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

姓名:张强

学号:011100838

电话:[1**********]

摘要: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的周期运作作为分期的依据,划分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50年—1887年,第二阶段为1887年—1914年,第三阶段为1914年—1936年,第四阶段为1936年—1949年。

关键词:近代经济增长,周期,原因

一, 中国近代经济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开始大滑坡。后清政府迫于统治危机,不得不实行对外开放,经过几番经济上的改良运动,满清王朝46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中国经济回升到了与欧洲相等。特别是满清最后的10到20年间,中国GDP平均保持在15%左右。

二,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阶段及其表现

第一,1850-1883年之间,存在明显的由传统阶段或者早期的政治周期向经济周期过渡的特征。该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是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因仍然是被动的政治性因素主导下,推动社会经济缓慢增长的。1840年,西方列强凭借洋枪洋炮等优势,打开中国国门,迫使中国接受各种不平等条约;从而使中国社会发展开始改变了早期演进的路径,不得不在不平等条约的框架底下,重新构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然而,受到中国内部传统因素惯性的约束,西方的影响仍然极其有限,处处受到排挤。传统中政治性因素却因战争的促动而加大了政府对下层民众收入的影响,促成了早期国家-农民二重结构上下沟通的阻碍,由此引发了一场旧中国最大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为此给当时社会以最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导致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波动。

二是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传统经济的核心——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经济逐渐纳入到世界市场的范围之内。西方列强在打开中国国门后,各种洋货迅速涌入中国,但在七十年代以前受到中国经济结构、生活习惯、传统偏好等因素的顽强抵制,洋货销售不畅。为此西方各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等政治性特权,在此情况下,他们凭借工业革命完成所创造的产品成本下降、产品品种多等优势,借助中西方时空差距的变化,在沿海通商口岸周围逐步瓦解传统经济的核心——耕织结合的结构,使广大民众开始接受西方的产品,被动的适应着市场的需求。比如江苏,“下江民间半殖木棉,太仓属地为尤多,妇女终岁纺织,以资生活。洋纱初来之时,民间并不喜用。间有挽用者,布庄收买后,致销路濡滞。于是庄家必格外挑剔,不收洋纱之布,民间亦遂不敢以洋纱挽用。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愿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群焉织之,庄家亦剔无可剔,一概收买。现在非但不剔,而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自纺之纱矣。”江苏一带在经过一个抵制过程后,逐步适应了洋货。如此趋势在全国逐步呈现一个趋同,“棉纱线消费的巨大增加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现象。不仅上海邻近地区如此,全中国也都如此。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英国棉线出售,每一个商店的货架上都可看到英国棉线。”耕织结构中

织逐步从家庭自足中分离出来,导致了市场功能的扩大,改变了早期市场仅仅充当余缺调剂的状况。一些地区开始发展和扩大了商品经济作物的生产和种植,逐渐脱离了自给自足的窠臼,开始为市场而生产,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沿海与内地贸易网的形成。至此,中国开始纳入到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之中,成为其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洋货的倾销、原料的提供地。

三是西方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品流通、金融市场,传统产品的价格决定权。早期,他们进入中国,主要依靠洋行来从事贸易活动。后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逐步被强制纳入到他们的发展轨道之中。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借助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力量,逐渐控制了沿海与内地贸易网的商品流动;接着又利用外资银行的资力,对中国传统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拆借、承认和利用庄票等途径的机会,在多次金融危机中,最终控制了中国金融市场;最后借助中西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机遇,在1883年的金融风潮中,达到控制中国传统商品价格的决定权。

第二,1883-1914年之间,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相对完整的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形成了一个与早期完全不同的贸易网络——沿海与内地贸易网。在此网络之下,西方列强借助中国传统金融网络——钱庄及其发行的庄票,利用它们资本薄弱特点,给予资金融通之际,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业流通和金融市场。沿海与内地贸易网的形成,实质上标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由此中国经济结构呈现出:沿海沿江城市与国际市场相联结,有较高的分工水平,很多新的职业、产业在这些地区出现,而广大农村和内地基本维持在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只有占收入比重很低的产品在大约70,000个地方性集市中贸易。当然,二元结构的格局并不是单向的,它们之间因卷入国际市场而在各自的地域上运作着市场分工的角色。

二是在外力的压迫下,中国经济发展动力逐渐由官方主导向民间转化。前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在政府的主导下,力图通过“求强”“求富”等活动,在官方主导下实现清王朝的复兴,但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清朝企图沿用官办方式,挽救王朝命运的目的,在巨额的财政赤字的前提下破产,被迫改变经济运行方式,推行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最后又在《马关条约》被迫承认向国外投资设厂权的条件下,允许民间设厂。在此背景下,一批忧国忧民的开明人士逐渐认识到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重要,为此,在抵制外货、收回路矿权的运动中,一批本国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1914-1936年之间,则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较为完整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如下:

一是受到一战的影响,西方诸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之故,中国经济得到了一个暂时喘息之机。1914年,一战的爆发,打破了战前西方各国干预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面。中国经济虽然受到民国建立后的军阀割据影响,但一批在战争中起家的军阀与早期为西方侵入者服务的买办阶层开始把自身积累的资本投入到工业化等活动中,加上此时大批留学欧美、日本的留学生回国等因素影响,大大促进了此时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随着洋货进入的减少,前一个时期形成的沿海与内地贸易网出现断裂,一个进口替代企业模式逐步发展起来。洋货进口减少,而早期形成的洋货消费偏好则无法在短时间发生变化,故此时一些与西方长期打交道的买办、官僚、各地的华

