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指导课教案

诵读指导课教案

[日期:2012-04-19] 来源:溱潼二中 作者:王萍 [字体:大 中 小]

诵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的]掌握语调的基本类型,并能自觉运用到朗读中去。

[教学重点]语调的四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曲调

[教学内容]

一、 什么是语调?

二、 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总是要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语调。

语调是有声语言所特有的,它是句子的语音标志,任何句子都带有一定的语调。边疆是口语中表达各种语气的声音色彩。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

同样一个“我”字,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

(师读,生分析)

①谁是班长?——我。(语调平稳,句尾稍抑)

②你的电话!——我?(语调渐升,句尾稍扬)

③谁负得了这个责任?——我!(语调降得既快又低)

④你来当班长!——我?!(语调曲折)

同样一句话“他怎么来了?”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气。

他怎么来了?——柔而扬,表示询问。

他怎么来了?——柔而抑,表示疑问。

他怎么来了?——刚而抑,表示责问。

他怎么来了?——刚而扬,表示反问。

可见,朗读中的语调是细致而复杂的,它可以表达各种丰富的感情。

二、四种基本的语调

语调是千变万化的,它的基本类型只有以下四种。

(一) 平调——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一般的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用这种语调:

1、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

2、在一个睛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来到了。 (刘坚《草地晚餐》)

3、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生读以上例句)

(二) 升调——语调由低逐渐升高。常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异、命令、呼唤、号召的句子:

1、“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2、“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3、„„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4、如今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不正是齐先生实现多年梦想,大有作为之时吗?

(沙叶新《陈毅市长》)

(生读以上例句)

晨诵课《不快乐的想法》教案

一、激趣导入:明媚的阳光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亲爱的孩子们啊,让我们一起用最美妙的词语,用最动听的声音,开始今天的晨诵课吧!

二、师生共读开启诗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三、学习新诗《不快乐的想法》

1、过渡:同学们,你们快乐吗?为什么呢?

师: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蜗牛和寄居蟹的世界,看看它们对快乐有什么样的理解。

2、出示诗歌,老师范读

不快乐的想法

陈木城

蜗牛不快乐

埋怨自己每天背着

一栋又笨又重的房子

实在太累了

寄居蟹也不快乐

每天埋怨自己没有房子

一年到头忙着找房子换房子

寄居蟹羡慕蜗牛

有一栋那么大的房子

蜗牛也羡慕寄居蟹

常常可以换新房子

他们一直这样想

我实在太累了

我很不快乐

3、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自己试着读一读。

4、一起用我们整齐嘹亮的声音来朗读一遍。

5. 师生共读:出示课件

师: 蜗牛不快乐

男生: 我们每天背着

一栋又笨又重的房子

实在太累了

师: 寄居蟹也不快乐

女生: 我们没有房子

一年到头忙着找房子换房子

师: 寄居蟹羡慕蜗牛

女生: 有一栋那么大的房子

师: 蜗牛也羡慕寄居蟹

男生: 常常可以换新房子

师: 他们一直这样想

男女生合: 我们实在太累了

我们很不快乐

6. 师生对诗:

找刚上课时,回答不快乐的同学代表,对诗,以下是我班的学生对的诗,加以整理,供大家参考:

师:亲爱的程武俊同学,你为什么感到不快乐呢?

程武俊:我总是埋怨妈妈,

放学后还要我做作业

星期天只能玩到八点

我好羡慕尹雨同学

星期天可以在公园

尽情地玩,尽情地跳

唐婉婷:程武俊同学,

我好羡慕你呀

羡慕你有一个好妈妈

我的妈妈把我丢在家,

出去工作了

多少次我和妈妈在梦中相见

我亲爱的妈妈

你什么时候能把我唠叨

詹仁彩:唐婉婷,你错了

你的妈妈出去工作了

但她的心时刻在你这

昨天她不还给你寄芭比娃娃了吗

其实我们女生都羡慕你

你的妈妈总会给你买好看的衣服

7.引导同学们分析小诗的意义。

师:哦

老师知道了

程武俊埋怨妈妈约束太紧

唐婉婷埋怨妈妈外出工作

詹仁彩羡慕别人的妈妈

买好看的衣服

这不正是蜗牛和寄居蟹的想法吗?

