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答案

3 导论-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答: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在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以来,我国提出要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导论-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别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做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制度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和手段保证,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制度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如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问题。

科技创新需要在实践

和弘扬

带等。这都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导论-3、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特”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要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革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是要靠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代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的现代化。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通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利用外资形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加主动的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的开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好更多的利用国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和市场,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夸大国际市场空间。四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必须将对内开放的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不断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3-1、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答: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9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综上所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2、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不能从任何理念、原则或框框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主要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由此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实践——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国际合作广泛,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在抗击非典以及当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种种突发事件方面,党和政府处理及时,措施得当,成效显著,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所有这些,国内外有目共睹。我们党和政府能够对常态的社会发展管理得好,对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处理得好,这充分表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党对抗震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富有成效的领导,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正如国外一些媒体所讲的,如果没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这种坚强、有力的领导,想组织好这么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是不可想象的。这正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人民的生命得到及时抢救,受灾群众生存条件得到最大限度保障,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等都足以说明我国政治制度是组织高效的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海外有媒体指出,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在中国制度体系很多方面的优越性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其“动员能力”。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抗震救灾工作高度公开和透明,向国际社会的援助敞开大门,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3-3、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年多年,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步入小康,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干大事的政府。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二是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自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领域姓“资”姓“社”的问题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但是这方面的困惑和争议大大减少,而在政治领域似乎仍然受着姓“资”姓“社”的困扰。三是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景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有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还有“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一方面,权力主体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策划者、推动者和具体操作者,而另一方面,权力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需要改革的对象。实践证明,当改革者自身成为改革对象的时候,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这就陷入了一个改革的逻辑悖论。 因此,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本末倒置的“伪稳定”观,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社会和谐基础之上的,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的情况下,采用强制性的手段造成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最终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性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日程表。政治体制改革还特别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因此,目前亟需解决的,是需要干部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勇于牺牲既得利益。

4-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主要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跨越,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显示出异军突起的良好态势。事实证明,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在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4-2、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也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请对上述观点作出评析。 答: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虽然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必然会出现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可以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后者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价值观和指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经济成分多样化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统一起来,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3、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确实如此,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是文化。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比其他力量的影响更具渗透性、持久性、广泛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我国是具有悠

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大国,但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较强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政治国际影响力还不相称,文化产品输出国角色与物质产品输出国地位还不匹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成果;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的全过程,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同时,我们还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不断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只有努力做好这些,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5-1、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深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第一,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的优势。 第二,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阶级社会的根本区别 第三,社会和谐是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四,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 所以,社会和谐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5-2、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答:改善民生的意义: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如果上述问题不得到切实处理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当前人们群众最关心、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改善民生的途径: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三、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四、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3、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唯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答: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实现财富增长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两个原则的相统一,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准。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了继续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同时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分配体制,努力把“蛋糕”切好。三是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和政策,努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分到“蛋糕”。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让困难群众也有“蛋糕”吃。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权力制约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防止少数人利用权力偷吃“蛋糕”。 总而言之,对于现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看到这是改革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

12 着“蛋糕”不断做大、切“蛋糕”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合理,收入差距一定会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6-1、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却由于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 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2、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的污染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把保护环境落实到实处? 答:“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一、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归根结底,污染的产生、环境的恶化来自于资源利用不当。消耗资源多的技术产生污染的可能性相应也大,节约资源的技术自然可降低污染。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相应的资源价格也低;大量消耗廉价资源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有利于产品进入市场,并给生产者带来期望的回报。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这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二是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三是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 为把保护环境落实到实处: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加强宣传教育,五是完善体制机制。 6-3、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加强全球合作。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后发性和不可逆性,一旦产生环境危害,往往很难控制,最终将危及全球所有国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世界各国都应认识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国际上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准则,在环境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分配方面作出安排。世界各国都应根据自身发展水平,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务实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始终承担着自己应负的责任。中国政府坚持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7-1、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一是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致力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 13 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成为全党的统一意志,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二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加以实现,既满足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同时,明确提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四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始终把惩治与预防腐败置于关乎党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就是解开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中国昂首前进的秘密。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基础。生机源于人民群众的支持, 活力在于吸纳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三、持正己和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生机与活力旺盛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严于正己自觉改革的政党。 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国民经济在持续增长,民富国强的态势基本形成。事实证明, 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正己和改革,不仅有力地推进自己领导的事业持续进步,而且也显示了自己至今仍然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7-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2. 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3.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4.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5. 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进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

