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

浅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有效引导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压力的增加,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严重起来。心理健康在受到威胁时,会让小学生学习变差,影响成长. 其实,有时表面上看上去正常的人,在他的身体内或许潜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对周边环境适应问题

每个人不可能永远都待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内,当自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有些人能尽快的适应这里的环境,而有些人却一直对这个陌生环境保持距离,不愿去适应。这时,就应该注意了。不能适应周边环境的人或群体其实已经患上了心理问题。这些人在患上心理问题后,会产生情绪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时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该要懂得正常的人际交往,从而达到获得朋友和进步的双赢。但一个人一旦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就会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这时,出现了这种现象的人也患上了心理疾病。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现在的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家人又忙,对孩子自然缺乏交流。孩子也不会寻找方法,慢慢地,接触的人越来越少,交往能力也开始下降,不管面对什么以沉默来对待。加上家里的大人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就算与别人交往,也是唯我独尊,不会谅解别人;在困难面前,也是知难而退,就造成了小学生的不能学会正常交往。

(三)依赖心理

当今的社会,有一部分小学生不管干什么,都需要别的帮助,才能完成。这种类型的小学是产生了依赖心理。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家人的依赖,其次表现在有自责倾向。这些表现每时每刻都在危害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身边的人关怀及呵护下长大的,像一些大少爷、大小姐一样,不会做任何事或是做事不熟悉。这些有依赖心理的人,当被家人或他人说几句后,就会感觉没人再爱他,他失去了所有爱。

(四)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意志力薄弱,不论说话、做事都经不起外界的打击。让小学生变成这样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从小就对孩子付出太多的爱,让呵护变为溺爱。这时的小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在学习、活动各方面一遇到暴风雨,就采用逃避的方式,当他们习惯了这种逃避方式后,就会将他们本来就很薄弱的意志力变得更薄弱。于是,这种逃避的方式便变为了长久、严重的心理问题。

(五)厌学与逃学问题

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自然也越来越重。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厌学的小学生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成为老师、同学及家长眼中的差生,加上成绩不好,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尚有的一点儿兴趣,成为了厌学。这时的小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在上课时间玩东西、看书、东张西望,渐渐地,他们干脆从厌学转变为逃学。这么一个过程,有时足以让一位少年的前途变得一片黑暗。当然,厌学的心理也会发生在优等生身上。这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小,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或自己目标未达到,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六)学习方面的问题

据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现在的社会,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努力,不努力自然会被淘汰”这些话都是当今社会老师及家长认同的观点。而他们谁又能打保票,给孩子这么多压力,不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呢?相信对于这个问题,没人敢打保票。其实,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大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重才造成的。

现在无论是谁,都很看重学生的分数,所以在学习身上多了他们本不该有的负担,加之现在的教学内容比原来难,自然让孩子对于这些不该有的负担有了偏见,也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二、解决方法

(一)、及时心理疏导是避免过激行为的有效保证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偏移,关注他(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举动和偏激词,了解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给予及时地疏导。

(二)、及时心理矫正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教师必须及时矫正。俗话说:防范于未然,这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面对复杂的心理一无所知,很难辨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正确,什么错误,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培养的,还有不断矫正提高的。

上期有一个孩子调班到我班,是个脾气暴躁的学生,转班以后,班里连续发生他创下的故事:打哭同学了,咬伤同学手了,把别人的物品藏起来了等等。每天,班主任、任课老师都要提到他:头疼!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和其父母沟通,指出助长孩子的霸道的危害性。其次,找孩子谈心,明确指出他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提醒他“称霸”不是才能,“才能”需要修养!再次,关注他在班里的表现,及时表扬他关心同学、服务同学的行为,表扬他的优点,尊重他的人格,制止可能发生的过激行为。目前,他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他思维很灵活,因此,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了。

不正确的心理现象得到及时矫正,使学生正确看待人生观和信念观,为其一生积攒宝贵的财富!

