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氯工岗位培训

第一节 自来水的加氯消毒

一、氯气的基本知识

氯气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温度为零度时每升氯气重3.22克约为空气的2.5倍。当温度低于—34、5℃或者常温下将氯气加压到6---8个大气压时就成为金黄色液态氯俗称“液氯”。 是氯碱化工的主要产品之一,用作为强氧化剂与氯化剂使用。 干燥的氯气化学性质不活波对铜铁等腐蚀作用小,可是氯气中一旦有水分就会变成化学性质活泼的氯水。对金属管件有很强的腐蚀性。氯混合 5%(体积)以上氢气时有爆炸危险。

氯在早期作为造纸、纺织工业的漂白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氯作为化学武器大量生产 ,也叫毒瓦斯。战后氯产品作为民用产品,广泛用来消毒和杀菌。

工业制法以食盐为原料,用电解法生产烧碱 (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

2NaCl+2H2O == 2NaOH+H2↑+Cl2↑

电解食盐水溶液时,按固定质量比例(1:1.13)产生氯气和烧碱两种联产品。这就存在一个氯碱销售平衡的问题。

二、消毒的目的和方法

我们知道未经处理的地表水地下水总会受到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污染,即使经过混凝沉淀过滤等工艺还是不能全部杀死细菌,只有经过消毒工艺才能消除

2007年新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消毒目标是经过消毒后的水中每100毫升总大肠菌和耐热大肠菌不得检出{原3个每升}细菌总数每毫升水不超过100个。游离性余氯在接触至少30MIN后应大于{原不低于}0.3毫克每升,管网末梢余氯大于{原不低于}0.05毫克每升。总氯大于等于0.05毫克每升。

消毒的方法很多,基本上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类。物理法包括加热法、紫外线杀毒法和超声波杀毒等,但其适用规模较小。化学法包括加氯消毒、加漂白粉、加次氯酸钠、臭氧法、加二氧化氯等,适用规模较大。

三、氯气消毒的原理和优点

氯气加入水中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会生成HOCL和OCL,HOCL分子体积小,且呈现中性能扩散穿透细菌的细胞壁,破坏细菌酶的生成从而破坏了细菌生命基础,杀死细菌等致病菌。

加氯消毒成为很多水厂的首选,因其具有的优点如下:

1可有效杀灭细菌等致病菌

2控制臭味,除藻除色除铁

3保护滤料清洁,维护管网水质,提高混凝效果

4设备简单,价格低廉,便于运输。

四、影响加氯消毒的因素

1 PH值

加氯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加氯后水中产生HOCL数量,实验表明要想提高加氯消毒效果水中PH值不得大于7.5。同样杀菌效果下,PH值越高需氯量越大。

2 水温

水温对杀菌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余氯消耗上,夏季余氯消耗大,需要即使提高清水池余氯。

3 接触时间

氯与水应有一定接触时间,才能杀死细菌,防止牙胞细菌再生。一般要求接触时间不小于30分钟,但时间过长则会使余氯消失殆尽。

4 混合

氯与水必须充分混合,因为液氯比水重,如混合不均匀会造成水池底部氯量高,水面含量低。达不到投氯目的。

5 加氯量

及时掌握水质水情,定时定点监测余氯变化,均衡配量投氯会提高消毒效果。余氯不宜过大否则不仅浪费还会使水中带有明显氯的刺激气味。

6 浑浊度

水的浊度越高杂质含量越大消耗氯量就会增加。

7氨氮含量

第二节 加氯量的检测

一、加氯量的检测

加氯量的检测数据一般包括总余氯、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三项指标。总余氯是指加氯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剩的余氯量。可分为游离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

氯气加入水中后,由氯分子、次氯酸分子、次氯酸根离子产生的余氯叫游离性余氯。氯加入水中与氨结合产生的氯胺所产生的余氯叫化合性余氯。我国目前单纯用氯消毒,因此国标中规定的余氯应该是游离性余氯。

