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树立职业理想,培养执着信念,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树立职业理想,培养执着信念,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

品读法、启发引导、问题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失业后,心情糟透了。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找到了镇上的牧师。

牧师听完了他的诉说,把他带进一个古旧的小屋,屋子里唯一的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师微笑着说:“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他认真思索,像是要看穿这杯子。他忽然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了。”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记住它好了。就像这杯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

通往理想的人生路上会有许多坎坷,我们可以通过沉淀自己使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走出困境创造辉煌。在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沉淀自己,使我们像文中的苏艾和老贝尔曼一样用心去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我们生命中就始终有一片永不凋谢的常春藤叶。

二、作者介绍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300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他也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也是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

三、阅读文章,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人物、情节,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读。

(一)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1.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古色古香、穷苦。

2.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3.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二)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情节的发展离不开时间的变化,那么大家下面找出有关时间的句子,并且注意和这一时间有关的人和事。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十一月:琼珊病倒;

第一天:琼珊病重;贝尔曼画叶;

第二天: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琼珊转好,贝尔曼住院;

第四天:琼珊脱险,贝尔曼去世。

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找出。

(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四、重点梳理,难点突破

(一)讨论:是谁挽救了琼珊?

1.在琼珊几乎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在她以为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的时候,到底是谁挽救了琼珊?

明确:

(1)贝尔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2)苏艾

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

(3)医生

尽力医治琼珊的病。

(4)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

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琼珊病愈需要她自己坚定的信念,需要医生精湛的医术,也需要苏艾的精心呵护,还需要老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的藤叶的精神支持。

2.贝尔曼、苏艾、医生,这些人都不是琼珊的亲人,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使得他们走到一起来,共同挽救了琼珊呢?

明确:用一个字概括是爱,是一种对他人无私的关爱之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至爱真情。

(二)讨论:琼珊的精神支柱?

1.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什么?

明确:贝尔曼。因为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一片藤叶,给了琼珊希望。

2.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能够挽救琼珊的生命?找出文中描写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语句,读一读。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了几天几夜秋风秋雨的侵袭依然是深绿的、傲然地挂在枝头!顽强的生命力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启示,生的希望。

(三)讨论:贝尔曼其人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能说出理由吗?

明确:小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他在文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能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是否具有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主人公应该是老贝尔曼。

2.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前后左右合作分析讨论一下。

明确:文章总共三次写到贝尔曼

(1)第一次描写出现在哪一自然段?(请学生读第30自然段。)

第一次见面你对这老头的印象怎样?

明确:这是一个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的老头。

(2)贝尔曼的第二次出场主要是跟苏艾的对话,看看这第二次出场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十分有所改观?(请男女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第二次见面,大家对贝尔曼是不是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呢?

明确:贝尔曼关爱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第二次见面让我们觉得这个老头还是有那么一点可爱的地方的。

(3)贝尔曼的第三次出场是通过苏艾之口,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次见面,贝尔曼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心灵的震撼,这是一个为了他人而牺牲自我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四)什么是“欧·亨利式结尾”?结合欧·亨利的小说来谈谈这个问题。

欧·亨利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式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五、联系实际,读出自己

有学者提出,为什么要“画”?有更方便的办法吗?为了救人, 老贝尔曼应该可以捡来

一枚常春藤叶,然后在同样的夜晚,将它在“钉”墙上;也可将它“捆”或“绑”在树上;如果轻微一点,老贝尔曼可以设法把它“粘”或“贴”在那高高的墙上?几乎可以推测这样的效果不会逊色于老贝尔曼的杰作,至少这枚叶子是千真万确的,而且老贝尔曼可能不会因那夜的雨雪而染上肺炎,进而失去性命。但老贝尔曼就是没有这样做,为什么?

这一教学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讨论,教师的引导要尽量精要。学生的认识难免有肤浅、幼稚之处,但要鼓励学生发言。答案不必要求一致,但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画常春藤叶体现了贝尔曼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着四十年画龄的老贝尔曼先生郁郁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就像灯塔指引着他向前进。他用生命绘制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画出了杰作。

六、拓展训练

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换个角度,如果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老贝尔曼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情节必不可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补写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进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

  • [最后的常春藤叶]
  • [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感受短篇小说中欧"亨利式结局的奇妙处 (2)理解贝尔曼杰作在小说中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会分析情节构思的巧妙来深刻理解小说的主旨与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信念对人生的重 ...

  • 最后一片藤叶教学设计
  • <最后一片藤叶>教学设计 西江中心小学 宋颖姗 课文分析: <最后一片藤叶>是五年级下册同步阅读第四组里的一篇课文,承接了教材第四组的主题"感动".文中描写了患了肺炎的珍妮把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当作自己生命的守托.看着叶子一片片飘落,她绝望地想,那最后一片 ...

  • [囚绿记]学案
  • <囚绿记>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资料链接 1. 作者简介: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 ...

  • 美国名校常春藤联盟详解
  • 美国名校常春藤联盟详解 一般所说的常春藤大学并不是特指一间大学,而是指包括八所大学的一个大学联盟.它们都位于美国的东部,北至新罕布舍尔州,南到宾夕法尼亚州.虽然这些大学都有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墙壁上爬满了常春藤,但常春藤大学一名最早却不是由这种植物来的. 最早的常春藤学校实际上是四所大学结成的校际体育 ...

  • 囚绿记说课稿
  • <囚绿记>说课稿 第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体裁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本单元作为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第一个单元,既要求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有初步的了解,也要求学生形成基本的散文阅读鉴赏能力. 第二.说学情: 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学习<荷塘月 ...

  • [囚绿记]教案设计
  • <囚绿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释绿"的原因. 3.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主旨(即绿的象征含义以 ...

  • 囚绿记教学设计2
  • 单元教学设计首页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从九年级起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都是"学会读书",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单元还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读书动笔".让学生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 ...

  • _囚绿记_课例赏鉴_王宏哲
  • 本版主持/鹿鸣 课 堂 获奖课例 本课例荣获2012年首届"教育艺术杯"语文 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筅执教筑王宏哲观察筑赵明 绿的坚强不屈和作者的顽固. 王 宏哲 [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课前播放二胡曲<睡莲>,带领学生走入悠远.宁静又略有忧伤的环境氛 ...

  • [囚绿记]美点探析
  • <囚绿记>美点探析 程英芬(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河北邢台054001) 关键词:<囚绿记>美点 探析 摘 要:陆蠡的散文情感含蓄而真挚,辞藻平实而清丽,构思精巧而独特,深受读者的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展示出美丽的色彩.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