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中惩罚的必要性

论素质教育中“惩罚”的必要性

——“惩罚”教育,是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

[摘要]

当今社会,赏识教育、大拇指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都在大声呼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不尊重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成了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违反职业道德”的罪名。当然,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一味鼓励式的。我国教育界在大力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今天,在教育中能否实施“惩罚”教育是教育界一直讨论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实施“惩罚”教育不仅有必要,而且合法,但必须善用。用得好能达到其它教育方法很难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反之,则有可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

[关键词] 赏识教育 “惩罚”教育 必要 合法 善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

话。在各级各类文件中从不提惩罚教育,更以法律的行式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惩罚中的一种形式) 。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育工作者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对“惩罚”教育避而远之,加上新闻媒体不时报导教师滥用惩罚使学生伤亡而受到法律惩处的事件,更使教师谈“罚”变色。那么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否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进行惩罚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展开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惩罚”教育的概念和界定

教育学中一般认为:“惩罚”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现代教育对“惩罚”教育又界定了新的涵义:

(1)“惩罚”不等于体罚——不允许任何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惩罚”。

(2)“惩罚”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允许以损害学生尊严,迫害学生自尊心为代价的“惩罚”。

(3)“惩罚”必须与激励相结合,以教育为目的——不允许没有达到任何教育目的的“惩罚”。

(4)“惩罚”标准应该是确定、适度的——要让受教育者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惩罚”,界限在哪里。

二、“惩罚”教育的作用

“惩罚”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的出现。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通过必要的“惩罚”教育,使学生学会理性规范自身行为。由此认为,“惩罚”教育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表现或不恰当的行为方式,采取的一系列否定性的教育措施。“惩罚”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矫正功能:学生行为与纪律要求不一致时,教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其有效。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是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罚”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

(二) 威慑功能: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如有学生违反纪律,教师“惩罚”该学生,其他学生便不敢犯该学生的错误。惩罚维护了制度的威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三、“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1)没有“惩罚”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善的教育

很多人看来“惩罚”教育是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反义词,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使用“惩罚”是教师无能的一种表现。而实际上,翻开各校的校纪校规,“惩罚”教育的条款随处可见。任何一张处分决定上都会写上为了教育其本人的话语。也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实施过“惩罚”。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可见“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教育方法。缺少了“惩罚”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惩罚”教育我们不能回避.关键是如何善用。

(2)“惩罚”教育并不违背《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

任何一种教育手段、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教育引导学生,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惩罚”教育也是如此,不能片面地把惩罚理解成打骂学生。我国《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不能体罚学生,也是出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如果“惩罚”教育不违背这一原则,可以帮助教育学生改正不良行为,起到其它教育方法很难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那么“惩罚”教育就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然而一部分心理学家反对使用“惩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他们认为“惩罚”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可能达不到目的,从长远来看还可能导致 不良后果。比如研究操作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家就强烈反对采取“惩罚”性控制。他们认为,“惩罚”只能抑制某种不当反应,却不能教给学生新的知识,而且“惩罚”还可能引起愤怒、敌意或憎恨等不良情绪。对不良后果的恐惧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抑制不良行为,学生只是暂时地压抑了他们的行为,一旦不再受到“惩罚”或者不被人看见,不良行为就会卷土重来。这些心理学家建议对正确的行为实施强化。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并且在学生实施正确行为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就是强化。然而,更多的人却认为不应该放弃使用“惩

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当然,和表扬相比,惩罚更难操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它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四、“惩罚”教育中应遵守的原则

心理学家发明了一套“惩罚”的信息加工模型来判断惩罚是否有效。 在此模型中,

“惩罚”的确会给学生带来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但学生是否会停止不当行为,并非取决于他们经历的焦虑或不安体验的多少,而取决于他们对此体验的归因和解释。如果学生是外向归因,即将不好的体验归因为权威人物的出现和管教,他们会暂时抑制不当行为,一旦周围无人监视, 便可能故伎重演。反之,如果学生是内向归因,即由于管教者的解释和教育而感到羞愧、内 疚,认识到自己的不成熟,那么,不当行为便可能完全受到抑制,即使无人监管,也不会再 犯。 据此,心理学家建议,在采用“惩罚”手段的时候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 实事求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复杂,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切忌感情冲动,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而应首先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罚”,如何“惩罚”。

(二) 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惩罚”