游离性余氯测定方法如下:

取100毫升清水滴入2—3滴邻联甲苯胺(白色至微红色有闪光的片状结晶 C14H16N2用作染料、树脂的交联剂,鉴定金及水中游离氯的试剂)溶液,混合均匀保持水温,然后与标准液比色可测出游离性余氯含量。

第三节 液氯钢瓶的构造与使用

一、液氯钢瓶的构造

液氯钢瓶是焊接成型的低压压力瓶。常见的有50㎏350㎏500㎏1000㎏四种。由于氯气是剧毒气体,所以氯瓶的设计、制造、运输、储存都应符合国家行业的安全标准。 氯瓶是由草绿色的筒体和前后两个封头焊接成型的。共分为七个部分。

1 筒体

筒体(包括封头)采用16毫米钢材制成,焊缝采用自动焊接完成,焊缝经超声波探伤检验合格。

2 瓶阀

氯瓶装有QF—10针形阀两只,为防止腐蚀和静电火花的产生采用铜质材料制成。瓶阀内有四氯聚乙烯环状盘根,盘根上还有铜质压盖。然后用索母旋紧使盘根和针形阀杆密封。打开时逆时针拧动阀杆,关闭时顺时针拧动阀杆。

3 防护帽(瓶帽)

为避免搬运过程中磕碰瓶阀,氯瓶设有两个瓶帽,搬运存放时必须戴好防护帽。

4 易熔塞

易熔塞内的易熔合金点是由铋锡镉铅四种金属材料组成的。当温度大于65℃时,合金点自动熔化,氯气泄出,从而防止因温度过高,瓶内压力上升引起的钢瓶爆炸事故。

易熔塞是安全高温泄压装置,但对因超装、化学反应、剧烈碰撞引起的压力上升,易熔塞不起作用。所以说易熔塞是温度安全阀不是压力安全阀。

钢瓶上前一后二共三只易熔塞。

5 防震圈(胶圈)

防震圈是由厚度大于4厘米的橡胶制成,主要是保护瓶体防止碰撞。

6 防护圈

防护圈是用钢板焊在瓶体两端封头上的,作用一个是保护瓶阀易熔塞免受磕碰,二是便于直立,防护圈上有两个对应的孔,可用作直立吊装氯瓶。

7 探管

探管在氯瓶内部,两个针型阀各连接一根。为保证留有气化空间,探管距离内壁仍有2厘米距离。因此在滚动氯瓶使其两个瓶阀中心连线垂直地面时,上瓶阀探管因为在气相中所以放出的是氯气,下瓶阀探管在液相里放出的是

液氯。

二、氯瓶钢印和常用参数

氯瓶钢印打在氯瓶防护圈瓶阀一侧,分原始钢印和试压钢印两种。

原始钢印是钢瓶生产厂家打出的,包括有出厂编号和日期,水压试验压力(TP)钢瓶自重(W)容积(V)工作压力(WP)等。试压钢印是由检验单位打在钢瓶上的,以证明钢瓶在使用两年后检验合格。如遇试压不合格的钢瓶,检验单位在钢瓶上打印报废标志,不再交用户使用。

