国通过盎术演示和人员培训等方式,向本地区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正积极考虑同有关国家合作,在华建立核安全示范中心,在地区棱安全合作方面进一步艘挥作用。从核技术在我国开发与应用的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始终站在道义的角度上反对使用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核技术,坚持科学理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平、安全、科学地利用核技术,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问的和谐发展,让核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

结论:在当今风险社会.科学技术不受限制的推进和基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决策正成为重要的风险源。现代科技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在给人类创造无止尽的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了无休止、不可逆的风险,正确认识科技风险并给于深刻的伦理反思,对于人类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伦理道德的进步,伦理道德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着制约和规范的作用,没有伦理的有效规约,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像瞎子一样盲目,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风险和灾难。 核技术是20世纪最重要的高新科技之一,对世界政治格局和人类命运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对核技术风险的伦理反思因此成为一个举世瞩目拘重大课题。核弹战争的危害余悸未消,核电站事故屡发不止,核电站选址和核废料填埋的争议和纠纷不断,关于核技术风险的讨论历经半个多世纪热潮不断,争论的主题和主体也不断变化。近两年来,各国对核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相关国际法框架日趋完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核材料和棱设施安全状况大幅度改善,应对恐怖主义能力显著提升,采取措施加强本国核安全能力及参与国际合作的意愿增强。尽管如此,核安全形式依然严峻,我们更应重视当今的核局势发展,从技术风险出发,以核技术为例,更好地认识并思考核问题。

参考文献

[1][德]坞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2][英]卡尔·波普尔,傅季重、纪树立等译,《猜想与反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

[3][美]刘易斯.《技术与风险》,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3年

[4][美]安德鲁芬博格,韩连庆、曹观法译,《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英]巴鲁克·费斯克霍夫等,王红漫译,《人共可接受风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英]太卫·丹尼,王嵩等译,《风险与社会》,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年

[7][英]尼克·皮金、[美]罗杰·E-卡斯帕森、保罗·斯洛维奇,谭宏凯译,《风险的社会放大》,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


相关文章

  • 在公司内控合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在公司内控合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周总,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 年关将至,公司的各项工作都面临一个盘点,检点,都需要一个新的规划,计划。今天的内控合规工作会议,就是召集大家就今年的内控合规工作做一个总结,工作只有总结才会提高;就明年的内控合规工作提出一个预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借此机会,想谈 ...

  • 企业项目管理考试大纲
  • 第1 章 变革中的项目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理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今企业引入项目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掌握项目与项目管理的含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项目管理基本概述 识记:项目与项目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 理解:竞争环境对项目的影 ...

  • 基层金融机构加强计算机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 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人民银行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会计.国库.发行.金融统计.信贷登记.外汇管理乃至工资.养老保险等业务都广泛应用了计算机管理.但是,计算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来巨大的风险,如计算机系 ...

  • 基于认识论对现代内部审计基本职能的分析与思考
  • 作者:鲍圣婴 中国内部审计 2015年06期 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其发布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修订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新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 ...

  • 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

  • 科学看待转基因食品安全
  • DOI:10.3969/j.issn.1005-6521.2013.22.033 科学看待转基因食品安全 刘建 (菏泽出人境检验检疫局,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已经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是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符合自然生物的发展规律,对人类的健康.繁衍等到底有无 ...

  • 民众餐桌悄然变化的哲学思考
  • 摘 要: 一场变革正在13亿中国人的餐桌上悄然进行,转基因食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转基因食品,人们应该怎么认识?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转基因食品现状和特点,指出民众对待转基因食品应坚持实践的基础,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利和弊.并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具体分析,以民众的意愿为出发点,提出相应对策. ...

  • [保险学原理]教学大纲
  • <保险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金融系 授课对象:本科层次保险专业 学时与学分:48学时,3学分 使用教材:<保险学原理>,孙蓉 兰虹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2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保险学原理>是保险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 ...

  • 关于培育农村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的的调查与思考
  •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关于培育农村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的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是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