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智慧

生存的智慧

——论先秦思想家的生存处世哲学的时代意义

摘要: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与世界万物做一种生存斗争,生生不息。人类的高

明之处在于他们能够自觉地用意识的力量为维护生命而努力,对生存的渴望是全人类的共性。

关键字:孔孟之道 老庄之道 为与不为 群体意识 群体社会 平等之爱 生存竞争 为人处世

所谓生存,就是生命的存在。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的生存便有了意识的支配,也就产生了多样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使得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纷繁复杂,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滋生蔓延,使人们晕头转向,甚为人世所累。因此要在变幻莫测的的社会群体环境当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得学会为人处世。所谓为人处世,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处理好与各种人的人及关系。一个人若是处世无方,纵使他精明能干、才华横溢,也难成大业。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要懂得生存方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春秋战国是社会从旧的统一体向新的统一体的调整时期,长期凝聚在人民内部的生存意识终于成熟到足以抛开上古崇拜的外衣,飞跃为指导社会生活的哲学原则。当不同的阶层、宗族、地域集团进行分化,互相渗透和重新组合时,形形色色的人们必然会对自己的生存权益发出各种各样的呼声,一些睿智的哲人将这生命的呐喊汇集成各具一体的理论,合奏出一首时代宏伟的交响乐。时至今日,现代人仍然在不断地追根溯源,到古人们那里寻求生存处世的智慧,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

在古代的经典哲学家看来,生存无非也就是为人处世。一要学会怎样做自己;二要学会处世,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这两个方面的理论指导突出表现在儒、道、墨、法四大家的思想当中。

儒家的孔孟之道,一直都作为儒家的经典,当然其中也不乏荀子的理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英理论历来是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美好理想,也为下层的平民百姓所推崇。古代还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也就是说人要想“治国”“平天下”,必须得从治理自身以及内部的家务开始,即“修身”“齐家”。孔子认为人转化为“仁”的决定条件是“仁者,爱人”(《论语》),强调表里一致的“仁”,“仁”不仅要在内心完善,而且要表现在外在的守“礼”上。虽然孔子在这里指出的“礼”是维护周朝的宗族等级的“卫道士”,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即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虽然在这个方面仍带有极大的封建保守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把这个“礼”延伸到现代社会当中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等等,这样我们的社会将有一个共同的道德底线来约束,从而能够使我们整个社会和谐完满的发展。孔子又说“亲亲,仁也。”中的“亲亲”若是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致使“德犹利也”,这种“德”就会丧失原本的高尚,就会使得亲族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功利性的手段,所以我们更应该要用“礼”来规范和制约这种关系的畸形发展。孟子强调人性善,认为美德是人性中普遍故有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人人心中都有着这“四德”,所以有可能亲密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结成生存共同体。孟子从个人修德方面更深层次地阐述了国家生存的智慧,即施行“仁

政”,要求统治者贯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使得“人有恒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下》),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了自身价值,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荀子继承了先驱们的思想,汲取了精华,以更高的立意点来阐述了生存的智慧。“性者,本使材朴也。”(《荀子—礼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却是质朴的,经过了后天的教化,才有了自身的完善。又提到了“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利益关系群体当中,互相的争夺,就会使得人类无法胜物,不能胜物也就无法生存,人除了修缮自身外,还要注意同外界处理好关系,利人利己,达到共赢的局面。把儒家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的生存处世,我认为适合处理好以下两点有家的范畴的关系:一方面家庭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在家庭当中,子孝父慈、夫妻恩爱、携老扶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处理好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小孩与大人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才能促成“家和万事兴”的和乐安康的生活局面。这就要求人要内向善,发扬“君君、臣臣、亲亲、子子”的作风,尊老爱幼。另一方面社区关系。邻里之间难免会发生点小冲突,以礼相待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人情不美的问题。

