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3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1. 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周率计算圆的周长。

2. 经历操作、探究、猜想等学习活动,提升思维水平,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经历操作、探究、猜想等学习活动,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周率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圆,你对圆有了那些了解?

师:关于圆,古人对它的研究也很深。2400多年前,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墨子,他写了一本书,书上有一句话──小圆之圆与大圆之圆同。(课件呈现语句及大小两个圆)“之”就是“的”,“同”就是“相同”。

师: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你觉得小圆和大圆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1:它们都有圆心、半径和直径。

生2:不管大圆还是小圆,都是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生3:大圆和小圆,圆周率相同。

(学情预设:如果学生找不出此相同,教师引出:我们看,大圆与小圆虽然都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是不同的,而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板书课题)拿出自己准备的圆,用手指一下并说一说哪是圆的周长?也就是说,大圆与小圆虽然都有周长,但周长的长短却不相同;再看,大圆和小圆虽然都有直径,但直径的长短却是不同的,半径也是这样。在相同之处又有这么多不同,可是聪明的古人还是发现大小不同的圆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圆周率(板书),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圆周率吗?(板书)

(学情预测:如果学生找出此相同,比较一下哪些是不完全相同的,哪些是完全相同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圆周率”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师:你们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两个圆里,圆的周长和直径间的比值,也就是他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即圆周率,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倍数是几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1415926…)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学生都说书上看到的)

2. 质疑。

师:我也在书上看到过一句话。我国古代有一本著名的数学著作叫《周髀算经》,它在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间的倍数时,用了“周三径一”这句话(课件呈现)。你猜猜,什么叫“周三径一”?

生:周长是直径的3倍。(板书:3)

师:那么,圆周率是3.1415926…,圆周率是3,到底哪个说法对呢?

【设计意图:面对学生对圆周率的“已知”,教师精心“搅局”:《墨子》说“大圆之圆与小圆之圆同”;你们知道圆周率都是3.1415926…;《周髀算经》说“周三径一”。都是书上的记载,为何情况不同?谁对谁错?问题出在哪里?当学生的“已知”被教师搞混,产生强烈认知冲突时,对“未知”的探求就成了学生非常迫切的愿望。在这样的情形下,精心地测量周长、直径,认真地进行计算,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行为自然产生。】

二、层层设疑 深入探究。

1. 确定方法,自主探究。

(1) 明确方法。

师:到底哪个说法对,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说思路:拿杯子盖等圆形材料,测量其周长和直径,再算一算,就知道哪个对了。(事实上,周长量出来了,直径也量出来了,然后用周长÷直径看得多少就行)

师:好方法,验证一个结果是否正确,我们经常使用动手实践的方法,亲自量一量、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测量周长和直径的方法,初步体验“化曲为直”的思想。

师:刚才他们都说周长怎么办?为什么周长用线来量呢?(学生说明原因) 教师:所以我们借助一条线把圆围起来,然后再把线展开,量出现的长度,

这种方法叫做“化曲为直”

师:直径怎么办?你怎么知道那是直径呢?——把圆对折,让两面重合,中间这条折痕就是直径。

(2) 动手实践。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测量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圆周率。

师:下面就同位两人合作完成手中的表格,一边量一边填,注意填写一定要细心,一定要真实。

(3) 学情反馈。

请学生汇报测得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3.2、3.1555、

3.142857、3.16153、3.1666等五花八门的答案。

2. 初步感知,加深疑问。

师:有没有得到3.1415926…的,有没有得到3的?(学生都说没有得到) 师:现在你觉得“倍数是3.1415926…”、“倍数是3”这两种说法对不对呢?(学生都说前者对,后者不对)

(1) 第一层次。

师:为什么说“倍数是3”不对?(学生用刚才的数据说理──每个数据都大于3,)(教师给予肯定,并以课件演示古人用绳子围圆的方法发现圆具有这样的特点) 师:其实古人也非常聪明,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发现的:(看屏幕)

师:既然古人早已发现这个规律,为什么用“周三径一”来表示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呢?

生:这是一个近似值,是一个大致的倍数。

(2) 第二层次。

师:你们得到的结果都不是3.1415926…,那你们为什么还说它是对的呢? 生:这是因为我们量得不精确。

师:如果量得很精确的话,就能得到这个结果吗?那现在老师再演示一遍: (学生都认为只要测量得再精确些,就能得到这个结果。教师顺应情形,拿出一个圆盖,现场进行精细的测量——用尺子量直径,用透明胶围一圈,再用尺子量长度。指出:“我们量的够准确了,看来用周长除以直径就应该得到这个数值了,告诉我,得多少?——并用计算器演示计算,得到3.[1**********]85…)

师:我们测量的够准了,却还得不到这个结果。不光我们没得到,2000多年前,我国有一位数学家叫刘歆,他通过像我们这样的测量和计算,也曾得到3.1547、

3.1992、3.2031等不同答案。(边课件呈现边做以说明)也没有固定的值。

教师指出:我要告诉你:其实哪怕你量的再准确,用两个数相除也无法得到这个答案,因为它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那你说书上的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

我们继续看,就这样又过了1000多年,一直到刘徽,他使这个问题有了神奇的进展

3. 深入感悟,理性认识。

(1) 课件介绍。 重点介绍割圆术:(边演示边说明)

他画了一个圆(课件演示)

在圆里画了一个几边形——正六边形(演示)

看,是正六边形的周长长还是圆的周长长? 为什么呢?(正六边形的边是直的,圆外面是曲线)

如果画一条直径,你能看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吗?