(三)、尊重孩子,及时心理治疗是纠正功能性心理疾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小学生心理疾病,多出现功能性心理疾患。简单地说就是因某种心结或压力造成的心情紧张而出现的各种心理状况。

功能性心理疾病,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不自觉发生不适,如:肚痛、发烧、胃病、肠胃疾病、冷汗、痉挛等,医院检查诊断不出问题,实际存在心理疾患。

心与心的沟通,“以心育人”“尊重孩子”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沟通与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措施

一、前言

根据我校小学生2010年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显示:50.1%的家长没有固定工作,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13.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3%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46%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15%的小学生生存在交往障碍大部分学生生活优裕,身体早熟,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针对这种现状,我校提出了“双亲心育”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互相亲近为前提提出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为目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对教育者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和良好的行为训练。具体说来,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启迪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发展方向,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努力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正常心理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第二,对人多疑恐惧。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第三,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第四,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例如,一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帮助他们的老师。

第四,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例如,我校有一位父母离异,父亲又是残疾人的一名女学生,因为相貌一般,从上一年级起,学校的文艺节目很少找到她,每当别人出演精彩的节目时,她都在一旁落泪。她说:“老师很少理我,也很少叫我回答问题,我是个没人喜欢的‘丑不鸭’,活在世上是个多余的人。

总之,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作为班主任,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在我们学校开展的“双亲心育”的大背景下,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应该说正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既发展了自身,也使我近距离的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这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小学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它包括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咨询篇、个案篇五个部分,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阅读。为了充分表现心理辅导课的特点,课堂座位改成了园座形式,教师时说时问,

可以直接和同学们对话,营造了融洽和谐的气氛。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或讲道理,或讲故事、或教方法、或同学们相互讨论。例如在本周的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两足的游戏,让其中一个同学的脚踩在另一个同学的脚上,然后再向前走,看谁走得远,走得稳。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同学们的顽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团体辅导课开设成功,使我们初步懂得了心理健康对孩子是多么重要。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在每个班级内都设立了心理咨询箱,学生有什么要问的,可以写成小纸条投入箱内,我们每个班主任及时开箱解答。同时,我校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一. 二. 四. 五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使学生讲出了在全班学生面前不便讲的心里话,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挑选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设立类似“病例卡”的“基本情况卡”,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适应力、注意力、处理生活能力、处世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心理障碍及原因等,在教育后进行跟踪记录,并为他们保密。

例如,我班有一位男同学家里经济条件非常优越,但是他却有一个坏毛病----偷钱.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都找到家长耐心做工作,也多次与这位同学谈心,说明偷钱的危害性,可效果一直不好,同学的钱还是不断的丢失,而且渐渐还发展到偷家里的钱来花。在“知心屋”经过多次测试、记录、咨询、分析,发现他的行为是心理上的疾病造成的,他认为家里的钱花起来容易,一旦需要钱而没有及时拿到时就采用偷的方式来解决,对症下药的对他进行心理教育后,他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还有,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精神支持比单纯的物质支持更重要。

比如,在我们班我采用的不是期末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而是把学生日常的学习成绩和单元的学习成绩以短信和e 校通(移动公司开展的家校互动磁卡) 的方式与家长在第一时间取得联系,让家长时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与家长一同坐下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样我班的每个家长都能把学生的各项能力放在一起去测评,而不是单纯的只看期末的一张试卷,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家长更能了解我的工作,也让家长了解学生每天的变化,家长们对我的这种做法非常满意,也对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充分的关注。

另外,我还把对学生的作业评价由原来单一的甲、乙、丙改为现在简笔画图案:

有小鱼代表:你写的字太大了,我都没地方喘气了; 有老鼠代表:你写的字真脏;

有小树代表:你的进步真大,希望你和我一起长大; 有铅笔代表:你的字写得很好,要继续加油;.