在世人的眼中,老庄道家总使人感到“看不穿,识不破”,孔子见到老子时,给这位“智者”的评价是他像腾云驾雾、变化无常的龙,而具有诗人兼哲学家的气质的庄子,背世弃俗、蔑视权贵、旷达不羁,更使人有“冷眼看世界”的表面印象,其实,在庄子的内心世界深邃丰富,在那无动于衷的“冷漠”面孔之下,隐藏着一颗执着人生的“火热”的心。老庄的思想总体来说以“避世”为主线,以“无为”为手段,小至求得人自身的存在,大至求得民族和国家的生存。老子认为“自然无为”最有利于人的生存,而欲念不节制则会伤害人的身心。“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老子》第50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人的生存只有回归到原本的状态,才能安身立命,自我保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回复到最天然的关系,法令制度对人的约束是无效的,只能给少数人带来利益而使另一部分受损,统治者只有提倡“无为”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幸,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老子的这些思想表面上看的确是一种消极无为,阻碍人们争取幸福,要人们不思进取,实际上,我认为他的本意不是单纯地反对物质文明进步,而是在物质文化发展对人们带来利益和社会制度因此复杂化所造成的弊病之间权衡的结果,是老子对当时现实的一种痛苦反思,而我们今天也要在对物质利益繁忙的追求中暂时放慢脚步,冷静地思考我们的处境,实际上我们都成为了欲望的奴隶,欲壑难填,所以当某些人某些事不属于自己时,何必强求它的归属呢?还是适可而止的艺术比较对自身有利吧!庄子是道家乃至整个古代思想界的“逍遥王”,他从逍遥避世中建立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理念。他强调“精神生命”,实际上是达到了一种形和神的统一,“无己,无功,无名”的三重境界,历来为众多的隐士和怀才不遇的人所尊崇。虽然有点极端,但是给现代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的空间。等贵贱、齐是非、同梦觉、泯美丑、一生死,慨叹“人生如梦”,这是庄子对现实的不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生活评价方式。生死也是牵惹人心的十分敏感的问题,从常理看,人的生老病死都有一种不可拂拭的恐惧感,但是,庄子却说“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他把一切都看得恬淡闲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历史的长河进行到春秋战国之交,时代的精英们为人和群体的生存而殚精竭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为推崇的是法家的韩非和墨家墨子的生存智慧。

在韩非子看来,儒家的“仁”“礼”是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他强调了一种生存竞争意识,认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爱会松懈人对生存的努力,如不自力更生则势必侵害他人以满足自己的生存,这样社会的矛盾祸乱就来了,何谈人自身的生存呢?“人无毛羽,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张,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子—解老》),人既要为自己的生存着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免一切以厉害计算了,这种利害就是满足自己充分生存欲的工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利益问题是最突出的,因为我们需要生存,所以难免要依靠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人只能以合法的手段谋取自身合法的利益,而不能损害和牺牲他人的利益,而韩非子就认为“法”是牺牲其他个体以满足自身充分生存欲的工具,这一点上我们是要持批评态度的。墨子主要是从群体中的矛盾的产生和激化的角度来阐述爱的辐射范围问题,他强调爱应该是平等的,即“兼爱”,因为“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墨子—法仪》),人们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民族与国家也没有优劣强弱的差别,人作为个体的存在,都是平等的。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正是这种差等导致了很多不义的战争,危害了人民的生存。我比较推崇墨子的“兼爱”,但是那也只能作为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罢了。纵观当今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的斗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普世理论,甚至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定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纷争还是存在的,我们的现实社会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无差等的爱”的实现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初见端倪。可以这么估计,甚至到了我们的共产主义的阶段,那种美好也只能是美好理想罢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吸取它的积极成分,爱自己、爱别人、爱国家,来实现群体的和谐和个人的生存发展。

当你烦了庸碌无聊的生活现状,当你发觉是这可恶的尘俗羁绊了你成功的脚步时,你已经开始向尘俗宣告决裂了,挣脱无数人的生活模式,需要承受的不仅仅鹤立鸡群的尴尬,曲高和寡的寂寞,更多的是要有勇气面对声名狼藉的可怕结局。在我们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前人们的思想可以指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然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的前方是近在咫尺的城楼还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这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的头脑,一双能够明察秋毫的眼睛。