蜗牛不快乐,是因为

“埋怨自己每天都背着/一栋又笨又重的房子/实在太累了”, 寄居蟹不快乐,是因为

“埋怨自己没有房子/一年到头忙着找房子换房子”。

它们因此而羡慕对方,而结果都觉得自己太累了,所以他们都不快乐。 我们再请几位认为自己很快乐的同学来说说自己快乐的源泉在哪里。 徐梦寒:我很快乐

在家中有疼爱我的爷爷,奶奶

关心我的爸爸妈妈

在学校

我有好多的好朋友

我们一起追赶跑跳

温心怡:我快乐

有丰富的学校生活

王正伟:我快乐

生日时同学们为我唱了生日快乐歌

师: 父母的一句赞赏,老师的一句鼓励,同学的一次伸手都是一种快乐。其实,热爱生活的人,就会发现身边的事,都是快乐的;而总是埋怨生活的人,便永远找不到快乐,就像小诗中的小蜗牛和寄居蟹一样。

同学们,聪明的你们,现在,你懂得怎么去寻找快乐了吗?

快乐就是自我满足!

四. 小结本节课:关于快乐的小诗读完了,但我们寻找快乐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同学们我们一起那我们一起喊出我们的快乐秘诀:[出示课件:我知足,我快乐!]

教后反思:设计这节晨诵课的目的是教育孩子们认识到快乐其实很简单:快乐就是自我满足。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师生对诗环节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没有想到孩子们有如此高的表达情感的欲望,唐婉婷在课堂上掉了眼泪,看来在她心中寻妈妈的思念和不解很深,希望能通过这节晨诵课解开她的心结。

我也没想到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在徐梦寒的诗中还引用了我们以前朗诵的我喜欢你中的句子。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也快乐了,我已经品尝到了新教育中的那种幸福了!

晨诵 《跌倒》

已有 522 次阅读2012-3-15 09:04 |个人分类:微笑晨诵|系统分类:财经

跌倒(牧也)

风,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

才有了静谧的

夜晚

所以

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用最美丽的姿势

站起来

诗歌解读:在人生的道路上, 有成功, 也有挫折。挫折并不可怕, 关键是我们怎样看待它, 怎样面对它。其实, 挫折是一种美丽, 更是一种财富, 正像诗中所写那样, 因为有了风、云、太阳的跌倒,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滋润的雨水和静谧的夜晚。因此, 当我们在跌倒时, 千万不要只顾伤心落泪, 而要用“最美的姿势站起来”。只有这样, 才会获得成功。抓住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既能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 又能让我们开阔眼

界, 丰富智慧, 进而写出精美的诗文。

学生仿写:

学生作品展示 跌倒了 高京坤

雨 ,跌倒了

才有了茁壮成长的小树。

风,跌倒了,

才有了一阵阵轻快的歌声,

我,跌倒了,

才有了失败经历的反思,

所以,我们不需要胆怯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划下一道人生最美丽的弧线

坚强地再次从失败中站起来

由于上交的诗太多,老师来不及打字,因此,截取几句比较好的展示

水彩笔跌倒了,

才有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画卷******刘其洋

雨跌倒了,

才有绚烂的彩虹,

夏天跌倒了,

才有瓜果飘香的秋天。

太阳跌倒了,

才有了耀眼的星空

所以,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用最美丽的姿势

站起来********胡爽 柯文怡 李媛媛

树叶跌倒了,才有肥沃的土壤

夏天跌倒了,才有凉爽的秋天

我跌倒了

才发现自己的绊脚石在哪里

所以 我们不在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用最美的姿势站起来 *******陈家慧

寒冷跌倒了,才有了温暖的阳光

雨跌倒了,才有了明媚的太阳

冬季跌倒了,才有鲜花盛开的春天******张坤

月亮跌倒了,才有温暖的太阳

所以我们不要恐惧跌倒

让我们跌倒时,用最优美的姿势站起来****张颖函

夏季跌倒了,才有凉爽的秋天

蚯蚓跌倒了,才有松软的土地***廖俊杰

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浪花 ****潘乐怡

秋天跌倒了,才有雪花飞舞的冬天

黑夜跌倒了,才有灿烂的白天*****姜艳艳

我跌倒了,才知道什么是失败

所以我们不要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用最漂亮的姿势站起来****张馨雨

花儿跌倒了,才有了小小的种子*****刘佳慧

夏天跌倒了,才有了果实飘香的秋天

太阳跌倒了,才有了通红的云霞*******戚鑫

云跌倒了,才有漫天飞舞的雪花

百花跌倒了,才有枝头累累硕果*****瞿佳佳

我跌倒了,才知道错误******刘思瑶

黑暗跌倒了,才有耀眼的光明

风跌倒了,才有波涛汹涌的大海

月亮跌倒了,才有了光芒四射的太阳*****潭金涛

雨跌倒了,才有茁壮成长的小树*****赵欣婕

跌倒*******戚鑫

太阳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霞光

霞光跌倒了

才有了明亮的月亮

月亮跌倒了

才有了美好的明天

所以

我们不再恐惧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的时候

用最勇敢的姿势

站起来

《叶子的眼睛》晨诵课

(一) 开启诗

当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草尖上跳跃,明媚的阳光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亲爱的孩子们啊,用你们最美妙的声音开启美好的一天吧!下面请全体起立,站姿挺拔,深呼吸,吐气,做好准备了吗?(请坐)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精神饱满地走进今天的晨诵课。

早安

师:亲爱的孩子们

生:亲爱的张老师

师:整个早晨我一直看着你们

生:整个早晨我们一直看着你

师:怎样把每一寸晨光,化作书本的跳跃变成美丽的诗行

生:怎样把每一寸晨光,变成知识的乐曲给我们信心和力量

[设计意图:用童诗开启美好的一天,让孩子们快乐的沐浴在诗情画意之中。]

(二)复习诗《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芽苞》

师: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清晨,让我们用诗歌开启美好的一天吧。(出示诗歌) 《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今天,我偷偷做了一件事,

于是,全世界突然对我微笑起来。

绿树对我招手

花儿对我挤眼

小鸟儿在枝头吱喳叫

小草儿们弯腰齐声问我好

而我只不过暗暗下了决心

从今要做个好孩子,

就这样,突然间,

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芽苞》

金波

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

快点出来吧!

小芽苞

别只露出个小头,

树皮外面多美,

快点出来吧!

太阳会给你穿上绿衣。

春雨会送给你甜甜的露滴。

1、齐读。

2、分角色读。

[设计意图:以学生学过诗歌开始,增强学生诵读的兴趣和热情。]

(三)、新授诗

1、 出示图片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树绿了,桃花红了,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到树林里去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事?

生:想。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新诗。

2、出示《叶子的眼睛》。

老师范读诗歌

《叶 子 的 眼睛》

陈木城

山上的早晨,

雾气还迷迷蒙蒙,

阳光就走进森林,

脚步,很轻很轻,

不小心把树叶摇醒,

哇——

水灵灵,亮晶晶,

露珠儿是叶子的眼睛。

眨呀眨的好像说:

天亮了,真高兴!

师:你喜欢这首诗吗?试着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

师:好玩吗?跟老师一起读读吧。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师:老师想听听大家读这首儿歌的声音,好吗!

学生齐读。

师:谁想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呢?

指名试读,读通顺。

3、感悟诗情

师:你知道谁是叶子的眼睛了吗?

生:是露珠。

师:阳光走进树林,树林会变成什么样?

生:浓雾散了。

生:树醒了。

生:小动物开始活动了。

师:诗人为什么说阳光走进树林时的脚步很轻很轻呢?

生:他没有声音。

生:阳光照到身上还暖洋洋的。

师:对,阳光就是这样温暖,温柔。

师:叶子睁开眼睛说什么了?

生:天亮了,真高兴!

师:叶子高兴什么?

