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第一目 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别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教材中没有讲述原始社会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解体的过程。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史实,酌情进行介绍和分析,给学生以完整的印象。

(2)奴隶社会──井田制

本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特点和解体过程。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有: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④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建议理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

税的依据之一。封建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主要有:①均田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②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这一部分比较难理解,建议师生共同探讨,理解以下几点:掌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化意味着社会的转型。

第二目 “重农抑商”政策

教材首先指出了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措施,强调该政策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也就是保护封建经济的核心。接着介绍了明清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强调这一时期该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其核心是农业,商业是辅助和补充。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该政策维护了封建经济尤其是保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因此,这一时期,如教材所述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和西汉政府抑制富商大贾的做法,都具有进步的作用。

(2)明清两代的“重农抑商”

明清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这一时期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封建政府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教材引用了明太祖和雍正帝的告谕,说明明清两代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关键是能否提炼出这种观点,建议通过仔细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提炼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后果: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对本目教学,建议使用阅读法,教师提供相关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也可以联系时代特点分析问题。另外,建议教师结合教材“学习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使用两点论和重点论来正确评价历史事物。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可以从两方面说:

积极作用有: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

消极作用有: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

第三目 “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材介绍了明清两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及情况。

(1)明代的“海禁”

本段教材介绍了明代实行“海禁”的原因:日本武士流为浪人,他们与走私商人勾结,在中国沿海进行走私、抢劫。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构成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因此,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其内容是禁止官民私自下海,实质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2)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其内容为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因此,“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含义应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近代中国被迫开关,说明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也可以联系当今的对外开放政策,说明世界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可以回忆半坡、河姆渡氏族公社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然后引出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再分析原始社会形成公社共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的形成及其解体原因。

关于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阅读教材总结井田制的特点。井田制的瓦解可先讲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此勾勒井田制的解体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

关于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引导分析,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形成。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诸侯国推动了一系列的变法活动。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说明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演变,还有土地兼并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建议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设置几组问题,步步深入。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①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何特点?②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有何特点?奴隶社会是怎样解体的?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如何确立的?④土地兼并是如何产生的,历代政府是如何抑制兼并的?等。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由于它是本课的重要历史概念,教师可从原因、目的、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后果等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关于“重农抑商”原因的分析,对此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并印发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并全面分析,得出结论。详细可见前面教材分析。师生可以共同复习并参考本单元第3课“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一目,加深对这一政策的理解。

关于“海禁”和“闭关锁国”,教师可从原因、表现和后果方面开展教学。可以结合本单元第3课“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理解明清时期这一政策怎样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建议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现代的改革开放,以古鉴今。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教授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变化时,教师可以使用下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土地所有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时,可以使用图示如下:(箭头表示因果关系,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竖线表示对应关系。)

教师可以提醒:①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开始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说明奴隶社会开始解体。③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公田转化为私田,说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关系开始形成。这就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准备了条件。

案例二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教师出示下列材料,供学生阅读并回答:

材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个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教师设问:(1)材料一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答:现象是明清时期,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建豪华的家宅,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是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

步发展。

教师设问:(2)根据材料二,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根据是什么?

生答: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人民生活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案例三 关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教师出示唐代“丝绸之路”路线图,也可以加上宋元海上交通图,说明唐宋交通发达,对外贸易、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再带学生复习教材本单元第3课“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看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教师提出问题: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与宋元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生答:倭患猖獗,危及明朝统治。明朝因此实施“海禁”。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教师引用1793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引导学生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秦国的发展状况和社会背景

思路引领: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又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制度的典型。那么重农抑商政策与这个社会背景有何关系?从而了解对秦国的作用。

答案要点: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2.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

解题关键: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性。

思路引领:结合时代背景阐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为保障农

业生产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限制富商大贾,有利于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国家统一。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题关键:重农抑商的原因要结合背景答;影响从经济角度答。

思路引领: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答。

答案要点:(1)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这些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影响社会进步。

(2)“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在封建社会晚期造成中国的落后。

学习延伸: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展开长期的争论。(观点略)你认为上述各种观点中,哪种看法比较有道理?为什么?