教师在“惩罚”学生的时候,必须讲清道理,使犯错误的学生对教师的处理心服口服,惩罚必须让受罚者心悦诚服,这样才能使其从内部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里也顺带介绍一下美国学校的不同做法。美国学校在“惩罚”学生时不注重说理,甚至根本不说理。什么是错? 违反了学校的制度就是错。既不给不学生争辩的余地,也没有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表面上看这种“惩罚”方式与美国所推崇的个性教育是相冲突的,实则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强调的是自悟,调动的是学生的内在因素,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明白了对错,在教训中学会了社会法则。

(三) 罚要及时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四) 对事不对人

“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就事论事,如不准逃学、不准讲脏话、不准打人,不准拿别人的东西等。避免“我讨厌你”、“你真笨”等伤害性语言,也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内心对他的冷淡、轻蔑的态度。

(五) 寓教于罚

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任何形式的“惩罚”,都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万不可罚不择法、罚而无度、为罚而罚、以罚代教。要避免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上纲上线,穷追猛打,“痛打落水狗”式的批评

(六) “惩罚”要依法办事

“惩罚”必须以严格纪律或规则为依据,并且这些纪律和要求是学生知道和了解的,这样的“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已有的纪律和要求。这样做,犯错误的同学容易接受,不会认为是教师是针对他个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七) “惩罚”后的引导

“惩罚”后要引导学生对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补救。如学生动手打人,教师除批评外,还要让学生向对方赔礼道歉,造成伤害的要赔偿损失,挽回在对方身上造成的有害影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的好品质。

五、“惩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所强调的:“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山穷水尽。很多人不提倡“惩罚”教育,顾虑也就在此。那么该如何善用“惩罚”教育呢?

(一) 实施“惩罚”教育的教师要具备真诚、宽容、细微的爱心

这是实施“惩罚”教育的基础。教师首先明确实施“惩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任何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地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惩罚”的目的在于抑制和清除学生不良的行为。如果教师具备了真诚、宽容、细微的爱心,那么就能将“惩罚”过程演变成一种爱生过程,从而避免滥用“惩罚”或“惩罚”不当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心灵和肉体上的伤。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 “惩罚”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采用任何一种教育形式的效果要看学生的接受程度,实施教育的人不同,学生接受的程度也不同。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天资聪颖而又执拗自负的学生,每次考试考完后从不检查,加上粗心,使得他的数学成绩从来得不到满分,其实这些题目他都会做,老师多次教育,他从不放在心上。高考进考场时,他的数学老师(也是他的班主任) 将他叫到面前,在众目睽睽之下,照着这位学生脸上就是一巴掌,这一巴掌惊呆了这位学生,他既疑惑又愤激地问老师为什么打他。老师严肃地说:“考题做完后务必要检查。”就这样,这位学生高考时数学平生第一次得了满分。试想,这位老师和这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学生能接受老师的“惩罚”吗?非但不能接受,甚至有可能因愤激而影响高考。当然除了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外,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作为

基地的教官,学生在基地活动只有三天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教官下很多心血的。

(三) “惩罚”教育要以不造成学生心灵上的伤害为前提

(1)实施“惩罚”教育时要避免过多过重的“惩罚”,过多过重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造成行为上的谨小慎微。

(2)尽量避免体罚、脑罚、辱罚、财罚,而采用更易让学生接受的温和的,间接的,替代的,预期的“惩罚”。

(四) 尽量避免单独使用“惩罚”教育手段

“惩罚”与耐心教育、积极引导相结合。“惩罚”的目的在于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实施“惩罚”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为什么会受到“惩罚”,从而降低受罚学生产生的抵触、对抗情绪。同时如能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则有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见学生不遵守纪律的问题。那么我们教官会指定这名学生作为团队纪律的管理者,来协助队长承担整个团队的管理工作,带领团队完成课程任务,同时还要承担团队任务的完成度所带来责任。随着课程的一步步进行,他会通过课程中某些环节的设置体会到纪律对于团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实施这项“惩罚”教育时,就是通过改变受罚者的身份和责任,让受罚者亲身去经历这些,要让学生明白不遵守纪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影响,让学生从自身内因中认识错误,进而端正行为,这必能促进学生减少这种错误行为的发生。

六、现代素质教育呼唤高明的“惩罚”

高明的“惩罚”,不是罚站、罚打扫卫生、罚跑操场等等,更不是简单粗暴的无视学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高明的“惩罚”者总是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违纪者个性特点等,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并努力将“惩罚”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高明的“惩罚”,有时可能表现为风刀霜剑,有时它又会是极富人情味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基地开展的拓展训练课程中,每次有学生犯错时,教官就会运用一些特殊