有蘑菇(学校的垃圾箱为蘑菇图案) 代表:你把我们(作业本) 弄脏了;

有帆船代表:你写的真认真,你一定能像这船一样开得更远; 有星星代表:看我写的多好,这颗星就属于我了„„

这些图案使学生每当写完作业都争着交给老师批改,因为大家都想看看自己今天会得到一个什么图案,采用此种方法使学生写作业的主动性提高了,也使得学生再向下一个目标迈进,直至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三)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首先,教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众所周知,尽管我们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如果考试成绩好,措施。中我们又逐渐感受到“双亲心育”能够改善人际关系,使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各部门之间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儿童最大的特点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邪,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好奇和幻想。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漫漫人生旅程中最为无忧无虑的时期。然而,在“无忧无虑”之中却还潜藏着危机,那就是小学生的情绪问题。

与学习成绩、身体健康等相比,小学生的情绪问题常常被老师、家长忽略。人们总是认为小孩子赌个气、发个小脾气是情理中的事,甚至根本不算事。的确,“六月天,孩子脸”,情绪多变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家庭重大变故等种种原因,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情绪问题,如果不及时地加以教育、引导,则很可能会引发性格的偏执,对其人格的形成及人生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情绪问题过于严重,还会导致小学生的各种逆反及过激行为,如说谎、逃学、打架,甚至自残和自杀。因此,小学生的情绪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小学生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产生的情绪问题也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冲动和胆怯。

1、冲动

冲动是一种因微小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不能接受的情绪,它经常伴有冲动性的行为。小学生情感不稳,自控能力较差,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会因点滴小事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难以自控,事前不顾后果,发作后对自己的行为虽懊悔,但不能防止再发。强烈的冲动情绪会给小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等,过度的冲动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引发犯罪、自残、自杀或其他严重后果。2、胆怯

2、胆怯是一种轻视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消极情绪。拥有这种情绪的人往往十分敏感、自尊心极强,却又胆小怕事,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在小学生当中,胆怯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自卑。自卑的学生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做比较,觉得处处不如人,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敢跟老师说话;二是冷漠。因为胆怯而心生戒备,从而对生活丧失了热情和兴趣,这样的学生对学习漠然处之,对同学冷漠无情,对班级漠不关心,对老师的批评麻木不仁,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胆怯的学生一般不太合群、精神萎靡,甚至会导致自闭症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引起小学生情绪问题的原因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任何的情绪问题都有其诱发的原因。与成人相比,小学生比较单纯,他们的情绪问题固然有性格等自身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外界影响,主要是家庭

和学校。

1、家庭影响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往往呈现出“124”的结构,即:一个孩子,两个大人(爸爸、妈妈),4个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特定的家庭结构,使得家庭教育存在着种种误区。误区之一:百依百顺。“124”的家庭结构使得孩子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总是尽力满足,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意志锻炼和人格培养。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对物质的需求毫无节制。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冲动、愤怒等不良的情绪反应。误区之二:缚手缚脚。有一部分家长还受封建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听话”、“顺从”视为好孩子的标准,孩子的一举一动他们都要干涉,不得越雷池半步。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没有丝毫独立的空间,也不敢说出真实的想法。他们的心灵受到压抑,很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等不良情绪。

除此之外,随着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增加,使得单亲家庭不断增多,这样的家长往往责任感不强,对待孩子要么简单粗暴,动辄拳打脚踢;要么不闻不问,把责任全推给学校。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情绪问题自然更加严重。

2、学校影响

相对于幼儿园的轻松、率性,步入小学的孩子第一次感到了压力,虽说当今提倡素质教育,但学习的竞争仍不可避免。如果老师的教育思想不端正,不能一视同仁,而将精力集中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就会使多数学生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而少数尖子学生则易产生优越感,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产生自傲、嫉妒等不良情绪。教师如果不了解或不关心爱护学生,在教育中采取命令的方式或强制、粗暴的态度,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问题。

此外,社会大环境中那些负面的东西,如“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也会对小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引发他们的情绪问题。

三、小学生情绪问题的应对策略

如果小学生存在情绪问题,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和矫正,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从而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1、家庭教育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小学生情绪问题的矫正还得从家庭教育入手。家长不能一味地溺爱或不加节制地“严加管教”,而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宽容的同时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平等对待孩子。努力营造出和谐温馨、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小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自己的厚此薄彼而让学生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除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主要方法有回避和引导两种。