解题关键: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应从封建社会末期,社会政治经济特点入手。本问题是开放式讨论,不拘泥于答案,无论选择何种观点,均应结合时代特点多角度论证,不能单凭个人好恶或只从一个角度论证。

思路引领:对历史事务的评价,不同人从不同视角会得出不同结论,也就有了争议。所以历史观点的学术之争,一般不强调对错,而是看合理性,哪家观点更全面,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无论同意哪家观点,在论证的时候都要史论结合。

答案要点:(1)如果选择观点一,可以举例说明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如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再例举传统儒家思想中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内容;最后说明为什么儒家思想的阻碍作用居上风。

(2)如果选择观点二,可以列举明清封建专制政权的具体政策是如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可以从在市场、劳动力、资金等方面论证。

(3)如果选择观点三,可以用史实说明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上和上层建筑上是怎样自我调整和加固的,如明清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专制达到顶峰;如何在经济上进行调整,发展封建经济。其次,结合史实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无力冲破和瓦解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可以列举封建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措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说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没有能发展到冲破封建制度的程度。

张彤北京师大二附中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井田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滕文公上》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再为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

──《汉书·食货志》

税制改革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

均田制

(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

诸有举户老小癃残无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

诸还受民田,恒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了种莳。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

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无桑之乡,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民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进丁受田者,恒从所近。若同时俱受,先贫后富。再倍之田,放此为法。

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给其所亲;未给之间,亦借其所亲。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土地兼并

仲舒又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竟不能用。

──《文献通考·田赋考》

故秦汉之际有豪强兼并之患,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

──《文献通考·田赋考》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王师所至,首务去民疾苦,无名苛细之敛,刬革几尽,尺缣斗粟,无所增益,一遇水旱徭役,则蠲除、倚阁,殆无虚岁,倚阁者,后或岁凶,亦辄蠲之。而又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丁谓尝曰“二十而税一者有之,三十而税二者有之”,盖谓此也。

──《文献通考·田赋考》

四川巡按孔贞一言: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名焉。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万历)

“重农抑商”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

──《韩非子·奸劫弑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恳令》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恳令》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壹言》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徵,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利尽在于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商鞅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

──《汉书·食货志》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颁算缗令,打击富商大贾

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于是公卿言:“郡国颇被灾害,贫民无产业者,募徙广饶之地。陛下损膳省用,出禁钱以振元元,宽贷赋,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商贾滋众。贫者畜积无有,皆仰县官。异时算轺车贾人缗钱皆有差,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一算。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以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史记·平准书》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钅大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

──《史记·平准书》

汉武帝的均输平准法

桑弘羊为大司农中丞,管诸会计事,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

──《汉书·食货志》

而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斡天下盐铁。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而许之。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封大山,巡海上,旁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汉书·食货志》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

洪武十九年三月戊午,太祖谕户部臣曰:“善理财者,不病民以利官,必生财以阜民。前代理财窃名之臣,皆罔知此道。谓生财裕国,惟事剥削蠹饵,穷锱铢之利,生事要功。如桑弘羊之商贩,杨炎之两税,自谓能尽理财之术,殊不知得财有限,而伤民无穷。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不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

──《明太祖宝训·理财》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趋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有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向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实录》(雍正)

明初贱商令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二十二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

──《明史·舆服志》

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明史·舆服志》

清朝矿禁政策

鉴于前代开治之害,一切铜银坑俱封不开。

──《皇朝经世文编》

明清的“海禁”政策

倭奴拥众而来,动以千万计;非能自至也,由内地奸人接济之也。济以米、水,然后敢久延;济以货物,然后敢贸易;济以向导,然后敢深入。海洋之有接济,犹北陲之有奸细也;奸细除而后北虏可驱,接济严而后倭夷可靖。所以稽察之者,其在沿海寨司之官乎!

稽察之说有二:其一曰稽其船式。盖国朝明禁“寸板不许下海”,法固严矣。然滨海之民以海为生,采捕鱼虾有不得禁者,则易以混焉。要之,双桅尖底,始可通番。各官司于采捕之船定以平底单桅,别以记号,违者毁之,照例问拟;则船有定式,而接济无所施矣。其二曰稽其装载。盖有船虽小,亦分载出海,合之以通番者。各官司严加盘诘,如果采捕之船,则计其合带米、水之外,有无违禁器物乎?其回也,鱼虾之外,有无贩载番货乎?有之,即照例问拟;则载有定限,而接济无所容矣。

──《明经世文编选录》

上谕大都督府臣曰: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近闻福建兴化卫指挥李兴李春私遣人出海行贾,则滨海军卫岂无知彼所为者乎?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尔其遣人谕之有犯者论如律。

──《明太祖实录》(洪武)

禁民下海。时福建濒塘海居民,私载海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明太宗实录》(永乐)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清朝的“闭关锁国”