【习题中未出现7.1】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我们党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可以为此而自豪,但不应因此而骄傲。现在我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虽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严重脱离群众。这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居安思危,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切实解决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坚定性和纯洁性,永远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8-1、目前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极为深远,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答: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顾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成为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突出特点。当今世界的新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从战略高度对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格局作出了科学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呈现出新特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规模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越多国家支持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 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 第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 力量继续激烈碰撞。 第三,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 来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当前,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中形成了新的科学前沿。 第四,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 第五,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问题、金融危机、问题气候问题等,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总之,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难以垄断国际事务,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越来越离不开新兴大国的参与,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8-2、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预测? 答: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中国的各种议题频频见诸国外各类媒体。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看法:一派观点认为,中国能成功实现崛起,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而提出了“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等;另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提出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前一派观点对中国持乐观、积极和赞赏的态度;后一派观点则对中国持怀疑、消极甚至批评的态度,这主要出现在西方国家中。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势必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影响甚至冲击。因此,上述论调虽属奇谈怪论,实则不足为怪。只要中国继续发展,依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关中国的各种论调就会继续存在,新的奇谈怪论就会不断涌现。但和平发展的中国以对国际社会的一系列郑重承诺和实际行动,充分证明西方对中国的疑虑和指责是没有根据的。目前,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正趋于客观和理性,对中国正面积极的认知也越来越多。然而,对中国的消极言论在西方仍有较大的市场,它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部环境,我们要正视这些论调,采取积极的对策。为此,我们一要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二要努力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更大的贡献;三要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需要发展,也需要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世界。 8-3、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

答: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国共产党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构想,并阐发了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中国国际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科学发展(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法则规律)、自主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将发展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开放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平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环境、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合作发展(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建立与发展与他国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相关文章

  • 问道答题大全
  • ◆问道答题大全◆ 001.花园别墅多少钱?答案:2000万文 002.炼化1级内丹,需要多少级的怪物?答案:01级-10级的怪物 003.炼化2级内丹,需要多少级的怪物?答案:11级-20级的怪物 004.炼化3级内丹,需要多少级的怪物?答案:21级-30级的怪物 005.炼化4级内丹,需要多少级的 ...

  • 简单字谜及答案
  • 简单字谜及答案 简单字谜及答案 字谜:皇帝新衣--袭 字谜:一流水准--淮 字谜:石达开--研 字谜:拱猪入门--阂 字谜:格外大方--回 字谜:七十二小时--晶 字谜:床前明月光--旷 字谜:需要一半,留下一半--雷 九只鸟,猜一个字答案是:鸠 九辆车,猜一个字答案是:轨 九点,猜一字答案是:丸 ...

  • 一年级字谜资料
  • 1.有个孩子叫白方,站在水边看文章.(激) 2.舌头舔甘蔗.(甜) 3.小耳朵,总听课,你就聪明了.(聪) 4.行字分两边, 双土堆中间.(街) 5.上边正字少一横,下边少字丢一点.(步) 6.身上有重量,日行才一里.(量) 7.眼.树相对看,双 m? 不成林.(相) 8.双人同过独木桥.(丛) 9 ...

  •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答案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秦朝对思想文化自由发展的禁锢的典型事件是().(1.0分) 1.0 分 ∙ 焚书坑儒 A. ∙ ∙ 独尊儒术 B. ∙ ∙ 广泛纳谏 C. ∙ ∙ 收缴兵器 D. ∙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2 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国政权延续 ...

  • 20**年南京审计学院[形式与政策]考试题库
  • 2010年11月1日 第( )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 答案 正确答案: D. 六 问题 2 得 1 分,满分 1 分 ( )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 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答案 所选答案: 正确答案: A. 科学发展观 A. 科学 ...

  • 谜语与谐音
  • 谜语与谐音 一人,猜一个字-----答案是:大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答案是:拿 一人在内,猜一字-----答案是:肉 一人挑两小人,猜一字-----答案是:夹 一人腰上挂把弓,猜一字-----答案是:夷 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答案是:告 一口咬定,猜一字-----答案 ...

  •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题库全部答案20**年5月
  • 1 下列选项中属于伽利略的成就的是:() A. 重述惯性定律 B. 用科学的语言阐述了相对性原理 C. 自由落体定律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最早使用物理学这个词的人是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阿基米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真正的 ...

  • 北京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公共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题库
  •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什么?( ) 查看答案 A. 勤奋感对自卑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自主感对羞耻感 查看答案:C 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 ...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练习与测试答案(上下册)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练习与测试答案(上下册) 更多6 信息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 2014-2-19 18:52:15 2015年新版本 上册 下册 [2015.8起按2015年6月第2次印刷的最新版进行细化更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与测试答案第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与测试答案第3 ...

  • 超星20**年女子礼仪周季平课后答案
  • 礼仪的特性 1 由礼仪的约定俗成的特征带来的特点不包括(). ∙ ∙ ∙ ∙ A.规范性 B.差异性 C.变化性 D.律己敬人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的"礼仪"是下列哪项意思?() ∙ ∙ ∙ ∙ A.敬神祈福 B.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