的“惩罚”手法,比如请犯错的学生给同学们表演才艺,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官展示的一个高难度的瑜伽动作,一个生动而简单的模仿秀等等。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意识到所犯错误,又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将“惩罚”的过程转变成促使学生上进的过程,这是实施“惩罚”教育的一种较高的境界。如能将“惩罚”过程转变成促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上的掌握或进步,这样就既达促使了学生进步,又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手段和形式。甚至我们可以利用“惩罚”教育来开展课程,而在基地课程中就有这样一门特殊的情感课程——领袖风采。它的特殊就在于这是一门利用“惩罚”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课程。课程的形式是一场在极其严格和特殊的规则下进行的报数比赛。比赛会分几轮依次来进行。正式比赛开始前,会有一段时间的课程引导,主要从学生的自愿参与性、对待事物的全力以赴的态度和绝对服从的团队精神来进行。之后是课程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两方团队会选出属于自己本队的两位领袖,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接下来会宣布课程的规则和惩罚措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什么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正式比赛进行中,如果一队报数失败或有人违反规则,那么本队所选举的领袖会承担一定基数的惩罚——俯卧撑。惩罚只能领袖来承担,而且随着课程的进行,这个惩罚的数目会在上一轮的基础上来增加,也就是说惩罚会越来越重。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环境中,达到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承受边缘。激发学生心底最真挚的情感,进而引出学生对于自身成长过程的思考。比如对待人生的态度,成长中的责任,亲人、朋友、老师为自己的成长所做出的付出和牺牲等等。进而达到使学生勇于承担,做事认真,心怀感恩的教育目的。通过这门课程在基地开展四年来的教育效果来看,这堂课达到了非常明显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惩罚”教育特殊运用的成功范例。

综上所述,“惩罚”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在特定的场合有特定的作用。我们在教育中可以好好地利用,但不能迷信“惩罚”。在当今强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要正确掌握“惩罚”的尺度,更要注意方法,注意场合,使之以最小的负面效应换取最大的教育效果。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努力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没有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因此,我们不能惧怕“惩罚”教育,当正面教育难以奏效时,我们要勇敢地拿起“惩罚”教育这支利剑。

参考文献:

[1]吉标. 试论对青少年进行惩罚教育的原则[J].青少年研究

[2]毛爱峰. 小议“惩罚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3]刘德林. 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 [J].中小学管理


相关文章

  • 谈惩罚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惩罚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赵雯钊 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02期 [摘 要]惩罚教育作为一种常规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本文从惩罚教育的含义入手,探讨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发挥的作用,也阐明了 ...

  • 法律基础论文
  • 法律基础论文 学号:[1**********] 班级:网络12秋 姓名:唐旭 摘要: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严禁体罚"的呼声越来越高,当今教师谈"罚"色变,那么究竟应不应该对学生进行惩罚呢?怎么惩罚才是"合法惩罚"?本文从惩罚在教育中的重 ...

  • 辩论赛:惩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 二.讲究惩罚艺术 其实,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惩罚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有它本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作用的话,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育手段也会进一步完善. 说到惩罚,有的人总是讳言教育惩罚,可是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 ...

  •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
  •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无能的.悲哀的! 王书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 的"赏识教育"理念已成为共识,教师通过激发.鼓励.欣赏等手段,最大限 ...

  • 惩戒的缺失 教育的短板
  • 教育的功能主要在"育".因为"教"的缺失可以通过校外活动弥补,而"育"的缺失或偏差造成的心灵扭曲在定形后是很难改变的.对"育"的重视,从"教育"起始就一直延续着,所不同的是"育"的 ...

  • 学生需要惩罚
  • 以前,老师体罚学生甚至暴力体罚学生的现象很严重,我也曾经干了多次,可现在,一些老师反倒连惩罚.甚至批评教育学生都不敢了.我以为这可能与法律和社会完全否定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有关.在我看来,先要搞清体罚和惩罚的含义. 体罚,是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人格和自尊,会促使孩子学会撒谎,会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是 ...

  • 浅谈"体罚"与"惩罚"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体罚"与"惩罚" 作者:吴兴龙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09期 勿庸置疑,体罚和惩罚都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体罚系指对身体施加的惩罚,使之遭受皮 ...

  • 班主任工作计划初二(下)
  • 班主任工作计划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 赵光农场学校初中部 任菲菲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班主任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一班的班主任工作,本班共有学生三十四人,男生10人,女生24人,而且有一位脑瘫女生,另有哮喘女生一名,情况比较特殊.由于深知七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很 ...

  • 课堂组织与管理阿美
  • 针对阿美的行为的管理办法 阿美在班级中是一个爱表达的孩子,但是她的善于表达已经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她有时候和还与同学说话,影响了其他学生学习,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行为,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处理好阿美的这些行为,会为阿美的学习甚至是以后一生起到很到的作用,一下是小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