以我厂使用的1000KG卧式钢瓶为例。

LP800——1 表示内径为800毫米充装量为1吨

V830 表示钢瓶容积为830升

TP30 表示水压30kG

℃60 表示最高使用温度是60摄氏度

年限12 表示设计使用年限为12年

2000-7—2012 涂色 表示2000年7月打压下次打压时间为2002年7月

三.氯瓶的使用

1.严禁敲击,避免碰撞

2瓶阀冻结时不得用火烤不得用开水浇。

3氯瓶不得靠近热源,与明火距离不得小于10米。

4夏季应防止日光暴晒。

5瓶内氯气不得用尽,必须留有余压,要求余氯5—10公斤余压0.5—1

公斤。

6使用前先冲洗出氯口,主要是清除瓶阀口的杂物,防止加氯管加氯机堵塞。

7使用中的氯瓶应挂有“正常使用”标志,用完应挂“空瓶”标志未使用的挂“满瓶“标志

四、常见故障处理

1 发现超装后如何处理

出厂液氯实际上并未装满,一般留有15—20%的气相空间。这样做可避免温度升高内压增大引起的气瓶事故。当充装量大于应装量5%(一说4%),可认定为超装。超装如果是化工厂造成的搬运前应要求充装单位派人解决。如果是入库时发现的在超装量不多于5%应尽快使用解除危险期。如超装量大于5%应用专用的耐高压导管将多余部分导入空瓶中。

2 严禁倒灌

氯瓶不得用空必须留有5---10公斤余氯主要是为防止倒灌。如果倒灌进水或者吸入潮气会产生次氯酸,对钢瓶内壁腐蚀相当严重。发生倒灌的氯瓶应停止使用,重新打压,经探伤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 瓶阀关不严

主要是针型阀锥面呵锥卧不吻合,可反复开关几次,关时一次比一次用力一般即可关死。如果仍然关不严可能是锥面上有小坑或缺口,在瓶阀口处拧上六角帽将之封死,换另一个瓶阀使用,用完后更换瓶阀。

4 易熔塞处漏氯

用棉纱蘸氨水寻找漏氯部位,如发现有雾状白烟表明此处漏氯。(CL2+NH3+H2O=NH4CL+HOCL其中氯化铵生成白雾)如果是法兰堵头丝扣处漏氯用大扳手拧紧就行了,如果易熔合金点处跑氯先可用手锤圆头轻敲易熔合金使之密封。如仍密封不住可用竹木钎定住,用后及时更换。以上情况当然是在温度没有超过易熔温度时所采取的措施。

第4节 防毒面具和氯中毒的救护知识

一. 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的主要功能是防御空气中有害物质从劳动者呼吸道进入体内。尤其在剧毒作业、事故抢修、缺氧等危险场合中,防毒面具是必备的工具。

我厂采用的过滤式导管防毒面具(另一类是隔绝式)具有广泛使用、灵活轻巧、携带方便保护有效的特点。但只能在氧气含量大于18%的不缺氧环境下使用,而且氯气浓度不能超过2%。

过滤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导管、滤毒罐组成。佩戴时首先应选择合适的面罩,检查面罩橡胶有无裂纹,玻璃眼眶有无灰尘油污,导管有无破损,特别要检查面罩下部橡胶垫是否卷曲脱落。使用者组装戴好面罩后还应检查防毒面具的气闭性。在进入毒区前必须要弄清现场毒气性质和浓度。如发现憋气或防毒面具起不到防护作用时应立即返回。 存放时防毒面具应放在通风干燥温度适中处,要防止日光暴晒。如果发现滤毒罐有腐蚀孔或者沙沙声应停止使用。

二. 氯气中毒的急救

氯气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气体。空气中含量超过百万分之3时就可嗅到,含百万分之30就会引起咳嗽,含百万分之50呼吸30分钟就有生命危险,氯含量达到千分之一即可毙命。

氯气中毒根据症状可分为四种。1.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一般24小时内消退。2.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 咯少量痰、胸闷等。。经休息和治疗,症状可于1~2天内消失。3.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或局肺泡性肺水肿。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加重,胸闷、呼吸困难、阵发性呛咳、咯痰,有时咯粉红色泡沫痰或痰中带血,轻度紫绀,两肺弥漫性哮鸣音。上述症状经休息和治

