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明德-浅谈梅花桩成拳中的武学文化

浅谈梅花桩成拳中的武学文化

林旦航

北京昆仑元天武学文化有限公司,昆仑功夫俱乐部;北京;[email protected]

摘要:梅花桩成拳的对练招法、套路之中,充分体现着梅拳传统武学文化的思想。成拳是梅拳一门中技击练习的开始,同时也起到调整习练者的心性的作用,使其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符合,即“道”、“德”、“仁”、“义”、“礼”、“智”、“信”等。通过对成拳的研究,亦可了解“阴阳”和“五行”的变化,做到文物并重,以武治心,并以此为起点去进一步追求融会贯通的武学境界。

关键词:梅花桩拳 成拳 武学 文化

干支五势梅花桩的十步练功法为:“一进、二退、三法、四门、五势、六合、七疾、八方、九成、十拧”1。其中“九成”即是成拳,是人与人对抗的技击训练阶段,它汇集了前八个字的内容,是进一步了解干支五势梅花桩的阶梯。

中华武术的技击,不是生磕硬碰、死缠烂打、拼力量、争勇斗狠,而是比技法、较智慧。技击是一门拳术的灵魂,是武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这门拳术的武学思想、特点和内涵。在过去,技击作为一种格斗的技能,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平时是不允许轻易使用的,而在如保家为国等必需使用的情况下,则又需要将其发挥到及至,正如《习武序》2中所说: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因此,很多门派有着严格的门规,技击需择人而传,要考察所传之人的思想品德,不可传给匪人。传授技击之前,往往先要授之以“礼”。所以,练习成拳的前提,不但需要有比较坚实的架子功底,还应该对干支五势梅花桩的文理有相应的了解。

干支五势梅花桩讲究文理武技,其文理就是它的道德规范和武学思想,是修身养性的依据,是拳理到哲理的升华。它带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干支五势梅花桩是一门古老的拳种,本身源自于道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受到了儒家、释家、兵家等一系列思想的影响,是目前保留传统武学文化最完整的拳种之一3。儒家学说中,强调“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老子《道德经》中指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将“道”、“德”放在了“仁”、“义”、“礼”的前面。干支五势梅花桩成拳习练中,这七个方面的文理都有很好的体现。

“信”,《说文》中解释:“信,诚也。”《论语》中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又说:“言必信”。《墨子》中说:“信,言合于意也。”在《道德经》中也有“言善信”的说法。可

见“信”主要体现的是诚信、信用。守信,是为人处事的一项准则。成拳作为对练套路,是两人的对抗练习,可以说双方都把自身的安全托付给了对方,因此对练的双方均应以信相待。成拳的动作是相对固定的,习练时就要按套路出手,不应突然变着;每个人的功夫也有区别,功夫稍高者应等手,相互喂拳,不应不留余地,或出重手使对方受到伤害。

成拳练好后,可以进一步进行拧拳的练习。拧拳没有套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拧拳已经是一种比武较技。比武较技时则更要讲“信”,要按照约定好的规定进行比试,比的是功夫和技艺,不可出黑手、阴手伤人,更不可以暗器伤人。自己以信待人,但也要提防对方不守信,过去有不少武术名家与人较技时,都有因对手使诈而吃亏的教训。另外,“信”还有信念和信心的含义。

“智”,《论语》中说:“知者不惑”。《孟子》中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见“智”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的分辨、判断和理解以及对是非的判别上。“智”要求人开动脑筋,去思考,包含理智、机智、智慧等意思。成拳是对练的套路,练习成拳并不是把动作学会就行了,它作为通往技击的阶梯,需要认真琢磨和体会每一手、每一势的劲道、变化、机会、内涵及拳理,这样久练久熟后方可熟能生巧,在之后的技击过程中自如的运用并繁衍出无穷的变化,达到“无拳无意”的境界。

中华武术的技击是比技法、较智慧,要在争拳斗脚的过程中寻找对方的弱点,避其锋芒,攻其不备,扬长避短,所谓逢强智取。通过一段时间的成拳练习,有了一定的功夫后,体内感到气血充盈,难免会滋生出争强好胜的心态,有时得理不饶人,遇事容易冲动,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引发争斗,这时就要强调理智,要冷静,不能做事不顾后果。

“礼”,《释名》中说:“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孟子》中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礼器》中说:“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论语》中也说:“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古代,对“礼”是非常重视的,它作为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定的依据,用来维系封建制度的统治。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人们研究和遵循的精华,也存在一些封建社会时期所产生的糟粕,社会在不断前进,因此对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礼”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要与时俱进。在当今社会,“礼”依旧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是衡量一个人乃致一个民族的素质和修养的标准。 “礼”主要体现在礼仪、礼节、礼貌,也是制定规矩的依据,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规范。老话讲:“未曾学艺先学礼”。即便是武,也讲“先礼后兵”。在《习武序》中,首先讲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拳堂之礼,并以礼为中心制定了习武规矩十二条。很