生:可以的到阳光的照射,继续生长。

生:可以看到树林里美丽的景色。

师:如果你是叶子的眼睛你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生:我会看到太阳公公,说谢谢你叫醒了我。

生:看到树叶的好朋友们,跟他们问早上好。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小诗的内容。]

4、角色扮演读童诗。

师:这么好玩的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现在请女同学读绿色字体,请男同学读蓝色字体,红色字体老师读,黑色字体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自己沉浸在诗歌中,感受诗歌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 《相见欢》教学案海口十一中 陈其莲

卜算子咏梅(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卜算子咏梅(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2008-05-30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卜算子、咏梅”等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情感目标: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 法:诵读、点播、赏析 例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是谁领我们打倒欺压人们穷苦人民的的敌人,建立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是毛泽东主席,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你们都了解关于他的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学习《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让我们通过对诗词的学习,走近毛泽东,了解他伟大的胸怀,学习他伟大的思想。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词牌名 咏梅:题目 咏:用诗词叙述 犹:还,仍然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imo ):孤单冷清 苦:竭力,尽力 任凭:一任 零落:凋谢

四、诵读、点播、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交流第一段: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3、同学们自己准备第二段解释: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

4、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讨论明确:梅花生活在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 百丈冰:寒;

5、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赏析: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俏”表现出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这就是美化的形象。 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6、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下阕里“俏”“不争”“只”“笑”等词表现了什么?)

讨论赏析: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这些词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7、词里用是什么手法? 讨论:衬托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 花 烂 漫 (笑) ——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8、你能说出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梅花怎样的品格吗?讨论: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

9、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讨论赏析: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小节: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五、感情朗读、背诵总结

1、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

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

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赞颂的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

2、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全词大意: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骤雨。(梅)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她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同学们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讨论赏析: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低沉孤傲 消沉无奈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①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②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③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①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表现了抗金抱负不得施展的孤寂心境,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是低沉孤高的。3、 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3、理解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陆游

形 象 傲雪俊俏,积极乐观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 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 界 气势恢弘,博大高远 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花烂漫(笑) ——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相见欢 教案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相见欢 教案 2012-04-10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认知目标:把握词作主旨,体会李煜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并积累这些写愁词句。

能力目标: 学会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字析句,鉴赏诗词。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一个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学生:李煜

教师:大家对李煜了解多少呢?

明确:他是南唐后主、词中帝王的李煜。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二、学生自由朗诵词作,进一步体会词作感情。

三、让学生给词作加词题。(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把握主旨)【小组自由讨论】

明确:词题必须扣住“离愁”。【板书】这不是一般意义的闺房中的相思之愁,也不是游子的羁旅之愁,而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

四、教师:解析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五、学生诵读过关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诵读情况

二、具体研读、品字析句鉴赏词作

教师:大家看看除了意象之外,还有哪些字词有助于表现主旨?

明确:“无言”、“独”、“寂寞”、“锁”

“无言”、“独”——因为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但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从“无言”、“独”可看出后主那孤独、寂寞的身影。

“寂寞”、“锁”——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锁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被锁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会不感到寂寞。“锁”字暗点了身世。这涉及到一种修辞手法:移用。

三、解愁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那么这两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同学们看见这一句,肯定会想起许多类似写愁的句子,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教师问:那么这些写愁的句子都有个共同点,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明确: 它们将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形象、具体。

教师:这几句中哪一句所表达的愁更深一些?

明确:“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句用无形的事物比喻无形的情感。这种滋味很不好受,说它是苦的、辣的、酸的、甜的,似乎都有那么一点,但又都不是,它似乎不可捉摸,但又隐约感觉得到;似乎未曾经历,又似曾相识,说不清,道不明。

那么这种难以说破、又无法说破的情感正说明了作者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四、小结: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深深的眷恋相思之情。

五、歌曲欣赏:

教师:这首词写得极其自然,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却将那份亡国之后的愁苦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那让我们重新饱蘸一份浓浓的深情来再次聆听后主那愁肠的心曲。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教学设想]

《相见欢》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的选文。这是一首写景悲秋永别词。作者李煜,已沦为阶下囚,面对寂寞的秋景,内心百感交集,心潮起伏写下了亡国之痛。借景抒环,借悲秋而抒发了深深的寂寞,无法排遣的离愁,情感哀伤深挚。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教材所选的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 、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读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初中三年级学生对诗词有所接触,阅读分析鉴赏能力初步具备。加上这首词写情极其自然,整首词就像脱口说出一般,语言朴素得简直如日常口语。

为此,课堂上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和谐动听音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凝炼集中而形象的语言,借助想像,体会词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对蕴含在词中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一首好词,就如一杯美酒,一杯咖啡,其中滋味品尝不尽。唐宋词坛,

风流才子,领一代风骚。读晚唐李煜的词,你会觉得如读作者的心语,你也将在浓郁悲伤的氛围里享受到珠玉之词带给你的愉悦。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相见欢》这首词。

二、反复朗读,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师: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

[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请一名同学读词,其余同学听读,纠正读音。

[全班齐读]

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的悲伤。

生:表达了作者的哀思。

师:很好,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亡国哀思。

师:这首词中的哪一个字能概括这种感情呢?