侨开始把自身积累投入到“工业救国”的浪潮中。到二十年代时,已经在国内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民族工业企业集团。

三是战后西方逐步恢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干预,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困难的时期,但随着南京政府的建立,经济发展动力又在政府财政困难的条件下,重新由民间自由发展的趋向向国有一统的趋势转化。

第四,1937-1952年之间,则为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即战时经济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处在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时期,经济发展失去了稳定的局面。但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沿海工业往内地的迁移,部分改变了中国原有经济发展的格局,使大西南、大西北等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呈现上述波动的原因

(1)技术进步是近代中国中间两个周期繁荣的决定因素。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索洛的估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产出大约有一半以上出自技术。而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中比较完整的两个的时期,刚好处在中国引进西方技术的高潮阶段,即先后三次的技术引入中国的浪潮:一是伴随鸦片战争而来的国外工业技术移入中国而引发的制度变迁;二是随着洋务运动而来的“中体西用”式的“求强”、“求富”活动;三是投资活动由官方主导向民间转化——官方的、国外直接投资、民间的投资。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工厂制度,新型的产业无论从设备、技术,还是从管理方式方面看,与中国旧有的传统手工业相比,都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使中国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都跨进了一个新的时期。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始的电力普遍应用和生产设备更新,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的进步,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个周期的上升期的主要动因。

(2)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1883年以前基本是在封闭与朝贡模式下,市场的功能还停留在余缺调剂部分,尚未形成完全为市场而生产和交易的体系;1883-1914年之间则逐步形成了一个沿海与内地贸易循环模式;1914年以后受到战争影响,原先形成的贸易模式或网络因洋货进口减少而出现破裂状况,为此出现了一个进口替代产业浪潮,而1920年后则受到西方各国侵入实力的回归对进口替代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大影响了企业发展速度,1930年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中国则在金银比价对比中各种产业获得了一定的保护和缓冲作用

(3)政府经济政策和行为的作用。这点,大致上可以从下面几点看出:一是1870年“求富”政策;二是1895年允许民间投资设厂,出现“实业救国”和“抵制外货”的浪潮。此趋势是当时的处境决定的,“在甲午战争的时代,无论从国际或国内条件来说,欲谋中国独立自强、挽救危亡,只能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发展资本主义最好的办法是任民间自营,走自由资本主义的道路。”;三是1904年新政;四是1912年以来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如《公司法》、《银行则例》等,即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时与袁世凯的谈话中表达的意识,致力于开发20万万公里的铁路;五是1928年后推行的关税自主、收回租借权、国内统税、币制改革、经济统制等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4)投资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是经济繁荣的和衰退的直接原因。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洋务派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相继兴办和发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投资高潮的直接结果。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加速了其他外国资本,尤其是英国资本从中国大陆撤出的步伐,而且对中国的经济衰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投资的兴旺与衰退,与经济的上升与下降有一个时间差,但变动的曲线则是一致的。

(5)政局的稳定。在第一时期,中国大部分时间南方处在太平天国运动、北方在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干扰影响下,经济发展失去了一个稳定的局面,导致人口下降、经济发展被破坏,经济增长呈现下降局面;第一个时期,国内发生局部战争,但当时的经济重心所在地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南方在多次运动中,逐步形成了一个自治局面,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第二时期,前期则在中央政治权力下降的条件下,减少了对经济发展的干扰;后期随着全国表面的统一、中央政治权力的加强,重新推行了官僚化,影响了经济发展趋势;第四个时期则完全处在战争之中,此时不存在,稳定与否的问题,经济增长所有都被纳入到战时经济的范畴之内,经济没有自由发展可言。

四, 结语

中国近代经济,能在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下实现逆势增长,其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对于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这重大的启示作用。中国近代经济的周期划分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客观内在规律。为了能更好的以史为鉴,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近代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书:

[1].刘佛丁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2].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7年。

[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

[4].安·麦迪逊:《世界经济200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

[5]. 何良栋辑:《皇朝经世文四编》,卷42,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期刊:

[6]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相关文章

  • 近代中国的转型
  • 近代中国的转型.(近代化) 一.含义: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 ...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课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 ...

  •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注:参考教材) 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当代地理学时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指由大气圈(主要是对流层).水圈.岩石圈(主要是 ...

  • 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及其经典例题
  •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各种史观: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全球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近(现)代化史观: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文明史观: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革命史观: 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 ...

  • Earqtkn人文地理学
  •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a shallow groove ; Jane will eat rare!A ...

  • 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近代中国的经济
  • 1840-1949年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中国的经济及阶段特征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的时期(1840年-19世纪60.70年代) 阶段特征;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 ...

  • 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 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发展原因: 石斧.石铲.石镰 铁农具.牛耕 (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 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 生产模式: ...

  • 探讨南京国民政府"黄金时期"发展
  • 探讨南京国民政府"黄金时期"发展 [摘要]:中国近代的历史之路是曲折的,而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同样曲折,但是在这崎岖的路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 "黄金时期".本文将主要从政府的各种政策,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当时国外发展的情况等多种因素来分析南京国民 ...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必修2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概述: 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⑵精耕细作: ⑶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 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及各自特点 ●官营手工业 ...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必修2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概述: 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⑵精耕细作: ⑶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 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及各自特点 ●官营手工业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