回避:即“冷处理”。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有冲动情绪的学生。当学生情绪发作时,可以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甚至可以暂时离开他一阵子。学生见情绪发作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便会自觉无趣。这时候老师再适时地进行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即说理、谈心。对有情绪问题的学生要多进行正面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情绪问题带来的危害。尤其是对于有胆怯情绪的学生,更是需要老师主动去找他们,进行朋友式的谈心,耐心启发,正确引导。需要注意的是,引导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所以教师不能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出不良情绪的阴影。 小学生的情绪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

凭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客观、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情绪问题,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共同帮助孩子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谈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作为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并且明显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有的教师以" 独断专行" 的教育行为来捍卫在学生心目中" 权威" 地位,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社会上的一些对教育认识的偏差,也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突出" 以人为本" 的思想,遵循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老师学生心理健康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 习以为常" 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 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 进了门" ,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 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 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 怨怒" 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 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 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 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 。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 指点述津" ,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阻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 习以为常" 了,诊断是小事一桩," 不值一提" 。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 霸权主义" 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 习以为常" 的" 小事情" ,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 习以为常" 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 懒惰" 和" 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 心理健康" ,诸如" 心理障碍" 、" 心理疾病" 、" 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 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 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 ," 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 ," 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 打两下" 批评" 惩" 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 打两下" 、" 批评" 、" 惩罚"......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 省事无事" ,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 举一反三" 、" 事半功倍" 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性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 兼职" ,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

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7、其它形式的教育。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母亲或她的代理人的喂养和照料,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如果不是孩子大脑或身体发育有缺陷或障碍,不出现依恋的原因便是亲子关系出问题,例如,母亲或她的代理人并不爱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代理人更换频繁也使孩子无法产生依恋。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一、“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战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统计数字表明,今天的离婚率将近22%),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学习被耽误,心理上受影响,经过拨乱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而重新走进学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弥补过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们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文革”使这些家长成为像错过季节的庄稼,他们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步入社会、步入中年的。他们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惟恐错过这个成长季节。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棍棒相加”(据一位全国优秀辅导员对某小学的调查,全班48名学生,没有挨过父母打的孩子只有1人,27%的家长用棍子

„„),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摆脱了“老小三口一张床,煤炉、马桶去一房,一门多户矛盾多,三代同堂难分房”的困难境地。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减少“心理孤儿”现象的对策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

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我们家长参考:⑴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⑵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⑷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⑸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⑹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⑺尊重孩子意见。⑻多说:“你自己决定”。⑼常交谈。⑽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约3700字)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作为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指导自己,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做到让学生喜欢老师,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老师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出发,从而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一、平等的谈话式的辅导方法

谈话教育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每次找学生谈话前,先把握好学生当时的实际心理,是揣测的、防御的、恐惧的、沮丧的、或对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采用相应的对策,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1. 放松学生的情绪。热情地对待谈话的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可以从学生特长、爱好,拉家常引出主题,慢慢地引入正题,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谈话自然、和谐。

2. 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以适应学生心理的伸缩变化,随机应变,恰当处理,使学生从不主动到主动表达。

3. 巧妙启发学生开口谈话,表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能单纯地讲理、训诫、批评,从而剥夺学生的说话机会,使学生反感,失掉辅导作用。4. 善于选择场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各科教学都要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要求等特点,确立相应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进。教学中,老师既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也组织同学们集体讨论。在识字、做题、回答问题时,采用竞赛的方法,使课堂上始终充溢着精神饱满、积极奋进的气氛。对认真学习、进步显著的同学,发红星,奖红旗,把" 真棒" 、" 我能行" 的赞扬送给学生,培养学生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三、合作式心理辅导方法

家庭是学生的又一重要课堂,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形成一致的教育声音,才会取得教育的最大效果。开家长会时,应该向家长渗透有关心理的调节、转化的措施,让他们明白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掌握配合教育的有效办法,并邀请那些观察细致、教育措施得力、教育效果显著的家长走上讲台现身说法,激励其他家长一齐配合班级,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教育。四、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式的辅导方法

心理障碍的克服,是一个渐进、转化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通过教师、班主任采用以上诸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自我调节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一环节离不开教师的各项辅导。