生:愁。

师:对,怎样朗读,才能读出作者的愁情?

生:语调低沉。

生:速度稍慢。

生:要读出那种伤感。

师:说得很好,大家齐读,要做到速度稍慢,语调低沉,读出作者的亡国哀思。

[学生朗读]

师:作者为什么如此忧愁呢?

生:词作者成了亡国之奴。

生:李煜被幽居在汴京。

„„

师:对,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陷,李煜由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的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三、 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过渡语:总观全词,只有一个“愁”字,作者用哪些词语、句子表达内心

的无限愁绪。

师:为什么会“无言”?

生:当时作者被囚禁起来了。

生:这种痛苦不愿意说出来。

生:觉得说出来也不起作用。

„„

师:是的,作者被囚禁在深院中,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他呢?

师:“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

生:“步履”是呆滞的、沉重的。

生:“神情”是萎靡不振的,黯然神伤的„„

师:“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请联系李后全的身世变化。

生:空荡荡的楼。

生:孤独冷清的楼。

生;不见昔日的嫔妃、宫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月如钩”点明了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你能想到与月有关的诗句吗?

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岩,明月何时照我还”。

„„

师:对,更何况此时抬头仰望,看的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真使人愁上添愁呀。

师:欣赏诗词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的哪两种常用到?

生:一种是“吟诵”

生:一种是“想像”

师:好,请大家边吟诵边想像“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学生闭上眼睛吟诵着]

师:请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生:他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呀!

师:这是一段欲哭无泪、欲说无言的内心独白。一个失去自由的亡国之君,满怀心事、孤独愁闷地登上了深院中的小楼。举头望明月,明月如钩;低头思故乡,故国渺茫。眼前,一株株寂寞的梧桐树,笼罩在清冷的秋光里。

过渡语:面对如此寂寞凄清之景,词人的情感是怎样呢?学习下阕 。

师:“离愁”是人们内心一种抽象的感情,作者把“离愁”比作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生:把“离愁”比作是“丝”

生:因为“丝”与“思”谐音

师:说得对,以“丝”比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作者用“丝”来作喻体,而且更进一步,因为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用再快的刀也是剪不断的,那么就索性去想个透吧,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了。

师:这个比喻句有什么好处?

生:能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很具体,很形象。

师:结尾一句写离愁的什么?

生:“离愁”的滋味。

生: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师:(补充)实际上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四、 总结

师:这首词紧扣一个“愁”字。上阕所写,全是后主眼中之景,眼前的一

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下阕,词人直抒胸臆,写情极其自然,使用白描,不作雕饰,然而却哀婉凄凉,千百年来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

五、 拓展延伸

师: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现在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什么?

生:形容人内心的烦乱。

生:形象人内心的苦恼。

师:同时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

师: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是由词中的哪一句引出

来的?

生:(齐声)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什么感受的?

生: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师:好,让我们再次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语调、感情的把握,进一步

体会词中哀婉凄凉的意境。

[学生齐读]

[教学反思]

《相见欢》一文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诵读欣赏的一首词。通过学习这首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这是一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淡,风味隽永,富有表现力的词。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凝练的字词,借助想像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上完这节课后,我通过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基本达成预设目标。

本节课设置了以下目标:①、了解词所表现的感情基调,体会词的意境;

②、学习通过朗读、品味和想像阅读词的方法;③、培养学生对蕴含在词中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快速读——体悟读——拓展延伸”的这几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预设目标。

2、 注重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在赏析文本这一块,我注意了教给学生方法,理论先行,告诉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感性地了解诗词的阅读方法,进而体会词的意境。

