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4、传统的科学教学目标一直以(认知)为中心,教师大多关注怎么教可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

7、“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8、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 )、组际(竞争 )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9、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

10、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11、逻辑思维就是(指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

12、质疑精神是指(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13、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14、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15、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16、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17、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交流)等规则。

18、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19、英国学者将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组织全班学生,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应用(教学媒介)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20、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1、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22、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和(斯塔尔)把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两部分。

23、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是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24、知识发现式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其一般程序是: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25、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6、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27、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 行为化动词 )来表述。

28、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 (教师) 和 (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29、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

30、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索式)等。

31、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分别是以 (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的。

3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3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34、((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属于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

35、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36、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37、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38、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9、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0、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1、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42、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43、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4、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45、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46、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

47、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48、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 教学任务 )之上,为实现( 教学目的 )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二、简答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答: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

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怎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答:一、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3、《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作出了哪两种解释?

答:《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作如下两种解释:①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②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4、判断课堂生成教育资源是否有益的标准是什么?

答:一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是判断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

三是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

5、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6、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答: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a、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b、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c、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7、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

答: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8、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

答:主要指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9、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10、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答: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

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11、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答: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预设是指“教学之前的设计”,是教师课前按照教学常规,对自己的教学任务经过清晰、理性的思考后做出的教学安排。比如查阅资料、选择媒体、设计步骤、拟定环节、设置问题、撰写教案等,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预设。

生成是在学习环节中出现的许多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教学情况。

生成是离不开精心的预设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1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答: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13、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合理现象?

答: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

14、小组合作学习率先兴起于美国,它的基本做法是怎样的?

答: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15、我们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怎样才能防止误导学生?

答:首先要确定材料有必要,接着就要考虑准备的材料是否有问题,一定要防止材料的原因引起学生的错误认识;

其次教师应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考虑、看待所提供的材料,不要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无关现象;

其三是材料要最有利于学生的认识。

16、什么是实验探索式学习?

答:就是借助实验、调查等手段来解决“未知”问题,其一般程序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或不直接操作)—>分析实验数据(或预设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7、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18、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哪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答: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一是关注学生的表达;

二是关注学生的倾听。

19、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20、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答:因为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因此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21、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22、概念辐射的材料结构性有哪几种呈现的方式?

答:1)、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递进关系,最后形成概念。2)、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同一个概念。

23、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

答: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发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4、探究教学中如何关注“儿童的问题”?

答:科学课程首先就要关注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应该是关注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

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

第二,每学期都应该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

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还可以每学期末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提高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25、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6、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有哪几种情况?

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

27、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1、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2、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28、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提高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提高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提高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29、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1、使用有结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

2、科学教材中举例的事物、提问的情景、思考的问题、讨论的主题、选择的探究项目都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利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是实际的实物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直接感知和语言传递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操作有结构材料,通过实践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应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察,学生可搜集到许多信息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教学中使用有结构材料,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实验操作中,自主学习,亲自动手,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整个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既有技术问题,又有科学方法问题,实验教学是属于科学的范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共同操作实验,相互间进行交流讨论,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情感,要遵循人文的规范,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有助于心理的沟通、交流、领悟、感应和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30、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答: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3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

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32、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以来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三、辨析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

答:错。没有必要。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它是学习科学的唯一方式。这样的理解“探究”和“核心”是片面的,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这种看法是不对。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我们的教学,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服务。如果每节课都让学生讨论讨论,动一动,将探究活动泛化,学生看似自时自终在热热闹闹地探究,但学习的实效却是十分低下的。

2、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可以摒弃。

答:错。

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是并不表示传统的讲授法就可以完全摒弃。科学教学中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来确定,有些教学内容就应该选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答:错。

因为在科学教材中,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展开成若干个探究活动,有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而有的则侧重于探究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的训练。有的实验侧重于对比结果,有的活动侧重与学生的心理体验,有的活动侧重于交流讨论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侧重点,在实施教学中灵活运用探究方式,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意探究难度的循序渐进和探究环节的逐渐深入。

4、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答:

5、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

答:对。

6、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对。

7、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护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对。

8、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对照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探究活动同样也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既可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能进行面对失败的情感教育。

对。

9、为了体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一位老师在上《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为多个小组分别提供了多种开关的磁铁都两块、游戏棒、纸片、铁钉、玻璃、塑料、回形针、牙签等材料,然后说:“同学们,接下去让你们自由玩磁铁,但在玩中要有所发现磁铁的特性,待会儿我们看看哪组发现的最多。”于是,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玩磁铁。你认为这位教师选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答:不合理。

因为自主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放手也不等于放弃指导,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的结合。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有结构性的学具材料,但是实验的目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学生往往为了玩磁铁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缺乏实效性,看似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其实收效甚微。

10、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应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后继性和层次性。

11、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所在社区没有联系。

错。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学校资源、家庭和社区资源、大自然资源、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等。

12、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后小学生玩电子宠物就够了,没有必要亲手饲养小动物。 错。

1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错。

家庭中也有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1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对

15、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

16、《摆》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

(2)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

答:

四、观点论述

1、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突出“科学味”?