多国外的武道,如空手道、柔道、跆拳道、柔术等,追根溯源,都与中国的武术有关系,它们均保留了礼仪的内容。传统武术的技击中,同样有一套完整礼仪:比武较技时,主人先将客人让与上手的位置,自己立于下手的位置;双方后退三步,以示礼让;抱拳拱手,行礼以示对对方的尊重4;亮门户,表明自己所习练的拳派;走行门、迈过步,展现自己的身法;插招换势开始斗技。在成拳的练习中,这套礼仪也有着很好的体现。

“义”,《中庸》中说:“义者,宜也”。《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孟子》中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义”主要体现在正义、仗义、责任,对真理的坚持,处事公正、合理、无私。孟子提出“舍生而取义”,将“义”看得比生命更宝贵,“义”铸就了人格乃至民族的尊严,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时,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为国家民族大义而献身的英雄人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和“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们奉孔子为文圣人,而武圣人多奉为关羽。关羽之所以被尊为武圣人,并不仅仅因为他精湛的武艺,例如和他同时期的吕布武艺高明,人们敬关羽,正是因为他的“忠义”,在关帝庙中最常见的匾额就是“忠义千秋”。还有一个能比较充分体现“义”和“武”之间关系的词便是“侠义”。“侠义”一词的解释是见义勇为,舍己为人。

干支五势落地梅花桩一代宗师韩其昌老先生被武林人士称为“铁臂沱南侠”,又和八卦掌刘志刚、形意拳李剑秋两位老先生一并被称为“燕京风尘三侠”,这也是因为他的“义”,他有过很多的义举。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是“义”的本钱,有了“武”的基础,才能更好的行“义”之事。练习成拳,为的是技击,技击的目的不是逞强斗勇,而是在于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应对能力,能够更有效的保护自己,使自己能从险境中摆脱出来化险为夷。如果这种能力比较强,那么在遇到他人有危险的时候,才能够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仁”,《中庸》中说:“仁者,人也”。《孟子》中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又说:“仁,人心也”。《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道德经》中说:“与善仁”。“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仁爱、仁慈等含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它强调以民为本、与人为善,这样能够使得民众关系融洽,使得社会安定。“仁”的基础是孝悌。传统文化中,并不强调父母要去爱子女,这是因为母爱本是动物的天性,本性比较懦弱的狍鹿、羚羊等草食动物,在保护自己的幼崽时,可以舍命和狼、豹子等肉食动物进行殊死的搏斗。但怎么爱,则要求父母应该给予子女良好的教育,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是着重强调的,这便是孝。如果一个人对养育自己、最爱护自己的人都不爱,那么很难想象他能够关爱其他的人。从孝悌可以引申到尊师、亲友、爱护同门,再到“泛爱

众,而亲仁”。

武术技击虽是一种格斗的技术,但同样强调“仁”,不可以强凌弱、以武犯禁,这在抱拳礼中已有所表现。比武较技,只是对武艺的切磋,并不是真正的使用。在过去,“武”犹如现在的军备,是保家护国所必需的,备而不用方为上,这也是“仁”的体现。“仁”本身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胸怀。练习梅花桩成拳,通过对筋骨的熬炼,可以培养人的浩然之气,使人变得开朗、大度、自信、勇于克服困难,从而起到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的作用。

“德”,《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易经》中说:“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从“德”字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左边偏旁双立人代表行为,右边是“目”和“心”,代表目正、心正。“德”承载着“道”,大道无形,需要通过观察周围及自然中的事物,用“心”去感知它。“德”体现在人们的世界观以及在其支配下处世为人的方式和方法上,有品德、德行的含义。传统文化中,将前述的“五常”等归为美德。当今社会对品德教育同样非常重视,要人们讲文明、守公德。中华传统武术中非常讲究“武德”,老话讲:“未曾习武先习德”。韩其昌老先生曾教育弟子说:“在外面和别人有个磕碰拌嘴时,别人打了你,你别还手,因为你有功夫,他打你一下不会有多大问题,你打他一下可能就把人家打坏了。”在比武较技时,讲究正大光明,动手赢人不伤人,打头不打脸、踢腹不踢裆,即便出掌击打对方头面时,虎口要张开,让过对方的耳朵,以免将对方的耳膜击穿导致残废……习武的目的在于强身建体、防身御敌、修身养性。

《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便是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明德而使天下太平做为最终的目标。这里的修身,指的是培养自己得体的言谈举止、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性,便是正其心,使行为与内心保持一致,逐渐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能够吃苦耐劳本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古人修炼,大都选择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如全真七子中的邱处机,为了修炼,“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他们去吃苦中苦,并不是为了当人上人,而是将人体的耐受能力达到极限,并通过简单、重复、枯燥的事物来打磨心性,从而逐渐使得内心纯净如水,不再受任何外界任何事物所诱惑,最终达到明德。