接着,让学生再次明确该如何去赏析,如对词中的字词和句子进行仔细的品味,充分想像,这样从诗歌内容、诗歌意象到诗歌的意境情感作逐步深入的探究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刻下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至于无章可循,对以后的学习也有了指导意义。

3、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欠缺。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赏析能力,在老师的“帮”、“引”下让他们对这首语言浅显平白的词加以赏析,并不困难。既然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了赏析诗词的方法,教师就可以设计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另一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让学生自主赏析后进行小组交流,互作补充和修正,然后推出最佳鉴赏进行全班交流,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合作的乐趣。同时也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文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

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

发表日期:2009年4月13日 出处:外研社 作者: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大学语文 已经有2714位读者读过此文

《相见欢》教案 刘丹

李煜的《相见欢》教案

呈贡一中 刘丹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2、感悟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

1、注重学生的读,在读中把握大意。

2、感悟意境,体味情感。

3、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归纳、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本是诗歌的火焰,却不幸坠落在风雨飘摇的南唐;他本是高高在上的太阳,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国的灭亡;他本是顶天立地的君主,却被迫跪伏在赵宋皇帝的丹墀之旁。正是由于经历了这种“高岸为谷”的惨痛,李煜用他的笔,融血凝泪,为我们留下了一封封感人至深的“血书”。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今天我们历来共同学习他的一首《相见欢》。

(二)介绍词人资料及其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李煜,其他人补充。

2、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三) 指导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步,读。

1)明确读的要领:节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

2)学生读诗,先做准备工作:同桌间听读评读。

3)指定学生读诗,其他学生听读评读。学生领读。

第二步,悟——意境情感。

1、教师打开电脑出示图片及配音,学生闭目专心倾听,听罢学生睁目谈最深刻最真实的感受。

附解说词:

夜幕已然拉开,可室内还是如此憋闷。或许外边会清爽些吧!于是我百无聊赖、若有所思地来院庭中。但见:晴朗的天空,满天的星斗,弯弯的月牙儿,时而微风拂面。外边的感觉还算不错,心情也好了许多。

本想趁着心情愉快时理一理扯乱的思绪,可千头万绪有一起涌上心头,思绪像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

想我李煜,本来可以做个普通人,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我却偏偏生在帝王之家,过着那种有人梦想,有人厌倦的虚幻的生活:富丽堂皇的宫殿,满身的绫罗绸缎,满口的山珍海味,前呼后拥的妃嫔媵嫱,还有一群善于逢迎的大臣„„当时的感觉真地不错,我也享尽了这人间的欢乐。

现在看来,千不该,万不该,我不该继承祖先打下的江山,更不该在先帝的基业上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甚至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最后断送了自己的国家,成了阶下囚,以致“无人寻问,咽泪装欢”。

2、学生配合自己的解说词朗读词

第三步,品——品词

1. 、请你说说你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2、初步赏析本首词的修辞手法 比喻

3、初步赏析本首词的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 、结合小字部分理解这首词

第四步,背诵。有感情地读一遍,然后背诵。

五、归纳总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政府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品味诗词的方法:读——悟——品——背。

六、拓展练习: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熟读这首词,读出感情,读准字音

2、悟

这首词写什么?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3、品

词中哪些词句写得好,请说说理由。

请你仿照第一首《相见欢》的小字部分为这首词做出点评。

4、背

5、结语

同学们,了解了李煜,又学了李煜的词,你会想些什么?这是留给你当下的问题,更是留给你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七、板书

景: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

相见欢

情:离愁

读——基本要领。

悟——意境美情感美。

品——语言美。

《跌倒》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王艳斌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小诗,并会背诵小诗。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跌倒后要勇敢地站起来,要有韧劲和毅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小诗。

【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课堂辅助课件。

2、 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很多儿童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

2、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牧也。

二、朗读感悟。

1、感悟诗歌情境,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2、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并结合图体会。

3、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三、创设情境,体会诗意。

1、诗中都写到了什么事物跌倒了,跌倒以后都带来了什么?

风——美丽的落叶;云——滋润的雨水;太阳——静谧的夜晚。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落叶什么样?它会对树根和大地说些什么?

3、云什么样子?雨水会对云说些什么?