答: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在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科学教育的大方向,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很好地把握了科学的本质内涵,将科学教育的宏观目标与现实教材巧妙地融合,才能突出“科学味”。对科学本质了然于胸,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点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答: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对于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

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在过程中去感受、去领悟。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只有把关于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关活动严谨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三维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合理整合

3、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

答:在科学教学中,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

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其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

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

4、从教学目标入手,比较《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常识大纲,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大纲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标准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和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突破: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5、 “倾听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请你谈谈你是怎样来认识“倾听”的?

答:在探究过程中,倾听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内容;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经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的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的。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倾听”,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经常各异。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

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6、试论述在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答:有效引导,确立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要明确告诉学生,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主要是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动手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注意吸纳别人的观点。教师在评价时,也要转变教学评价观,应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表扬鼓励,淡化个人,重视小组学生的整体表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小组间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

有效引导,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正常开展。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小组之间闹矛盾的现象,这是在所难免的。主要是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且个性有差异。这时候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不光要学会做,还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活动过程中,尽量人人动手,不会做再出手相帮,让学生享受到集体研究的快乐等等。

积极评价,优化合作竞争的后续性

小组合作教学的各项活动能否行之有效地开展,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常用的方法是采取组长、组员的双向评价,即组长给组员打分,组员给组长打分。

7、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除了文中提到的8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老师应具备材料结构性意识;

(4)教师应树立角色意识。除此之外,你觉得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什么?并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

答: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做到:

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9、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许多误区,你认为存在着哪些误区?选取一个谈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答:小组合作中存在着这几个误区: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放任自由缺乏监控;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过滥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下面就小组合作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这点谈谈: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但是在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为学生还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不知道如何开展合作学习,那样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具体的指导,如合作中探究的方法、规则的指导和点拨,学生才能知道如何进行密切地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真正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只有到位的具体的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才会增强,才会懂得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才不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0、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

不是唯一的形式。但现在不少教学存在着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试阐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它的效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更不能越多越好。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体验、完成。一般较见大的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比如“叶的观察”,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又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就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11、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关注些什么?

答:1、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基础。2、关注合作中的互动。3、关注合作后的效果。

12、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这样的活动都是科学探究活动。

13、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请你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三类探究中某一种探究的认识。

答:“以探究为本的学习”,把探究看成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这样的探究既是一种学习的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围绕着“问题”展开的活动,是一个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4、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经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经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经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经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15、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答: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强调了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就是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16、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其中就包括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

17、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请你根据下面的案例,谈谈你对王老师处理方法的观点,并说说你打算如何来处理?

第一节课还在下雨,第二节时就停了。凸凹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一些小水洼。刚刚做完课间操的一群小学生蹲在花池旁,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还有几分钟就要上第三节课了,教小学科学的王老师从工具库中提着一大包下节课要用的教具朝教室走去。经过花池时发现他的学生还未进教室,他低头一看,原来他们正对草丛中的两条蚯蚓感兴趣。

“他们为什么从泥土中钻出来了?”

“是因为缺氧。下雨时,小鱼也会从水中探出头来呼吸。”

“或许是准备搬家。不是蚂蚁下雨前要搬家的么。”

“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把土都给腐蚀了,蚯蚓在土里呆不下去了。”

“土里有空气,下雨后土里灌满了水,没有了空气,蚯蚓憋得慌。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他们出来让雨给他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的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探究“动物与环境”的一课中。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利,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走进教室时,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的事。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不过他对同学们说:

“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答:王老师的观点明显还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没有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虽然他也关注了学生对蚯蚓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告诉学生把发现记下来以便日后研究,但是他没有想想学生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需要什么,而是让学生去探究教学进程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能不说大一种遗憾。

我想我会这样处理:放弃原来教学进程中的内容,而是先引导学生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这个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因为教师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而且科学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要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为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而不是对学生说:“这问题我们下学期研究。”或者总说:“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你们提到的问题以后再说。”

五、案例分析

1、在《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假如是你在执教这一节课,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请你写出处理的设计过程。 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

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生3: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4:为什么透明胶可拓印指纹?

生5:指纹有什么用?

