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运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技巧

5 论据运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技巧

有些同学为写议论文没有论据而苦恼,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可靠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训练题:

A、我们熟悉的事例:中考高考

这个事例可以论证什么观点(或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1、转折;(这场考试的结果如何,就是自己的一个重大的转折。)

2、选择;(能参加高考,是三年前“读普高还是读职高”选择的结果。)

3、诚信;(考试是否作弊、高考移民等都体现出了我们的诚信度。)

4、知识改变命运

B、我们熟悉的事例:老师训斥学生过于刻薄

这个事例可以论证什么观点(或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1、转折;(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成为学生学业成绩、性格爱好的转折。)

2、选择;(面对学生的出格,老师可以有引导、宽容、温和批评、刻薄等等的不同选择。)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给老师和学生都移植注入宽容、大器的记忆。)

从以上两例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便可用于不同的作文题;同一主题,由于各人的感悟不一,可通过不同的事例来展现!普通的事例尚且可以这样使用,那么,经典的材料能不能做到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地使用呢?

为什么要用“经典材料”?

1、运用“经典材料”的优势:

有利于你写出有文化内涵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一定文采的考场作文。具体地说有以下优势:

A、任何程度的学生,均有了解和掌握;

B、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深刻内涵和 文化意义;

C、有典范的甚至诗意化的表述可资借鉴,易于操作;

D、经典材料的叙述容易书面化,能有效避免语言口水化;

E、经典材料的阐释空间较大,因而具有“百变通”的可能,方便你在作文中普遍运用。

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运用于不同的话题、不同的观点的作文之中。这是因为:经典材料,无论是历史文化名人,还是经典思想,还是形象化的经典意象或经典场景,都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尤其是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人生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他们的性格和生平中,能够提炼出丰富的思想,几乎能够对应所有的考场作文。

经典材料通用示范:

以“陶渊明”的材料,来应对一些高考作文题目的写作。

全国高考卷1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陶渊明尽管有“猛志逸四海”,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在那样的时代,他的才能还不足以在那条路上走通,所以就归隐田园,做他的诗,采他的菊,喝他的酒去了。陶渊明没有像这个题目中的乌鸦那样,行也要行,不行也要行——他没有因为渴望政治上的成就,就像屈原那样上路走到天黑,

投汨罗江而死;也没有像杜甫那样,明明只有诗才,却偏偏自诩有能力“致君尧舜上”。这就是陶渊明明智、通达、可爱的地方。

陶渊明不善于写那种字句华丽的诗,与他那个时代崇尚藻饰的诗歌风格格格不入。他没有铺陈华藻的才能,但他却善于开掘题材,开创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田园诗风。他的诗风质朴醇厚,这是另一种才能。陶渊明很明智,他没有忘记自我而去盲目模仿别人,因了不求其同,反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如果天空上飞翔的都是捕捉小羊的鹰群,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具有相同能力的一种生物,这个单一的世界将会非常可怕

天津卷

请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少于800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人追求名利,有的人追求物质享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都是人之常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曾出仕为官,幻想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负,这是人之常情,试想哪个读书人不想“学而优则仕”呢?哪一个有志之士不想为“帝王师”呢?名与利,功与禄,取之有方,用之无愧。人之常情,实不为过。但当他的人格尊严收到侮辱之时,他能坚守理想、信仰,当官场污秽不堪之时,他能毅然“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可贵在于他突破了人之常情,面对浊世,多数人选择的是同流合污,这是人之常情嘛。而陶渊明一身傲骨,不低头,不苟且,做不合常情之举,做不违心之事,这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洒脱。

四川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思”与“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反省,不都是陶渊明反躬自问而求得的领悟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为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不明明就是扣住了话题中的两个“问”吗?陶渊明的归隐,就是自问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答案,官可以不做,人格必须得到保全。至于他梦想的“桃花源”,就算比不上屈原玄奥的“天问”,也可算得上是一种对理想生存境界的求索和追问吧

辽宁高考作文题目(60分):