干支五势梅花桩源自于道家,它也是修炼身心的一种手段。五势,简单而重复,练桩功也很辛苦,但它可以健体魄、壮筋骨、长劲力、增伶俐、养心性;成拳则是要让人把从五势

中练出的身法、心法等内容在与人相搏时能够充分施展出来,并使这些体会得以加深。通过对五势及成拳的练习,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境、灵活人的思维,使人在当今社会中能够承受压力、排解烦忧,提高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

“道”,《道德经》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可能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道德经》中又说“道法自然”,道昭示了一切。对于干支五势梅花桩而言,“道”就是在一定时空中永恒不变的客观的自然规律。歌诀曰:“浑圆一气吾道成”。梅拳所追求的“道”便是“浑圆”。什么是“浑圆”, “浑圆”其实就是“无极”的状态,是一种反朴(璞)归真的状态。《道德经》中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又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天真无邪的儿童代表着人原初的本性,是纯朴和纯真的,是处于“无极”状态的,反朴归真便是要让人的心性和生命的动力回归到这种本真的状态。但婴儿的这种“无极”是先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称之为“混沌”。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受到各种各样事物的影响,心性也会随之改变,所以《三字经》中讲:“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的心性的改变是一种必然,只有经过后天不断的“为道日损”,才能逐渐的接近“浑圆”,复归“无极”。

干支五势梅花桩遵循的正是这个原则,由后天着手,通过桩功五势的练习,调整身心,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再通过成拳的练习,不断打磨掉蛮、僵、顶、抗等不正确的反应,培养出整、顺、圆、活等符合自然规律的反应,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返后天至先天,从而进一步将这些道理应用到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上。

《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便是“一”。“无极”生“太极”,“太极”就是阴阳,是“二”。梅花桩中,动静、进退、起落、开合、收放、刚柔、虚实等等无不是阴阳。五势为静,成拳为动,两者亦互为阴阳,相辅相成。“三”就是无极加太极,1+2=3,体现在阴阳交会的地方,犹如万物生长在天地之间。任何一个事物本身都是一个无极,由无极再生太极。根据这个规则,阳生成太阳和少阳,阴生成太阴和少阴,这就形成了“四相”。梅花桩中讲“四门”,普通意义上讲的是拳场上的四个区域5,从“四相”上讲则是相生相克的四种关系。相生者,母子;相克者,夫妇6。对每件事物而言,它的来源,为其母;它的发展,为其子;制约它的,为其夫;受它制约的,为其妇。这样,由“四相”形成了“五行”(图1)。“五行”之间相互生克,循环无端(图2)。梅花桩的五势合于“五行”,内合五脏,外求五要;成拳中,相生使得变化生生不息,相克方能克敌制胜,同样合于“五行”。由“四相”再分阴阳便形成“八卦”,此为“伏羲八卦”,又称“先天八卦”(图3),再历三分可成六十四卦,乃至无穷。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形成了“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图4),在“后天八卦”中“土”居中央,它是梅花桩以及其它道

家养生功法的理论依据。

干支五势梅花桩的武技就是其武功及技击方法,其特点:外型,大开大合,步随身换,气随意发,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行如波浪;内在,心意气力,内外三合,六合如一。武技的载体是身体,只有身体条件允许,才可能将武技展现出来。干支五势梅花桩并不强调肌肉的健美,而是讲求筋骨和内外的协调。通过五势桩功的练习,可以熬练筋骨、濡养内脏,起到练精化气的作用。因此五势桩功既是养身健身的功法,也是武功修炼之法,贯穿于梅拳习练的全过程,它为成拳的练习奠定了基础。成拳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技击,其技术动作含盖了“踢、打、摔、拿、跌、扑、滚、翻”武术的八纲。其技术动作中,又分上、中、下三盘,可以说用到了自身身体的各个部位,所以说它打的是一身之法,是目前中华传统武术中保留技法最全面的拳种之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干支五势落地梅花桩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一份子,有着深厚的武学文化底蕴,在五势功架及成拳中皆有很好的体现。

注:

1 《干支五势落地梅花桩成拳与技击浅谈》,魏巍,《中华武术》2012年第6期

2 《武探花杨炳与习武序》,杨彦明

3 《梅花桩拳基础功法》,李佩基、丁宝源、陈树昆,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

4 作者注:现在武术有自己独特的抱拳礼,抱拳时,左手为文,右手为武,右手握拳,左手呈掌压在右拳面上,以示以理服人、不以武欺人,左手的大拇指弯曲,以示谦虚、以武会友,另外四指伸直并隆,以示四海之内皆兄弟

