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远离故乡的游子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里感时伤世、慷慨悲歌,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体现, 也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杰作。同学们知道吗?在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作品之一,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遥远的年代, 一位离乡游子秋日的情怀。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

二、背景知识简介

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 与词相似,“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2、关于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 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 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元曲包括两种文体: 一种是剧曲, 又叫杂剧, 属于戏剧一类; 一种是“ 散曲”, 属于诗歌一类。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 按曲调创作, 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 常用于写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他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 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文章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请大家齐读这首小令。

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个字,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夕阳。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藤是什么样的藤?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寒风,马不是肥膘的马,是瘦马,太阳是即将落山的夕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是在夕阳西下这样一个大的色彩环境下的,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 光色惨淡、昏黄, 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这些景物烘托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心境。

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 你能否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小令中的这幅画?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作者在这首小令中,用极其简约的文字,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些景物构成的这幅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凄凉、萧索,

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最直接的道出了作者此时的悲伤心情?——断肠人在天涯 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结尾句呢?——低沉、凝重、滞缓

齐读这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得如此低沉凝重呢? 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

师:“小河流水人家”,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师:思考,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这首元曲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我们说这首小令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

生:游子思归。

师:处在上述环境中的人是“ 天涯游子”, 他因思乡愁而“断肠”, 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用白描的手法,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真不愧为“秋思之祖”。

再次朗读,体会情感

收集有关秋思的诗词


相关文章

  • 秋思的教学反思
  • <秋思>教学反思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整首古诗, 侧重情景描写,看似简单,实则情在言外.每个环境.每个动作都透露出诗人的凄楚,惶恐 与思念. 在教学这篇诗文时,首先,我介绍了张籍其人.然后让学生读诗文,初步感知它,独立 ...

  • 语文优秀说课稿--[秋思]
  •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 ...

  • 10[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残花风沙烈马,轻烟枯木残霞,薄雾彩蝶黄花.残阳似血,魂伤人在天涯.",讲完了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这样吟诵起来,是的,这首曾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小令,是多么的精练,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 ...

  • 李灵元,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双辽五中李灵元 <天净沙·秋思>一直是一首备受天下游子喜爱的元曲,做为离乡工作的我来说对其中的每一句话更是感同身受,这次有幸能够在青年教师汇报课上讲解此曲,内心紧张之余又有些许兴奋,一节课过后更是收获颇丰. 首先我把这首元曲的教学目的隐性的分层,根据 ...

  •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 甘肃省张掖市铁路学校 张晓军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l ...

  • 天净沙秋思简案
  • <天净沙秋思>简案 马致远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

  • 天净沙说课稿
  •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注:本说课结构只针对本次8分钟的试讲内容进行说课. 说课总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四.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具准备 七.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十一.创新点 十二.附录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 ...

  •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
  •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任课教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公学谢红卫老师 授课班级:初一(1)班 授课时间:2003年9月27日 星期三,第三节 教材分析: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 ...

  • [洞庭秋思]流变考略
  • <洞庭秋思>流变考略 成公亮 古琴曲<洞庭秋思>初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编辑的<西麓堂琴统>,据<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统计,此后又有<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自远堂琴谱&g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