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陶渊明与“担当”或“承担”有何关系?或许你觉得,陶渊明跑进田园,看起来是逃避。但换个角度思考,他实际上是为了获得人格的独立,不愿与当时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因而他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那些缺少道德担当的人,则可能与世浮沉。这样,陶渊明就你塑造成一个有所担当的榜样,顺理成章地写进这篇作文中了。

不过,你也可以产生另一种立意:陶渊明躲进田园,是逃避社会责任,只顾独善其身——

陶渊明归隐田园,也许他对自己算是负责了,但他的肩膀似乎有些柔弱,挑起了自己的人生,却卸下了社会的责任。一个人去喝酒,去采菊,固然可以“悠然见南山”,“而无车马喧”;然而,这种悠然和寂静中,恐怕只是自私的人生态度,给弱者以精神空间,却无法呈现出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杰出人物有时也难免作出世之想,孔子就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但他最终还是觉得“鸟兽不可与同群”——他有使命感、责任感,不愿做退耕的“荷蓧丈人”,不愿躲进桃花源般的乌托邦。在孔子看来,任何时候,人都必须以自己的肩膀,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孔子比陶渊明更为伟大的的原因,就在这里。

尝试练习:

试用下面的经典材料作论据去论证一些高考作文题目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

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

1、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北京卷作文题) 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文王拘而《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构成了周文王、孔子、屈原人生的重大转折,成为他们成就伟大人生的重要助力。如果生活没有巨大波折,人生就不会有重大的转折,周文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伟大的哲人;没有转折,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活跃的政客而非伟大的文化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令起草人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会更迅速地迎来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2、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全国高考卷) 运用示范:

人生常常会遭遇歧路,面临多种可能的选择。在人生的转折关头,何去何从,往往需要我们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孔子在仕与隐之间、屈原在自我价值与随波逐流之间,都用自己伟大的心灵,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3、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四川卷,话题作文

运用示范:

文王拘囚之日,孔子落难之时,屈原放逐之中,孙子膑脚之后,当人生遭到这样的打击,前路茫茫,困顿不堪,前途何在,他们可以问谁?谁能够给他们指明一条道路?每个人写出的人生剧本,都只能由自己担任主角。人,只有反躬自问才能求得答案。逼视自己的内心,探问人生的价值,终将找到苦难的出口、生命的方向。

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命题作文

运用示范:

文王,我想握住你的手,并请你告诉我,你为何能有被囚而推演《周易》的哲思妙悟? 孔子,我想握住你的手,并请你告诉我,你为何能有身处困境而作《春秋》的旷达胸怀? 屈原,我想握住你的手,并请你告诉我,你为何能在流放的困苦中赋出《离骚》?

我想握住一双双伟人的手,让这些书写历史的手,牵引我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5、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全国卷1,材料作文)

运用示范:

天生一材,必有一用。文王被拘,推演《周易》;仲尼困顿,能作《春秋》。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具有超越常人的文化修养。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人生的方向和路径也就不一样。不顾自己的才能资质,找不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盲目模仿别人,只会落得东施效颦之讥,落得乌鸦反被牧羊人所抓的下场。

6、社会是一本书,人是一本书,自然是一本书,父母同学都是一本书。“读”是了解,是探索,是超越,从读书中能够思索、感悟和品味,请以“读”为题写一篇文章。(2006安徽卷,“材料+命题”作文)

运用示范:

人,真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文王被拘,推演《周易》,我读出面对危局的淡定洒脱;仲尼困厄,能作《春秋》,我读出了面对窘迫的执著追求;屈原放逐,赋得《离骚》,我读出面对困境的高尚情操。

7、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江苏卷,“材料+命题”作文)

运用示范:

天生一材,必有一用。天无绝人之路。文王被拘,仲尼困顿,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当此之时,可谓人生绝境,他们似乎已无路可走!但历史证明,他们最后都走出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孙子无脚可走,但他走出了一条兵法之圣的非凡之路;左丘双目失明,但他却看到了历史的最深处。

8、题目:留给明天。(2005天津卷,命题作文)

运用示范:

时间之矢不可逆转,生命难免“终有竟时”。创造人生的,是今天;而今天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为明天留下什么。文王被拘,他留给明天的是《周易》;孔子落难,他留给明天的是《春秋》;屈原流放,他留给明天的是《离骚》。圣贤也是人,他们终究也是要死的;然而,他们都为明天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让自己永垂不朽。

的确,明天尚未到来,但明天终会到来。明天将如何到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留给明天一些什么。今天为明天留下一颗美好的种子,明天就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小结:

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到经典材料是可以很好地通用于各种作文题目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灵活变通地运用。

作业:

试以“屈原”这一个经典材料进行发散思维并用于作文之中。如用在2008年广东高考高考作文题目:不要轻易说“不”。

屈原”材料的变通运用示例:

(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不愿自我沦落,乃是一种高尚的坚持,孤独的光荣;

(2)坚守原则,不阿权贵,节操高尚;

(3)不懂变通,缺乏灵活的处世策略,而世事常需妥协,所以容易被排挤;

(4)被放逐而著《离骚》,说明人类处于困境中往往转向精神价值的追求;

(5)独善其身,在黑暗的社会中保持高洁的精神;

(6)怀才不遇,人才的悲剧,是政治的悲剧;

(7)忠君忧国,热爱国家的典范;

(8)缺乏远见和斗争策略,致使楚王由亲近到疏远,失去为国家服务的机遇;

(9)执著追求人生价值,离开政治,又做诗人;

(10)投汨罗而死,是用死亡证明生命不可妥协的价值。

……


相关文章

  • 作文专题之如何变通论据
  • 三.论据运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技巧 有些同学为写议论文没有论据而苦恼,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可靠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训练题: A .我们熟悉的事例:中考高考 这个事例可以论证什么观点(或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1.转折:(这场考试的结果如何,就是自己的一个重大的转折.) 2.选择:(能参加高考,是三年前&q ...

  • 语文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 语文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钱晓红 遵循原则:分析到位.点拨到位.总结到位.迁移到位.激励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讲评,总结答题点,把题型归类. 过程与方法:分析卷面失分原因,回顾类似题型,归纳总结.学生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自己试卷中存在的其它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 高考作文开头结尾及拟题技巧分析
  • 高考作文开头结尾及拟题技巧分析 技巧例说之一 拟题技巧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你的作文如果能取个好题目,自然会让阅卷老师对你刮目相看.好标题一般要符合两个标准: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言简意赅,能包孕文章主题.该怎样拟好题目呢?下列方法可供参考: 1.以中心事物 ...

  • 滴水穿石的启示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特级教师:管建刚 整理:逸夫小学 朱敏娜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课是苏教版第九册22课的一篇课文.通过三个正面事例以及一个反面事例论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滴水穿石.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对于小学阶段没有提出这个议论人的概念,所以在本课的 ...

  • 议论文阅读技巧(2)
  • 议论文阅读技巧 考查热点有: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按要求补写论据: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分析文段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一.把握论点. 把握文章的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那么怎样准确寻找或归纳中心论点呢?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 ...

  • 课题名称〈初三学生议论文答题技巧的训练研究〉
  • 课题名称〈初三学生议论文答题技巧的训练研究〉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 源自对当今初三学生议论文阅读现状的反思 (1)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一知半解 对于学生而言, 议论文的阅读是他们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从历次的中考情况来看,学生的失分率是比较高的:论点找不准,论 ...

  •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
  • 2010年语文高考考纲知识点说明 总 说 就语文<天津卷·考试说明>来看,2010年做了如下调整: 1.学科命题指导思想 ①"稳步发展" 2009年,此处表示为"平稳过渡",便有了去年考试的"顺畅"感.今年,说到"稳步 ...

  • 议论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 议论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

  • 略谈调研报告的写作技巧 (3000字)
  • 略谈调研报告的写作技巧 略谈调研报告的写作技巧 口李景彪 马荣振 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而撰写调研报告是这一基本功的集中展现.调研报告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工具性,应积极探索科学化.规范化的写作方法.笔者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几点写作技巧,与大家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一.要在收集材料上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