(乾隆)五十七年,定粤海关到关船货,责成督抚查明,按月册咨。一年期满,与监督清册核对不符,参办。五十八年,定西洋除贡船外,别项商船不得免征。以杭州织造改归盐政,南北二新关交巡抚管理。开山西得胜口归杀虎口监督稽征。时英吉利货船求往江、浙宁波、珠山及天津、广东等处收泊交易,上不许,仍令照例于澳门互市,向粤海关纳税,并征船料。

──《清史稿·食货志》

2.课文注释

西欧庄园经济和农奴制以及东汉的庄园经济

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9世纪起,一种新的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结构以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庄园有时就是一个村子,但二者也经常是不一致的。庄园的耕地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各户农奴份地互相交错在一起,所以实行强迫轮种。中古西欧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致使农村公社的耕作制度得以长期保留。9世纪的王室庄园和大修道院庄园面积很大,有的占地几千公顷。9世纪以后的庄园一般都比较小。庄园以外的农民也多是封建依附农民,但所受剥削不同于服沉重劳役的农奴,一般以交纳实物租、货币租为主。劳役地租在14世纪以前大体上是适合当时西欧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形式,庄园作为农奴实行劳役地租剥削的组织曾在西欧这一时期存在。

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他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作,他有独立经济,有财产,有家庭。农奴的特性在于他须在庄园上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在劳役地租的条件下,封建主对农奴人身,换言之对其劳动力特别强有力的支配是对农奴进行剥削所必需的。这种封建主与农奴在生产中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非经济手段(如习惯、道德、舆论)固定下来就体现为封建地主对农奴的超经济强制。法律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成为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身份,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可由主人买卖或转让。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婚姻自由,与所在庄园以外的人结婚要交结婚税;没有财产权,要纳“死手捐”(即继承税),主人还可按自己的需要临时向农奴勒索钱物。农奴对于主人这种低下的法律地位明显受到罗马法有关奴隶规定影响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在生产中封建主对农奴劳动力的支配。

对于东汉时期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经营方式,有人认为东汉庄园制,它主要是由占有大量私田的封建贵族、官僚、地主等所组成,庄园中一般都设有部曲、家兵等私人武装。庄园土地,主要租佃给同族中贫苦者以及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耕种,并以高于封建国家租额的实物地租作为主要剥削形态。庄园基本上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而又包括各种副业生产在内的经济单位;与这种看法相反,有人则认为东汉并不存在庄园经济结构。由于中国不是欧洲领主土地同农奴劳动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土地经营很难形成欧洲式的庄园经济。《四民月令》不能作为东汉存在庄园制的史料依据。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作用

自从西汉统治者接受了重农抑商思想并付诸实施,此后两千多年,重农抑商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既定国策。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日益增加。它不仅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农民的分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而且极大地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的转化,也使微弱的手工业资本难以迅速地大量积累起来,因而严重地桎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封建社会陷于长期停滞的困境。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在简单再生产的磨盘上转圈,在自给自足的庄园里昏睡,既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发展,也不依赖商品的进出口,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连林则徐这样有远见的大臣在鸦片战争前都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藉资夷货”,如果封关绝市,那就“各国生计,从此休矣。”“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早在17世纪,清政府为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曾厉行“海禁”。台湾收复后,“海禁”解除。18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政府又宣布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人民非常疑忌,就是对充当臣仆的汉族地主官僚也深具戒心。它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闭关政策”的影响和评价: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3.学术观点

关于井田制的内容和性质

关于井田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究竟有无井田制,井田制开始于何时,井田制是不是当时唯一的田制,井田制与农村公社的关系等问题上。

一种意见是肯定井田制的存在。如王玉哲认为,西周耕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的制度就是传统的井田制度。郭沫若也肯定井田制的存在,但他不同意孟子对井田制的解释。他认为,孟子所谓的“八家共井”以及公田、私田之分,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化。西周实行井田制实际上是两层用意,一是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二是作为课验直接耕作者勤惰的单位。

另一种意见是否定井田制的存在。如范文澜认为,西周领主们的土地疆界纵横交错,但并没有一井九百亩的区划,与邑密切相关的井也不是孟子所说的井,井田制是不存在的。胡寄窗也认为,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空想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而其内涵又最为混乱的一个概念。

对于井田制产生的时间,也有不同见解。唐兰认为,西周前期井田尚未出现。井田制的推行可能是在西周末年的周厉王时期。徐喜辰则认为,商代已用井田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金景芳认为,井田制开始于夏初,以后经过夏商两代以至西周,达到充分发展的阶段,到春秋、战国逐步灭亡。