总之,作为老师应当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多给予表扬、鼓励,并给予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感觉到自己还真行,他会事事、处处、时时充满自信,一个人有了一份自信,他就能从容应付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就能勇敢地面对压力和困难。因此,学校校长、教师和家长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自觉树立"国家至上、学校至上、学生至上"的高尚职业道德和思想境界,为培养好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着力培养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世纪人才。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新生适应问题

儿童在进小学前其主要活动是游戏,进小学后其主要活动为学习。游戏饶有兴趣,儿童乐于参加。而学习却带有强制性,不随儿童的意愿而改动。儿童进入小学后,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必须按时到校,遵守严格的学习时间和各种组织纪律,上课专心听讲,不能随意说话和走动。同时还面临着教室、家长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要求,有家庭作业的负担,考试成绩的压力,这些对他们的注意、记忆和思维都是一种挑战。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他们还要克服自己对老师和同学的陌生感和惧怕感,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之中。如果儿童不能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角色转换,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新生不适应问题。如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有寞孤独感,不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心理问题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小学新生的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入学引起的心理转折和适应。

2、学习问题:

(1)、学习困难又叫学习障碍或学习失能,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些特定知识、技能的学习时出现重大困难,以致无法完成同龄人能够完成的任务。据研究学习困难问题在小学2—3年级为高峰,占5%--10%左右。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在学习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听、读、写、算等方面。如有的小学生把b 当成d ,或p 当成q 等;有的小学生有空间定向困难,不知道上下左右;还有的小学生难以用语言表达思想,与教师、同伴交流困难。但他们的学习困难不是由智力缺陷或缺乏教育机会所致,而是由于大脑无法自我约束,大脑功能方面的缺陷造成的。

(2)、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小学生的厌学症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教师或家长的学习要求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发生旷课、逃学或缀学现象。

3、行为问题

(1)、多动症多动症也称“儿童多栋综合症”,是指儿童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不相称的,已注意涣散、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点的行为障碍。这类行为障碍在8—10岁的小学生中比较常见,并且影响学习成绩和班级纪律,所以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普遍关注。

(2)、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指个体反复出现违反社会道德标准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攻击性或对抗行为。在小学生当中比较常见的有欺负和说谎等行为。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的品行问题滑道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和处理品行问题更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两者许多方面能产生互补的作用。

(3)、攻击性强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的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这表明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学生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4、情绪问题

(1)焦虑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的学生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2)、冷漠、孤僻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34%的学生不会流眼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的情感体

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不能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的学生存在孤僻的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交往情感封闭统计表明,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29%的学生受了委屈独自生气,90%的学生心理有烦恼从不向老师倾诉,这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封闭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排斥、怯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如何面对学生的“早恋”

孙老师好。今天早晨我没收了一个男生的手机,正愁不知怎么处理,请教一下您。事情是这样的:我听几位课任老师反映,这个学生和隔壁班的一个女生在谈恋爱,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发信息。今早我上课时他又拿出手机来,我一气之下没收了他的手机,回来看到的确有女生发给他的信息,称呼他“亲爱的”。这个学生课间态度蛮横地来跟我要手机,我让他先回去上课了。他们才是初三的学生啊,我该如何对待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谢谢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也是我们初中老师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对异性关注或者喜欢都是很正常的,但这种正常而美好的情感却往往被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扣上“早恋”的帽子。这不仅不会阻止孩子情感的萌动,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正常交往,甚至会给孩子今后的婚恋带来更大的烦恼。

就你说的这个学生的情况,我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即便互相称“亲爱的”,也未必就是真的恋爱了。现在就连一些八九岁的小孩子还有互称“老公”“老婆”的,其实他们并不懂得爱情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建议你先将手机还给学生,并告诉他你拿来就关机了,并没有看他的手机信息。我想,他现在一定非常紧张或害怕的就是你偷看他手机中的信息。无论有什么信息,这都是学生的隐私,老师有责任保护学生的隐私。现在你既然看到了,但也不要说你看到,给学生保留一份隐秘,他会更感谢你。你可以告诉他,之所以没收他的手机,是因为他上课玩手机影响了学习。从关心学生的角度来和学生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批评,可能学生会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假如你火冒三丈地批评学生上课玩手机,甚至直接批评他“早恋”,学生不仅不会接受你的批评,还可能从心里对你树起一道防线,从此对你怀有敌意。其次,假如真的出现“早恋”,也不必惊慌,更不能视若洪水猛兽。歌德诗曰“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老师,我们所要做的是怎么引导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