生命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是善与恶存在的地方。

参考书目:1、《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严耀中著(学林出版社出版)(1991年2

月第1版)

2、《论语》孔丘著(北京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第1版)

3、《孟子白话今译》李双译注(中国书社出版)(1992年9月第1版)

4、《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朱贻庭著(学林出版

社出版)(2005年8月第1版)

5、《孟子心性之学》安乐哲、江文思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5年3月第1版)

6、《荀子----进取人生》彭万荣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0年11

月修订版)

7、《墨子白话今译》吴龙辉等译注(中国书社出版)(1992年10月第1版)

8、《韩非子---权术人生》阮忠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0年11月修订版)

9、《老子—庄子》李耳、庄周著(北京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修订版)

10、《中国古代处世交友百句精言》(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1993年7月第1版)

11、《美和自由的人生---庄子寓言解读》段建海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相关文章

  • 材料作文"沙漠仙人掌与大黄的生存智慧"及范文
  • 材料作文沙漠仙人掌与大黄的生存智慧及范文 材料作文沙漠仙人掌与大黄的生存智慧及范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 ...

  • 人类的终极理念 文明的必然趋势
  • 人类的终极理念 文明的必然趋势 九万里 如果问:"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你才满意?"多数人都会回答:"够吃够喝就行了!咱老百姓,没有那么高的奢望,只想平平静静.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这听来简单的一句话,却已将人类必须遵循的物质生活标准.思想观念准则一语道破! ...

  • [智慧背囊]生存智慧
  • 智 慧 背 囊 感动心灵    开启智慧 生 存 智 慧 自然界中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 ...

  • 小动物大智慧
  • <小动物大智慧>观后感 孙培亮 无论在酷寒的北极,还是炙热的沙漠,抑或深海底部,生存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动物如何应对这些难题,有些历经百万年,进化出了非凡生理手段,另一些则完全依靠头脑和智慧,甚至其中的有些技能会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对我来说,在领略了这些神奇超凡的技能和大智慧之后,不得不 ...

  • 走进智慧人生
  • 人生短暂,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到了现在,回头望望,有多少时间我们真正用来快乐,又有多少时间我们用来计较,有多少时间我们用来抱怨,又有多少时间我们在弥补之前的所为或深深地遗憾!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孔子认为:三十岁时,人当自立,就是有自己 ...

  • [狼图腾]读后感800字
  • 和对手一起成长,感谢对手,感谢在激烈环境下的竞争.即使体无完肤,也心甘情愿.活出一种坦然,也就是所谓的亮剑精神.即使面临倒下,仍有不屈的意志,始终会战胜自己,而主宰自己. 想起党员的学习地党校.在追求的过程中,人就需要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充实,才能有一个鼓舞,我的学习地是什么?在书中,在平凡的世界里, ...

  •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学会生存
  •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学会生存(一) 鸟儿只有掌握飞行的本领,才能展翅高飞.而人,只有学会生存,才能叩响成功彼岸的大门. --题记 十岁的冬天的一个早晨,我从被窝里爬起来,看见小树披上了白棉袄,太阳公公正将金色的光芒洒向大地,心动极了,忍不住想出去玩.但妈妈却走进了我的房间,说:"今天我和 ...

  •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
  • 同学要出一本关于西方伟大哲学家之介绍的书,邀我写尼采和海德格尔两人,自觉功力不够,怕不能让自己.让看书的人满意,于是婉言谢绝.后同学再次约稿,说是要我谈谈自己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作为此书的后记部分.如此宏阔至极的问题也非我所能驾驭,无奈推辞不过,便勉强答应,才力与时间所限,草 ...

  • [生火]自然主义风格的意蕴表达
  • 摘要: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火>蕴含了浓厚的自然主义,小说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作者的自然主义观.本文将以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火>为分析对象,从简要介绍<生火>的内容入手,分析其中的自然主义. 关键词:<生火> 自然主义 意蕴表达 一.<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