一些人认为,井田制在其兴盛时期,曾一度是唯一的和普遍实行的土地制度。另一些人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杨向奎认为,西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土地制度,一种是以十夫为单位的乡、遂的土地区划;另一种是以九夫为单位的井田制。徐中舒说,井田只施行于古代中国的东方低地,而不是普遍实行的田制。王玉哲认为,西周有着井田和非井田两种制度。对

周氏族成员实行非井田制,对被征服部族则实行井田制。赵光贤则认为,西周时期同时并存着井田制,授田制和贵族占有制三种田制。

对于井田制是否就是农村公社问题也有不同意见。李埏认为,井田制就是农村公社。金景芳认为,井田制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农村公社或马尔克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开梁反对以商、周的井田制或邑、室、里、社、书社等和农村公社混为一谈,他认为,农村公社只存在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代,村社成员已沦为奴隶。

──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参考手册》

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

对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的讨论很热烈,提出问题也很多。

关于北魏均田制产生的条件,一般都认为,均田制产生的外部条件是鲜卑拓跋部土地共有的旧俗;对其内在条件是什么,却有不同看法。如徐德嶙认为,“是由于中国北方在变乱期间农村公社土地村有制的扩大。”王仲犖则认为,是当时土广人稀的实际情况和西晋占田制的影响。而岑仲勉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均田制与占田制有本质的不同。

许多学者认为,均田制具有农村公社性质。如徐德嶙认为,均田制是“由农村公社土地村有制演变而来,还保存有农村公社中的某些旧有的制度和性质。”唐长孺也认为,均田制具有公社特征。李亚农甚至认为,均田制和“农村公社时期的土地制度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金宝祥的看法与此相反。他认为,“历史上只要有了一定发展的分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那么必将导致公社所有制的瓦解,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根本不可能再度产生占主要形态的以村社所有制内内容的国家所有制,有的只能是以小土地所有制为内容的,以地主所有制为前提的国家所有制。”

对于均田制下农民使用的土地的性质也有不同看法。如苑士兴认为,均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民对于“所分得的土地并无所有权,而是长期使用和占有。”而唐耕耦认为,由于实行均田制时,社会上早已存在的私有土地也都被包括在均田范围之内,所以均田制下的土地既有国有土地,也有私有土地。

对于均田制下的农民,一般认为是自耕农民或基本上是自耕农民。但侯绍庄认为,他们是国家佃农。

不少人认为,均田制在其实行期间一般是居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而王仲犖认为,北朝的均田制只是世家大族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补充状态。潘镛认为,唐初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但占支配地位的不是土地国有的均田制,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一般认为,北魏的均田制是普遍实行了的。但傅筑夫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北魏政府对于它大事宣扬的均田制度并没有以全力推行,甚至在京师附近也没有认真推行,至少是没有全面展开,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个没有或未能实施的纸上谈兵而已。”

关于隋唐均田制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源于北朝的均田制,尤其是北齐的均田制。但傅筑夫认为,唐的均田制是“把北魏的均田制和晋代的占田制糅合在一起。”

一般认为,唐代的均田制是普遍实行了的,均田制对土地占有做了某些限制,延缓了土地兼并的速度。但傅筑夫认为,唐代的均田制实际上未能实行,只是“一种有名无实的空文”,对于豪强的兼并土地,没有什么阻止作用。


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案 第 1 周 时间: 2015.3 组长:张晓敏 主备人:张晓敏 备课教师:张晓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B层)第二册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进步的表现 2. ...

  •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
  •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中国文化形成的条件与背景:中国文化史与文化交融:中国文化形态(语言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宗教.哲学等):中国文化的类型/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中国传 ...

  •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区域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
  • 第20卷第1期 2003年3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 RNA L OF T EACHERS COLL EG E Q IN GDAO U N IV ERSIT Y V ol. 20N o. 1 M ar. 2003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区域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 欧安欣 (菏泽师范 ...

  •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科技
  •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科技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l.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1)造纸术:①西汉出现丝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 ...

  •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说课稿
  • 课号:2-1-1 学号:[1**********]7 班级:2009级2班 姓名:熊燕 说课稿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说课人:熊燕 教 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出版社)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9级2班的熊燕.我的说课题目是普通高中 ...

  • 古代商业的发展
  •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 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 ...

  •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基础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 1.出现:上古时代,从 (1) 经济向 (2) 经济发展,形成原始农业. 2.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 (3) 流域和 (4) 流域形成规模.在发 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北方以旱地 ...

  •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设计
  •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工官"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 ...

  •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识记: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世界领先:高超的冶金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呈的丝织业:小农经济:民间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丝绸之路:"制瓷大国". 2. 理解: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 运用:中 ...

  •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课程设计
  •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2.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