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学生考试优秀必备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安徽-合肥-龙脊居-玄黄 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

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

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孕龄妇女(15-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

"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安徽-合肥-龙脊居-玄黄 总结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量

1、 环境承载量,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消费水平。

5、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适度人口)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我国为8-9亿。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等。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零变负的时候,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减少。

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影响程度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公害病指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表现;地方病则是原生环境因素的表现。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

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 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

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中低纬度地带。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

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

捷)

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

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

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上升阶段;1958-1965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66-1976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1977年后 回升发展阶段。

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2)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

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四 、城市群与大城市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几个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大城市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广义农业是对农、林、牧、副、渔五业的总称,狭义农业仅指其中的种植业或农作物生产。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安徽-合肥-龙脊居-玄黄 总结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热量条件较为优越,雨热同期;2.水资源总量大,但

地区分布不均;3.土地资源总量不少,但是山地多,干旱区面积大,中低产田比重高;4.农耕史悠久,耕地质量好,但后备资源不多;5.物种资源丰富。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人均农产品拥有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常有很大波动;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林牧渔业没有全面发展,林渔业比重小,各地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区位和布局的异同:区位强调客观存在,布局强调主观安排。

区位因素除了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外还包括市场、政策等因素。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 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安徽-合肥-龙脊居-玄黄 总结

化和专业化生产。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安徽-合肥-龙脊居-玄黄 总结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及新西兰等地,最为典型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章末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安徽-合肥-龙脊居-玄黄 总结

平原、珠江三角洲。

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南疆。 我国油菜优势产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的投入要素:场地、水源、劳动力、能源、资金、原料、零部件、科技。

一、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安徽-合肥-龙脊居-玄黄 总结 动力密集型;工业指向类型是考虑影响工业部门的主要因素不同来划分,一般分为五类: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比如:制糖工业属资源密集型工业、原料指向型工业。

4、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 工业区位的选择

1、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技水平提高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交通运输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

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通达度、环境标准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 →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 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有以下几种: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 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11

1、 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

3、 德国鲁尔工业区"德国工业的心脏"

(1) 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充沛的水源;离铁矿区(洛林-法)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

(3) 综合整治: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扩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二、 新工业区

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州岛),苏格兰。

2、 新工业区的四个特点: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或实行家庭包工;资本集中程度低,当地主要行业往往包括数百个中小企业;工业大多数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

5、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为独特的发展模式。普拉托毛纺织行业为主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6、 温州乡镇企业: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 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并向品牌经济过渡。

12

7、 新兴工业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电子、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一种是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的"工业小区"。

8、 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一面、两高、两快):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快);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

产品面向世界。

9、 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捷,高等院校-

斯坦福大学等,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文化。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4、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三、交通线点的区位选择:

5、铁路线(京九线)的区位分析: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4. 13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5.建设京九最大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6、公路选线一般方法:1.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路段;2.山区路线受地形影响最大,一般沿等高线修筑成"之"字形;3.平原地区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4.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7、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要大一些,2.港口腹地是重要的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是港口兴衰的基础;3.城市依托:城市与港口是相互依托的。

8、汽车站的区位要求:1.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平坦开阔的地形;2.既保证城市与交通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3.要与内干道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应布置在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方便换乘和集散。

9、航空港的区位要求:1.地面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与飞机起飞净空条件;2.机场有适当坡度,地势高,保证排水和散雾;3.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稳定;4.跑道依盛行风向修建(迎风起降);5.机场占地面积大,噪音大,应处理好机场与城区的关系,并与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10、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1.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2.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3.属典型的混合交通;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1、城市交通环境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解决措施:1.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2.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3.发展城市公共交通;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5.错开上下班时间,避开交通高峰。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 沿交通干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2、 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3、 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4、 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二、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 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 ——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商

业网点明显小于平原

2、 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补充:邮电通信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分为邮政通信(点多、线长、面广)和电信通信两部分。 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的商业包括服务业。 西欧航运网以莱茵河为主干。 纽约、伦敦、苏黎世是世界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和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三横五纵"主要铁路干线,承担着我国交通运输的重担。东北铁路网稠密,西南地区的铁路网在不断的发展中。

14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方面∴环境问题不都是人类造成的)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农村、发展中国家多见)。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城市、发达国家多见)。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强调国际合作)。

4、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在南方, 华北的水资源短缺。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5、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15

16


相关文章

  • 名校必备各新课改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 天兵下北荒, 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 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 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 然后方高枕 各新课改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开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帷幕.到2010年, ...

  •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

  • 山西会考考试标准
  •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 考试制度的意见(试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等文件精神要求,我省决定从200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起建立普通高中学 ...

  • 试论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率先于2004年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及宁夏将于一次课改后的高考.目前几个省区的年新高考方案的修改稿或定稿 ...

  •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 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 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 ...

  • 20**年高考广东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各科试卷说明及指导意见
  • 2016年高考广东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各科试卷说明及指导意见 2015-07-20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特急 穗教研院[2015]14号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关于2016年普通高考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备考指导意见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普通高考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通知>(粤教考函[201 ...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夹 品德会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音乐  体 ...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6年征求意见稿) 编辑:三峡教育网 阅读:9 时间:2017-11-02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 ...

  • 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 第一篇:高一地理备课组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1)我组共有五位成员,均为专业老师. (2)本组教师工作量:周课时均在2课时左右. 二.指导思想: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齐心协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现代教学观念和活动单导学模式为实践指导,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学为工作中心,切实落实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