看不出来,再加几条线,是几倍?怎么知道的?

(如果看不出来,继续问,这回我们把正六边形平均分成六个什么形?这是多少度?(60度,因为把周角平均分成了几份——6份,360÷6=60度)

再看这两条边,是圆的什么?(半径)这是什么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为什么是等边三角形?(教师可自己边指边说)

假设正六边形的边长是1,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几?(6)

正六边形的周长是6,直径是几?(2)

那么正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3倍)。

我们再看:因为圆的周长比里面正六边形的周长长,所以圆的周长肯定比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对不对?

多多少呢?咱们继续证下去:这是正几边形?(12边形)

正12边形的周长比正六边形怎么样?怎么知道的?

它比圆呢?(短)

这种方法叫做割圆术。

如果我们再继续割下去,割成正24边形、48边形、96边形……你想象一下,

是不是越来越接近圆了。

就是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方法,他就得到了这样的结果(演示)

后来,(边演示边说明:祖冲之算到……

刘徽的割圆术(介绍得较详细)──祖冲之算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阿拉伯数学家算到17位小数──1706年英国数学家算到100位小数──1949年美国科学家用计算机算出2000多位小数──1989年美国科学家用计算机算出

4.8亿位小数──2002年日本科学家用计算机算出12411亿位小数。

师:人们发现,圆的周长和它直径之间的倍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同时也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数是3.[**************]2…。我们把这个倍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2) 介绍π及其写法、读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后得出了3.2、3.1555、3.142857等答案,教师并不就此顺势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一般取3.14。相反,教师添加了一些“繁琐”的步骤,如先亲自“精确”地测量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倍数,再呈现数学家刘歆的测量计算结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用测量的方法,是永远无法得到这个答案的”。基于这样的愤悱情绪,教学再深入一步,介绍古今中外对圆周率的探究历程,尤其是奇妙的“割圆术”。至此,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了数学魅力的圆周率,就被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头脑中。】

三、练习巩固。

1. 基础练习。

师:数学家千方百计地算出了这个圆周率,那么这个圆周率到底可以派什么用场呢?

生:只要测量直径,可以用直径乘圆周率来计算周长。(得出文字公式)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呢?C=πd

如果已知半径r,圆周长的字母公式又该怎么表示呢?(C=2πr) 指出:在计算时,圆周率π一般取3.14

(1) 课件呈现直径为4厘米的圆,学生计算周长。(板书)

(2) 课件呈现半径为5厘米的圆,学生计算周长。(板书)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机动练习:

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课件呈现图片和文字)

(1) 一个近似于圆形的湖泊,湖中央的一条堤坝(直径)长约2000米,沿湖有一条环湖路。环湖路长约多少米?

学生自己解决,汇报

师:还有别的取法吗?为什么这么取?(计算好算,数也容易记,而且它只是个近似的圆,我们没有必要那么精确。所以古人用周三径一可不可以?

(2) 神舟七号飞船绕着一个圆形轨道飞行,这个圆形轨道的直径是13441.9千米。飞船飞行一圈是多少千米?

学生自己解决,汇报

师:有没有不同的取法?

如果你是航天组的成员,你会取那个数值?

比较一下不同取值后的答案

指出:通过刚才解决问题,我们知道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需要,在求圆的周长时,我们可以取不同的数值。

(第(1)题,圆周率取3也无妨;第(2)题,圆周率应尽量取得精确些。)

【设计意图:做了基本的练习之后,呈现两个具有较强现实性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对圆周率应用的思考。一个并非标准圆形的湖,计算其周长,直径乘3,简洁快速,“周三径一”的价值更是不讲自明。神七轨道,取3.14或取3.142,周长相差近27千米,毫厘之差,影响重大,圆周率精确度的作用凸显无遗。现实的情境,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特性以及价值。这样的过程,是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和发展创新精神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相关文章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概念和练习题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概念及练习题 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或者说已知长和宽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边长,或者说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已知正方形的边长 ...

  •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108
  • <认识周长>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周长的认识>. 2.所处地位:此单元内容包括:认识周长,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而<认识周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

  •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于晓烨
  •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东泥河小学 于晓烨 2009.10 [教学内容]: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44.4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身边的物体的面的 ...

  •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坑口小学 严秋霞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知周长的含义与探究周长的测量与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字面上来看,周长 ...

  • 三年级八单元 图形的周长
  • 第八单元 美化校园 ------图形的周长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

  • 认识周长教案及反思
  •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周长(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 ...

  • 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练习题(概念部分)
  • 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填空. 1.一个圆的周长是同圆直径的( )倍. 2.有一个圆形鱼池的半径是10米,如果绕其周围走一圈,要走( )米. 3.一个挂钟的时针长5厘米,一昼夜这根时针的尖端走了( )厘米. 4.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 ). 5.小圆的半 ...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 ...

  • 新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
  •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书P45)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 能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3. 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 ...

  •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86.87页例1.例2和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2.能指出简单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3.探究各种物体或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事物,理解周长的意义. 学具准备:直尺.软尺.毛线.各种不同形状的纸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