疗2~10天逐渐减轻而消退。4.重度中毒:吸入高浓度氯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肺水肿,可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紫绀,两肺有弥漫性湿性罗音;喉头、支气管痉挛或水肿造成严重窒息;休克及中度、深度昏迷;反射性呼吸中枢抑制或心跳骤停所致猝死。发现中毒人员,应立即进行抢救。 立即将患者撤离现场,送至新鲜空气处,必要时给以输氧。如眼部或皮肤污染,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给予0.5%可的松眼药水及抗生素眼药水;皮肤酸灼伤用先用大量清水冲洗患处,用2%~3%碳酸氢钠溶液湿敷。因考虑防治肺水肿的可能,不应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应让患者吸入雾化中和剂,如局部吸入5%碳酸氢钠。


相关文章

  • 公司培训管理制度
  • 公司培训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培训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组织公司员工参加培训,不断地增长员工的工作知识和技能,满足集团可持续经营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培训原则: 结合集团公司业务发展与组织能力提升的需要,全员参与,重点提高,讲究实效,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第三条:适用范围: ...

  • 培训的意义
  • 培训的意义 现代企业都强调"学习型组织"的观点,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就是维持企业的"再生力". ---即是说企业凭本身的系统,不断在运作中开发.创造新的动力,而 这里的"再生力",仍然需要靠培训的方式来实现. ---培训能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提 ...

  • 培训体系建设
  • 培训体系建设 第一阶段 1. 制订并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2. 建设培训管理团队 3 .组建内部培训师团队 第二阶段 1 .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重点开发一线员工的业务技能与服务意识培训课程和中层以上员工职业素质培训课程. 2 .大力开展新员工培训.系统专业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培训.储备人才培训等相关培训 ...

  • 岗位排序法操作步骤
  • 1. 岗位分析. 由有关人员组成评价小组(最好有企业领导干部.主管部门领导.劳动人事干部和职工代表参加),并做好相应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对工作岗位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收集有关岗位方面的资料.数据,并写出调查报告,其中要特别说明基本的工作要素:任务.责任.与其他工作岗位的联系.工作条件.技能和能力要求等 ...

  •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书本整理(第三章)
  •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一节 培训管理 第一单元 培训需求分析 第二单元 培训规划的制定 第三单元 培训组织与实施 第四单元 培训效果的评估 1.培训需求的分析的具体作用 P115: ⑴有利于找出差距确立培训目标⑵有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⑶有利于进行前瞻性预测分析⑷有力进行培训成本的预测⑸有利于促进企 ...

  • 浅谈如何对酒店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
  • 浅谈如何对酒店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 内容摘要:培训管理在现代酒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培训不仅能提高酒店员工的理论修养与工作技能,还能传播与共建企业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酒店的凝聚力与竞争优势.但是,目前国内很多酒店的员工培训均存在认识误区,培训未形成制度化.系统化,随意性较大.培训方 ...

  • 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
  • 内容预览 目   录 目   录 I 第一部分  员工培训设计方案 1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培训内容和形式 2 第三章  培训组织与管理 3 第四章  受训者的权利与义务 5 第五章  培训计划与实施 5 第六章  培训成果呈报 7 第七章  培训评估 7 第八章  培训奖惩规定 8 第九 ...

  • 年度培训总结报告
  • 篇一:年度培训工作总结 年度 培训工作总结 一.培训工作情况: 截至2004年12月 份为止,人力资源部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务实.非财务经理人财务培训.职业经理人 培训.商务礼仪.新员工培训等方面,共组织了7个专题的大中型培训,举办培训14次课培 训共计550人次,无论是从培训的课程范围还是培训 ...

  • 培训部规划方案
  • Qing 培训体系设计方案 一.培训组织机构: 培训办公室设集团培训专职管理人员:公司人事规划部设公司专职培训专员:公司各部门也应设有兼职培训工作负责人. 1. 集团人事部: 集团人事部是集团培训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如下: (1)对整个集团的培训工作进行总体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2)负责制定 ...

  • 公司内训制度
  • 公司内训制度 目录 公司内训制度 . .............................................................................................. 1 目录 ...............................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