生6:怎样才能去掉人的指纹?

生7: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

生8:动物有指纹吗?

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生10: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种指纹外,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指纹?

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

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

答:这是一个涉及关于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众多探究问题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一下提出许多问题,课堂上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全都解决,而且有些学生提的问题根本不是学生现在能探究的问题。

首先我会鼓励学生,表扬他们能提出这些问题,这是他们积极参与的结果,是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原动力。

接下来的处理我准备这样进行,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不具备探究条件,不需要一定要进行探究,可以鼓励他们课外去看些相关的资料;比如“生5:指纹有什么用?”、“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有些问题是课堂上碍于条件无法进行却有具有探究价值、探究的现实性,可以在学期中安排几个特定的时段安排一些课时,专门与学生一道做专门的探究。如:“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动物有指纹吗?”……

有些问题没有探究价值就不进行探究,如“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自己的“角色”,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

(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

(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

(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

(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

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

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

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而且教师应该创造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应该像一个导演,让小演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演好戏,并在演戏中得到发展,内化科学素养。在这节课中,看似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其实教师还是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依样画葫芦进行,学生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其实这位老师是穿着

新课程的鞋子在走老路。

3、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请你从教师如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胡萝卜、卵石等11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觉得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1:和物体的不同材料有关。

师:很会动脑筋!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材料因素,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2: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

师:那你的意思就是“大沉小浮”?(师板书:大沉小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 生齐说:正确。

师:在没有验证以前,我们暂不要妄下结论。想一想,除了可能和大小有关外,还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3:可能和重量有关。重量重的沉下去,重量轻的浮上来。

师:哦,和重量又发生关系了,重沉轻浮。(师板书:重沉轻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

生齐:(迟疑,声音略轻)正确。

师:认为两者都正确。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请看大屏幕,老师用电脑把这11种物体的大小给排出来了,请一个同学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把这11种物体标上沉(↓)浮(↑)记号。(一学生根据小组观察记录操作电脑)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踊跃举手)

生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

师:应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生纠正重复)

生5:胡萝卜最大,在水中是浮的;卵石比它小,在水中是沉的;可牙签最小,却又是浮的,所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

师:你说得真仔细。就是说“大小无关”了?

生齐肯定:对。(师跟着“大沉小浮”后面板书“大小无关”)

生6:那只有和轻重有关了。

师:是么?老师用电脑排出它们的轻重,你来标出它们的沉浮记号。(电脑自动按从重到轻排出顺序,生操作电脑标沉浮)

师:你发现什么了?(生又踊跃举手)

生7:和轻重也没有关系。……

师:奇怪了,物体的沉浮看起来居然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一下。(学生看似激烈地讨论了2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

(学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沉默半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真的和它的大小、重量没有关系吗?(学生还是沉默)

生8:老师,我觉得还是和轻重有点关系的。

师:对呀,在什么情况下和轻重就有关系了呢?比如说,统一一个标准……

生8:大小一样。

师:好,老师这儿有5个大小一样的乒乓球,把它们放入水中,你推测一下,沉浮可能是怎样的?……

答:

4、《豌豆荚里的豌豆》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这两种果实里的种子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把黑板上的小问号去掉,

该怎么办?

生:解剖,剥开……

师:要剥开我们得注意,这些果实里头的种子宝宝呀都是一个一个小生命,我们要怎么剥才不会伤害到它们?

生:我觉得应该从柄开始。

生:动作要轻轻的。

师: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先把豌豆荚的柄拉下来,这条丝先把它拉下来,再剥开。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容易,而且这时候的种子宝宝不要让它到处满地洒,老师给你准备的这张纸巾可以摊开,在这张纸巾上把它剥开。但是油菜荚更加细嫩,你们特别要小心,我建议大家可以从尾部开始,大家可以看看,这尾部是没有种子的。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豌豆荚和油菜荚小心剥开;教师巡视指导。(如果拉不开,可以从这边上小心的剥开,尽量不要伤害到里面的种子宝宝。老师给你的仅仅是建议,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我想你们自己动脑子肯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办法。)

剥开后学生不断发出惊叹!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两种果实里的种子宝宝。

师:谁找到了它们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来告诉大家。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如何恰当的发挥指导作用?

答: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与实际的教学效果联系起来才能评价它的优和劣,因为教学组织形式只是反映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结构形式。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不用行吗?

?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小学科学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 内容适合学生个人自学?