从群体来说,可以在班里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不是针对某个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如怎样交友的问题,关于爱情和责任的讨论,和异性相处技巧的介绍等。在开展主题活动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甚至也让学生参与准备。我曾经在当初三班主任的时候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临近元旦,学生之间互赠贺卡,原来不善表达的学生也借此机会给自己心仪的男生或女生送贺卡表达心意。有的学生向我反映班里某些男女生交往过密,还有的学生上课总是走神、心不在焉的。后来我征求了班干部的意见,也查找了大量资料和案例,召开了一个“青春”主题班会,由我展示一封信(来自资料):“小娟同学,你学习好,人也漂亮善良,我很欣赏你,能不能和你交个朋友,周末我们一起去爬山可以吗?”由此展开充分的讨论,“假如你是小娟,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写信人,你被拒绝了,怎么办?”„„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并且都能很理性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讨论中,学生明确了该怎么处理突然遇到的感情问题,也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让友谊之树常青。班会的当晚,就有学生自豪地告诉其他班同学我们开了一个怎样的班会,让那些同学羡慕不已。那个常上课走神的男生从此也不走神了,他知道青春期突如其来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放下了心理包袱投入学习。

从个体来说,假如学生信任你,告知你他心中的秘密,或者求助于你的时候,也可以采取面对面、电话或书信等方式和学生交流。你可以建议学生广交朋友,特别是年龄尚小不要只交唯一的异性朋友,因为他们处在不断成长、变化中,随着年龄增长、心智的成熟,对人的认识也逐渐全面,所以要多交朋友,无论异性还是同性,在和他人的相处中丰富自己,也学会交往;建议学生要多读书多学习,扩大知识面,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喜爱,也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再就是让学生知道,爱不仅仅是喜欢,还意味着责任、担当,要有爱的能力,要能承担责任。假如爱能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动力,那是健康的爱;假如过于狭隘,一旦得不到就萎靡不振甚至由此产生仇恨,那不是真爱。所以,我们老师切莫轻易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充分的尊重,给孩子一些理解与宽容,给孩子一点引导。伸出手,牵着孩子走一程,你会发现,一切会更加美好,孩子会更加珍惜生活。

有关小学生一些常见的行为问题分析

东关小学于2007、11、11下午接受家长的咨询,争对孩子的学习困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孩子胆小、孩子好动、孩子粗心、孩子对喜欢学的就学不喜欢的就不学等,争对以上问题,东关小学请来心理专家周宏辉、徐惠霞以及学校保健老师对每位家长提出的问题作了一一回答。

家长1问:我的孩子对喜欢学的科目就学不喜欢的就不学怎么办?心理专家答:学习需要毅力,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这一内在的动力,学习就能成功。相反,如果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甚至讨厌它,那就难得取得成功。告诉你家孩子小在你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学好每门功课都是很重要的。

家长2问:我的孩子坐不住,好动怎么办?

心理专家答: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是每个小学生都具备的共同特点。但是正常的儿童到了上学的年龄,活动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尽管下课又蹦又跳,到了上课他会安静下来,认真听老师上课。如果是多动症孩子是不分场合,完全受制于冲动。老师给予批评,身子还在动,两手还在做小动作。所以做家长和老师的要配合,搞清楚孩子是那一种,要排除多动症的可能,万一是多动症要及时治疗。

家长3问:我的孩子胆小怎么办?

心理专家答:在众多的独生子女中,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她)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胆小。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呢?

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

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3、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她)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

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胆小不是病,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只要端正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纠正孩子的胆小,并培养出性格健全的孩子来。

家长4问:我的孩子老是粗心怎么办?