5 《五势梅花桩〃中英对照》,王志忠、韩建中、燕子杰,海峰出版社,1990年5月

6 作者注:封建社会女子依附与男子,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因尚未找到更合适的关系替代它,姑且先还用它吧

参考文献:

[1] 魏巍.干支五势落地梅花桩成拳与技击浅谈.北京.中华武术.M.2012.6

[2] 杨彦明.武探花杨炳与习武序.河南.安阳网.2011.12.26

[3] 李佩基,丁宝源,陈树昆,著.梅花桩拳基础功法.北京.印刷工业出版

社.2009.9.ISBN:[1**********]74

[4] 王志忠,韩建中,燕子杰,著.五势梅花桩〃中英对照.香港.海峰出版

社.1990.5.ISBN:9622381221

[5] 郭玉成.著.中国武术传播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ISBN:[1**********]21

[6] 李云豪,燕子杰,翁正茂,编.梅花拳文理武功传承保护广宗论坛文集.北京.中国文

史出版社.2009.6


相关文章

  • 学生社团评优材料:武动青春术有专攻
  • 学生社团评优材料:武动青春术有专攻 一、社团简介 xx大学武术协会,1984年成立,以“健体益智,弘扬瑰宝”为宗旨,“武德训”为誓言,内设武术、散打、太极和双节棍四个训练部及宣传部、秘书部、组织部和外联部四个事务部。每学期历时3个月的日常训练和年终考核评比、武术文化宣传、安大武术行等一系列活动是我们 ...

  • 文圣拳武学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渊源
  • 摘自<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第一部分 (<中华武术杂志>2014年10月) 卢飞宏 文圣拳是一部经典性的武学文化,具有鲜明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儒.释.道三教合一包容和谐的思想,蕴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圣拳武学文化,三教合 ...

  • 世界真实武功最高的人
  • 导语:世界真实武功最高的人竟然是他,李小龙只能第二,成龙垫底,真实武功最高的人竟然他!一龙真是太厉害了,简直成了中国人的招牌,可惜<武林风>的舞台还不够大,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世界公认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中个人武功最高的? 世界真实武功最高的人 NO.1 周比 ...

  • 犹太人的金钱观
  • 犹太人的金钱观 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在美国,美国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在犹太人手中.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犹太人的赚钱态度.犹太人认为,任何行当都分个三六九等,唯独金钱不分三六九等,揣在谁口袋里都是钱.为了赚到更多的钱,犹太人对所有参与买卖的人都一视同仁,不管对方来自何种国度,不管其有何等文化与宗教背景,只 ...

  • 谈谈传统武术文化
  • 谈谈传统武术文化.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 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 谈谈传统武术文化(下) 2008-04-01 11:18:17 网友评论 2 条 点击查看 武术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有丰富的内容 周 ...

  • 卢俊义.林冲.武松.鲁智深.岳飞的师傅
  • 卢俊义.林冲.武松.鲁智深.岳飞的师傅---周侗 周侗(约1040年-1119年),陕西华州潼关人,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相传为三国姜维的传人. 周侗少年习武,后拜少林派武师谭正芳为师,得少林武术真传.成年后得到包拯赏识,进入军中为官,后担任京师御拳馆教师.御拳馆有天地人三 ...

  • 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
  • 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 93年5月我法国.丹麦等国朋友访问河北省广宗县前魏村时,七十多岁的梅花拳第13代传人王孟庚老先生告诉我们"梅花拳开天劈地就已有之",他念道:"先有武当后有天,俺比武当还占先,开天劈地治世界,留下树木共山川."据<梅花拳秘谱>记载 ...

  • 少林功夫的三层境界
  • 第一境界――外五行与精气神力 少林传统武术和其他门派一样,先练其形.少林传统武术的形又分为外五行与内五行,这里主要讲外五行,即眼.手.身.法.步. 眼者见性,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穿力,盯住目标待其变化,一丝一毫亦不放过.只有仔细观察.正确判断,才能果断出击.一击即中.武术上常用的指上而打下.声东而击 ...

  • 空山新雨后--博客,咋不按套路出牌?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圜四国 按 套路 文 / 阳 & 丁 子 朝 因 为特 喜 欢 看 范 伟 表 演 的 节 目. 不 , 这 连拙 文 副题 都 把他 的 " 经 典" 原装套用上 了. 本来再 普通不过 的言语 , 可一 出 白范大 ...

  • 追赶太阳的老人
  • 丁绍良先生已经80岁了,祖籍湖南省怀化市黄金坳乡,是怀化市广播电视局退休干部.丁老一生爱好广泛,对书画.摄影.武术均钻研颇深,各项荣誉纷至沓来.而最让丁老感到欣慰的,是他退休后担任了怀化市鹤城区老年大学的副校长.校长之后极力创办的老年大学武术班,让众多中老年人从中受益. 丁老自幼习武,具有深厚的武学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