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课中,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等等,为下一个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5、《淀粉的踪迹》中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片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其中有两袋粉末,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袋粉末到底是什么很感兴趣,今天老师带来的一袋是淀粉,另一袋是滑石粉,(板书:滑石粉、淀粉)可是老师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把这两袋粉末区分开来吗? 师: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指名说)

(学生分组动手观察) (汇报交流)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初步判断的结果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用看、摸、闻等方法有了两种初步判断,那么哪种判断对呢?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加以证明?引出用实验方法。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分别从两袋里取出一些粉末,放在纸上,再滴入碘酒,仔细观察,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实验时当心把粉末弄到桌上。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 (汇报实验发现,教师记录结果)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答: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的方法、规则的指导和点拨。

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前先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让问题来自学生,自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开始探究前先让学生说说“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先让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的设想,这对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

在小组合作前,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开展活动,才知道如何进行密切的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才能使小学合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真正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最后汇报交流前还应该让学生也说说“交流汇报前我们要注意什么?”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交流汇报是在分享劳动成果,要学会赞美,学会理解。更重要的是,去品尝成功的快乐,坚定了继续研究、探讨的信心。同时也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规则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

6、在教学《观察蚂蚁》一课时,老师课前让学生带来了蚂蚁,可刚上课不久,有一位学生不小心打翻了装有蚂蚁的盒子,蚂蚁倒了一地。这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

方式一:老师对这位学生进行了批评,并且制止他抓蚂蚁,让他与其他带蚂蚁的同学一起观察,然后继续顺利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

方式二:老师没有指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捉。这时有的学生努力地去捉东奔西跑的蚂蚁,满头大汗但却一只也没有捉到;有的轻易就捉到了两三只;有的学生用放大镜在地上就展开了观察;有的让蚂蚁在自己的手上爬;还有的和蚂蚁玩起了堵截的游戏……

这两种教学方法你认为哪一种处理比较恰当,或者你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请阐明你的观点。

答:我认为第一种方法不可取,因为辛辛苦苦抓的蚂蚁倒在了地上,学生一定念念不忘,注意力怎么能集中到老师的教学上呢?这样的教学肯定是实效性不高的。

第二种方式教师注重了以学生为本,关注了学生的兴趣指向,相比较而言这种方法处理比较恰当,能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生身上。

但是这样放任的、没有目的地让学生去抓蚂蚁,教学的实效性也不强。我觉得可以顺势诱导,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谁能有办法把蚂蚁很快地抓起来?”“蚂蚁在地上乱爬,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去仔细观察呢?”等等,以此来指导学生的观察、探究。

7、《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 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说:“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答: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值得。

因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花了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教师这样的处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地讲授训练更有效。而且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是相当大的。

8、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 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激趣导入(略)

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 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

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

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生动笔画)

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

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变化的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

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样看?晚上出来看月害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

答: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使用的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在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和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巧妙地运用了让学生画下

记忆中的月亮的方法,既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了自己对月亮的原有认识,也正是通过让学生画月亮,才让学生对月亮的形状有个整体性的发现:原来月亮的形状是会发生变化的呀!这也正是激发了他们要进一步去细致观察月亮的兴趣。接下来的引导,又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的要求,以及观察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无形中也教会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从这位老师的做法,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科学探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让科学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相关文章

  • 小学科学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
  • 小学科学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 ...

  • 东师[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6秋在线作业3
  •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6秋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1922年,酝酿已久的新学制终于诞生 ,史称 A. <壬子学制> B. <壬寅学制> C. <壬戌学制> D. <癸卯学制> 正确答案: 2. 现 ...

  •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比较初等教育]试题及答案3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比较初等教育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在他撰写的 的教育见闻. 2. 20世纪的前半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 "而进行 的. 3.由于 ...

  •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 1.() 的功能是把浏览器的窗口分割成几个区域,可在各区中显示不同的网页. A.框架页 B.导航页 C.视图 D.备注 正确答案:A 2."U-S联合"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模式是指() A. 教师-家长联合B.大学教授-小学教师联合C ...

  •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含答案)
  •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选择题.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③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② ). 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③自己创造教材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③ ...

  • 20**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 ...

  • 20**年山东专升本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 2009年山东专升本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09年教育学试题 一.填空题 (共5分/每小题1分) l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教育.而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 ). 2.< >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原理的专著,也是 ...

  • 教师资格证考试题
  • 单项选择题: 1.英语课程标准(二级)中的内容标准分为( )部分. A.语言技能.听说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文化意识 B.语言技能.读写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历史文化 C.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D.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正确答案:D 2 ...

  • 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
  •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 A.教育学 B.比较教育学 C.元教育学 D.教育哲学 2.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 A.补偿教育 B.义务教育 C.终身教育 D.回归教育 3.根据皮亚杰的研究 ...

  • 20**年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的特质是( D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D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