心理专家答:其实,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粗心问题。因为不光孩子,就是我们成年人也会经常粗心,只是经常被我们忽略了。孩子的粗心之所以如此被重视就是因为家长和老师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孩子的粗心在学习和考试中有很明显的体现,所以家长们就把孩子的粗心看成是很严重的问题。既然成年人都会粗心,那么小孩子的粗心大意也是可以理解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孩子容易粗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a 、从客观原因来讲,小学生注意集中性差,注意范围小,尤其是一道题比较长时,如孩子做题目过于匆忙,就会影响视觉的准确性,看不清所有的数字和符号。所以难免出现看错或者看对写错的现象。

b 、主观原因还是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平时做事情都有老师和家长来协助其检查错误并改正,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及时检查、及时改错的习惯。在对粗心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作为家长,首先该反省一下自己在平时的辅导中做法是否恰当;其次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尽量减少由粗心造成的失误。在此我有以下建议:

1、帮助孩子安排好作息时间。合理的安排好作息时间,让孩子学会" 专时专用" ,玩要玩得舒心畅快;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决不分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孩子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保证孩子有足够的娱乐和休息是不可忽视的。家长在另外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讲究精。2、正面引导,强化训练。不要动不动就以“粗心”为理由批评孩子。对于孩子的粗心,尽量不要采取正面惩罚的方式,以避免对孩子粗心的强化。而是可以运用正强化的方法,比如在孩子粗心时不去批评他,但是在孩子细心地很成功地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家长可以表扬孩子,强化他的细心,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接受这种心理暗示,越来越向着细心的方向发展了3、帮助孩子养成认真仔细的作业习惯。

告诉孩子要仔细看题目,认真想问题,做作业先是求对、好,然后才是求快。平时要经常督促孩子" 审题三遍,再动笔" ,养成认真审题,认真复查的好习惯。4、在平时的学习中帮助孩子养成检查自己作业的好习惯。很多家长都愿意为孩子检查作业,以为这是对孩子负责,殊不知这样孩子就养成了不细心检查的习惯,要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首先要从家长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用自己的细心去感染孩子,比如把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也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整理东西、收拾房间,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责任感。5、为孩子准备一本错题集。当孩子因粗心而做错作业时,不妨让孩子在错题集中把错误记录下来,同他一起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找出规律。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孩子认识粗心大意的危害,提高改正粗心缺点的自觉性很有好处。以上这些帮助孩子克服粗心马虎毛病的方法,您不妨试试看。我觉得,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法,总有一天,粗心马虎会离我们而去的。

忠告:1、纠正孩子粗心,要有耐心,不要期望一蹴而就。2、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的。

家长5问:我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心理专家答:目前相当一部分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的问题。家长与其把重点

放在批评与严厉约束上,不如仔细分析确定“注意力分散”的具体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给他们以帮助。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关注三个方面原因:1、上课走神有可能是因为孩子不能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老师所讲的知识未能进入孩子已有的知识结构。这时应当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弥补上知识的空缺之后,他们能够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能与老师进行沟通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长时间地集中在课业上了。2、一些孩子上课爱发言,但涉及写作业、抄课文等则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拖拖拉拉的现象。他们的注意力分散与书写有关。这是因为视觉分辨力和视觉广度及精细肌肉动作能力落后,不足以应付大量抄写任务,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称为的“视动统合能力落后”,需进行一些专项的小训练加以调整。3、感觉动作能力的落后也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一个常见原因。比如,有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但仍然不会翻滚,不会接、抛球,不敢走平衡木,更不会跳绳,不会辨别方向。由于身体本体感觉的混乱,外界的物理世界也是混乱无序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动作功能的落后,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中提取有用的感觉信息,许多感觉信息未能传达到大脑,从而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


相关文章

  • 中学心理健康工作方案
  •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处理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 ...

  • [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共2971字)
  •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

  •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根据<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实施方案>的精神,为推动和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健康损失,促进学生身心 ...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规范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规范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XX年修订)》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 ...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 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 [文献标识码] B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42-03 [关键词] 心理学:健康教育:卫生服务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异常情 ...

  • 小学生心理活动方案
  • 一、活动宗旨 开展小学生“阳光心理”系列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在未成年人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通过德育载体的不断创新、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性、同伴之间的互育性、学生的自我教 ...

  •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 ...

  •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 1.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细则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实现我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建筑工程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细则》。 第二条 总体原则:教育为先,全面开展全体学生教育,积极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