4、太阳什么样?太阳会对静谧的夜晚说些什么?

5、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把自己的感情融进来。

6、根据前面的诗句,自己试着写一句诗。

格式:_______________,跌倒了

才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曾经跌倒过,你是怎么面对这次挫折的?

8、“最美丽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你怎么站起来?

四、品味语言,诵读积累。

1、诵读积累。

2、举行小组诵读比赛。

五、语文实践活动——儿童诗歌朗诵会。

六年级诵读教案:

副标题

2011-11-05

作者:运粮小学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 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 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 课件、配乐FLASH 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

1、导语设计:

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同学们是怎样过的呢?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中秋咏月有关的诗词呢?集体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一首唐诗――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FLASH 动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可以边看画面边想像词的意境)

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 课件):

1)上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 ùe) :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sh ēng ):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大意: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大意: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三、品赏探究

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 课件边点拨:

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可能有(适当出示课件):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

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

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词的方法(用PPT 课件出示):

第一步: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四、拓展迁移

1、创设生活情境,回答问题。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师生共同交流,用PPT 课件出示部分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地头思故乡。 ――李 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 继《枫桥夜泊》

3、课外阅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并尝试从内容、情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将本课的三首中秋咏月诗词进行比较。

4、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联想到)诗词抒写的情境。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 轼

上阙:饮酒问月 ――幻想超脱尘世,

喜爱人间生活。

情景交融

咏月 旷达的胸怀

乐观的情致

下阙:对月怀人 ――感伤离别,探求人生哲理

表达对离人的祝福。

《浣溪沙》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 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

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 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四 、散曲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跟,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五、写作背景

《元史》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蹬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目击人民遭受的灾难,写下了七题九首怀古散曲《山坡羊》:《骊山怀古》(二首)、《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古》、《洛阳怀古》、《未央怀古》、《咸阳怀古》、《潼关怀古》等。这是一组系列的怀古之作。其吊古伤今,对壮丽山河的咏叹,对史事人情的感慨都表达了他对劳苦群众寒馁交加痛苦的心疼和体恤,对官僚当权者骄奢淫欲无耻行为的愤怒。《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自己以难民的身份和眼光,对陕西这一空前灾害的写照。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民性和警醒的历史认识,感动了数百年!

六、文本分析

(配乐朗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怒”: 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黄河水是无生命的, “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奔流的险隘之处。也由此引发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四、五句, 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感慨横生,激愤难平的样子。

第六、七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点出了无限伤感的原因。 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为百姓悲凉。

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是全曲之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因为这两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洛阳怀古》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骊山怀古》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赵庆善《长安怀古》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北邙山怀古》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相关文章

  •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 <论语>(八则) 石珩小学 孙光丽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 ...

  •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计划.教案
  •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一学期的传统文化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论语>.<大学>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 ...

  • 大堰坡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实施方案
  • 大堰坡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实施方案(草案) 一前言 “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阅读滋润童年,书香陪伴成长。 毕淑敏说过:“阅读是心灵的旅行,它比双脚的旅行具有更辽阔邈远的背景。它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热爱,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李镇西说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应 ...

  • 儿童诗教案
  • 小种子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的韵律美. 3.引导学生练习仿写,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练习仿写,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教学准备:投影 ...

  • [声律启蒙]教案1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一先>,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 1.鼎湖山听泉教案
  • 苏教版九年级上<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 ...

  • [古诗诵读--春天]教案
  • 古诗诵读--春天 张云英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搜集.熟读并尽量的背诵春天的古诗. 3.体会古诗的写法,尝试创作古诗 4.使学生从小了解我们祖国古诗文化的渊源和伟大,培养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搜集.熟读并尽量的背诵春天的古诗. 2.使学生从小 ...

  • 苏武牧羊朗读指导教案
  • <苏武牧羊>诵读指导课 高港实验小学 孙红梅 教学目标: 1.指导诵读<苏武牧羊>,大体把握意思,想象这段经典爱国歌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主人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声调.节奏等诵读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感染和激 ...

  • 鄂教版语文三下5古诗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峨眉山月歌 总课时 1 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诗中的"峨.羌.渝"等几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 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 ...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 首>教案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内容预览: 诗 词 五 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