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文集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以文为诗”

朱自清

为什么到了宋代才有诗文分界的问题呢?这有很长的历史。原来古代只有诗和史的分别,古代所谓“文”,包括这两者而言。此外有“辞”“言”“语”。但这些都没有明划的分界,诗与史相混,从《雅》《颂》可见。诗、史、辞和言、语相混,从《老子》《庄子》等书内不时夹杂着韵语可见。至于汉代称为《楚辞》的屈、宋诸作,不用说更近于诗了。

汉代是个赋的时代,那时所谓“文”或“文章”便指赋而言。汉代又是个乐府时代,假如赋可以说是霸主,乐府便是附庸了。乐府是诗,赋也可以说是诗,班固《两都赋序》第一句便说:“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赋出于《楚辞》和《荀子》的《赋篇》,性质多近于诗的《雅》《颂》,以颂美朝廷,描写事物为主,抒情的不多。晋以后的发展,才渐渐专向抒情一路,到六朝为极盛。按现在说,汉赋里可以说是散文比诗多。所谓骈体实在是赋的支与流裔,而骈体按我们说,也是散文的一部分,这可见出赋的散文性是多么大。赋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那么,汉人所谓“文”或“文章”,也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了。

乐府以叙事为主,但其中不缺少抒情的成分。它发展到汉末,萌芽了抒情的五言诗。可是纯粹的抒情的五言诗,是成立在魏、晋间的阮籍的手里,他的意境却几乎全是《楚辞》的影响。魏、晋、六朝是骈体文和五言诗的时代,但这时代还只有“文”“笔”的分别,没有“诗”“文”的分别。“有韵者文”,“无韵者笔”,是当时的“常言”。赋和诗都是“文”,和汉人意见其实一样。另一义却便不同:有对偶、谐声的抒情作品是“文”,骈体的章奏与散体的著述是“笔”。这个说法还得将诗和赋都包括在“文”里,不过加上骈体的一部分罢了。

唐代的诗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所以当时人特别强调“诗”“笔”的分别。杜牧有“杜诗韩笔愁来读”的句子,可见唐一代都只注意这一个分别。杜牧称韩愈的散体为“笔”,似乎只看作著述,不以“文”论。韩愈和他的弟子们却称那种散体为“古文”,韩创作那种散体古文,想取骈体而代之,也是划时代。他的努力是将散体从“笔”升格到“文”里去,所以称为“古文”。他所谓“文”,似乎将诗、赋、骈体、散体,都包括在内,一面却有意扬弃了“笔”的名称。唐人连韩愈和他的追随者在内,都还没有想到诗文的对立上去。

宋代古文大盛,散体成了正宗。骈体不论是抒情的应用的,也都附在散体里,统于“文”这一个名称之下。王应麟《困学纪闻》有评应用文的(骈体居大多数),虽分评,却都称为“文”,这个“文”的涵义,正是韩愈的理想的实现。这样,“笔”既并入“文”里,“文笔”“诗笔”的分别,自然不切用了,于是诗文的分别便应运代兴。诗文的分别看来似乎容易,似乎只消说是“有韵者诗,无韵者文”就成了。可是不然,宋人将诗从文里分出,却留着辞赋,似乎自己找麻烦,但一看当时“文体”的赋的发展,便知道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成立了诗文对立的局势,而二者的分别又不在韵脚的有无上,所以有许多争议。争议虽多,共同的倾向却很显明,那就是风诗正宗。

(选自《朱自清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诗与史组成的古代的“文”与“辞”“言”“语”几者间没有明确的区分,《老子》《庄子》等作品是其有力的证据。

B.汉代所谓“文”就是赋,赋与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赋的支与流裔的骈体又是散文的一部分,故“文”也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

C.魏、晋、六朝时期对“文”有另一种释义,所谓“文”是与“笔”相对的有对偶、谐声的抒情作品,包括所有的赋、诗和骈体。

D.宋代,散体成了正宗,“笔”并入“文”里,“无韵者文”,形式包括赋、骈体、散体等,这些也都统于“文”这一个名称之下。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楚辞》的屈、宋诸作,近于诗,但不是诗,这说明古代诗、史、辞、言、语之间的划分不明显,诗文分界也无从谈起。

B.汉代的赋与骈体逐渐从诗中分离出来,且二者都具有浓郁的散文性,这是因为作为散文一部分的骈体是赋的支与流裔。

C.纯粹的抒情的五言诗成于魏、晋间的阮籍之手,且可见《楚辞》之影响,而汉末的乐府孕育的五言诗也不无抒情的痕迹。

D.宋代,将“笔”并入“文”里,所以“文笔”“诗笔”的分别就不甚明了,只是“有韵者诗,无韵者文”的说法也非楚河汉界。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文对立在出现之前,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如汉代、魏晋六朝、唐代,先后出现了诗史的分别、文笔的分别、诗笔的分别。

B.唐代的诗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当时只注意到“诗”“笔”的分别,即使韩愈和他的追随者扬弃了“笔”,也还未料及诗文的对立。

C.到了宋代,诗文才出现分界,这与历代文学样式的发展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如唐诗的飞跃与突破、“笔”归到了“文”中等。

D.诗文对立存在许多争议,是因为根据韵脚的有无不能区分出诗与包含在“文”中的用韵的“辞赋”,而“风”是诗的正宗却显而易见。

阅读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解析【小题1】不是包括所有的骈体,而应该是骈体的一部分。

【小题1】赋与骈文并未从诗中分离,文中无依据;赋具有浓郁散文性的原因,文中未作说明。

【小题1】诗史的分别出现在先秦时期,而非汉代。


相关文章

  • [荷塘月色]课内阅读练习答案
  • 广州市第97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2013-09-10 <荷塘月色>课内阅读练习答案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踪迹>(诗与散文) <背影>(散文集) < ...

  • [朝花夕拾]中考真题汇选
  • <朝花夕拾>题目汇 [2013年"四川成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分) 前天已将<野草>编订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 ...

  • [春]导学案及答案
  • <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提高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 ...

  • 7.[背影]学教案答案
  • 作者:朱自清 主备人:王崇芹 课型:新授课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集体备课时间:2011年8月10日 备课组长签字 班级: 第 学习小组 姓名: 得分: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通过"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现人物心灵的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 ...

  • 八年级上册一二单元重点阅读题答案
  • 八年级上册一二单元重点阅读题答案 1.新闻两则 1.不料 首先 已 2.B 3.真实,及时. 4.句(1)前半句 5.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6.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7."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quo ...

  •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
  •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 ...

  • 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一至六年级)
  • 小学生6年必读书目 1<繁星>冰心 2<郑渊洁童话全集>郑渊洁 3<童年>(前苏)高尔基 4<安徒生童话全集>(丹麦)安徒生 5<伊索寓言>(希腊)伊索 6<格列佛游记>(英)乔纳森·斯威夫特 7<格林童话>(德)格 ...

  • 八年级语文上文学常识
  • 八年级语文上文学常识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2.<芦花荡>选自< ...

  •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阅读与练习(华师出版)期中测试(附答案)
  •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阅读与练习(华师出版)期中测试(附答案) 期中过关测试 班级姓名成绩 一、基础知识(1%) 1.按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仍分) (1)(cheng2)__清(2)(jiao1)__洁(3)(fei1)__红(4)苍(qiong2)__(5)(kui1)__见(6)面面相(qu4)__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